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海煮清末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D型產氣莢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ε毒素;遺傳變異
中圖分類號:S8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2)15-3183-03
Genetic Variation of ε Toxin of Clostridium perfringens Type D Isolated from Qinghai
YE Gui-sheng
(Department of Veterinary,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Qinghai University, Xining 810016,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research genetic variation of ε toxin gene of Clostridium perfringens type D isolated from Qinghai, primers of which PCR product length was 888 bp was designed to amplify ε toxin gene. Amplification product was detected by electrophoresis, and purified and sequenced; then its homology with reference sequences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oxin gene were amplified very well, nucleotide sequence homology rate was 99.9%、99.8%、98.9%、99.4% between Qinghai isolated strain and strain C60-3, strain NCTC 8346, strain Mukteshwar, strain AJ250956 ,respectively.
Key words: Clostridium perfringens type D; ε toxin; genetic variation
產氣莢膜梭菌又稱魏氏梭菌,是一種人畜共患病的革蘭氏陽性菌,產芽胞,在自然界分布極廣,土壤、飼料、蔬菜等均有分布。產氣莢膜梭菌分型較多,其中D型產氣莢膜梭菌嚴重危害養羊業,其引起的疾病為羊腸毒血癥,該病潛伏期短,發病快,死亡快[1]。D型產氣莢膜梭菌主要產生α和ε兩種毒素,其中α毒素具有磷脂酶的活性[2],ε毒素前體被激活后會對細胞產生毒性并增加血管滲透性[3]。青海地處青藏高原,是我國重要的牧區之一,綿羊養殖業在青海牧區養殖業中所占比重較大,鑒于產氣莢膜梭菌的致病特點,該菌對青海省養羊業構成一定程度的威脅,因此,本研究通過測定并分析D型產氣莢膜梭菌青海分離株ε毒素基因的核苷酸變異特點,旨在為青海省產氣莢膜梭菌病的防治提供基礎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 D型產氣莢膜梭菌為臨床分離并保存于青海大學農牧學院預防獸醫學實驗室。
1.1.2 試劑 Taq DNA聚合酶為寶生物(大連)有限公司產品,細菌基因組提取試劑盒為天根生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產品、DNA Marker為寶生物(大連)有限公司產品,硫乙醇酸鹽流體培養基為北京路橋技術有限責任公司產品。
1.1.3 引物 根據NCBI上登錄的產氣莢膜梭菌ε毒素基因序列設計特異性引物,預期目的片段大小為888 bp。上游引物:5′-AAGGAAATATCTAATACAGTATCTAATG-3′;下游引物:5′-TTTTATTCCT
GGTGCCTT-3′。
1.2 方法
1.2.1 增菌培養 按培養基說明書配制,無菌操作進行產氣莢膜梭菌的厭氧培養。
1.2.2 DNA提取 參照細菌基因組提取試劑盒說明書進行。
1.2.3 毒素基因的PCR擴增 反應體系:Buffer 5 μL、dNTP 4 μL、上游引物 1 μL、下游引物 1 μL、模板 1 μL,Taq DNA聚合酶 0.5 μL、補滅菌水至50 μL。反應條件:94 ℃ 1 min、47 ℃ 1 min、72 ℃ 1 min,35個循環,然后72 ℃ 10 min,4 ℃ 保存。
1.2.4 擴增結果檢測 擴增結束后取5 μL擴增產物進行1%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擴增效果。
1.2.5 序列分析 將擴增產物純化后測序并進行同源性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ε毒素基因PCR擴增檢測
ε毒素基因所在泳道2出現目的條帶,目的基因條帶清晰,表明擴增效果良好(圖1)。
2.2 ε毒素基因核苷酸序列分析
閱盡滄桑的天下鹽倉,千古流傳的神話傳奇,宦海沉浮的宋三鹽官,儒雅孤高的禪修文化……歷史在這里封存,時間在這里定格。
咸與淡,文與野,凡與圣,塵世之吾愛,入世之仁愛,出世之大愛……人文與自然在這里彼此融合,歷經千年文化傳承,歲月沉淀,古鎮西溪有了厚重的底蘊,有了飄逸靈動的氣息和感召力。
來西溪古鎮,看這里老了的時光。
亙古的西溪,邂逅淮夷黎民6000個春秋,先民狩獵于草蕩,燔鹽于海涂,衍生出這方人文厚土,造就了歷史上的“天下鹽倉”,留下2100多年煮海煎鹽的鹽業生產發展史。
