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行道樹張曉風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張曉風,1941年出生。中國臺灣著名散文名家。畢業于臺灣東吳大學,并曾執教于該校及香港浸會學院,現任臺灣陽明醫學院教授。《行道樹》是張曉風關注自然、禮贊生命系列散文中的代表性作品。作者賦予它以人的生命、人的思想、人的情感,用平實而富有感情的語言,道盡了作為奉獻者的行道樹真實而坦誠的心路歷程。全文466個字,卻蘊涵了作者對生命價值的思索與感悟,引發了讀者對人生對生命的新鮮感受和深刻體驗。
《行道樹》原文
每天,每天,我都看見他們,他們是已經生了根的――在一片不適于生根的土地上。
有一天,一個炎熱而憂郁的下午,我沿著人行道走著,在穿梭的人中,聽自己寂寞的足音。忽然,我又看到他們,忽然,我發現,在樹的世界里,也有那樣完整的語言。
我安靜地站住,試著去了解他們所說的一則故事:
我們是一列樹,立在城市的飛塵里。
許多朋友都說我們是不該站在這里的,其實這一點,我們知道得比誰還都清楚。我們的家在山上,在不見天日的原始森林里。而我們居然站在這兒,站在這雙線道的馬路邊,這無疑是一種墮落。我們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涼涼的云。而我們呢?我們唯一的裝飾,正如你所見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煤煙。
是的,我們的命運被安排定了,在這個充滿車輛與煙囪的工業城里,我們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但你們盡可以節省下你們的同情心,因為,這種命運事實上也是我們自己的選擇的――否則我們不必在春天勤生綠葉,不必在夏日獻出濃蔭。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這種痛苦能把深度給予我們。
當夜來的時候,整個城市里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紅燈綠酒。而我們在寂靜里,我們在黑暗里,我們在不被了解的孤獨里。但我們苦熬著把牙齦咬得酸疼,直等到朝霞的旗冉冉升起,我們就站成一列致敬――無論如何,我們這城市總得有一些人迎接太陽!如果別人都不迎接,我們就負責把光明迎來。
這時,或許有一個早起的孩子走過來,貪婪地呼吸著鮮潔的空氣,這就是我們最自豪的時刻了。是的,或許所有的人早已習慣于污濁了,但我們仍然固執地制造著不被珍惜的清新。
落雨的時分也許是我們最快樂的,雨水為我們帶來故人的消息,在想象中又將我們帶回那無憂的故林。我們就在雨里哭泣著,我們一直深愛著那里的生活――雖然我們放棄了它。
立在城市的飛塵里,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
故事說完了,四下寂然。一則既沒有情節也沒有穿插的故事,可是,我聽到他們深深的嘆息。我知道,那故事至少感動了他們自己。然后,我又聽到另一聲更深的嘆息――我知道,那是我自己的。
Trees Along the Sidewalk
Every day, I can see them. They have taken root―in the land where isn’t suitable for growing.
On a hot and gloomy afternoon, I walked along the sidewalk and listened to my lonely footsteps in the throng. Suddenly, I saw them again, and suddenly I found that trees also have a complete language system in their world.
I stopped and made no noise, trying to listen to the story they tell.
We are trees, standing in a line amidst the dust of a city.
Many a friend said that we shouldn’t be here, in fact, however, we knew it far better than any others. Our hometown is tucked away in a mountain where boasts dark and thick primeval forests. However, we now stand here, on the two sides of a two-lane road. No doubt that it’s a kind of degeneration. All of our friends are sucking dew, and playing with the cool clouds, but we, as you see, are decorated by only a thick layer of soot that can’t be shaken off.
Yes, we are destined to stand in this industrial city flooded with vehicles and chimneys where our existence is just a kind of sad and dismal ornament. But you can spare your sympathy, because, in fact, we chose our destiny ourselves―otherwise, we needn’t try our best to grow more leaves in spring, or offer shade in summer. A holy cause is always difficult and full of pain, but only the pain can endow us with the depth of life.
