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江上漁者古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股權結構;公司績效;上市公司;浙江
自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經濟發展非常迅速,一大批優秀企業紛紛脫穎而出,浙江板塊也成為上市公司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截止2012年6月共有227家公司在國內上市。本文以在2009年前上市的浙江上市公司為樣本,檢驗了股權結構與績效的相關性,以期為浙江上市公司的發展壯大提供經驗證據。
一、國內外相關文獻與研究設計
國內外學者對股權結構與績效的關系進行了長時間研究,但結論不一致。Berle和Means(1932)認為公司股權分散導致對經營監督能力下降從而導致公司價值的降低,認為需要集中股權以增強公司的經營績效。Jensen和Meckling(1976)通過建立模型研究得出企業價值受制于內部股東所持股比例,公司績效與內部股東持股成正比。Shleifer和vishny(1986)通過實證得出股權的分散將不利于公司價值的提升。而Steen Thomsen等(2006)通過對歐盟與美國最大的上市公司的相關數據研究分析后認為英美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與經營績效間沒有關系。
國內近年來的相關研究主要有:李佳賓,蔣偉(2011)以779家制造行業的上市公司數據為依據,以凈資產收益率為衡量企業會計業績的指標,分析認為股權集中度和法人持股比例都同企業績效成顯著正相關,而流通股持股比例則與其成負相關,國有持股比例則是與其成U型相關關系。許冬(2011)以福建省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得出上市公司國有股持股比例與公司績效呈負相關關系;法人股持股比例與公司績效呈正相關關系;股權集中度與公司績效呈“倒U型”關系;趙麗芳等(2011)通過對內蒙古上市公司為對象研究得出國有股比例與公司績效成反比,股權制衡度與公司經營績效成正比。顧湘和朱丹(2011)通過對中小板上市公司分析得出大股東持股比例與公司經營績效呈非線性關系,股權集中度與公司績效呈正相關關系;杜軒和干道勝(2012)以創業板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認為公司的負債越高越不利于提高公司經營績效,第一大股東有利于提高公司經營績效,而前十大股東不利于提高公司經營績效。
基于上述國內外相關研究與股權結構的相關理論,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1:浙江省上市公司國有股比例與公司績效呈負相關。
假設2:浙江省上市公司法人股比例與公司績效呈正相關。
假設3:浙江省上市公司股權集中度與公司績效呈正相關。
假設4:浙江省上市公司股權制衡度越大,公司績效越好。
為檢驗上述假設建立以下模型,模型中變量定義如下:因變量ROE為凈資產收益率,代表公司績效。自變量STRUC代表股權結構,分別用GYG、FRG、CR和Z表示。其中GYG=國有股比例/總股本,FRG=法人股比例/總股本,CR=第一大股東持股數/總股本,Z=第二大股東持股數/第一大股東持股數。控制變量LNA=期末總資產的自然對數,代表企業規模;LEV為資產負債率,代表企業負債水平。研究樣本取自2009年浙江省上市公司,剔除數據不全樣本后共計141個觀測值,研究中所需數據來自銳思數據庫和上市公司年報。
ROE=α0+α1STRUC+α2LNA+α3LEV+ξ
二、實證研究結果及分析
我們對上述相關變量進行了統計分析、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實證結果如下:在表1中,CR、Z、GYG和FRG的均值分別為35.85%、32.91%、3.49%、16.67%,意味著浙江上市公司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適度集中,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約占第一大股東的32.91%,對第一大股東的制衡能力較弱,而國有股比例較低,法人股比例較高。在表2中,ROE與CR、FRG顯著正相關,與Z、GYG負相關但不顯著,假設2和假設3得到支持,假設1和假設4未獲得支持。
在表3中,模型1到模型4均能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回歸模型成立,Adj.R2從9.4%到14.2%不等,說明回歸模型有一定的解釋能力。在模型1中,GYG的系數為負但不顯著,假設1未能通過檢驗。在模型2中,FRG的系數顯著為正,假設2獲得支持。在模型3中,CR的系數顯著為正,假設3也獲得支持。在模型4中,Z的系數為負但不顯著,假設4被否定。控制變量中,LNA均顯著為正,LEV為負但不穩定,意味著浙江省上市公司存在規模效應,負債對公司績效有負的影響。
表1 描述性統計分析(N=141)
最小值 最大值 均值 標準差
CR .04 .78 .3585 .14709
Z .00 .99 .3291 .26614
GYG .00 .69 .0349 .10930
FRG .00 1.00 .1667 .23876
ROE -.30 .49 .1029 .10230
LNA 19.15 24.46 21.3315 .93662
LEV .03 .82 .4554 .18806
表2 Pearson相關分析(N=141)
Z GYG FRG ROE LNA LEV
CR -.592*** .145* .393*** .298*** .279*** .153*
Z .014 -.031 -.070 -.080 -.097
GYG -.141* -.026 .272*** .205**
FRG .212** .170** .078
ROE .306*** .043
關于勞動的古詩(一)
1、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2、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3、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4、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做嫁衣裳。