據泰東河古遺址考古發掘,西溪境內發現晏溪河遺址、辭郎村遺址、泰河村遺址、摹云村遺址等8處古遺址。這說明早在新石器時代的中晚期,西溪就有先民生存。漢高帝十二年,劉邦封劉濞為吳王,建都廣陵(今揚州市),煮海為鹽,因其地勢高阜且傍海故得名“海陵”。西漢元狩六年(公元117年)建海陵縣,領海安、西溪兩鎮,西溪從趕海煎鹽到農鹽并舉,始于煮鹽,興于鹽政,境內檣桅云集,車馬輻輳,民生富庶。
西漢時期,西溪以東尚是滔滔大海,西溪以西一帶鹽區海隅遍布煎鹽亭灶。因此,有人說,先有西溪,后有東臺。西溪,千年古鎮,東臺之根。淡墨描繪過的西溪,青磚黛瓦,古意拙樸,成就了它墨色的底色,在人們心里長出草來,開出黛色的花來,并永久地定格。
老成持重的西溪是春秋到清末的淮鹽重鎮,曾因境內“淮南中十場”名聞天下。海鹽產量、質量和稅賦全國第一,被稱為“淮鹽之根”,乾隆四十一年,東臺鹽業出現了“煙火三百里,灶煎滿天星”,年產225.8萬擔的壯景。悠久的海鹽歷史延續了西溪的歷史文脈,烙下了“海鹽文化”的深深印記,匯聚了海春軒唐塔、八字橋、三里路、犁木街、繅絲井、鹽倉監、晏溪書院、三公亭等眾多與鹽文化有關的古跡。
位于東臺城大王廟、西溪梨木街之間的三里路,是從前通往享有“蘇北周莊”美譽的古鎮西溪唯一運鹽的漢代古海口纖道,這條路的路基始建于唐大歷二年,為青灰色磚路,中間半圓高拱,路牙兩側斜覆削立,緊挨著晏溪河,通向梨木街,從唐代到宋代,向東綿延三里,故稱三里路。每年逢初一、月半香期,三里路上行人川流不息,晏溪河上鹽舟云集,頗為繁華。由于路面狹窄,行人多為步行,偶有人力車、獨輪木車通行。在淮南黜陟使李承修筑的捍海堰上,至唐代二百五十年后到宋代,陸地遷延,海水漸東,范仲淹在此重建捍海堰。
犁木街是西溪鹽文化淡出,農耕文化興起的產物,整條街曾是犁鐮等鐵木農具的生產工場。曾為鹽倉監所在地,后來官府衙署陸續建立于此。循著歷史的聲音走進梨木街的高墻窄巷,每一個音符,都似敲擊在心上,街道兩旁,豆花油條魚湯面,販夫走卒的叫賣聲,暮鼓晨鐘,寺廟庵堂誦經聲,從早到晚,街道有多長,他們的聲音便有多長。
晏溪河是西溪鹽文化由咸變淡的直接見證者,晏殊在西溪任鹽倉監時建了避潮亭。鹽民漁民遇漲潮下雨,無處躲避,晏殊在距離海邊不遠的高墩子上建一木亭,供人避潮。晏殊在西溪鎮監西溪鹽倉,離開西溪后,當地民眾思之不忘,將“西溪”改稱“晏溪”。
如今,靜靜流淌的晏溪河便是鹽官聲聲至善的遺言,走在青磚小路上,遠遠近近亦響起他們曾經留下的跫音,久居鬧市的人們,來這里可借晏溪河明靜的水色把耳根洗凈。
犁木街見證了西溪由咸變淡的全過程,千年之后,依稀繚繞著當年的古風余韻,晨光中,不知是哪家商鋪的叫賣聲喚醒了西溪古鎮。幾杯香茗、三五好友、幾張桌子、或喝茶、或聊天、或打牌、或吃著湯白汁濃,滴點成珠,味道純正,熱氣騰騰的“宮廷秘制”的東臺魚湯面……此時的古鎮,一磚一瓦間都充斥著美食的誘惑,彌漫著一股股文化氣息。泰山商業街西溪人家碗,二十四小碗,瀕臨失傳的鹽幫菜,再現當年鹽商的窮奢極欲。發繡車間,繡娘們穿針引發,靈巧的雙手上下翻飛,胎毛繡,母女繡,一幅幅栩栩如生巧奪天工,“天下一絕”的東臺發繡。在古鎮小酒坊,精選的糯米,名貴中藥材,傳統的工藝流程,讓初來乍到者見證了東臺陳皮酒的歷史由來和釀制全過程。綿潤甘甜的東臺陳皮酒,應該就是“鹽倉三絕”之得名緣由。
自漢代起,西溪“煮海為鹽”被譽為“天下鹽倉”, 北宋時期,晏殊、呂夷簡、范仲淹先后在西溪任鹽官,并先后入朝為相,他們雖宦海沉浮,卻不忘施仁政,宣教化,開啟民智,辦學興讀,使西溪自此文風斐然,進入繁華鼎盛時期,明清時西溪鹽倉監管淮南中十場,為兩淮重點產鹽區,雖后世鹽業式微,仍以耕讀傳世。
犁木街上當年的鹽倉監舊址如今已變成了西溪商店,不過往里面走高堂大屋仍在,庭院內廣場寬廣,雖然部分房屋改變了結構和用途,但不難看出,其基本結構和規模仍然符合古代衙門的建制。由此推斷,這里就是范仲淹在西溪當鹽官辦公的地方。
《宋史》載有范仲淹《和呂夷簡牡丹詩》,“陽和不擇地,海角亦逢春。憶得上林色,相看如故人”。在西溪期間,范仲淹秉承晏殊的辦學之風,同時感于百姓受海潮侵襲之苦,上書朝廷,經由張綸轉奏,獲準重修海塘。范仲淹親自監工,無奈兵夫死傷,遭人非議停工,后回鄉奔喪,仍寫信囑托張綸,胡令儀力排眾議,修筑完成,自此在西溪留下“三賢筑堤”的佳話。
有位哲人說,西溪鹽倉監是通向宰相之路的驛站。這三位宰相在西溪都留下珍貴的詩文。“異香濃艷壓群葩,何事栽培近海涯。開向東風應有恨,憑誰移入五侯家?”這是宋時呂夷簡在西溪栽種牡丹寫的《詠西溪牡丹》。當年他在牡丹園四周加上紅色的護欄,每年春天花開數百朵,枝繁花艷,經久不謝,為海濱之奇觀。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這首《浣溪沙》是晏殊當年在西溪寫下的,他在西溪建起晏殊書院,為西溪留下了人類意志力的驕傲。
來西溪賞完美景,品罷美食,若累了,可以沿著泰山大道到西溪古城走一走,看一看地方戲。晏溪書院、三相閣、西溪大舞臺這些都是西溪海鹽文化衍生出來斬不斷的根、割不了的筋。不管是誰,只要走進西溪古城,踏響每一塊發亮的青磚,就會喚醒許多塵封的故事,就會生出許多幽長的遐想,就會披滿一身古色古香。
千百年來,西溪的神話傳奇一次次困擾著受盡世事紛擾的人們,總有這樣的時候,期望找到這樣一個讓人精神皈依的地方。然而,歷史傳奇并不浮躁,西溪寫意的空間讓人們感受到了一份真實,這里的仙緣傳奇因為融入了鹽文化的“鮮咸”,有了幾許人間煙火的味道。
