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溫酒斬華雄的故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三國演義》這種虛實錯雜交融的寫法,很容易使讀者把史實與“小說家言”混淆一氣。為了“核實”《三國演義》中的“虛構”成分,筆者翻讀了西晉著名史學家陳壽所著的史書《三國志》。根據《三國志》的記載,將《三國演義》中的一些“虛構”說明如下,供讀者備忘。
周瑜不是“氣死的”
《三國演義》第五十七回寫周瑜被諸葛亮“三氣”后,“怒氣填胸,墜于馬下”,“仰天長嘆曰:‘既生瑜,何生亮!’,連叫數聲而亡。壽三十六歲”。
其實,歷史上的周瑜是在赤壁之戰后,在回江陵的途中,因箭傷發作病倒在巴丘(今湖南岳陽縣),醫治無效而病逝的。
《三國志?周瑜傳》說,周瑜待人溫文爾雅,“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三國志?江表傳》說,周瑜和老將程普共事,程普自恃年長,常欺周瑜,而周瑜胸懷若谷,總不計較,感動得程普后來對人說:“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賞自醉。”《三國演義》之所以虛構周瑜心胸狹小、嫉才忌能,最后被諸葛亮“氣”死的情節,目的是為了突顯諸葛亮的智慧形象。
蔣干并未中周瑜之計
《三國演義》中“群英會蔣干中計”一段,說的是曹操部下蔣干因與周瑜“自幼同窗”,前去勸降周瑜,竟中了周瑜之計,“盜得”周瑜偽裝的已降曹操的將領蔡瑁、張允寫給周瑜“結連”東吳的信,回到“江北”后把信交給曹操,致使曹操殺了水軍都督蔡瑁、張允。
據《三國志》載:在赤壁之戰前,確有曹操遣蔣干到東吳勸周瑜歸順一事。據《三國志?周瑜傳》注中所引《沅江表傳》載,蔣干“有儀容,以才辯見稱,獨步江淮之間,莫與為對”。蔣干雖去東吳游說,但見周瑜對孫權矢志不渝,并以諷言譏語相刺,所以蔣干“但笑,終無所言”,然后就回歸曹營了,并沒有“中計盜書”一事。
諸葛亮未用“空城計”
《三國演義》講述了諸葛亮用“空城計”的故事。說的是馬謖失街亭后,諸葛亮率兵5000去西城搬運糧草時,忽然得到司馬懿統率15萬兵馬朝西城而來的報告。諸葛亮在身邊只有一班文官的情況下,急中生智,令蔽去軍旗、大開城門,親攜兩童子,登上城樓悠閑彈琴。司馬懿見狀大驚,疑有伏兵,遂引兵而退。
其故事純屬虛構。
據《三國志》載:諸葛亮出師魏國5次,而出祁山者僅兩次。諸葛亮出師北伐與曹魏交兵時,魏明帝曹睿派曹真、張頜率兵迎戰,馬謖為張頜所敗,失守街亭,司馬懿“尚為荊州都督,鎮宛城”,并未參加這次戰役。
華佗沒有為關羽刮骨療毒
《三國演義》中所講的“關云長刮骨療毒”的故事,發生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
據《三國志?華佗傳》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的愛子因病而死,曹操十分后悔自己下令殺死了華佗,使自己的兒子無人救治。由此可見華佗被害,最晚也在建安十三年,這說明關羽中箭后刮骨療毒時,華佗早已死去多年了。雖然《三國志?關羽傳》中有關羽中箭后刮骨療毒的記載,但并沒有說為關羽刮骨療毒的是華佗,如果是華佗,史書一定會記載的,因為華佗是當時名醫。因此說《三國演義》中講的“華佗為關羽刮骨療毒”的故事是不能當史實來對待的。