5、晝出耘田夜織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6、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7、晨星里荒匯。戴月荷鋤歸。
8、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9、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10、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11、白發老農如鶴立,麥場高處望云開。
12、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13、刺繡五彩添弱線,吹葭六管動飛灰。
14、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15、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16、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17、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18、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19、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20、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關于勞動的古詩(二):
《歸園田居》其五——(晉)陶淵明
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曲。
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雙雞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
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
《雨過山村》——(唐)王建
雨里雞鳴一兩家,竹溪村路板橋斜。
婦姑相喚浴蠶去,閑看中庭梔子花。
《首春逢耕者》——(唐代)柳宗元
南楚春候早,余寒已滋榮。
土膏釋原野,白蟄競所營。
綴景未及郊,穡人先偶耕。
園林幽鳥囀,渚澤新泉清。
農事誠素務,羈囚阻平生。
故池想蕪沒,遺畝當榛荊。
慕隱既有系,圖功遂無成。
聊從田父言,款曲陳此情。
眷然撫耒耜,回首煙云橫。
《觀田家》——(唐)韋應物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
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
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
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
饑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
倉稟無宿儲,徭役猶未已。
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里。
《蠶婦》——(宋)張俞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憫農》——(唐)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農家望晴》——(唐)雍裕之
嘗聞秦地西風雨,為問西風早晚回。
白發老農如鶴立,麥場高處望云開。
《游山西村》——(宋)陸游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蕭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田園作》——(唐)孟浩然
弊廬隔塵喧,惟先養恬素。
卜鄰近三徑,植果盈千樹。
粵余任推遷,三十猶未遇。
書劍時將晚,丘園日已暮。
晨興自多懷,晝坐常寡悟。
沖天羨鴻鵠,爭食羞雞鶩。
望斷金馬門,勞歌采樵路。
鄉曲無知己,朝端乏親故。
誰能為揚雄,一薦甘泉賦。
《貧女》——(唐)秦韜玉
敢將十指夸針巧,不把雙眉斗畫長。
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做嫁衣裳。
《江上漁者》——(宋)范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賣炭翁》——(唐)白居易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鄉村四月》——(宋)翁卷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
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鋤禾》——(唐)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觀刈麥》——(唐)白居易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簟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傍。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馀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歸園田居》其三——(晉)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四時田園雜興》——(宋)范成大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關于勞動的古詩(三):
