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托物言志的古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古典詩歌是文學作品中最簡練、內涵最豐富的藝術形式。古詩的表達技巧很多,從修辭角度來看,常見的有比喻、夸張、擬人、對偶、對比、雙關、反問等;從表達方式來看,有敘述、議論、描寫、抒情等;從表現手法來看,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虛實結合、想象、襯托、用典、象征等。
對表達技巧的鑒賞,就是辨識詩歌中所使用的修辭手法、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法,分析其本身的藝術效果,評價其對表現詩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二、古詩中常見藝術手法
1.古典詩詞中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比喻、夸張、擬人、對偶、對比、反問、設問、通感、借代、雙關等。
對修辭手法的鑒賞,就是要明確辨識和判斷修辭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種修辭手法的特點,分析和評價它們對于塑造形象、表現情感和體現主旨的作用。
①比喻 比喻能將抽象化為具體,能將無形化為有形。例如寫“愁”:李后主云“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以江水寫愁,則使人想到愁意之漫長。
②夸張 夸張就是為了突出和強調某種事物或事物的某種特征,借助于想象,對它進行夸大或縮小,以引人注目,烘托氣氛,增強聯想,給人啟示。如陸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詩中的“三萬里”“五千仞”“上摩天”“淚盡”都是夸張,正是這些夸張描寫,把詩人對祖國的熱愛,對茍且偷安、不去收復失地的求和派的憤懣,以及對遺民遭受的苦難的深切同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③擬人 把物人格化,可以使描繪生動形象,表意更加豐富。如劉頒《新晴》詩中將“南風”人格化,通過一系列動作描寫,表現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寧靜恬適的心情,以及對南風“惡作劇”的親切喜愛之情。
2.古典詩詞中常用的表達方式有:敘述、議論、描寫、抒情。考查的重點是描寫和抒情。其中,描寫主要分為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工筆(使用大量生動、貼切的比喻,絢麗的文字,斑斕的色彩,進行濃筆涂沫)和白描(以質樸的文字,抓住人物或事物的特征,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人物或事物形象的寫法),細節描寫等。抒情可分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間接抒情(手法常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3.詩歌中常用的表現手法有:對照、襯托、渲染、烘托、用典、鋪墊、象征、動靜結合、虛實相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抒懷、借古諷今、托物言志、以樂景寫哀情、以哀景寫樂情等。
①托物言志 詩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來表達某種志向或情感,詩中的物帶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王冕的《墨梅》詩以梅自喻,運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現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樣的高潔、淡雅,不向世俗獻媚的堅貞、純潔的操守。
②渲染 渲染是指對環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寫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強藝術效果。“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杜甫《登高》)首聯俯仰所見所聞,一連出現六個特寫鏡頭,渲染秋江景物的特點。
③烘托 襯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點或特質更加突出。有正襯和反襯兩種。這本是國畫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外面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用于藝術創作,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
④移情 移情就是將人的情感轉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與人同喜同悲。比如杜牧的“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詩人沒有說怎樣惜別,卻把這種感情轉移到蠟燭身上,蠟燭無情,尚且替人垂淚,何況人乎?《揚州慢》也有“廢池喬木,猶厭言兵”之句,喬木尚且厭惡戰爭,何況揚州百姓呢?