“怒鞭督郵”的不是張飛而是劉備
《三國演義》第二回中“張翼德怒鞭督郵”的故事,按史書記載原是發生在劉備身上。《三國志?先主傳》載,當時劉備為安嘉縣尉,督郵到此縣檢查工作,劉備求見,督郵不予接待,劉備盛怒之下直闖入內,把督郵在地打了二百棍,又把督郵拴在馬樁上,把縣尉的印綬掛在督郵的脖子上揚長而去。《三國演義》把這種豪爽粗獷的舉動,移植在了疾惡如仇的張飛身上,作為小說是恰到好處的。
關羽沒有“斬華雄”
《三國演義》中有一段關羽溫酒斬華雄的精彩故事,是“小說家言”。
據《三國志》記載,斬華雄的不是關羽,而是孫堅(孫權之兄),斬華雄的地點也不是在汜水關,而在陽人(今河南臨汝縣)。東漢末年,董卓“欺天子,壓諸侯”、激起眾怒后,曹操、王匡、劉岱、袁術和孫堅等人組成聯軍,興師討伐董卓。孫堅與袁術合兵進駐陽人后,董卓遣兵進攻陽人,就在這次交戰中,孫堅斬了董卓手下“英勇無比”的都督華雄。
關羽沒有“過五關斬六將”
《三國演義》第二十七回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的故事,歷史上是沒有的。
據《三國志?先主傳》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公(曹操)與袁紹相拒于官渡,汝南黃中劉辟等叛曹公應紹,紹遣先主將兵與辟等略許下。關羽亡歸先主。”這就是說,在關羽離開曹操之前,劉備已奉袁紹之命到了許都南面的汝南郡,與劉辟等領兵攻打許都附近地區。關羽得到劉備的消息后,只能由許都南下以歸故主,而絕不可能“千里走單騎”北上尋找劉備。因此,關羽不會“過五關”,也不會“斬六將”了。《三國演義》所以虛構了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的故事,旨在表現關羽對劉備的忠貞之節和義勇之概。
“草船借箭”的不是諸葛亮而是孫權
《三國演義》中講述了赤壁大戰時諸葛亮“草船借箭”的精彩故事,使人對諸葛亮的聰明才智贊嘆不已。然而,諸葛亮的一生并沒有干過這件事。那么,這個故事是不是羅貫中憑空杜撰的呢?那也不是,因為他確有所本。
據《三國志》記載,“草船借箭”的乃是東吳的孫權。此事發生在建安十八年孫權和曹操戰于濡經的時候,這已經是赤壁之戰以后的事了。
關鍵詞:《三國志通俗演義》 酒 功 過
《三國志通俗演義》是一部描繪三國時代各個軍事集團之間政治、軍事外交斗爭的彩色畫卷。為了突出政治、軍事這一斗爭的核心,作者將各種社會關系的描寫都與政治、軍事聯系起來,大到軍事集團之間的關系,小到親戚關系、朋友關系、同學關系、婚姻關系,就連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飲酒也與之發生千絲萬縷的聯系。《三國志通俗演義》對于飲酒有過多次的描寫,但是,這些飲酒幾乎沒有家庭生活中的親朋相聚、節日喜慶,而是與政治、軍事斗爭密不可分,酒在政治、軍事斗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具體說來,酒在《三國志通俗演義》中具有以下三種功能。
一.傳威壯行、彰顯氣概功能
“臨行喝媽一碗酒,渾身是膽雄赳赳”,現代京劇《紅燈記》中,李玉和的這段唱詞,說明了酒有壯膽助威的作用。在《三國志通俗演義》中,酒的壯行作用在關羽身上體現得最為明顯。