據北宋《晏溪志》載:“漢董永,西溪人……”西溪西南郊有一村莊叫董家舍,傳說東漢初年董永就出生在這個村子里。關于董永軼事始于西漢,最早見于西漢劉向《孝子傳》。作為七仙女原型的山東移民七妹,曾為西溪帶來養蠶技術,后因勞累而早逝,民眾感恩于她栽桑養蠶造福后人,遂以《天仙配》故事附會傳世,由此,董永孝感天地,與七仙女結緣西溪,悲歡往事就這樣演繹出天上人間至真至善至美的千古佳話。如今,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天仙配》傳說發祥地之一的東臺,境內關于董永七仙女傳說的地名遺存多達50多處。2002年,《民間傳說――董永與七仙女》郵票首發式在東臺舉行,2006年, “董永傳說”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梨木街中有口繅絲井,井口小而下實泓深,水味甘洌。春蠶熟時,井生草根長丈余,傳為仙跡。此井大旱之年不涸,傳為七仙女幫助董永贖身而織三百匹云錦,繅絲井就是她汲水繅絲處。而與之相鄰的“金釵井”,傳說是天兵欲抓走七仙女時,董永在后面拼命呼號追趕,天兵想加害董永,為了保護董永,七仙女就拔下頭上的金釵在地上劃了一根線,遂成一條河攔住了天兵的追路,七仙女將金釵插在地上就成了兩口井,俗稱“雙井”,又稱“鳳井”。
當年七仙女從天上降臨凡間,在東臺西溪境內一河口處與董永相遇。河口有一棵老槐樹,樹旁立有一亭,叫作十八里亭。董永與七仙女在西溪路遇后,土地公公出面為他們主婚,槐樹真的開口說話,二人在槐樹下拜了天地,結為夫妻。廣山境內的殷莊亦由此演變而來。
竹木叢中一個明鏡似的小池塘一次次吸引了游人目光。據傳這是當年天下瑤池七仙女下凡沐浴的地方,每當夕陽西下,水中有天,月落池底,碧綠清澄的池水宛若一塊翡翠,色彩單純到圣潔,氣韻委和到了極致。
當年七仙女為董永賣身葬父的一片孝心感動,駕鶴下凡。七仙女為了能一夜織錦十匹,點燃難香,請眾姐妹相助。亂絲理好了,沒有天梭可不行。這時,有一只仙鶴從天上飛過,眾姐妹就叫它飛到天宮取天梭。白鶴落腳的地方就叫“鶴落”。
西溪的流水之上,少不了大大小小的橋,橋上定是少不了一個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一定是七仙女和董永。站在辭郎橋上,因為有了董永孝感天下緣結仙姬的動人傳說,這里的一切多了份情致,倘若手扶欄桿,雙眸遠眺,便是宋詞里的憑欄意了。
時光無聲無息地走到千年之后,當年的天下鹽倉,如今漸漸被絡繹不絕的游人喚醒,變成了風景旅游區。5月16日,是西溪一個特殊的日子,這一天,董永七仙女文化旅游節拉開帷幕,東臺第一座非遺文化主題公園――董永七仙女文化園內,充滿了仙風氣韻、歡聲笑語。人們來這里尋訪仙蹤,是在尋找內心的軸坐標,西溪是橫坐標,天仙緣就是縱坐標。幽夢、流逝、古典是主題。
園內道旗獵獵,隨風飄揚,古箏聲聲,古韻魅力穿越時空,跨越歷史。摹云閣,水上舞臺,摹云軒,摹云亭,雙鞋莊,望夫軒,將散落民間的美麗傳說和文化串聯起來。董孝賢祠、浮雕長廊、十八里亭、老槐樹、鳳凰池、繅絲井、金釵井、桑田草堂、鶴落、舍子頭、曹家大院、董賢商街、金牛汪等24個景點,則讓人們的“西溪情結”得到釋放。熱情好客的西溪人民以淳樸的民風、誘人的歌舞、醇香的美酒,熱誠地迎接各地賓朋前來觀光旅游,體驗獨特的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
漢唐風韻,紅瓦牌樓的曹家大院;飛檐翹角,古意拙樸的摹云閣、摹云亭;古今交融,別具一格的荷風茶舍;水汽氤氳,飛波流韻的辭郎河,淡墨描繪,煙鎖霧迷的鳳凰橋、鳳升橋等與董永七仙女傳說相關的景點,與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海春軒寶塔遙遙相對,沁出仙風氣韻。
當年七仙女眷顧西溪這塊勝地,古鎮及附近地區與董永傳說有關的地名多達50多處。當年七仙女姐妹們經常采菱摘藕的地方,叫“藕池溝”。摩云閣原來叫摹云莊,七仙女被玉皇大帝派兵押到天宮以后,董永沒有追到七仙女,每天都站在燒窯的窯頂上遙望天空,伸手摹云,所以他所在的莊叫摹云莊。
七仙湖水,流轉回環,波光蕩漾,滲透到時光深處,暗暗泡透歲月的滄桑,艄公撐篙點波,輕舟如梭,水動波搖,船上的錦衣女子,葫蘆絲聲聲,笛聲悠悠,飄逸悠揚,琴簫和鳴,水榭舞臺,流光溢彩,莫不入曲,曲曲動人心弦。
環七仙湖而建的荷風茶社茶文化展示茶香裊裊,孝文化展示文脈深遠,襯托得西溪的人文景觀更加壯美雄奇。古鎮女子二胡奏出的音樂水般的流暢,無不孕育著古鎮生活,富裕安然,耕桑勤儉、詩禮謙和的民風。
飛波流韻的肝腸河、辭郎河,淡墨描繪的老槐樹,古今交融的園境營造,漢唐風韻紅瓦牌樓,古意拙樸的碑廊亭臺,煙鎖霧迷的近賢橋……一一展開,自有三分的婉約、七分的內斂,引來無數初到者的好奇心,去探究千古傳奇故事背后沉浮的前世今生。
園的北側薈萃東臺發繡、富安繭絲綢、許河家紡等地方特色產業,開發夫妻結發繡、絲綢禮服睡衣、手繡床上用品等婚慶禮儀用品,突出體驗性與互動性,開發戶外婚禮、婚紗攝影等項目,發展婚慶產業,建成長三角有影響的婚慶產業基地。
董賢商街的著漢服女子,滴滴香濃的東臺陳皮酒,“天下一絕”的東臺發繡,繭絲綢、東臺西瓜、酥兒餅、草雞蛋、脫水蔬菜琳瑯滿目,清香暗藏,筆墨丹青,賞心悅目,無不浸潤了歲月的芬芳,古鎮女子飛針走線,銀針錦繡的都是古鎮的身影,將二胡之鄉、書畫之鄉、發繡之鄉聲名遠播,傳承弘揚。
風景如人,平平淡淡總是少了些神采,當傳說和故事成為風景的注腳,董永七仙女的千古傳奇就給東臺大地平添了幾分瑰麗,風景無言,卻因傳說生動起來,草木不語,西溪卻因故事有了靈性。
鹽市旺而求安定,拜佛崇道成為信仰民俗。素有東土佛國之稱的西溪境內釋道并祀,寺、庵、觀、廟有十多處,漢代始有廣福寺,而通圣橋南的泰山護國禪寺號稱東邑佛教首剎,迄今已經有8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佛教協會公布的江蘇省名寺之一、江蘇23座佛教重點保護寺廟之一。據說當年漁民用于擋海潮的潮墩,后來因漁民在上面敬海神,漸漸成為寺廟。走進寺內,僧人們正在做著早課,寺前寺內香火彌漫,香火繚繞,靜默莊嚴,禪樂飛度。
江蘇最老的古塔――唐代海春軒塔,相傳為唐貞觀(627~649)年間尉遲敬德監造,距今已有1380多年的歷史。據清嘉慶纂修的《東臺縣志》記載:“海春軒塔在西溪南廣福寺側,傳為唐尉遲敬德監造,塔頂有題名。”當時建塔的目的是鎮海和導航,故又稱“鎮海塔”。海春軒塔初名為“孝母塔”。2013年5月,海春軒塔被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鹽城市唯一一處入圍的不可移動文物。