⑤虛實結合 虛實結合是指現實的景、事與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襯,交織在一起表達同一樣的情感。如柳永《雨霖鈴》上片多是實寫;下片對別后生活的設想,是虛寫,著意描繪詞人孤獨寂寞的心情。虛實結合,淋漓盡致地寫出了離別的依依不舍。
⑥借景抒情 即詩人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情感、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過描寫景物予以抒發。如杜甫的《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全詩抒發了羈旅異鄉的感慨,詩人借對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寫,透露出了思歸的感傷,以樂景寫哀情,別具韻致。
就詩作題材內容的不同,古詩詞可分為寫景抒情詩、記事詠懷詩、詠史懷古詩、詠物言志詩、山水田園詩、邊塞征戰詩等。
1.山水田園詩
南朝謝靈運開山水詩之先河,東晉陶淵明開田園詩之先河,發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人物是王維、孟浩然。山水田園詩以描寫自然風光、農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見長,詩境雋永優美,風格恬靜淡雅,語言清麗洗練。
2.邊塞征戰詩
從先秦就有了以邊塞、戰爭為題材的詩,發展到唐代,由于戰爭頻仍,統治者重武輕文,士人邀功邊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舉進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種積極用世、昂揚奮進的時代氣氛,于是奇情壯麗的邊塞詩便迅速發展起來,形成一個新的詩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適、岑參、王昌齡。
3.詠史懷古詩
詠史懷古詩是詩人對某一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詠嘆,一般融進了詩人獨到的見識,以史詠懷,以史誦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陶淵明、劉禹錫、杜牧等都有詠史詩的作品,一般是懷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跡。詠史懷古詩往往將史實與現實扭結到一起,或感慨個人遭遇,或抨擊社會現實。如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表達對朝廷茍且偷生的不滿,抨擊社會現實。也有的詠史懷古詩只是對歷史作冷靜的理性思考與評價,或僅是客觀的敘述,詩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詩人的感慨只是畫外之音而已。如劉禹錫的《烏衣巷》,今昔對比,表達了歷史滄桑之感。
4.詠物言志詩
主要特點是托物言志。這類古詩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義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貴、楊花有飄零之意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內涵。詠物詩的特點:內容上以某一物為描寫對象,抓住其某些特征著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實到虛,寫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擬人、對比等表現手法。
二、分清各種風格流派
“風格”是指詩人在選擇題材、塑造形象以及語言運用等方面形成的創作特色。如陶淵明的詩恬淡平和,王維的詩詩中有畫,李白的詩豪放飄逸,杜甫的詩沉郁頓挫。
流派主要指詩歌的流派和詞的流派。
1.詩歌流派:現實主義、浪漫主義
現實主義:提倡客觀地觀察現實生活,精確細膩地描寫現實,真實地表現典型環境的典型人物。源頭:《詩經》。代表人物:杜甫、白居易。
浪漫主義:善于抒發對理想的熱烈追求,用熱情奔放的語言、奇特的想象、夸張的手法以及神話故事來塑造形象。源頭:《楚辭》。代表人物:屈原、李白。
2.詞的流派:豪放派、婉約派
豪放派:氣勢磅礴,格調高昂,意境雄渾,感情激蕩。代表人物:蘇軾、辛棄疾。
婉約派:筆調柔和,感情細膩,委婉纏綿,韻味深遠。代表人物:柳永、姜夔、秦觀、李清照。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梅花引?荊溪阻雪
蔣 捷
白鷗問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時,何事鎖眉頭?風拍小簾燈暈舞,對閑影,冷清清,憶舊游。 舊游舊游今在否?花外樓,柳下舟。夢也夢也,夢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黃云,濕透木棉裘。都道無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1)詞的起筆,詞人幻想一只擬人化的白鷗來設問,這樣寫對全詞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
詞人幻想白鷗來設問,以虛寫實,揭示了孤舟受阻這一題旨,還為通篇的結構――時而寫“身留”,時而寫心未留――提供了線索。
【解題思路】
解答此題要從內容和手法兩方面思考。手法上,是以虛寫實;內容上,揭示孤舟受阻這一題旨,為通篇結構提供線索。
(2)結合詞中有關內容,簡析“夢也夢也,夢不到,寒水空流”幾句是如何抒發詞人的思想感情的?