《三國志通俗演義》第五回“發矯詔諸鎮應曹公,破關兵三英戰呂布”,其精彩片段是就是關羽溫酒斬華雄。斬華雄以前的形勢是這樣的:十七路諸侯響應曹操的號召,公推袁紹為盟主,以長沙太守孫堅為先鋒,聯合討伐董卓。兵進汜水關,即遇到董卓的部將關西大漢華雄,華雄驍勇異常,打敗孫堅,連殺諸侯大將。面對華雄的挑戰,諸侯無人敢出,當此之時,關羽挺身而出,愿出戰,斬華雄之頭。為了給關羽壯行,曹操命人給關羽斟熱酒一杯,先飲后戰,關羽卻說:“酒且斟下,某去便來。”“飛身上馬,眾諸侯聽得關外鼓聲大振---眾皆失驚。正欲探聽,鑾鈴響處,馬到中軍,云長提華雄之頭,擲于地上,其酒尚溫。”
斬華雄這件事,就關羽個人來說,是他一生英雄戰斗歷史的開端,此后他不斷斬將立功,聲名大振。而酒在刻畫關羽神勇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酒在凸顯關羽英雄氣概方面的功能還見于《三國志通俗演義》的第六十六回“關云長單刀赴會”。故事的背景是這樣的,魯肅為討回荊州,在軍中設下鴻門宴,邀請關羽赴宴,關羽獨駕小舟,率親隨數人赴宴。酒至半酣,魯肅提出歸還荊州之事,關羽以酒宴不談國家事為由予以推辭。魯肅部將欲出襲殺關羽,關羽挾魯肅之手來到江邊,登舟離岸,挫敗了魯肅的陰謀。這里酒在顯示關羽無畏的勇氣方面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決戰先機、養晦障眼功能
《三國志通俗演義》中有很多的政治、軍事活動是在酒的掩蓋下悄然進行的。小說第八回“王司徒巧使連環計,董太師大鬧鳳儀亭”。面對董卓的專權和濫殺無辜,司徒王允決定設美人計,讓董卓與呂布反目,借機除掉董卓。王允先令良匠嵌造金冠一頂,送與呂布。呂布來王宅相謝,王允乘機留呂布飲酒,酒至半酣,二青衣引貂蟬艷妝而出,與呂布把盞。呂布與貂蟬二人眉來眼去,“又飲數杯,允指蟬謂布曰:‘吾欲將此女送與將軍為妾,還肯納否?’布出席謝曰:‘若得如此,布當效犬馬之報!’”美人計初見成效。又過數日,王允請董卓來家赴宴,天晚酒酣,王允令貂蟬出來歌舞,董卓稱賞不已,王允當即將貂蟬送與董卓,“命備氈車,先將貂蟬送到相府”。連環計至此已然成功一半。此后董卓大鬧鳳儀亭,父子反目,王允勸呂布除掉董卓。在整個連環計使用的過程中,酒的功能處處在發揮關鍵作用。當年十八路諸侯的未竟之業,竟然在酒席宴間得以實現。
《三國志通俗演義》中酒在軍事斗爭中發揮決定作用的是第四十五回“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會蔣干中計”。群英會的故事發生在赤壁之戰時期,赤壁之戰是《三國志通俗演義》中的一場大戰,也是作者花費大量筆墨精心設計的一場戰役。此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消滅了呂布、袁紹、袁紹等割據勢力,統一了北方。現在率領數十萬大軍南下,欲一舉平定江東,消滅孫權集團。孫權派周瑜為都督,率領水路各軍迎擊曹操,敵我雙方隔長江夾江對峙。周瑜本想利用北方軍隊不習水戰的略勢,利用水戰打敗曹操。但是,在偷看曹軍水寨之后,發現曹軍“深得水軍之妙也”。原來素習水戰的蔡瑁、張允歸降了曹操,周瑜看準了二人是自己破曹的最大障礙。要破曹操必須先除掉蔡張,正在無計可施之時,周瑜的同窗蔣干奉曹操之命前來勸降,周瑜決定通過蔣干,借曹操之手除掉蔡瑁、張允,而這一切皆是在酒的功能下進行的。