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晏子春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晏子春敢》 “以人組事” “傳記之祖”
《晏子春秋》是一部介于子史之間的作品,楊義先生說它的“命名很怪,‘晏子’是子書之名,‘春秋’是史書之名,來了一個子、史合壁的‘四不象’?!盵1](p8)如果把它與先秦其它散文作一比較,就會發現其內容上確實有自己的特點。
首先,《晏子春秋》和先秦諸子散文的區別十分明顯。諸子散文在闡述各自對自然、對社會的看法時,一般采用分析說理的形式,如要表現重民愛民,《孟子》是這樣說的:“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2](《離婁上》)。而《晏子春秋》在表述同樣的思想觀點時,卻是通過對晏子言行舉止的描繪表現出來的,如《諫下》第五章:“晏子使于魯,比其反也,景公使國人起大臺之役,歲寒不已,凍餒之者鄉有焉,國人望晏子。晏子至,已復事,公延坐,飲酒樂,晏子曰‘君若賜臣,臣請歌之?!枞铡裰匀眨骸皟鏊次遥糁??太上靡散我,若之何!”歌終,喟然嘆而流涕。公就止之日:“夫子曷為至此?殆為大臺之役夫!寡人將速罷之。晏子再拜?!?/p>
另外,諸子散文都是某一學派的代表性著作,在表述其觀點的過程中,往往建立起完整的哲學體系,如《莊子》的哲學體系是以相對主義和不可知論為核心的,等萬物,齊生死,無是非,表達其追求具有超越性和超脫性的絕對精神自由的思想?!蛾套哟呵铩芬舶素S富的思想內容,當代學者們多認為其思想具有綜合性的特點,但這是通過對晏子言行的記述表達的。《晏子春秋》雖然有子書之名。但它的表現重心不在思辨哲理而在敘事寫人,這與先奏其它諸子有明顯不同。
其次,《晏子春秋》與先秦歷史散文也有不同?!蹲髠鳌?、《國語》、《戰國策》等先秦歷史散文的取材傾向往往偏重于“祀與戒”等“國之大事”(《左傳?成公十三年》)。《晏子春秋》則不然,往往從日常政務或屬于生活領域的小細節著筆。如從齊景公的飲酒、畋獵、衣狐裘不知天寒等事情中,寫晏子的態度、言辭和行為表現。
《晏子春秋》雖然與上述歷史散文有所不同,但它卻有史書的特點。它約略按照晏子侍齊靈公、莊公、景公的順序從其生前寫到死后,以這一真實過程構成本書的基本時間框架,以景公、莊公、崔慶、粱丘據等歷史人物構成晏子活動的具體背景,從晏子的政務外交、生活細節等多種活動中記敘晏子的言行,展示了晏子愛民尚賢、忠君愛國、清正篤行、機智幽默這一歷史人物形象。盡管它沒有《左傳》那樣明確精細的紀年,但基本上寫出了一個歷史人物的一生。這與先秦其它史書亦有明顯的不同。
綜上所述,《晏子春秋》有子書之名,卻無諸子的思辨性、哲理性,它是寫一個人的言行事跡;有史書之名,卻不像其它史書那樣記述軍國大事,而是從日常生活瑣事中選取最能表現人物性格特征的一個個片段敘述一個歷史人物的生平,以人物的活動反映了歷史的變化。
《晏子春秋》該如何歸類呢?《漢書?藝文志》、《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宋史?藝文志》及《郡齋讀書志》、《文獻通考?經籍考》等公私史志目錄皆列諸子部,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則認為“案《晏子)一書,由后人摭其軼事為之,雖無傳記之名,實傳記之祖也,舊列子部,今移入于此?!比绾握J識《提要》的論斷呢?