【答案示例】
孤舟夜泊的境遇,促使主人公追念起昔日同友人的歡聚,并引來他尋夢的渴望,然而他一再地努力入夢卻沒有成功,終于重新墜入冷清的現實。這三句反映了主人公翻騰的思緒,也與前面美好回憶形成對比,進一步揭示了他被迫滯留中的惆悵心情。
【解題思路】
解答此題首先要理解這三句的內容,句中“夢也夢也”的重疊,就表現了他尋夢的努力。好夢難尋,終于重新墜入冷清的現實──只見荊溪寒水空自流。這樣與前面的美好回憶相比較,即可得出詞人被迫滯留中的惆悵心情。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完成后面的題目。
再授連州至
衡陽酬柳柳州贈別
劉禹錫
去國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臨事異黃丞相①,三黜名慚柳士師②。
歸目并隨回雁盡,愁腸正遇斷猿時。
桂江③東過連山下,相望長吟有所思。
注:①黃丞相:西漢時賢相黃霸,受漢宣帝信任,兩次出任潁川太守,清名滿天下。②柳士師:柳下惠。士師:獄官。③桂江:漓江。
(1)詩中第三聯是如何描寫兩人分手時的情景的?請簡要分析。
【答案示例】
詩人想要歸去的目光隨著北歸的大雁消失在天邊,心中愁腸百結之時卻又聽到了凄厲的猿啼。一個“并”字,一個“盡”字,把他們共同的望鄉之情極為凄婉地傳達出來了。詩人還以“回雁”“斷猿”襯托離別之情,詩境也變得凄厲了。
【解題思路】
回答本題,既要寫出這兩句詩的具體內容,還要抓住有關的關鍵字詞進行分析,如“并”、“盡”、“回雁”、“斷猿”。
(2)“桂江”和“連山”東西相隔遙遠,并無相連之處,詩人是如何將兩者聯系在一起的?
【答案示例】
詩的末尾兩句,并不是實說桂江東過連山,而是以虛寫實,說連接雙方的,正是山水相望的無限相思,這樣把這一對志同道合又遭離別的友人的生死不渝的情誼形象地表現出來。
古人云:“詩言志”,“詩言情”。在我們初中階段所接觸過的古典詩詞中,哪些情感主題是詩歌中最為常見的呢?
①思鄉懷人:“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②長亭送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情深意長的勉勵),“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依依不舍的留戀)
③建功立業:“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
④寄情自然:“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⑤憂國傷時:“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這些也正是古往今來人類所共有的情感體驗,它們曾孕育出無數膾炙人口的佳句。
“披文以入情”――揣摩詩歌中的情感,詩人將自己的內心情感化為一句句凝練的詩詞,那么我們面對一首詩的時候又如何做到“披文以入情”――通過這些語句去把握住詩歌內在的情感脈絡呢?
一、知作者,明主題
每個詩人由于人生經歷與情感體驗的不同,他們的詩歌往往也呈現出不同的風格。中考常考的均是一些名家詩作,因此如果能了解這些詩人寫作的主要風格,那么在賞析時就能居高臨下地分析了。
辛棄疾:愛國詞人,報效國家、收復失地的壯志豪情,報國無門的悲憤(“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
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三吏三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陶淵明:向往田園歸隱之樂
對作者的風格有初步的了解,能給我們帶來一定方便,但這里有一點要強調的是,所謂風格是指詩人寫作的主調,并非沒有例外,比如婉約詞人李清照同樣也寫出了“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豪壯詩篇。因此,在詩歌賞析中要視情況靈活運用。
二、看提示,定基調
提示從何而來?就是詩中的標題、背景提示、注釋等,這常常會給我們理解詩詞情感以重要提示。
古人作詩往往又追求“羚羊掛角,無跡可尋”的含蓄美,詩人之情常常是“藏于山,隱于水”。除了直抒胸臆外,詩人通常還會用怎樣的方式去傳達情感?――化景物為情思,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我們做題時就要仔細去品味詩中之景所包含著的情感。