周瑜為了實現自己的計謀,給了蔣干最高的禮遇,舉行群英會,招待蔣干,江東諸將作陪。宴會一直進行到深夜,周瑜佯做大醉,“嘔吐狼藉”,攜蔣干抵足而眠,為蔣干盜書提供有利時機。為了使蔣干深信不疑,周瑜在夢中泄密,并且夢話內容與密信內容并無二致。同時,周瑜還安排了探子密報蔡張二都督急切不能下手的話,并且還要讓蔣干聽到,是蔣干感到問題的嚴重性,決心盜書。最后,曹操中計殺了蔡瑁、張允,除了周瑜的心腹之患。在群英會蔣干中計這一情節中,酒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可以說如果沒有酒,周瑜的計謀就會落空,蔡瑁、張允也不會被殺,赤壁之戰勝負難料,三國鼎立的局面也可能改寫。
酒在軍事上的應用,在《三國志通俗演義》中還有很多,如第二十二回張飛勝劉岱、第七十回勝張郃都是借助于酒的功能。
三.酗酒亂性、喪師取敗功能
酒是一把雙刃劍,它在帶來好處的同時,也有其不利的一面,過度飲酒,不僅會傷害身體,而且會給事業帶來負面影響。《三國志通俗演義》中就有多處酗酒貪杯造成軍事失敗,進而喪失生命的戰例。
小說第三十回“戰官渡本初敗績,劫烏巢孟德燒糧”,在官渡之戰相持的最后階段,曹軍缺乏糧草,面臨敗績。曹操聽從了謀士許攸的建議,襲擊了袁紹的糧草重地烏巢,焚燒了袁軍的糧草,結果曹操轉敗為勝。烏巢糧草被燒的原因是守將淳于瓊“方與眾將飲了酒,醉臥帳中;聞鼓噪之聲,連忙跳起問:‘何故喧鬧?’言未已,早被撓鉤拖翻”。結果“糧草盡行燒絕”。
第七十三回,關羽北伐樊城,即將出發之際,先鋒傅士仁、糜芳飲酒,致使賬后遺火,燒著火炮,把軍器糧草盡皆燒毀。大軍未出,就發生此事,先傷了銳氣。
第一百回,諸葛亮出祁山,大敗曹真、司馬懿,形勢十分有利,都尉茍安押解糧草,因貪杯好酒,遲誤十日,被諸葛亮杖責八十。茍安懷恨降魏,司馬懿令其回成都散布流言,施反間計,后主急招諸葛亮回成都,結果失去了一次收復中原的大好時機。
《三國志通俗演義》中飲酒取勝與飲酒誤事最為典型的,當屬張飛。對于張飛來說,應該是“成亦酒,敗亦酒”。張飛不僅飲酒誤事,而且還為此送掉了性命。
第十四回,劉備奉命去打袁術,張飛自告奮勇愿意留下守衛徐州。劉備要求他一者不要酗酒發瘋,鞭撻士卒,二者聽從人諫,張飛滿口答應。劉備走后,張飛把劉備的話忘在腦后,每日在家參酌,還不過癮,聚眾官豪飲。“自斟巨觥,連飲了幾十杯,不覺大醉”。還把不能飲酒的曹豹打了五十鞭,結果,曹豹差人送信給女婿呂布,讓其連夜取徐州。呂布兵到時,“張飛正醉臥府中,左右急忙搖醒”,“張飛此時酒猶未醒,不能力戰”,不僅丟了徐州,連劉備的家眷也不顧及了。
如果說上面的酗酒使張飛丟失城池的話,那么張飛的最后一次酗酒喪失了自己的生命。《三國志通俗演義》第八十一回,寫關羽被殺之后,為了給關羽報仇,張飛“下令軍中,限三日內制辦白旗白甲”,“帳下兩員末將范疆、張達,入賬告曰:‘白旗白甲,一時無措,須寬限方可。’飛大怒---叱武士縛于樹上,各鞭五十。”并命令來日倶要完備,否則即殺二人示眾。與其被殺,不如殺人。范疆、張達準備殺掉張飛投吳。當晚,張飛“與部將同飲,不覺大醉,臥于帳中”。范、張二人以短刀刺入腹中,張飛“大叫一聲而亡”。一代名將“伐吳未克身先死,秋草長遺閬地愁”,溘然殞世。張飛之死,除了性格原因之外,還與他性喜嗜酒密切相關。