《雨過山村》——(唐)王建
雨里雞鳴一兩家,竹溪村路板橋斜。
婦姑相喚浴蠶去,閑看中庭梔子花。
《首春逢耕者》——(唐代)柳宗元
南楚春候早,余寒已滋榮。
土膏釋原野,白蟄競所營。
綴景未及郊,穡人先偶耕。
園林幽鳥囀,渚澤新泉清。
農事誠素務,羈囚阻平生。
故池想蕪沒,遺畝當榛荊。
慕隱既有系,圖功遂無成。
聊從田父言,款曲陳此情。
眷然撫耒耜,回首煙云橫。
《觀田家》——(唐)韋應物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
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
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
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
饑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
倉稟無宿儲,徭役猶未已。
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里。
《游山西村》——(宋)陸游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蕭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田園作》——(唐)孟浩然
弊廬隔塵喧,惟先養恬素。
卜鄰近三徑,植果盈千樹。
粵余任推遷,三十猶未遇。
書劍時將晚,丘園日已暮。
晨興自多懷,晝坐常寡悟。
沖天羨鴻鵠,爭食羞雞鶩。
望斷金馬門,勞歌采樵路。
鄉曲無知己,朝端乏親故。
誰能為揚雄,一薦甘泉賦。
《蠶婦》——(宋)張俞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憫農》——(唐)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農家望晴》——(唐)雍裕之
嘗聞秦地西風雨,為問西風早晚回。
白發老農如鶴立,麥場高處望云開。
《貧女》——(唐)秦韜玉
敢將十指夸針巧,不把雙眉斗畫長。
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做嫁衣裳。
《鄉村四月》——(宋)翁卷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
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賣炭翁》——(唐)白居易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歸園田居》其五——(晉)陶淵明
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曲。
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雙雞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
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
《鋤禾》——(唐)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觀刈麥》——(唐)白居易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簟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傍。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馀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歸園田居》其三——(晉)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四時田園雜興》——(宋)范成大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江上漁者》——(宋)范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
·?·
·?·
·?·
·?·
·?·
·?·
·?·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探討
優秀古詩詞是小學教育的重要資源,優美的詩詞,深刻的內涵,高遠的意境,流傳的佳句,精湛的語言,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我們只有重視古詩詞的教學,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正確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學有效的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才能使學生熱愛古詩詞,熱愛祖國優秀的文化,才有利于學生陶冶道德情操,品味生活情趣,豐富思想內涵,成為一個真正的中國人。那么,如何指導學生誦讀這些古詩詞呢?
一、初讀詩文,了解作者
詩讀百遍,其義自明,其情自見。誦讀古詩方法很多,分自讀、對讀、群讀,又可分為默讀、聲讀等。多讀,可以讓學生把握詩詞的內在節奏。節奏是古詩詞的生命,讀詩的過程也是欣賞詩歌的一種過程。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讀多了,自然成誦,化為心中之本。整體朗誦詩歌的過程中,由于現代文和古文之間的不同,首先要引導學生讀準每個字,每個詞的讀音,例:《回鄉偶書》中“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現在“衰’’讀“shuai",但古讀音應該是“cui”,古讀音更能押韻,更能體現古詩的韻律美;例如杜牧《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古時應該讀xia.,而現在用漢語拼音讀xi4,就不和諧,不押韻了。在處理這個問題時,我就先讓同學們自己讀,多讀幾次,體會到古詩的押韻美,學生自然選擇讀古音了。