在古詩詞中,還有很多景象身上都含有固定的情感內涵。比如說送別詩中,就常出現哪種景物?(柳:“渭城朝雨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柳就含有惜別之情)大家還能想到哪些景物身上也這樣的特點?(月、雁、梅……)
――把握詩歌中常見意象及其所定的情感內涵,有利于解題。
入情以會意,把握住了詩歌的思想情感,也有助于我們賞析詩歌的用詞之妙、意境之遠。
前人評論這首詩時曾說,“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見”字用得非常精妙,換成“望”字就沒有這種效果。請你說說為什么。
答案示例:因為 “見”字生動地描繪出了作者在東籬下采菊時的悠閑。山景自然地展現在詩人眼前,不是有意去“望”,而是無意所“見”。更好地傳達出詩人超然于塵雜之外,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恬適之情。
答題要點:既要通過聯想展示詩中場景,從字義、修辭等角度去分析字詞的表達效果;還應聯系詩中的情感意蘊去品味。
三、體會意境
是否真正理解了詩文的意境,改寫詩文是一種有效的訓練與檢查手段。意境的營造必定是以某種情感為基調為底色,方顯靈動之美。所以我們在改寫時,不能簡單地翻譯,而應在不偏離原文的基礎上,展開合理的想像,行文中也應滲透進詩中的情感。
請展開想象,描述“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所展現的畫面。
關鍵詞:詩中意象;思想感情;藝術手法
作為各地高考的必考題目,古詩詞鑒賞一直就是教學中的難點,因此研究這一題型的解答策略很有必要。下面是筆者的一點淺陋心得,與大家探討。
一、準確理解詩歌中的意象
我們常常把作者寫入詩中的物象稱為詩歌意象。在中國古代詩歌漫長的發展過程中,許多意象形成了其獨特的含義。如,“楊柳”“長亭”“酒”成了送別詩中的“常客”;思鄉時候更是不能沒有“月亮”與“鴻雁”;愁苦時,“梧桐”“細雨”“芭蕉”“高樓”常伴主人公左右。“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把自己的主觀感情加諸其上,因此,只有準確理解詩歌中的意象,才能正確把握詩人的思想感情。
如,2012年江蘇高考卷考查到秦觀的《江城子》,出題者要求概括“楊柳”“飛絮”意象的內涵,并分析這首詞表達的情感。這就需要考生在準確把握這首詞關鍵意象的前提下作出回答。首先要結合詞的內容分析“楊柳”“飛絮”分別代指什么,“楊柳,代指初春季節,暗指戀人分別;飛絮,代指暮春季節,暗指青春流逝。”再結合意象的內涵來歸納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現傷春離別之情,久別懷人之情”。
二、準確把握詩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1.有效提示點之一――詩歌題目
古人在進行詩歌創作時就已經自覺地對詩歌進行了分類,而題目常常是最簡單、最直接的分類標志。比如,看到《送魏萬之京》《別董大》《贈汪倫》,就知道此詩屬于送別、離別類,《詠柳》應該是詠物詩,《詠懷古跡》就是懷古詩等。古詩中通過題目就可以直接分類的有詠史懷古詩、托物言志詩、邊塞征戰詩、贈友送別詩,其他類型的則一般不適用此法。
2.有效提示點之二――詩歌作者
詩歌作者不同,所映射的時代背景就會不同,藝術風格也會不同。比如,蘇軾詞開“豪放”一派,不僅僅是因為他人生中的兩次被迫害,主要是他學識淵博,思想通達,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圍中如魚得水,這種以儒學體系為根本而浸染釋、道的思想成為蘇軾人生觀的哲學基礎,同時極大地影響著他的文學創作。所以,我們如果了解作者的身世和思想,就能更好地理解詩歌。
3.有效提示點之三――序言、注釋和題干
有經驗的語文老師在平時都會對學生強調語文考卷本身信息的重要性,如果出題者給學生提供序言、注釋,或者在題干中告知與詩歌相關的信息,考生就一定要重視。
詩歌正文之前的序言,或交作時間,或交代時代背景,或交作原因,比如,蘇軾詞《定風波》的序言,讀者對作者的“于簡樸中見深意,于尋常處生奇警,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脫俗的人生理想”的感覺就很明顯了。