通圣橋,一座通向神性的橋,走過這座橋,西溪就成了洗卻世間鉛華,追求人生超越乃至超脫的勝地。在西溪太子佛廣場上,高高聳立的太子佛銅雕,源自佛教典籍《本行經》“九龍灌浴”佛教始祖釋迦牟尼佛。每年四月初八,泰山寺定期在這里舉行九龍灌浴法會,當梵樂縈繞的時刻,周邊的九條龍為太子像噴水灌浴,古今交融,與整個街道渾然一體。人們在音樂聲中向佛祖祈禱和平,祝福安康。
筆墨連篇,詩文遍布的泰山大道堪稱一條詩詞大道,展示了24首由唐朝至清末文人墨客游覽西溪時留下的贊美詩章。泰山商業街臨街的那青瓦白墻的屋檐下,打開著一扇扇木格古窗,一個個大開的店門上,花開,鳥鳴,蜂飛,蝶舞,魚游,還有蔬菜莊稼家禽,都在上面鮮活地飛翔和成長,西溪人將智慧、榮耀和一生的夢想都刻在了上面。
入夜的古鎮,街道上的游人漸去、但仍依稀可尋午間繁華的掠影,蘊含文化韻味的客棧供游客駐足小憩、古色古香的商店客棧、充滿人文氣息讓人流連忘返。“西溪勝境”四副楹聯情景交融,唐塔、泰山寺、晏溪河、犁木街、范公堤、古八景古韻猶存。北宋三重臣、七仙女、接踵商賈風雅千年。
籠罩在夜幕下的西溪更像一口打撈不盡的歷史深井。兔亳盞 “茶百戲”的妙趣,盡顯歷史之厚重、信仰之力量、人文之興盛,一枝一葉承載著久遠的中華文明。
“誰道西溪小,西溪出大才。參知兩丞相,曾向此間來。”是的,東臺西溪出了不少人物。董永七仙女來了,年年從這條路上走過,天上人間,七夕相會。范仲淹、呂夷簡、晏殊都向這里走來,煮海為鹽,嘔心著述。
西溪,一個可供世人洗凈塵染的地方,她用獨特的氣質吸引著八方游客。央視四套《走遍中國》百集古鎮系列片攝制組扛著攝像機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學者、友人以及游客商家也來了,這里留下過他們的足跡就夠了,足以讓西溪人驕傲。
生菜按葉子形狀不同而分為不同品種,廣東常見的有長葉生菜、圓葉生菜和包心(結球)生菜。長葉生菜葉尾尖如鼠耳,韌而有澀味,好在價錢比較便宜;圓葉生菜葉面皺縮,葉邊呈波浪細齒狀,菜味濃;包心生菜也稱西生菜,質脆而味淡,價錢較高,以葉綠而梗白者為佳。廣東的優良品種有玻璃生菜和香水生菜。玻璃生菜含水分高達95 %,故質地特別脆嫩爽口,其梗幾乎一觸即斷,其葉一焯即熟,嚼來“索索”有聲,給人以觸覺和聽覺的優美享受;而香水生菜相對耐煮,質地柔軟,特具清香,給人以嗅覺的。
生菜在粵菜中除鮮用于伴邊襯托外,還用于熟食。常見的吃法是滾湯和打邊爐,轉瞬即可食用,吃得毫不費力,所以廣東人用“易過食生菜”比喻事情易辦,又把輕易發誓說成“誓愿當食生菜”。最富廣東特色的狗肉煲,多用生菜葉墊底,以其爽脆與狗肉的軟爛形成對比。生菜膽(心)是粵菜中的優良配料,因其色澤油綠嬌嫩而被雅稱“翡翠”,甚至可做主料,例如新潮粵菜“瓦(鍋)生口者生菜膽”就是以生菜膽唱主角的。生菜切成絲,擠掉略帶澀味的汁液后,拌入滾沸的豬紅(血)粥中,紅綠相映成趣,此粥是廣東風味早粥之一。生菜因諧“生財”之音,而與發菜一起組成廣東吉祥菜中的“哼哈二將”。在順德,農歷十二月廿三或廿四送灶,必用生菜、蔥和活鯉魚,取“生財”、“松融”、“鯉魚郁郁(輕輕游動),金銀滿屋”之意3。歲末炸煎堆、油角后,原鑊(鍋)必用以滾生菜湯,以強化“煎堆碌碌(滾動),金銀滿屋”的吉祥效果。在珠江三角洲,除夕,家家戶戶都用有頭生菜壓歲,預祝來年生財有道。大年初一清早拜神,齋菜中央必豎放一個生菜膽,配以發菜和蠔豉,取“生財”、“發財好市”之意。在港、澳、穗等都市的新春吉祥菜中,“生財顯貴雞”格外討人歡心,因為生菜象征生財,蜆蚧(一種用蜆肉腌制的醬料)表示顯貴。禁售發菜后,生菜成了廣東吉祥菜的首選食料。佛山風俗,長輩生日,早上煲生菜粥,祝愿長輩生生猛猛,青春長駐。
在廣東眾多的生菜美食中,最負盛名的當數生菜包。廣東人生吃生菜,并不像西方人那樣用生菜調拌沙拉,而是用生菜葉包裹餡料現吃,名曰“生菜包”。其中,最大眾化的是“蜆肉生菜包”。制法是把玻璃生菜葉洗凈消毒,改成碗口大小,把蜆肉、臘腸粒、韭菜粒、咸酸菜梗粒、白粒、青椒粒、蝦米、蔥粒炒熟炒香拌勻,撒上炸米粉絲碎做餡,用生菜葉包住,邊包邊吃。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廣東食肆相繼推出“臘味生菜包”、“鱔粒生菜包”、“鶉珧生菜包”、“三文魚生菜包”、“海皇(鮑魚、海參、珧柱、海蝦等)生菜包”,越吃越高檔。吃生菜包,不僅可以保全生菜中的維生素C,嘗到豐富的美味和多樣的口感,體會到動手食的情趣,而且可以感受到嶺南絢爛的民俗色彩和深刻的吉祥意蘊。下面談談源遠流長的廣東生菜會。
生菜會流行于廣州、南海、順德一帶,起源于明末清初,式微于解放初期,有300多年的歷史。生菜會吃生菜,起初是為了“迎生氣”。《廣州府志》記載,“迎春日……啖生菜、春餅,以迎生氣。”許多人會后還購買“盈盈滿筐”的嫩綠生菜回家,“以取其生機”(見1884年創刊的《點石齋畫報》)。后來,生菜會與觀音信仰聯系在一起,并“在珠江三角洲務實重商的社會氣氛中發展,帶有明顯的功利色彩”4(中山大學教授葉春生先生語)。開生菜會的目的變成求財和求子。生菜會的日期定在白衣觀音誕――農歷正月二十六,地點在觀音廟附近,活動除觀戲、聽曲之外,就是朝拜觀音、摸螺求子,食生菜包更是一項必不可少的活動。生菜包的材料幾乎都含有寓意,如生菜寓生財,粉絲象征長壽,酸菜表示子孫,蜆肉表示顯貴發達,韭菜表示長長久久,吃生菜包希冀人財兩旺,長久發達。清末民初時,生菜會盛極一時。諺云:“正月生菜會,五月龍母誕。”可見,生菜會成了廣州、南海一帶民間的一個盛大的節日。1986年,南海縣官窯、鹽步兩鎮對傳統生菜會作了徹底的改革,把會期改為元宵節,內容上摒棄了迷信陋習,以醒獅比賽為主要競技項目,以生菜會共敘鄉情,聯誼四方,開展貿易洽談和物資交流。據統計,改革后的首屆生菜會,參加者就有10萬之眾!可見,深植于嶺南沃土的生菜會民俗仍有頗大的吸引力。
注釋:
1見1884年5月8日版的《點石齋畫報》;