When the night shut in, the whole city is in the sense of color and racket with orchestral music. However, we are surrounded by silence, darkness and loneliness without others’ acknowledge. . We silently grit our teeth and hang on despite the pain, until the flag of next day’s morning glowing rise slowly. Then we stand in a line and salute the sun―anyway, in the city there must be some people to welcome the sun, if no one does, it will be our duty.
At this moment, maybe an early child is walking towards us, and greedy to breathe the fresh and clean air. That will be the most proud moment for us. Yes, all the people maybe have been accustomed to the dirty, but we still persist in making fresh air, hardly cherished by people.
It may be the most excited moment for us when it rains, because the rain brings us the information of our old friends and take us back to our carefree old forests in our imagination. We cry in the rain. We always love the life of forest―although we have left there.
Standing in the dust of the city, we are a line of sad and happy trees.
關鍵詞:教學設計新課程;教材;實際
中圖分類號:G63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49X(2008)-03-00108- 01
關于如何教學,筆者僅從個人角度,提出一些不很成熟的看法:
首先,教師必須進一步反復學習新課改理論、新課標、新教材、新常規。
教師必須在辛苦工作之余,反反復復地學習新課改理論、新課標、新教材、新常規,真正領悟并努力吃透它們,以增強自己的理論底蘊,提高自己的理論素養與業務素養,為教育教學奠定基礎。
其次,教師應認真分析教材,分析學情,精心設計教學,真正達到“教什么,怎樣教以及達到什么結果”的目標。教師在進行課堂設計時應充分體現新課程“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著眼于學生的全體發展,同時,認真鉆研教材,分析學生實際,探究教學方式方法,特別是學生學習指導方法。精心設計我們的教學是最為關鍵的一個環節。
一、教學設計應遵循一定的要求
即:教學過程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
二、教學設計應考慮指導的方法
設計教學應充分考慮在方法指導上學生能適應并能積極主動參與。通過教學,努力達到這樣一種效果:學生“讀書樂”、“樂讀書”,這樣,我們的課堂教學效果也一定得到提高。
三、教學設計應結合自身的實際
針對不同教學目標,不同教學內容,不同教學情景,不同的教師和學生特點,進行教學設計,當然鼓勵我們教學工作者有自己的創新與發展。
例如,我們在教學張曉風的《行道樹》的時候,即可按這樣的五步教學思路和學習指導方式設計安排教學:
第一步、自由表達,設疑導入
教師以“奉獻”為話題讓學生自由表達,激發學生的閱讀疑問,然后引導學生走進課文。
第二步、初步感知,確定問題
組織學生獨立閱讀,歸納學習本課應重點掌握的知識點,做好記錄。然后四人小組討論,交流發現的問題并進行篩選、整理,教師可進行組織、引導和調控,將思考題逐漸集中到以下幾個方面:
1、為什么行道樹認定自己的事業是神圣的事業?
2、行道樹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為什么“自己選擇”這種命運?
3、怎樣理解“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為什么說是“深沉”?