詩歌注釋有時會成為理解題目的關鍵。如,2012年遼寧卷《初見嵩山》的注釋,2012年重慶卷《鷓鴣天》的注釋,2012年安徽卷的注釋,這些注釋都有助于解答題目。
命題人有時會在題干中為考生答題做一點暗示。2011年湖北卷考查了劉敞的《登城》和蘇軾的《望湖樓晚景》,題目⑴內容:“兩首詩均寫景色但有異,《望湖樓晚景》寫的是疾風驟雨,《登城》寫的是什么?”命題人一邊說“景色有異”,一邊說“疾風驟雨”,那答案自然是“細雨”。
4.有效提示點之四――找到關鍵字眼和句子,明確思想感情
關鍵字眼主要是指最能體現作者思想感情的詞語,動詞和形容詞居多。如,2012年湖北卷考查賈島的《送鄒明府游靈武》,其中“藏”“透”二字極妙。“藏”字,寫人走過的痕跡很快被大雪覆蓋,運用擬人手法寫出了大雪紛飛的邊塞景象;“透”字則寫出了刺骨的寒風、單薄的衣衫。這是鄒明府任滿離職的場景與感受,展現了鄒明府的清廉形象和作者賈島對鄒明府的敬佩。
關鍵句子與關鍵字眼的作用類似,也是體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辛棄疾的“橫空直把,曹吞六攫”“氣吞萬里如虎”寫出了南渡志士的豪情激揚,“說劍論詩馀事,醉舞狂歌欲倒,老子頗堪哀”又寫出了他長期壓抑苦悶后的怒氣騰涌。激烈難平的幽憤,高度深沉的壓抑,飛動跳蕩的生命激情,辛棄疾都在字里行間展現出來。
三、準確把握詩歌的藝術手法
雖然詩歌的藝術手法數量很多,但是高考考查的大部分是常見的藝術手法,比如,借景抒情、借古抒情、托物言志、動靜結合、虛實結合,及比喻、擬人等常用修辭手法。
如,2012年廣東卷詩歌鑒賞第一題:詩的頷聯在寫景上用了
多種表現手法,請指出其中一種并結合詩句簡要分析。
解決這一類題目仍然是從詩歌的類型入手,同一種類型的詩歌,其藝術手法大部分情況下是相同的。比如,詠物詩多借古諷今,借古人的遭遇來類比自己的遭遇,或有懷才不遇、壯志難酬、報國無門之嘆,或表自己渴望建功立業之心。又如,邊塞詩、山水田園詩多借景抒情,或寫邊塞奇異景色與戰斗場景來表現戰士用于殺敵、保家衛國的決心,或寫靜謐美麗的自然環境、美麗山水來體驗隱逸情懷和恬適生活。離別詩除了多用借景抒情之外,還多用想象、聯想的手法,如,柳永的《雨霖鈴》中有“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又如,李頎《送魏萬之京》中有“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
一、注意抓住詩眼、意象、辨明意境
1.詩眼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古人寫詩特別講究“煉字”。一句詩或一首詩中最傳神的一個字、一個詞,一般是動詞、形容詞。使詩歌生動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詩作中作者所寫之景、所示之物,這客觀的“象”與作者借景抒情的“情”、詠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結合。古詩詞中的意象往往是約定俗成,有規律可循的。
3.意境是文藝作品中和諧、廣闊的自然和生活圖景,滲透著作者含蓄、豐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誘發讀者想象和思索的藝術境界。優秀的古詩詞都創造了具有廣闊藝術空間的意境。詩歌意境(情景)關系往往比較多的是寓情于景。意境特點有:慷慨悲壯、雄渾蒼勁、恬淡自然等等。可見,抓住這幾個關鍵處,我們就可以穿越語言屏障,迅速觸摸到詩人的心靈世界,走進詩的藝術境界,解詩答題。
二、注意把握不同的詩作題材
就詩作題材內容的不同,古詩詞可分為寫景(抒情)詩、記事(詠懷)詩、詠史(懷古)詩、詠物(言志)詩、田園(山水)詩、邊塞(征戰)詩等等。
寫景詩:學生在高中階段大體接觸過,毋須多說。
詠懷詩:敘事抒懷,通過具體的事件的敘寫來抒寫胸臆,抒寫個人的恨別、懷遠、思鄉情懷的作品。
詠史詩:詩人對某一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詠嘆,一般融進了詩人獨到的見識,以史詠懷,以史誦人,以史治史等。
詠物詩:主要特點是托物言志。這類古詩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義的意象。如月亮代表鄉思、寄寓高潔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內蘊。