2見《本草綱目》(校點本)菜部第二十七卷“萵苣”,該書第1661頁,人民衛生出版社;
一、要善于將節選自名著的課文講得精彩生動
作為語文老師,我們要充分利用好節選自名著的課文,由課內向課外延伸。筆者在講解《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課文時,發現學生對生機盎然的百草園充滿向往之情,對能講美女蛇故事的阿長產生極大的好奇,我順勢對學生說“這篇課文選自魯迅的《朝花夕拾》,要想知道魯迅更多的童年趣事,要想了解阿長是一個怎樣的人,請大家閱讀原著。”講居里夫人《我的信念》時,想知道居里夫人是怎樣歷盡千辛萬苦提煉出“鐳”元素的故事嗎?那么就看《居里夫人傳》;講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兒落了》時,想知道英子最后的結局嗎?那么就看《城南舊事》;講雨果的《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時,一個高傲的法國人,為何對落后、愚昧的舊中國抱有極大的同情?那就看《巴黎圣母院》、《悲慘世界》吧;講《列夫托爾斯泰》時,想知道托爾斯泰為何以82歲高齡從家中出走,在寒冷的路途,在一個無名小站度過了他人生的最后幾天嗎?看一下他的《復活》吧。這樣,自然而然地把學生帶到名著面前,使他們對作品有一種向往和期待,讀起來自然就有親近感。反之,強行攤派閱讀任務,常會令學生感到沉重的負擔,從而對名著敬而遠之。
二、要善于營造閱讀名著的氛圍
本學期,我開展了語文課前五分鐘“名著推薦活動”,每堂語文課前,由一名同學向全班推薦名著的經典片段或一位名作家,并寫出百字左右的推薦語參與評比,每周組織學生選出一名優勝者的文章,貼在班級宣傳欄供全班閱讀。時間長了,名著成了大家關注、交流的話題,成了大家心靈的需求,學生覺得,不讀點名著,似乎挺沒品味。這樣,從交流的需要出發,學生從名著中就能讀出樂趣,讀出成就感。每周一節的名著閱讀課,我要求學生靜下心來,深入到作品的內部,與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就像聽柔美悠揚的古典音樂一樣,讓自己的心靈沉浸在寧靜和諧的狀態之中,去聯想,去想像,去感受,去體驗,只有這樣,才能理解作品的內涵,才能陶冶精神,增進智慧,提高語言感受能力,達到閱讀作品的真正目的。
三、要善于鼓勵學生個性化解讀文本
名著具有內容的豐富性和多義性。同樣的書,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感悟,同樣的學生不同的時期也會有不同的體會。我們要允許學生自主體驗,自主思考,自主發現,而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他們。比如,筆者曾放手學生自主閱讀《朝花夕拾》。在學生通讀作品之后,曾提問學生“你們從作品中讀出了什么?”有的學生說讀出了魯迅的斗爭精神,有的說看到了一幅清末民初的世俗畫,有的說感受到魯迅溫馨的回憶,有的說看到作品中理性的批判,有的說看到了魯迅成長的歷程……答案豐富多彩,閃爍著智慧的火花和個性的光芒。我想,如果一開始就給學生詳細地解讀文本,向學生灌輸諸如作品的主題等這樣的內容,學生就不可能有如此豐富的體驗和感受了。當然,在學生自主閱讀的基礎上,我們還要經常組織學生進行交流。“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交流之后,我們便有了兩種思想。”交流本身就是思想的碰撞和融合,通過交流,學生可以碰撞出更多的思想。
《惠山聽松庵竹爐志》,是顧賡良從眾多無錫地方志書和其他文獻中集錄有關惠山聽松庵竹茶爐的記載,匯萃成的一部志書,共八則,計二千五百余字。篇幅雖不大,但將該竹茶爐來龍去脈介紹得一清二楚。為一個小小的茶具――竹茶爐專門作志,這在中國茶文化史上是一件十分罕見的現象,可見其故事多多。其故事如此之多,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由于聽松庵在惠山天下第二泉旁,用其所藏竹茶爐煮二泉,烹佳茗,成為明清以來的人們最高雅的享受,天下第二泉與竹茶爐美妙的結合,形成了許許多多同樣美麗的故事。第二,聽松庵竹茶爐自明初洪年間創制以來,至民國二十一年止,歷經明、清、民國三代,延綿六百余年,雖屢毀而屢新,其間許多視為黃鐘大呂的物件早已灰飛煙滅,惟獨此小小“尤物”卻長存而長新,時空的永久性,自然生發出人們對聽松庵竹茶爐好奇心。第三,這小小竹茶爐自產生以來,就籠罩著濃重的茶文化氛圍,人們對竹茶爐的極盡歌詠之能事,其中不僅包括詩歌、散文,同時也包括書法繪畫等等文學藝術樣式,歌詠者不但有歷代文人,也有僧人、大臣,甚至連位極天子的乾隆皇帝也對其產生永久性迷戀,據筆者粗略統計,參與歌詠者共百余人之多,詩文繪畫書法計二百數十首(篇、幅),出版的專著亦有四部(吳鉞《竹爐圖詠》、邱漣《竹爐圖詠補輯》、顧賡良《竹爐志》和《竹爐圖詠補輯》)。這種群體性文化癡迷專注的對象卻是一個微不足道茶具,何況又延綿六百余年之久,此本身就很具有傳奇性、故事性。
顧賡良的《竹爐圖詠補輯》,很明顯是上繼清乾隆時期吳鉞《竹爐圖詠》與邱漣《竹爐圖詠補輯》二書,補充編輯而成的竹茶爐詩文匯輯,該書卷首有一幅《竹爐煮茶圖》及《竹爐煮茶詩》書法墨跡,作者不詳。其后為詩文,共輯錄文四篇,詩十四首。所收錄的詩文,均為吳鉞《竹爐圖詠》、邱漣《竹爐圖詠補輯》二書所未載,如竹茶爐最初所有者性海的詩歌《二泉寺退歸聽松庵和王學士見寄》,特別是乾隆以前的康熙、雍正年間的二次竹茶爐吟詠詩文,上述二書均漏載,現簡介如下:
一次是清代康熙二十三年(1684)秋,著名詞人顧貞觀亦按照惠山聽松庵竹茶爐原樣,重制一新的竹茶爐。置于其所居“積書巖”。顧貞觀(1637――1714)字遠平,一字梁汾,號華峰,亦是無錫人。康熙十一年舉人,官內閣中書。能詩工詞,與陳維崧、朱彝尊稱詞家三絕。好友吳兆騫以事流放寧古塔,嘗作《金縷曲》二闕送之。又為之求救明珠之子納蘭性德,吳兆騫乃得以生還,當時傳為美談。著有《積書巖集》等。顧貞觀對這個竹茶爐非常喜歡,當時文人名士也多有題詠。遺憾的是,當初王紱所畫的竹茶爐圖卻不見蹤影。此年冬天,顧貞觀至京師,拜訪好友――著名詞人納蘭性德,而此時,納蘭性德正好偶得一卷題曰“竹爐新詠”的詩畫合卷,打開一看,竟然有王紱的畫和明代詩人李東陽等人詩,他認為“實聽松(庵)故物”。顧氏見之,愛不釋手,并將自己仿制竹茶爐經過相告。納蘭性德即將“竹爐新詠”詩畫卷忍痛割愛送給了顧貞觀。又作《竹爐新詠》詩以示紀念。顧貞觀也將自己的藏書室“積書巖”改名為“新詠堂”,并請納蘭性德題 “新詠堂”橫匾。康熙二十五年(1686)秋,顧貞觀攜竹茶爐和“竹爐新詠”詩畫卷,經海波寺,拜訪好友朱彝尊。恰好姜西溟、孫愷似、周青士三位詩人亦至,于是眾人坐于青藤之下,一邊以此竹茶爐烹泉煮茗,一邊以竹茶爐為主題,吟吟詩聯句,成四十韻,并寫于詩畫卷冊之上。故此次“竹爐新詠”有顧貞觀、納蘭性德、朱彝尊等人詩文。
另一次是雍正十年(1732)冬天,僧人松泉在一普通農家里發現一個不同尋常的竹茶爐,松泉本為聽松庵竹茶爐最初所有者性海的后人,松泉認為此茶爐應為性海的故物,于是詢問茶爐的來由,農家說其從祖曾為聽松庵僧,后返俗,遂攜聽松庵竹茶爐與茶具回家鄉,遂傳于此農家,至雍正十年,茶具已失,竹爐無恙。松泉遂乞之而歸,并求當時文人題詠,于是無錫人秦道然撰《惠山聽松庵再復竹爐記》文和《再復竹爐》詩以記其事。
由于《惠山聽松庵竹爐志》與《竹爐圖詠補輯》世人多不熟悉,加之以篇幅不長,故經過初步整理,附錄于下,以饗讀者,以助中國茶文化之研究。
序
物不能自傳也,必以人而傳;人不能自傳也,必有所托而傳。三代金石、甲骨、簡策之文字,圖形尚象之刻畫,皆有所托而傳者也。后世孳乳日繁,始區而別之曰文(詩為有韻之文)、曰書、曰畫三家,遂為文學之大宗,有一于此,即可不朽。吾邑聽松庵之竹爐,一細物耳。自王孟端舍人為圖詠以張之,竹爐乃以此名天下。明清兩朝之賢士大夫以詩文相雄視者,燦然若明珠大貝,極文采風流之盛,而天章稠疊,幾欲以山房之雅玩,為天府之球圖,至是而竹爐之名益高絕千古。顧天道忌盈,爐圖并毀,高宗御筆補圖,且出內府所藏孟端《溪山漁隱圖》以償之,與諸臣賦詩題其上,不惜以帝王之尊,同騷人墨客較一日之勝,想見雍容太平之樂,不可謂非山林盛事也。咸豐庚申之變,《御筆圖》及《漁隱卷》皆失而復得。先從祖都轉公曾為文以記之,歸之黃埠墩僧舍,乃不久而《漁隱卷》為裴伯謙所有,伯謙故善,先四兄以是卷為一邑之掌故。慨然留兄處者殆十年。后乃索還,或以為德不卒譏之,非也,竊謂孟端之畫超凡入圣,為天下瑰寶,當與天下共寶之,乃欲以一邑私之陋矣,鳴呼,滄桑屢易,文物全非,歸老山林,求所謂聽松之流風余韻,已渺不可得,輒為不怡。顧甥康伯,園居多暇,獨搜緝竹爐之詩文為一編,褒然《竹爐志》也。每一展卷,如置身成宏康乾之世。莊嚴典重,宛在目前,圖卷雖亡,有《竹爐志》以匯萃之,則亡者可不亡,人與物之不能無所托而傳之也,有如是哉。
壬申春正秦敦世序。
《惠山聽松庵竹爐志》
無錫顧庚良集錄
明洪武間,高僧普真,于繡嶺亭故址,建聽松庵。(《邑志》)
惠山寺大行門內為彌陀殿,后改為竹爐山房,貯竹茶爐及《竹爐圖詩卷》。(《邑志》)
秋聲小閣,在大悲殿左。峭壁巖,鑿坎結小閣,綴柏倚空,如鳥巢猿穴,游人緣蘿而登,最稱奇勝,王問填以上土石,遂失舊觀,久廢。(《邑志》)
竹爐,在聽松庵,明洪武間,湖州竹工為僧性海編竹為爐,規制精密,高不盈尺,上圓下方,類道家乾坤壺,王紱為繪圖賦詩,時多題詠。永樂間,爐歸潘克誠,后屬楊謨。成化丙申,秦夔為僧撰疏募而復之,以貯秋聲小閣,盛脛從子虞。嘗仿其制為之。至清初,舊爐既毀,盛制又壞,而紱圖亦亡。顧貞觀更制二爐,攜其一至京師,而得紱圖于納蘭成德所,復歸于庵。乾隆間,清高宗南巡,有詩疊韻卷中,賜“竹爐山房”額,命張宗蒼補寫一圖,舊圖凡四,而失其一也。已亥冬,知縣邱漣取卷至署重裝,毀于火。事聞,御筆親仿紱畫,為補首圖,命皇六子及弘日午、董誥分畫二三四圖,補錄前人題詠,又出內府藏王紱《溪山漁隱圖卷》償之,與諸臣賦詩紀事。甲辰春再幸,五疊前韻,命大學士梁國治書辛未以后御制詩于卷中。及更咸豐十年之亂,爐卷皆失。同治初,秦緗業始得御筆圖,華翼綸又出所藏王紱《翠竹卷》,并付黃埠墩僧藏焉,而秦恩延亦旋得《漁隱卷》乃并歸之。(《邑志》)
竹爐,舊在聽松庵,明洪武間,僧性海命湖州竹工為之,制古而雅,王紱為繪圖賦詩,諸名人相繼題詠,篇什甚富。永樂初,性海之虎邱,爐遂留藏潘克誠家。成化間,潘之孫某,又以贈楊孟賢。孟賢歿之三年,秦中齋夔自武昌報政還,求訪舊物,白諸孟賢之兄孟敬,俾還庵中。一時海內名流,俱為詩文贊美,先是盛冰壑容(筆者按:“容”,應為“搿保盛耄字冰壑。)之侄舜臣,雅慕茲爐,仿制為二,攜至都中。一呈冰壑,一贈吳文定公,輦下名公鉅卿題詠益伙,后亦付之庵僧。于是仿爐諸篇,與制爐、復爐諸作合而為一焉。藏久爐壞,庵亦廢,卷遂淪失。清初有卷鬻于京師者,遂為滿洲成容若所得,邑人顧貞觀與容若善。乞以歸。是時圖已有四,貞觀乃更制二爐,并歸寺中,貯之大同殿右彌陀殿。巡撫商邱宋公裝為四卷,識以官印。純廟南巡至惠山,試爐酌泉,賦詩疊韻,并賜“竹爐山房”額,時四圖又失其一,特命張宗蒼補之。圣駕回鑾,命工仿制,別建竹爐山房于玉泉山以貯之。知縣邱漣,取卷至署重裝,毀于火。事聞,御筆親仿九龍山人意,為補竹爐首圖,命皇六子弘日午等,分作二三四圖補錄,前人題詠于其后。又取內府所藏王紱《溪山漁隱圖》償之。甲辰春,再幸惠山,命大學士梁國治書辛未以后御制詩于卷中,永為名山世寶云。謹案,惠山竹爐久已著名海內,茲復恭邀睿鑒,益為泉石增榮,志載未能全備,敬遵御制詩集并無錫知縣吳鉞編刻之《竹爐圖詠》各記序,合參邑志所載,敘其緣起如此。(周有壬《錫金考乘》)
竹茶爐,孟端與性海,一日偕潘克誠在聽松庵,適湖州竹工至,遂以古制命為之,一時名人俱有題詠。永樂初,性海赴虎邱住持,以贈克誠,藏六十余年。成化間,楊謨孟賢得之。丙申,秦夔撰疏取諸楊氏歸焉,有復爐唱和卷,與舊卷并傳焉。(《惠山記》)