二、精讀課文,了解詩意
讀通古詩后,就要了解這首詩的意思,在語文課本中,古詩詞都會有注釋,將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詞翻譯出來。這時,我多半希望學生采用小組合作或個人發言的方法,一句一句讓讓學生慢慢去自己探究,老師在旁適當點撥即可。還可以鼓勵學生借助古漢語詞典,去自己翻找。這對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學習能力,有很大幫助。
三、研讀詩文,體會情感
(江蘇省張家港市合興小學,215616)
小學思想品德課程與社會課程合并為品德與社會課程,已經有好幾個年頭了。通過研讀《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2011版課標”),我們可以獲得這樣的認識:新課程基于“道德存在于人的整個生活中”的理念,把品德教育寓于生活教育和社會常識教育中,尤為關注學生的品德修養與生活態度。顯見,品德與社會課程加重了品德教育的分量。那么,怎樣把品德與社會教材中原本屬于社會教材的內容,不再指向學生的社會知識層面,而是指向學生的道德精神層面呢?蘇教版小學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第10課《衣食的來源》第一課時教學,我進行了這方面的探索。首先,將教學目標定位為:(1)初步了解農業生產與人們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知道食物對人生存的重要,懂得社會的存在和發展離不開農業;(2)體會農業勞動者的辛苦,喚醒學生內心深處的良知,激發學生對農民的熱愛之情,自覺做到尊重農民的勞動,愛惜農民的勞動成果。
一、教學片段
(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初步理解了農業是我們衣、食、住、行的源泉;討論得出:在衣、食、住、行諸方面中唯獨“食”沒有找到它的替代品。)
師是啊,現在我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不愁吃,不愁穿。可有誰知道在民不聊生的舊社會,有多少人因為缺乏食物而活活地餓死啊!(出示兩幅畫面:
第1幅反映農業豐收給“我”家餐桌帶來豐盛的菜肴;第2幅反映1942~1943年我國河南發生旱災,餓死約300萬人)現在,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根據這兩幅圖,進一步議一議農業與我們生活的關系。
(學生討論后,每一小組推薦一名代表進行匯報交流。)
生如果沒有足夠的食物吃,我們只能像圖2中那個到處流浪要飯的小孩一樣,餓得皮包骨頭,有氣無力,哪有精神來上課呀!因此,我認為,農業能保障我們進行正常的學習。
生圖2中的那位阿姨餓得實在無法忍受,只能拖著兒子到處逃荒,她哪有力氣和心思從事勞動呀!因此,假如農業不能為人們提供足夠的食物,人們就沒有力氣從事工作,國家和社會也就不能向前發展了。
生圖1中的“我”,每頓飯都有豐盛的食品,吃得白白胖胖,這樣就能夠安安心心地讀書了。
生圖1中,“我”的爸爸、媽媽也因為每天有豐盛的食品吃,看上去紅光滿面、精神煥發。這樣,爸爸、媽媽就有充沛的精力,一心一意地進行勞動和工作了。因此,我認為農業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出示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在稻田里插秧的畫面。)
師剛才,同學們通過討論和交流,知道了農業原來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有著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當我們一日三餐吃著香噴噴的白米飯時,可曾想到農民在栽培水稻的過程中,付出了哪些辛勤勞動?課前,老師已經請同學們通過采訪、調查、親身體驗等多種途徑進行了了解,現在來匯報一下。
生(拿起筆記本)我通過調查了解到每一粒大米都包含著農民這么多的勞動:選種、浸種、播種、插秧、管理、收割、脫粒等。
師你調查了解得真全面。
生我從爺爺、奶奶那里了解到農民的田間管理包括很多繁雜的勞動,如施肥、灌溉、除草、噴農藥等。
師你的訪談工作做得很到位。
生我記得去年農忙的時候,媽媽叫我去撿拾稻田里遺留的稻穗,哎呀!才撿了一個多小時,我的手上、腳上弄得滿是泥土,腰也酸得直不起來了,我就不高興撿了,回家洗澡休息去了。
(教室里笑聲一片。)
師看來撿稻穗這個活看起來輕松,實則也不容易啊!原來,每一粒米粒中都凝結著農民們這么多的勞動與汗水!難怪早在古時候就有許多文人墨客紛紛寫詩來反映農民勞動的辛苦。你們最熟悉哪一首古詩呢?
生(異口同聲)《鋤禾》。
(出示《鋤禾》一詩,教師先請每位學生雙手捧起預先準備好的大米各自練讀,而后請男、女生分別飽含深情地齊誦。)
師農民這么辛苦,勞動在農業其他戰線上的林業工人、牧民、漁民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出示林業工人伐木、牧民游牧、漁民出海打漁的3幅畫面)能根據你們以前的生活積累和了解,說說林業工人、牧民和漁民又是怎樣辛勞的嗎?
生林業工人住的房子很簡陋,他們一輩子在深山老林里看山守林很寂寞,交通又不方便,一棵小樹苗長成一根有用之材,不知飽含了林業工人多少的勞動與心血!
生那些游牧民族的家不是固定的,蒙古包就是他們流動的家。等一個地方的草被牛羊吃掉以后,他們又得重新去找一個水草肥美的地方安家,他們這樣居無定所,不停地搬來搬去,多艱辛啊!
生還有那些一輩子與風浪打交道的漁民,他們出海打漁,有時遇到風暴,就有可能有生命危險,而我們岸上的人卻只知道魚的鮮美,這不禁讓我想到了學過的《江上漁者》這首詩。
(教師趁勢讓學生有感情地齊背《江上漁者》一詩。)
師同學們,農民、林業工人、牧民、漁民為了能夠讓我們吃飽、穿暖、住好,不知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此時此刻,你們最想對他們說些什么呢?
生叔叔阿姨們,你們辛苦了!
生你們要注意自己的身體,不要太勞累!
生我要用我的實際行動來尊重你們的勞動成果,做到吃飯時不挑食,不留剩飯。
……
師剛才幾位同學說的心里話多么感人呀!我想,如果叔叔阿姨們聽見了,一定會很高興的。同學們,通過這堂課的學習,你想做點什么呢?