4、如何理解 “我們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
第三步、生師互動,合作思考
這一環節分兩步進行:第一步,學生分學習小組思考、合作討論,組內交流,然后將不能解決的問題作好記錄,準備提交給全班;第二步,學習小組提交有難度的問題給全班,這一步離不開教師的適時引導與點撥。
第四步、拓展延伸,暢所欲言
鼓勵學生結合現實和自己的經歷,發表看法,暢所欲言,談學習感受。
第五步、小結教學,提出問題
語文是美好的,對話使得語文閱讀更神奇、更美妙!如果你用心去閱讀,就能走進文章的境界中去,就能讀出文章的情趣和韻味,就能有自己的感受和體悟,并逐步達到心靈上的共振,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新課標已明確昭示:“閱讀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
我們要意識到,“對話”就是閱讀者與文本自由平等地“面對面”傾心交談,我們只有大膽地與文本對話,才能挖掘出其中蘊含的深意,達到心領神會的境界,讀出其真正的意義和價值。讀者是閱讀的主體,任何文章,如果沒有閱讀者的閱讀,就只能算是一個沒完成的文本。在課堂上,同學們不應做“聽記”教師、編者、教參的“標準答案”的記錄員,而應強化“自主閱讀”的意識。如張曉風在《行道樹》中所說:“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這種痛苦能把深度給予我們。”面對人格化了的“行道樹”,你是否讀出了很多很多的“自我”呢?你或許會想到自己:學習是痛苦的,有時不得不與心愛的運動場告別,不得不將最愛的玩具放到一旁……但“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個性化”閱讀是指在閱讀過程中帶有自己鮮明的主觀色彩和個性特點的閱讀方法。同學們要有自己的興趣愛好、閱讀權利和閱讀自由,要珍視自己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如在閱讀《白兔與月亮》時悟出的道理便可以是“橫看成嶺側成峰”:有的同學從中想到“要能夠發現和欣賞美,不可抱有占有的態度”;有的認為“美好的事物應該大家共分享”;有的認為“擁有非分之財就會勾起無窮的得失之患”;而后又有同學提出“白兔得到月亮后必然會產生得失之患嗎?有無得失之患的關鍵在哪里”的疑問,同一事物從不同的角度看會有不同的感受。既然每個人的生活經歷和體驗不同,對同一讀物自然會出現“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現象。對文章的解讀本應是多元解讀、個性解讀,正如蘇聯圖書館學家魯巴金說:“讀書就是借助他人的思想,開發自己的思想。”
另外,新課標還要求教師“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探究性閱讀是指對文本的深層含義進行探究的閱讀活動,改變被動接受,單純吸收的讀法,平等地審視教材,把課文當作探究對象。孟子的“不盡信書”、袁枚的“復而發明”和朱光潛的“法官式批評”都是提倡批判性閱讀的。探究性閱讀是指只要讀者有所發現和創新,就該肯定;而創造性閱讀,是在充分發揮主體精神、充分尊重個性的前提下,讀出疑問,讀出新意,得出前人或他人未曾有過的獨特的感悟和新異的結論。陶行知說過:“創造是每個人能做到又必須做到的事。”因此,創新不是專家的專利,每個人都能行。當然,我們也不能把閱讀創造看成脫離文本的隨心所欲的“自由理解”,我們的閱讀理解和體驗必須是與文本相聯系的,否則就喪失了“閱讀對話”的品格。
在閱讀《詠雪》一文時,同學們可以參與當時的討論,也用文言句式寫出一兩句對白雪的描述:“撒糖空中差可擬”“棉絮紛飛差可擬”“櫻花飄落差可擬”“未若鵝毛當空舞”“來若天仙散百合”“未若玉屑靜靜落”“未若玉蝶翩躚舞”……相信同學們的答案一定精彩紛呈。比如有的同學就從雪的顏色和下落方式考慮,認為謝朗的“撒鹽空中差可擬”寫得好,而也許你覺得謝道韞的回答更為機智,柳絮和雪花都有輕盈的特點,都是飄飄灑灑,紛紛揚揚的,而且具有美感。甚至你還可以跳出課本,覺得同學寫的“未若鵝毛當空舞”比“兄子”“兄女”的回答都要好,因為這句不僅形象,且有氣勢……教師應提倡同學們采用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方法,像坡所用的“八面臨敵”法,“每次以一意求之”,對文學形象進行多元思考。閱讀是思想與思想的碰撞,在這種碰撞中迸濺出來的“火花”就是讀者在閱讀中的真知灼見。
關鍵詞:課堂評價;語文;語言策略
在過去幾年的課改實踐中,我也一直努力地嘗試運用好課堂評價語言,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經過不斷思索、實踐,總結出以下四點體會:
一、語文課堂評價語言要體現真誠與尊重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我們:“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告訴我們: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學習感受。“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當學生的回答出現偏頗時,教師要用寬容的心態看待他們,為他們營造一個輕松的學習氛圍,創設一個安全的心理環境。教師真誠的語言、親切的語調、鼓勵的言辭、友善的微笑會營造出輕松愉悅的課堂氣氛,也會讓學生嘗到被人尊重的喜悅,體會到自己生命的價值。
二、語文課堂評價語言要具體準確有針對性
準確明朗的評價語言就是每當對學生表示贊賞時,要恰當地說出理由,讓學生信服,讓被贊賞的學生因此而自信。這樣的評價語言才是與學生的心靈的對話,這樣的課堂才是真正的師生互動的課堂,才會使每一個學生體驗到被教師關注的喜悅。
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教師要認真傾聽和思考,要用一些具體、得體和準確的語言來評價。如,對朗誦較好的學生可以這樣評價:
“某某同學,你讀得真好!老師聽得出你的心與作者交流過!”