聽松庵在惠山桃花塢下,雙松房之左。庵之勝跡最多,繡嶺亭故址一也,雙古松二也,石床三也,松風閣四也,王中秘孟端畫壁五也,竹茶爐六也,千金紫趾亭七也。繡嶺亭系宋光祿滕中元故物,入國朝,僧普真即其地植松萬株,創精舍,改顏“聽松”,僧宗泐隸入門為松關,詹中翰希原書,左右為凝云軒,傍為松風閣,最后為聽松精舍。內雙古松,大圍二人,小一人,邵文莊公歌之,石床舊在大雄殿,正德中始移置二松下,上刊“聽松”二字,若為茲庵而設,后又有秋濤軒,王中秘病目,借寓靜攝。目愈,圖廬山景于軒之左壁,王少保淮賦長歌題右壁,又畫觀音大士像,書金剛諸經,人稱三絕。松閣下又畫《三人行樂像》,三人者,僧性海與王中秘、潘克誠也。目愈后,有竹工從湖州至,爰造爐式,使編竹為之,高不盈尺,圓上方下,類仙家乾坤壺。筑土為質密,叩之作金石聲,而其中坎焉以虛,熔鐵為柵,橫絕上下,規制精絕。一時題詠,名作如林。永樂初,性海住持虎邱,此爐歸潘克誠家垂六十年。成化間,巨室楊謨愛之,爐又歸楊,楊歿,秦方伯廷韶自武昌報政還里,代性海嗣孫戒宏草疏往索之,爐復還山中。方伯侈為盛事,流傳京師,題詠又多,合前詩裝成二軸,并原爐貯秋聲小閣,昔人于一物之微,矜重若此,后庵僧不戒,畫壁既毀于于火,庵亦旋遭回祿。自邵文莊公建于金紫趾亭。遂割庵基之半,葬太夫人過氏,后即改為諭塋。而庵始屬虛銜矣。(《錫山景物略》)
聽松庵在桃花塢下,即宋滕光祿繡嶺亭故址。洪武七年,普真既為退居,乃于庵左右種松萬株,風聲清遠,故名聽松。中有四軒,曰云深軒、曰秋濤軒、曰澹泊軒、曰指南軒,最幽邃,王中書孟端寓焉,成化十五年,建松風閣。(《惠山記》)
《竹爐圖詠補輯》
無錫顧賡良集錄
竹爐詩卷散失志感小引
秦火秋成
成化丙申,高祖方伯中齋公撰疏,募復竹爐藏之松風閣,命僧戒弘守之。后松風閣廢,戒弘裔徒遷居二泉書院講堂,仍守竹爐及《竹爐詩卷》,守僧沒,講堂垂廢,予葺而新之,付僧文?管業,示冀存先業耳。奈講堂之廢,終不可回,然余更有惜于爐與卷也,白于縣大夫豐時李公,爐得存慧山寺,而詩卷俱質于有力者之家,名公詞翰,半為其竊去,無全璧矣。嗟乎!高祖能復舊跡于久失之后,余不能存講堂于未失之前。有愧于前人多矣。
竹爐新詠記
顧貞觀
惠山竹茶爐者,明初聽松庵僧性海所制,王舍人孟端諸公各為詩文圖贊以記之,歲久爐亡。至成化間,秦太守廷韶購得,復還僧舍,李文正、邵文莊諸公題詠尤眾,而爐已漸壞。盛侍郎冰壑,命猶子舜臣仿佛為之,前唱后和,遂成大軸,邇年吳中丞伯成,初令吾邑,見之為加裝潢凡二卷,獨王舍人贈性海畫及李文正篆“竹爐新詠”四字失去,覽者以為遺憾。于是舜臣所為爐亦壞,其舊者乃不復存,惟一圖在耳。甲子秋,即先端文公山祠,構積書巖于芙蓉亭遺址之側,為堂三楹,累石疏泉,頗得幽居之樂。因憶山中故事,遂仿舊制,作兩爐,爐成,賦近體一章,邑人聞者,競賡原韻。會余入京師,攜其一以行,擬乞題于輦下文章之士。一日坐成侍中容若通志堂,出書畫共賞,得一卷,則王、李風流,依然合壁,而吳文定、謝文正諸公贈冰壑先生詩記附焉。余因乞此卷歸置巖居,即顏其堂曰“新詠”。容若欣然許為余書之。夫一爐耳,其遺跡之離合顯晦,蓋有不偶然者,亟愿得時賦詠以記其異,且余亦何幸步前哲之后塵,為九峰二泉增此勝事哉?更百年后,此爐卷存與否莫可定,或未必無好事如余者耳。
康熙乙丑春分后二日,梁溪顧貞觀書于燕臺旅次。
惠山聽松庵再復竹爐記
秦道然
道然字雒生,號南沙,康熙已丑進士,授編修,充日講起居住官,丁酉江西鄉試副考官,改禮科給事中,掌登聞院事。雍正初,纟圭藩邸事,在獄十四年,以子惠田通籍后陳情得釋,壽九十。著有《泉南山人詩文集》、《明儒語要》、《困知記》。邑志儒林有傳。
竹爐者,山中煮泉之器耳,乃編竹筑土而成,非有怪異瑰麗可愛重也,而工畫者圖之,能詩者賦之,既失矣,必求復之,斯亦奇矣。及再復也,距其始制時已四百年,而完好如故,則益奇矣。當明洪武初,性海真禪師始制此爐,邑中之與師善者有王舍人紱、王學士達善、朱少卿逢吉,競為書文圖畫以張之。一時風雅之士,爭傳竹爐之名盛,有篇章聯成卷軸。永樂間,禪師沒而爐亦亡。至成化丙申,先方伯中齋先生,吟賞卷中詩句,而惜爐之不存也,乃作《疏引》募之,果得于邑中巨室。是時先隱君貞靖先生,方主碧山呤社,乃偕社中諸老,共為歌詩,流傳京師,遂有文恪王公、文定吳公及先太保端敏公,與一時名卿巨人交相唱和,篇章益富。長沙李文正公題其卷曰“竹爐新詠”,于是竹爐之名,幾與第二泉并馳海內,至明末而爐復失,莫有訪求之者,康熙丁丑,商丘宋太宰犖撫吳,取竹爐詩卷遍觀之,芟其無雜,存其人與詩文之足傳者,裝成四軸,俾山僧世守之,而終惜爐之不可復得,為山中缺事。雍正壬子冬,有松泉上人者,真公之后,遇此爐于農家,知為山中故物,詢所由來,乃其人從祖始為庵僧,后返初服,遂攜竹爐及茶具去,今茶具已失,而爐尚無恙。上人遂乞之而歸,走告王吏部虛舟,求其作記書石,以垂不朽,虛舟以此爐之初復也,中齋先生倡為疏引,貞靖先生倡為詩文,使竹爐之名大振。則竹爐之存亡,雖山中之故實,亦秦氏之佳話也,作記當囑某,上人以虛舟意來告,余瞿然而謝曰:“某不敏,其人其文,何足附諸名賢后?”為竹爐重請,辭,上人曰:“昔人有言,誦前人之清芬,公能無意乎?”余無以答,乃敬誦先隱君句曰“湘筠骨格依然好,留與真公弟子傳”。又誦先方伯句曰:“從此遠公須愛惜,愿同衣缽永相傳”。以此應上人之請可乎?上人合十而謝曰:“謹受教。”
王紱《溪山漁隱圖卷》復歸僧舍記
秦緗業
前明洪武間,惠山聽松庵僧性海,嘗編竹成爐以煮茗,王紱為之繪圖賦詩。后爐壞更制,而紱圖亦亡,迨康熙年,內閣典籍顧貞觀,得于納蘭成德所,復歸諸庵,及高中(宗)純皇帝南巡,數幸庵中,賜以“竹爐山房”額。乾隆四十四年冬,無錫知縣邱漣,攜卷至署重裝。毀于火,事聞,御筆補圖竹爐,仍仿王紱筆意,并取內府所藏紱畫《溪山漁圖》償之,與諸臣賦詩記事題其上,即是卷也。自后,庵僧每出爐及畫卷夸示游客,薄海皆知,傳為盛事。咸豐十年,粵寇遘亂,錫城淪陷。竹爐山房既毀,諸卷亦散失。同治三年,臣緗業得御筆圖于上海,時縣城雖復,聽松庵一片瓦礫,基址僅存,未遑興構。越明年,即就惠山寺故地建淮湘昭忠祠,而竹爐山房遂不可復問矣。然天章宸翰,終未敢私藏諸家,會黃埠墩僧舍落成,因付住持。臣華翼綸復出其所藏王紱畫《竹卷》以補其闕,而《漁隱卷》不知流落何所,不無余憾焉。又數載,臣族弟恩延,始見是卷于洞庭山人家,以重價贖之歸,亦不敢私為已有也,擬并歸黃埠墩僧舍,俾臣記之。噫!煙云過眼,書畫之常,一經易主,莫可蹤跡,而古人筆墨,自有真氣流行,恐非后世所能撫仿,況是卷,前追吳鎮后啟沈周,尤稱絕筆,乃既失而復得之,不可謂非幸事。至聽松庵,自有唐迄本朝,興廢不一,無難復舊,今顧并其基地而亡之,千余年古跡,一旦蕩焉,泯焉,殆亦有數存乎其耶?雖收藏得所,易地皆然,然終非先皇帝巡幸賜圖之意。安得有賢有司及地方好事者,復構斯庵,復制斯爐,庶幾“頓還舊觀”乎?(卷首有御題“頓還舊觀”四字)