韓愈的《張中丞傳后敘>、柳宗元的《段太尉逸事狀》、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歸有光的《先妣事略》等被公認為傳記名篇,僅以《段太尉逸事狀》為倒看它所體現的傳記文的基本特點。
柳宗元為了寫《段太尉逸事狀》親自到段秀實曾經任職的地方采訪,再以“言信行直”的刺史崔公提供的事實“復校無疑”,才正式寫定。
在人物的塑造上,首先,作者精心選取誅殺暴卒、賣馬市谷、拒收賄賂等最能表現人物個性特征的事件來刻劃人物。其次,作者寫尹少榮大罵焦令諶,諶“一夕,自恨死”。據舊注,焦在大歷八年還活著,這“自恨死”以合理的夸張虛構反襯出段人格力量的偉大。再次,調動各種藝術手段塑造人物。段秀實誅殺暴卒,“唏一營大噪,盡甲”,矛盾激化,段秀實只身人營,勇服郭唏。在矛盾沖突中塑造了段秀實大智大勇、為民解憂的良吏形象:作者將白孝德的畏于權勢與段秀實不畏權勢對比,以段秀實之“仁”與焦令諶之“暴”對比,人物個性更加鮮明,段太尉賣馬代農償租的細節,多側面展示了人物為官清廉、真心助人、施恩不圖報的性格:焦令諶杖擊饑民,段太尉見之“大泣日:乃我困汝?!币匝孕袑懗隽硕涡銓嵳痼@、同情、自責等復雜心理。
另外,《段太尉逸事狀》寓論斷于敘事之中,褒貶分明,愛憎強烈,“言近而旨遠”,增強了文章的藝術感染力。
上述特點,其他傳記文同樣具有。可見,除了人物與人物事跡的真實性外,形象的鮮活生動、藝術手段的豐寓多彩、寄意的深切遙深,構成了作為歷史與文學聯姻產物的傳記文學的基本特征。所以。傳記文學是藝術性地再現一個歷史人物生平或生平片段的文學樣式。《晏子春秋》是否符合這一基本特征呢?
晏子史有其人,《左傳》對晏子的19處記載有12篇與《晏子春秋》相同。就材料的取舍而言,論者認為它以“表現晏子的性格特征”[3]p245為自己的編撰標準,可是,書中的晏子“是晏子故事的作者和傳誦者擺脫歷史的摹寫和紀實,在歷史史實基礎上的藝術創造?!盵4]所以,《墨子春秋》有明顯的想象和虛構成分,如《雜上》第25章寫晏子御之妻的一節,恐怕就是出于作者的“假之喉舌”:“二桃殺三士”、“晏子使楚”等就不能看作是信史。
就寫人手法而言,《雜上》第3章寫崔杼逼迫眾人發誓叛公室而順從自己。就是從人物與環境的矛盾沖突中揭示了晏子大智大勇的特點。《晏子春秋>也用對比、襯托的手法寫人。《雜上》第12章中的晏子與司馬穰苴,賢相與良將,互相襯托:齊景公與梁丘據,昏君與佞臣也互相襯托。賢相良將與昏君佞臣又構成對比,形象鮮明。《晏子春秋》也用言行寫人物心理。晏子接濟過北郭騷?!瓣套右娨捎诰肮北黄瘸鲎撸惫}僅以“夫子勉之矣”一語相送?!瓣套由宪囂⒍鴩@日:嬰之亡豈不宜哉!亦不知士甚矣’。”當晏子“聞北郭騷以死白己也。太息而嘆日:‘嬰之亡,豈不宜哉!亦愈不知士甚?!盵5]p361前之嘆息含有失望、委曲、不被人理解等復雜心緒,后之嘆息更有意想不到、痛惜、自責、錯過知音等難言苦衷。
《晏子春秋》也同樣寄寓了編寫者對明君賢相忠臣義士美德懿行的呼喚,對昏君佞臣不恤民力濫施的貶斥,言近而旨遠,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性。
【關鍵詞】春秋戰國;名字;結合形式;特點;意義
【中圖分類號】H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309(2013)03-0033-2