“某某同學,你讀得很不錯喲!你將自己的感情融入了課文中!”
“你還能聯系生活情況提問,看來你還是挺認真觀察生活的!”
這樣一來不僅讓學生知道自己好在哪里,也讓他們覺得這些評價語言親切、真實,同時又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體現出教師對學生的呵護和關懷。準確的評價語言必須是實在、恰當、清楚的,公正客觀的評價不僅能強化知識,還能啟迪學生的心智。
三、語文課堂評價語言要富有變化有多樣性
在很多語文課堂上,“好”“不錯”“你真棒”的激勵性語言隨處可以聽見,而學生的反應卻似乎很冷淡,學生是渴望變化,期待驚喜,追求新鮮的。如果是簡單的激勵評價那就是廉價的,程序化的,而課堂也會因此缺乏生機,如死水一潭。
講授張曉風的《行道樹》時,導語部分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假如你是一棵樹,你會選擇生長在什么地方?”
生1:我會選擇生長在湖邊,因為可以在湖水里照到我自己的影子。
師:真是一棵愛美的樹呀!
生2:我會選擇生長在花園里,因為可以和許多花兒做伴。
師:多么美好的想法,你一定很懂得享受生活。
其實,每個學生個體的差異,每個課堂細節的生成,每個教學情境的不同都在要求我們的教師要以具體鮮活的語言對學生課堂上的表現進行評價。教師如果能做到與每一個學生交流都是心與心的交流,評價語言自然會變得豐富多樣,學生懷著積極的心情去學習,自然都會不斷取得進步。我深刻體會到新課程理念下,課堂評價語言就是要通過巧妙的點撥、動情的引導、準確的激勵來打動學生。
四、語文課堂評價語言要幽默機智巧妙
新課程標準倡導我們營造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充滿人文關懷的課堂,這就更要求語文教師能對課堂上學生的各種表現作出準確精當的評價,來促進學生的發展。正如一位演說家所說:“用幽默的方式說出嚴肅的真理比直截了當的提出更能為人接受”。語文教師要做到用幽默的方式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即時評價,就要注意積累經驗、豐富知識,在課堂上能上下貫通、左右聯系、內外遷移,用風趣幽默的評價語創造輕松、和諧、愉快的課堂氛圍,從而使語文課堂成為學生探究知識的樂園。
在教學實踐中,我深刻地認識到,評價與教學同等重要,有時甚至比教學更具有藝術價值。好的評價方式,能催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學生能在你真誠的評價中求進步,促發展。教師充滿魅力的課堂評價語言,雖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學生;雖不是磁,但可以吸引學生。在課堂中,它讓我們看到的是學生一張張陽光燦爛的臉,聽到的是歡聲笑語,體悟到的是學生的個性飛揚。
參考文獻:
[1]吳效鋒.新課程怎樣教:教學藝術與實踐[M].沈陽出版社,2003.