生我想把上了這堂課的感受寫下來,然后讀給爸爸、媽媽、爺爺、奶奶聽。
生我想利用課余時間搜集更多有關農業的資料,利用晨會、班會課積極向同學們宣傳,做農民叔叔阿姨們忠實的“代言人”。
生通過這堂課的學習,我覺得爸爸媽媽真是太辛苦了,又要種地,又要上班。我決定以后要多做些家務活,讓爸爸媽媽有更多的時間休息。
生我覺得讓我們用實際行動來尊重農民的勞動成果就是今天這堂品德與社會課留給我們的最好的作業,而且這個作業是我們的一個永久性的作業。
二、教學反思
道德學原理指出:道德教育只有激發主體的內在動機、生命體驗,讓兒童在各種關系中產生積累,孕育情感體驗,才能有效地培育和提高他們的道德能力。本課教學,面向的是土生土長的農村學生,他們對農村生活和農業勞動有一定的了解。我抓住了這一學情優勢,采取多種方式引導學生不斷補充、深化和整合自己已有的道德經驗,喚起情感共鳴,從而有效地達成了社會知識與道德精神的有機結合。
(一)在學生的課堂交流中尋找結合點
課堂上,教師組織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如觀察兩幅新舊社會對比鮮明的畫面后,討論交流農業與我們生活的關系;交流匯報課前采訪、調查、體驗后的所得和感受等。學生在平等、民主、有序的課堂交流中,不知不覺加深了對農業重要性的理解,進一步懂得了農業勞動的繁雜與艱辛,激發了對農民的敬佩之情。
(二)在學生的社會實踐中尋找結合點
2011版課標十分注重教學內容與過程的實踐性,要求教師把學生的認知活動與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并形成基本的道德觀。本課教學,教師順應這一要求,活用教材,設計了體現學生實踐性和體驗性的教學環節。如根據農村學生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條件,課前布置他們采訪調查身邊的勞動者,親自參加農業勞動,體驗農民的勞累與艱辛。上課結束時,又引導學生日后堅持做實踐性的課外作業,即采用實際行動來尊重農民的勞動成果。如此,促使學生將道德情感轉化為道德行為,這也正是品德與社會課程實施的目標所在。
(三)在教學內容的拓展中尋找結合點
品德與社會課程的開放性,決定了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補充現實生活中的其他相關資料。本課教材中提到了農民在栽培水稻過程中付出的辛勤勞動,并拓展出示林業工人、牧民、漁民勞動時的畫面,讓學生知道這些勞動者也同樣為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付出了許多辛勤勞動,我們也應尊重和感謝他們。
關鍵詞:小學語文 古詩文 詩意 詩境 詩情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12-0200-02
經典古詩文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瑰寶,小學語文教材中精選了多首文質兼美的古詩文,其語言凝練含蓄,意境深邃優美,不僅給人以藝術的熏陶,更能啟迪人的思想,是小學語文課程的重要內容。在教學中,怎樣化難為易,由淺入深,體驗那源遠流長的美好意境、美好情感,把古詩文教好、教活呢?對此,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一些淺見。
1 創設情境,激興趣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對與古詩詞教學更是這樣。古詩教學的導入,要緊密結合教學的內容,特別是針對低年級,教師應努力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詩的欲望。
1.1創設故事情境
小學生尤其喜歡聽故事,如果在古詩教學前講述一段有關的故事或傳說,當然能激發他們的興趣。教學《七步詩》時,在釋題時跟學生講曹丕、曹植兄弟不能相容的故事。這些曲折動人的故事,引人入勝,易于在學生的心中產生感情上的共鳴,加深對詩意的理解和感悟。
1.2創設圖像情境
如教《江上漁者》時,讓學生通過課件觀察捕魚人在風浪中捕魚的畫面,想像漁民辛勤勞動的形象,體會惡劣天氣勞作的艱辛,從而喚起人們對民生疾苦的注意。
1.3創設媒體情境
教授寫景的古詩文,可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現,如《春日》中萬紫千紅的春景圖;《飲湖上初晴后雨》中西湖“曲苑風荷”的美景,把學生帶入了詩的意境,使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
1.4創設吟誦情境