春秋戰國時期是古人命名取字的早期階段,體現了在古代社會固有的文化傳統下古人命名取字的特點,即有名有字,名字分開,并且名和字之間有一定的關系,表現出一些不同于后代的獨特的特點。研究這一時期的名字對今天的歷史考據,文字的古音研究以及文字的訓釋都有獨特的意義。
一、古人名字概說
古人的名字和現在我們所謂的名字是不一樣,我們現在所說的名字,古人叫姓名。而古人所說的名字,則包括名和字兩部分。古人有姓,有名,又有字。
據《禮記·內則》記載,周代的貴族之家,生下男孩之后,滿三個月時,由父親給起名。在中國古代社會,這個名還要記入官府的戶籍簿,故又稱為官名。為什么要取名呢?班固的《白虎通義》是這樣解釋的:“人必有名何?所以吐情自紀,尊事人者也?!墩撜Z》曰:‘名不正則言不順’”。
字,在古代則是在子女長大成人時,由父母或長輩起的又一個稱呼。在中國古代社會,男子長大到20歲時,要舉行冠禮,即加冠以示成年;女子在15歲時,則舉行笄禮,以盤發插笄(即簪、釵)以示成年。在舉行冠禮或笄禮時,要給受冠者或受笄者起一個新的稱呼,這就是字。《禮記·曲禮》:“男子二十,冠而字。”《禮記·冠義》中也說:“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睘槭裁匆诿庠偃∫粋€字呢?一是因為名是幼年時用的,長大成人后,別人不宜直接呼叫其名,所以要取字。《儀禮·士冠禮》:“冠而字之,敬其名也?!保欢且驗橹苋擞斜苤M的習俗,人死之后,為了表示對他的尊敬,就不再稱他的名,“以諱事神”,為計長遠,所以成年之后,就“敬名稱字”了。
對于古人如何命名和取字,今天的我們是無章可循的,但由于古人給孩子取字時往往結合其名,因此名和字在意義上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
二、春秋戰國名字的組合關系
(一)名與字的意義相同或相近。此類在春秋戰國時人的名字中最為常見。如:公祖句茲,字子之。春秋魯人。公祖,復姓。茲、之皆有“此”義,同義相協。屈原,名平。戰國楚人?!稜栄拧め尩亍罚骸按笠霸黄剑瑥V平曰原。”原與平同義相協。閔損,字子騫。春秋魯人?!对姟ば⊙拧ぬ毂!罚骸安或q不崩。”毛傳:“騫,虧也?!碧?、損義同,故相協。
仲由,字子路。春秋魯人。由,走,經過?!睹献印るx婁》上:“舍正路而弗由?!惫蕬浴奥贰?,以指實“由”之含義。李耳,字聃。春秋楚人?!墩f文·耳部》:“聃,耳曼也?!倍斡癫米ⅲ骸奥撸?。耳曼者,耳如引之而大也?!倍跬x相協。成嘉,字子孔。春秋楚人?!墩f文·乙部》:“孔,通也,嘉美之也。故古人名嘉字子孔。”段玉裁注:“通為吉,塞為兇。故凡言孔者,皆所以嘉美之。”嘉、孔同義相協。伍員,字子胥。春秋楚人?!稄V雅·釋詁三》:“員,眾也?!蓖跄顚O疏證:“《說文》:員,物數也。春秋楚伍員字子胥?!稜栄拧罚合獭Ⅰ悖砸病J潜娭x也。”是“員”“胥”皆為眾多,故相協。
(二)名與字的意義相反。此類雖不常見,但在春秋戰國時有明顯的體現。如:曾點,字皙。春秋魯人。《說文·黑部》:“點,小黑也?!保弧栋撞俊贰梆松滓病!眱烧叻戳x相協。罕父黑,字子索。春秋魯人。罕父,復姓。索,“素”之假。《釋名·釋典藝》:“八索。索,素也。著素王之法若孔子者,圣而不王制此法者有八也。”《小爾雅·廣言》:“索,空也?!薄稄V雅·釋詁三》:“素,空也?!笔撬鳌⑺毓乓粝嘟?,而義亦通,故可相假?!八亍睘榘?,以應“黑”,反義相協。