[2]陳旭遠.新課程實用課堂教學藝術[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關鍵詞:初中語文;人文素養;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3)06-084-1
人文素養主要是指一個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識以及其內在品質所體現出來的修養和氣質,如價值觀念、思想品位、道德品格、思維方式、人際交往、情感態度、心理素質等方面的個性品質。由于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深刻影響,語文教育過多地追求升學率,重智輕德,教師忙著講解知識點,指揮“題海”作戰,遠離了學生的生活體驗,忽視了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語文課堂充斥著單調枯燥和乏味,學生失去了興趣激情和靈性,忘記了自己的生命意義和生命價值。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重視人文素養的培養是極為必要的。
一、注重初中語文教師自身人文素養的提升
由于初中生的閱歷不足,因此,學生自主感悟教材中所蘊藏的人文精神、思想以及情感的深入能力嚴重不足,都需要依靠教師的引導。因此,學生對人文素養的理解程度取決于教師的自身人文素養水平。教師需要充分提升自身文化素養,營造濃厚的人文氣息,構建合格的自身人文精神。語文教學中教師自身的人文素養和高尚的人格修養對學生可以產生巨大的影響,是教師進行思想教學的情感基礎、心理基礎。教師只有具備身后的人格修養,才能引起學生的尊敬和愛戴,學生才會對教師產生崇拜感,不斷地向教師學習,模仿教師,形成濃郁的文化氛圍。因此教師需要不斷的完善和提高自身的人格修養,以淵博的知識、高尚的品德感染學生的內心世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健康成長。傳統教育中,教師大多隱藏自身的情感素養,忽略了對自身情感素養的發掘,使得大多數教師缺乏激發學生學習情感的能力,教學課堂中過于沉靜,因此,教師需要提升和挖掘自身情感素養,善于將枯燥的文字賦予生命力,渲染豐富的情感環境,引領學生融入到學習的熱情中,豐富學生的情感內涵。
二、注重教材人文意蘊的深度挖掘
語文教材中節選的作品都富含中華五千年的優秀文化底蘊,具有很強的思想意義、時代意義、人文意義、教育意義。比如《史記》古典經籍中體現出來的堅忍不拔、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以禮待人,厚德載物的仁愛精神,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所體現出的愛國氣節,《談骨氣》中展現的高尚人格氣節等都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品、“中國精神”的精髓。都德《最后一課》、契訶夫《變色龍》等外國文化精品中展現的外國民族風情,尚美崇善,鄙丑嫉惡的文學藝術,都能很好地開拓學生的心靈,陶冶學生良好的人格情操,秉承優良的傳統美德。因此,教師應對教材資源進行深入的挖掘,不僅要進行知識的傳遞,更重要的是對學生精神的塑造。比如,學習《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頓?亨特)時,感悟人生路途上應如何面對困難,引導學生敢于面對困難,挑戰困難,解決困難。教師應引導學生自主體驗教學資源,通過情感體驗,豐富學生內心的人文情感因子,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精神,塑造學生美好健康的心靈,完善學生優良的人性。
三、充分利用課堂主渠道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教師應合理利用教學資源,在教學過程中,時刻挖掘語文的文學美感染學生的精神世界,關心每一個學生,營造一個積極的人文素養環境,熏陶學生的品德。
首先,教師可以合理利用課前導言,激活學生的學習熱情。比如學習《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時,教師可以以電視劇《水滸傳》的主題曲作為課前導言,用豪邁、鏗鏘的歌聲,營造熱烈的學習氣氛。教師也可以用水滸傳的社會背景、典故,作為課前導言,激發學生對水滸傳的興趣和喜愛,也能加深學生對人物俠肝義膽,嫉惡如仇性格特點的理解和認同。比如學習《行道樹》(張曉風)時,可以組織學生自排自導自演,將課文劇本實際表演出來,作為課前導言,既能夠增強學生知識體驗,又能激發學生自主參與的熱情,刺激學生的感覺細胞。其次,教師應引導學生對文章作品層層深入,細細解讀,真正理解文章中的每一句,每一字,精妙之處,美輪美奐之處。比如學習《錢塘湖春行》(白居易)時,教師可以交給學生先進行預習,自己體驗,然后設計多個問題,層層深入,比如:1.這首詩描述的時間,地點,景物,特點;2.根據詩中描述,動手繪畫一幅西湖初春圖,然后互相交流,看誰畫的更生動;3.學完這首詩有什么樣的感受和啟發;4.描寫下自己心中的春天,文體不限,激發學生更深層的思考,積累語言文化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