山水田園詩:寫田園生活和山水風景,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山,南朝的謝靈運是山水詩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園詩派,主要有王維、孟浩然、儲光羲、常建等。
邊塞詩:描寫邊塞生活與民族矛盾,還有一系列與邊塞有關的東西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為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
三、注意分清各種風格流派
“風格”是指詩人在選擇題材、塑造形象以及語言運用等方面形成的創作特色。
“流派”主要指詩歌的流派和詞的流派。
1.詩歌流派:現實主義、浪漫主義
現實主義:提倡客觀地觀察現實生活,精確細膩地描寫現實,真實地表現典型環境的典型人物。
浪漫主義:善于抒發對理想的熱烈追求,用熱情奔放的語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張手法、神話故事來塑造形象。
2.詞的流派:豪放派、婉約派
豪放派:氣勢磅礴,格調高昂。
婉約派:筆調柔和,感情細膩。
四、注意分析各種表達技巧
如推敲方面的煉字、煉句、煉意。
選材方面的虛實結合,虛實結合往往是古詩詞意境的基本方法。
結構方面的伏筆、照應、對比:詩作者在讀者不經意處的暗示交代,使詩歌結構嚴謹,首尾呼應,文題呼應。
寓意方面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諷今等等。
古詩詞的藝術手法在更多的情形下,并不都是單一的,往往是綜合復雜地運用。我們在鑒賞的時候,要注意在具體語境、整體詩境中分析藝術特點,作出正確的判斷。
五、注意品味各種語言風格
古詩詞中對詞句的考查往往由字面到內涵的深入解說,因此了解各種不同的語言風格很重要。古詩詞語言風格一般有莊重、嚴肅與詼諧;簡練與縝密;含蓄與明了;犀利與平和;細膩、委婉與豪爽、熱烈。對語言感知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詩歌鑒賞力的高低。
六、注意運用聯想、想象
詩歌鑒賞是一種再創造。再創造的主要方式是聯想、想象。
七.注意借助題目、作者、注釋。
題目是切入點。古詩的題目很講究,它往往能揭示詩歌寫作的時間、地點、對象、事件、主旨等,是我們解讀詩歌的重要切入點。
作者:一般考試出題選取詩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創作風格的詩作,例如蘇軾、柳永、李白。確定朝代、風格。
注釋:注釋雖短短一二句,卻是出題人給你的暗示。有時介紹寫作背景。有時介紹作者。
八、注意審題,根據題目要求,問什么,答什么。
基本規律:1、如果問“寫了什么”,則必答內容(可翻譯后概括)。
2、如果問“怎樣寫”,則必答手法和內容(即用了什么手法,寫了什么內容,順便還可以答這樣寫的效果和作者情感)。
3、如果問“作用(效果或好處)怎樣”,則必答手法、內容、作用、情感(注意:先答有什么作用、效果或好處,接著答用了什么手法,寫了什么內容。這樣才完整,不至于無謂失分)。
4、如果問“為什么這樣寫”,則必答內容(即原因,可從詩句中概括,往往是對表現詩的主旨的作用,要注意“知人論世”),還要從結構上回答(即在結構上的作用)。
5、如果題目要你“簡析”,則可按2的方式回答。
九、注意書面表達
學生對于一首詩歌,往往會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和感悟。但是,一旦述諸語言,學生的思維卻往往大打折扣,寫出的鑒賞文字缺乏邏輯性、條理性,表達不出自己的想法,成為思想表達的瓶頸。從閱卷效果來看,閱卷教師也往往喜歡那些卷面清爽、表述嚴密、條理清晰、邏輯合理的答卷。因此,書面表達的訓練要求就是卷面清爽、表述嚴密、條理清晰、邏輯合理。
卷面清爽的要求不必細說。雖然鑒賞的文字較作文少很多,但是考生也一定要遵循"意在筆先"的原則,先構思后再落筆,避免涂涂抹抹。卷面清爽,閱卷教師自然心情愉快,考生在無形中得到了一個較好的印象分。
表述嚴密,指的是在行文中注意表述的嚴密性,無論是前后的照應,還是起、承、轉、合等環節都能有所注意,不能顧此失彼,更不能前后矛盾。
條理清晰,是結構方面的要求。一般來說,采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標志明顯的樣式,往往會得到條理清晰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