除了以上三個方面的功能,酒在《三國志通俗演義》中為商談政治、軍事問題以及評價天下人物提供了環境氣氛。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論英雄”,這里酒起到營造平等和諧氛圍(雖然是表面上的)的作用。第四十八回“宴長江曹操賦詩”,在酒的作用下,曹操想到自己所建立的豐功偉業,面對滾滾的江水,詩興大發,橫豎賦詩《短歌行》。第四十六回“用奇謀孔明借箭”,在箭如雨發的形勢下,諸葛亮與魯肅在舟中閑適的飲酒交談,體現了孔明履險如平的大智大勇。
《三國演義》是由羅貫中根據魏晉時代的史書與宋代的三分、元代的三國戲和羅貫中自己的思想合并在一起的小說。下面由小編來給大家分享三國演義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參閱。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1去年,我媽媽給我買了一本《三國演義》,我花了一年的時間才把它讀完。
我對《三國演義》里的人物的評價是:諸葛亮——足智多謀的一位賢相,呂布——有勇無謀卻是最能打的,關羽——大義凜然卻是一個悲劇式英雄,姜維——在智慧和武力方面都超過諸葛亮,曹操——一代奸雄,董卓——東漢末期的霸主,趙云——僅僅次于呂布……
《三國演義》是一本巨著,我希望大家也讀一讀。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2“東漢末年有三國。。。。。。“這是一首歌曲開頭的一句歌詞,讀完了《三國演義》這本書,我對三國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三國演義》書中描寫了很多大英雄,其中軍師諸葛亮是我最佩服的人物。他足智多謀,天天為國家著想,任勞任怨,從來沒有過什么要求,“赤壁之戰”、“空城計”、“火燒軍營”等等都是在他的英明布陣下打下來的大勝仗。我印象最深的是“空城計”這一戰。諸葛亮在只有一班文官和老弱病殘的士兵的情況下,讓人大開城門,自己在城門之上焚香彈琴,引司馬懿上鉤,以為有埋伏傳令軍隊士兵前軍變后軍,后軍變前軍掉頭撤離,不費一兵一卒為蜀國解了圍。
《三國演義》這本書讓我明白,遇到困難事情要多動動腦筋,那樣你離成功的機會會很近的。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3《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當我讀了它之后,學到了許許多多的知識,也明白了許許多多的人生哲理。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喜歡的人物要數號稱“武圣”的關羽了。關羽,字云長,三國中一位比較出名的武將,五虎上將之首,曾在沙場上建立過無數的功績:曾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在歷史上建立了不少功績。但是,最令人敬佩的卻是他那種講義氣的精神,無論誰幫助過他,他一定會回報。記得曹操在赤壁之戰后大敗而歸,被吳國的軍隊逼進了華容道,眼看就要被擒,這時候,正把守華容道的關羽因為念在曹操舊日曾有恩于自己,所以放了他走,結果差點被斬首。由此可看出關羽不是一個忘恩負義的人。讀到這里,我不禁想到了自己。是啊,長這么大,幫助過我的人數也數不清,可我記住了嗎?回報了嗎?