根據所學古詩的內容,先讓學生背誦學過的同類古詩,這樣既可復習舊知、加強記憶,又易找到知識的聯接點,為學習古詩作平穩的鋪墊。當然也可以典故引入、簡介背景等形式導入。這不僅開放學生視野,吸引學生,也為下面學生更好地體會此詩的意境作了鋪墊。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興奮劑。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興趣,就會迸發出無限的熱情。激趣導入這一環節能激發學生內心對新生事物的好奇與對新知識的渴求沖動。
2 緊扣題眼,解題意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透過題目,我們能夠捕捉到很多信息。古詩文的題目較為凝練,必須花一番工夫才能真正理解。這一環節的內容可以作為預習作業前一天給學生布置下去。對于作者的介紹,教師在學生介紹完后應相機補充和本詩理解相關的詩人創作背景。在解釋題部分可讓學生對詩題進行質疑,其他同學根據預習解疑。如:在教學《十五從軍征》時,從詩題入手:“從軍”是什么意思?“征”又是什么意思?這兩個詞可以看出與什么有關?待學生將關鍵詞語理解后,再請其自主質疑,老兵為什么十五歲就去當兵?他過著怎樣的生活?他能安然無恙地回來嗎?他去當兵家中的情況怎樣?通過層層質疑學生不但了解了詩題的意思,而且對作者的寫作意圖,詩的內容有了都有了初步的感知,為下步了解詩意做了良好的鋪墊。
3 初讀詩歌,明詩意
高年級的學生,已經學會了基本的了解詩意的方法,借助注釋,聯系實際疏通詩意。本環節可完全放手讓學生細讀古詩,互幫互學,釋字詞譯詩句。師引導學生自讀、組內交流,試著自己讀懂字、詞,在此基礎上,再理解整句詩。這一環節的教學要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享受自主學習的樂趣。
4 真切體驗,入詩境
讀詩的最高境界是進入詩歌意境。進入意境就是引導學生真切地體驗詩人所創造的那個景象和情感水融的藝術境界,為之動情。如《泊船瓜洲》中,詩人為什么看到“春風又綠江南岸”,就會產生“明月何時照我還”的動情發問呢?進一步探究詩人眼前所見之景,和由此而產生的情是怎樣自然而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讓學生體驗,這是怎樣的一個天地啊。在入詩境中我們可以借助以下一些方法:
(1)朗讀入境。即借助朗讀想象悟情入境。(2)復述入境。把詩歌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并融進了自己的理解、想象、情感體驗,較自由地走入詩歌境界。(3)表演入境。有些詩歌,可以通過讓學生扮演抒情主人公或詩中人物,較“實在”地構建起一個詩歌所表現的藝術天地,讓學生似乎直接進入了詩歌意境,如《小兒垂釣》等。
4 品詞析句,悟詩情
都說詩是語言的精華,一字一句都是詩人經過斟酌得來的,有的甚至達到了完美的境界。如果我們一字一句地逐一講解,反而會讓古詩文失去原本的魅力。新課標指出,古詩的學習,重點在于考查“是否能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教師不要過多地講解,一味追求標準答案,而是應當鼓勵學生多點個性化的理解,把握中心,體味詩情。如學習陸游的《示兒》,詩中“但悲不見九州同”的“悲”字就是詩眼。陸游悲的是什么?透過一個“悲”字,你又能感受到什么?學生通過課前資料的搜集,明白了陸游悲的是祖國還沒有統一。透過“悲”字,我們仿佛看到一個骨瘦如柴的老人,在一個大雨滂沱的夜晚,臥在床上,雙手緊緊地握住兒子的手,告訴兒子,自己唯一的遺憾就是沒有看到祖國的統一,等到收復失地了,家祭時不要忘了把收復失地的消息告訴他。這“悲”中有遺憾、有悲傷、有痛心,這是多么悲壯的一幕,這是多么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
6 改寫詩文,編故事
古詩語言凝練,感情充沛。有很強的畫面感。一首詩就是一幅優美的圖畫,一首詩就是一個感人的故事。學完古詩后進行拓展延伸,讓學生進行改寫創作和交流活動,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鍛煉其書面表達能力。如在學習《小兒垂釣》后,可讓學生通過自己對古詩的理解,利用想象把小兒的外貌、神態、語言、動作等用自己的語言寫下來。在寫的過程中,學生不但加深了對古詩和詩人情感的理解,文本也因此靈動而富有生命的活力。
在古詩的改寫時應強調學生要做到四要:一要理解古詩的意境;二要把握古詩的原意;三要展開合理的想象。四要結構完整,敘事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