詩
二泉寺退歸聽松庵和王學士見寄
普真性海
泉上歸來已一年,萬松陰里屋三椽。坐殘白日渾無事,買斷清風不費錢。猿墮山崖尋果樹,鶴穿林徑避茶煙。王猷識我平生意,時寄新詩一兩篇。
詠竹茶爐次匏翁
邵寶
雨過春山滿汲泉,舊僧爐在好烹煎。緇塵性絕甄陶外,烈火心降汗竹前。白雪翻時群蟹沫,碧云蒸處一龍眠。調元固有商家鼎,不出山林道已全。
盛舜臣新制竹茶爐和韻
李東陽
石罅曾分裊裊泉,裹茶添火試同煎。形模豈必隨人后,鑒嘗何因置我前。秋共林僧燒葉坐,夜留山客聽松眠。王家舊物今雖在,竹缺砂奔恐未全。
來月樓試竹茶爐和韻
王表邦正
樓在空中月在濠,茗爐小試欲生濤,火兼文武功非易,香瀉漪瀾品亦高。六碗通靈容我共,一尊低唱任渠豪。乘風便為蒼生念,何日顛崖命可逃。
仿王舍人制竹爐成漫題二絕
華應象心白
竹爐佳制遺僧舍,千古高閑老孟端。此日渭川無勝具,幽人漫自煉泥團。窗上梅花影自橫,枝頭倦雀寂無聲。颼颼蟹眼如催句,揚出茶煙伴白云。
復竹茶爐和顧梁汾
秦保寅石農
高閑清制尚依然,試茗蕭齋一榻前。秋水澗深朝聽雨,落花風過午生煙,縹囊珍重三千首,僧院銷沉二百年,不是彥先能好事,幾回遺韻委流泉。
重制竹爐告成志喜
顧貞觀
竹爐清韻忽依然,位置仍宜水石邊。書訊有僧來谷雨,鬢絲如鶴伴茶煙。家山夢去忘為客,故國詩成感紀年。冷暖此君須自覺,無勞更試醒心泉。
和顧梁汾竹爐新詠原韻
納蘭成德
爐成卷得事天然,乞與幽居置坐邊。恰映芙蓉亭下月,重披斑竹嶺頭煙。畫如董巨真高士,詩在成宏極盛年,相約過君同展看。淡交終始似山泉。
前題
梁佩蘭
見說山居思渺然,簾櫳清影竹爐邊。一春茶事添香云,滿地松風上綠煙。長似茂陵忘客病,絕無寒食禁新年。庵中更有高僧約,放鶴歸來聽夜泉。
顧梁汾舍人自制竹爐攜至都下客爭賦之余即用原韻為詩二首
吳雯
竹爐活火夜猶然,夢繞吳淞水石邊。塞上風塵逢舊制,江南榆柳憶新煙。山移明月空猿鶴,洞改桃花幾歲年。認取廬山真面目,天涯隨處谷廉泉。
高館閑過華燭然,濤聲小沸前。空憐紫塞冰霜候,可有藍田暖玉煙。紅雪征歌違此日,青樽賭茗訂他年,藤蘿休蔓王官谷,待酌鴦漿頂上泉。
觀新頒竹爐圖恭和御制原韻
顧敬恂斐瞻
薜蘿深處啟瑤圖,一日傳觀遍萬夫。泉石分明真態見,煙霞變幻墨痕無。竹房日麗揮龍翰,松徑云深護鶴雛,勝跡任教人共賞,不須呵禁列金吾。
胸懷邱壑寫新圖,未許樵人笑士夫。稚興欲超桑苧上,風流得似輞川無。彤庭落紙雙花管,青瑣銜書五色雛,絕勝泥金摹紫岳,何勞封禪問夷吾。
再復竹爐詩
秦道然
四百年間前老衲子,編竹為爐煮泉水。吟詩作畫盡名流,點綴林泉助清美。斯人云亡爐亦失,翰墨凄涼久藏庋。吾宗方伯中齋公,愛賞詩篇吟不已。嘆息爐亡作募文,果得珠還合浦里。是時碧山盛吟社,公(編者按:此字似為多)吾祖貞靖執牛耳。十老清詞追古人,好事流傳到京邸。勝國方當全盛日,廊廟公卿富文采。區區竹爐何重輕,短句長篇葉宮徵。倡者吳門王與吳,重以長江文正李。從茲卷軸比牛腰,細物幾幾并簋。世事推遷不可常,爐再亡來百年矣。山僧松泉好文翰,方袍不異冠巾士。密訪窮搜亦有年,一旦得之真失喜。奉持珍重告吾儕,愿將翰墨繼前軌。先人清芬吾可誦,脘弱才疏吾知恥。詩有城南杜少陵,書有寓公王內史。合并二妙勒貞珉,爐共山泉同不毀。
竹爐聯句并序
朱彝尊
錫山聽松庵僧人性海制竹爐,王舍人過而愛之,為作山水橫幅并題以詩。歲久爐壞,盛太常因而更制,流傳都下,群公多為吟詠。圖既失,猶散見于西涯、篁墩諸老集中,梁汾典籍仿其遺式制爐,恒嘆息舊圖不可復得。及來京師,忽見之容若侍衛所。容若遂以贈焉。未幾容若逝矣。丙寅之秋,梁汾攜爐及卷過余海波寺寓,適西溟、青士、愷似三子亦至,坐青藤下,燒爐試武夷茶,相與聯句成四十韻。明年梁汾將歸,用書于冊,以示好事之君子。
西神峰連延,龍角氵九泉噴(愷似)。桑苧次水經,第較中冷遜(西溟)。山僧寡當役,谷飲遂夙愿(竹坨)。跏跌長松根,風來耳垂M,(青士)。都藍選茶具,一一細莎頓(梁汾)。舍彼陶冶工,截竹等辮?(愷)。附以紅泥團,其修僅扶寸(西)。坎上離于中,下乃利用巽(竹)。微飄颼颼入,活火焰焰青(青)。初聆檜雨喧,漸見魚眼目侖(梁)。紫筍舒萌尖,乍點湯色嫩(愷)。王郎穿竹過,愛接支許論(西)。解帶盤石間,素瓷迭相勸(竹),欽然愜所遇,伸紙隨染渲(青)。蒙蒙巖亭瀑,歷歷水田畈(梁)。短短茅覆屋,茸茸荻抽馬d(愷)。橋欹乃有路,門辟或無楗(西)。林壑雖未深,埃?頗已遠(竹)。流傳盛新詠,群雅足彝憲(青)。或為篆籀隸,若B鬲敦膚(梁)。或為真行草,若繇靖羲獻(愷)。穆如清風作,舉一可當萬(西)。嗚呼百年來,精廬窟獵獵(犭區)(竹)。曩時所珍物,零落委荊蔓(青)。吾家r塘側,想茲恒繾綣(梁)。形模授巧匠,高下仿遺木爰(愷)。所惜七尺圖,慮為塵土坌(西)。開篋逢故人,輟贈得右券(竹)。羊脂鏤躞玉,獸錦束腰(青)。臂諸延平津,劍合始無恨(梁)。俄警鄰笛悲,永歡壑舟遁(愷)。蕭條黃公爐,歌哭與俗溷(西)。是物睹者希,五都絕市販(竹)。今年吳船來,載自潞沙堰(青)。徒置青藤陰,旅話破幽悶(梁)。質比連勺輕,形嗤石鼎純(愷)。小勺分宮時,頭綱試甌建(西)。忽憶秋水生,乘此風力健(竹)。逝將掛席歸,偶耕師下()(青)。毋令石床空,兼使夜鶴怨(梁)。
惠山聽松庵,當明洪武間高僧性海手制竹茶爐,王舍人孟端繪圖且為賦詩,名流相繼續和,幾遍海內,而爐之存沒不常,頃靈源上人于斗門張氏訪得之,識竹斕扁,土色如漆,丐云川先生廣為征詩,余雖未識靈源,然知其工詩善畫,竊喜性公宗風未墜也,因貽以長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