我敬佩關羽那種講義氣的精神,更喜歡劉備那種渴賢求才為君之道。劉備,不能說是一個梟雄,只能說是一個明主,他能成為三國鼎立的一份子是因為他有一顆愛賢的心,要是他沒有這一份心,恐怕就不會得到諸葛亮這個大賢人的幫助了,也不可能當皇上了,最多只能在家喝喝茶,織織帽罷了。可以說,劉備的天下幾乎全都是諸葛亮打來的,而諸葛亮為什么甘心情愿為他打天下呢?那是出于對劉備的愛賢的心的感激。讀到這里我又想到了老班長鄺泳韶,他從一年級到五年級,盡心盡力為班級做出了不少好事,是老師的好幫手,就有如劉備和諸葛亮的關系一樣,因為老師相信他,放心地把事交給他,他為了不辜負老師的關愛,工作自然就盡心盡力了。
《三國演義》,教會了我許許多多的道理和哲理,讓我愛不釋手。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4第一次讀《三國演義》,我是將關云長敗走麥城一章跳過的。從水淹七軍的輝煌瞬間落至身首異處的沒落,這是最讓人不忍卒讀的一個英雄的結局。
于是期待著用自己想象力,鋪成紙,匯成墨,聚成筆,重新譜寫那些自己鐘愛的人物的結局。只要讓善者幸福,讓惡者受懲,讓逝者安息,讓生者永存,我便可以改變書中人物的命運,改變那些令人義憤填膺或是令人郁郁寡歡的結局。
于是夢想著能夠從曹雪芹的讖語中找到線索,讓高鶚所寫寶黛的生離死別變為皆大歡喜;于是夢想著從歷史書的記載中尋找原型,讓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雷特能夠扭轉乾坤;于是夢想著在《宋史》的描述中找到證據,讓施耐庵所寫的梁山好漢能夠共同行俠仗義。
一切努力都歸于失敗后,我甚至變得有點執拗,哪怕用憑空的幻想也要編出美好的結局。可是當一個個故事被我編至空虛時,我才開始有些理解了悲劇后的真諦。
荊軻刺秦王,最后的飛刃刺在了立柱之上。但是留下的是那種愿為知己者赴死的豪氣以及流傳至今的美名。試想他刺中了,弱小的燕國也不能反敗為勝,他沒刺中,遺憾,怨念,仇恨,惋惜等種種情感才會伴隨著悲壯深深地浸透在這個故事當中。所以人們還能記住那蕭蕭的風和冰冰的水,才會記住那一去不返的壯士。
水晶之中,發晶為貴,那種看似使得整塊水晶失去其端莊的粗糙的晶發,恰恰成就了它的華美與珍貴。
那么,悲劇不也是這樣么?我們欣賞著失去頭顱的勝利女神,我們欣賞著斷掉兩臂的維納斯,我們欣賞著被風沙磨去光澤的金字塔,我們欣賞著破落不堪的帕特農神廟。那么,為什么我還要嘗試著改變悲劇呢?人人收獲完美的結局,恰恰是這美麗而殘酷的世界不能做到的。
所以我要做的,并不是改變這些悲劇的結局以讓它們如同鉆石般晶瑩剔透。我所要做的,是改變自己的內心,讓它成為一面明鏡,照見光與暗,照見善與惡,照見微笑的圣徒和獰笑的惡魔。這樣以后,用內心去刻錄,不要讓那些主角所遇的悲劇,在生活中出現。
我沒想到的是,改變了內心的心境,我也改變了那些不幸的人的結局。現在我看來,他們的不幸結局不再僅僅是令人悲傷與同情,更能讓我看到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的照影。
這,或許才是真正地改變了悲劇的結局。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5《三國演義》是世界十大名著之一,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一段蕩氣回腸的歷史,是孩子成長必讀的書。
一談到三國演義,我便想到強大的五虎將,分別是“關羽。趙云。張飛。馬超。黃忠,俗話說:看三國,流眼淚,為古人擔憂。”這句話的含義十分深,只在一次我在看三國演義的時候我終于體會到了,那是司馬已被諸葛亮用火團團圍住,那是我心急如焚,這樣一個有才能的人竟被白白燒死,真是可惜!不過就在這是天降大雨把火撲滅了,幸好幸好,就是這場大雨才讓司馬懿撿回一條命呀!
黃忠十分英勇,雖然年齡已老,但是銳氣勢不可擋的,想起他活著的時候,殺死了多少敵人的大將。還有一次,趙子龍為了救阿斗差點喪命,還好張飛及時趕到,救了趙子龍,張飛倒豎虎須,瞪著睜環眼,手握丈八蛇矛,大吼一聲:誰敢決一死戰,聲如巨雷,嚇得曹軍腿發軟,后來連喊數聲,竟把曹操身邊的大將夏侯杰給嚇得肝膽碎裂,曹軍連忙逃跑了,可見張飛身上隱隱有著殺氣。
三國里有著許多歷史故事,值得大家去看,很好看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