(三)名與字為類屬關系。字可以表明名的屬性。這一類在春秋戰國時期也為常見。如:史鰌,字子魚。春秋魏人。以“魚”應“鰌”,明其屬性。孔鯉,字伯魚。春秋魯人。鯉為魚之一種,以“魚”應“鯉”,以表明其屬性。公孫龍,字子石。春秋楚人。龍,假作“礱”。礱為石質,故字“石”以明其性。
(四)名和字的意義相關。由于詞義的變遷,有的名和字在今天已經不容易看出它們之間的聯系。如果名和字之間只是一種偶然的聯系,則更不易看出它們的關系了。如:東門歸父,字子家。春秋魯人。《公羊傳·隱公二年》:“其言歸何?婦人謂嫁為歸?!焙涡葑ⅲ骸皨D人生以父母為家,嫁以夫為家,故謂嫁曰歸。”引申以為返回家?!墩f文·止步》“歸”段玉裁注:“此非婦人假歸名,乃凡還家者,假婦嫁之名也?!惫室浴凹摇睉皻w”。曾參,字子輿。春秋魯人。古代大夫用散馬所駕之車曰“參輿”。《說苑·修文》:“天子乘馬六匹,諸侯四匹,大夫三匹?!庇郑骸疤熳映笋R六匹,乘車;諸侯四匹,乘輿;大夫曰參輿?!卑矗捍肆x今作“驂”,但曾子之名舊讀sēn。《說文解字·林部》:“森,讀若曾參之參。”今讀shēn。
(五)名與字之間有一種特殊的關系。即以行第為字。如:蘇秦,字季子。戰國東周人。季,表行第居末。先秦士大夫多有以行第為字者,此即一例。管仲,名夷吾。春秋齊人。名夷吾。仲,當是行第?!抖Y記·檀弓上》:“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本雌淙?,稱其行第,其字遂不傳。作敬仲者,敬乃謚,遂連行第而為敬仲。名與字的組合方式有多種,我們對于那時名與字的關系的研究是為了更好的認識那時人們的名字的一些特點,來幫助我們更好的了解那一時期人們的名字,加深對那一時期人們名字的認知。
三、春秋戰國名字的特點
古人的名和字出現意義上的聯系,并不是必然的現象。不過,在看古人名字時我們若留意,就會發現古人在命名取字時有一些顯而易見的規律。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命名取字的特點有以下幾點:
(一)命名取字質樸少文。春秋戰國時期風尚質樸,命名取字多采用常見的事物,或普通詞語,很少有深奧生僻的東西,也很少夸飾。如楚公子魴字子魚,晉師曠字子野,秦公子枝字子桑,魯公子堅字子石。其中在一些名字中甚至有一些后世覺得粗俗的字眼。如鄭靈公名夷,字子蠻,一字子貉;晉成公名黑臀等等。
(二)字中常帶有“子”字。春秋戰國時男子取字最普遍的方式是在字前加上“子”字,這是因為“子”字是對男子的尊稱。如后世的我們尊稱孔丘為孔子、李耳為老子。當然在那一時期“子”字更是常用于古人的字中。上文所列舉的例子中不少就帶有“子”字。如公祖句茲,字子之;伍員,字子胥;成嘉,字子孔等等很多。在春秋戰國時期“子”加在字的前面使用時是可以省去的。如顏回,字子淵,就可以稱作顏淵。但此后,亦有人認為在唐宋以后,字中的“子”就不能省略。如柳宗元,字子厚,就必須稱作柳子厚。
(三)以行第為字。其實古人在字中加入行第,也是那一時期命名取字時可以使用的一個規律。古人在起字時,常用伯、仲、叔、季,或孟、仲、季來表示兄弟之間的排行。春秋戰國時期的名字中也有體現。如孔子,字仲尼,即排行老二。蘇秦,字季子,即表示排行居末。
(四)在男子的字后加一個“父”字以表示性別。如孔子亦稱作仲尼父,周公旦之子伯禽父,以及仲山父等。當然這些字中的“父”字,只表示男性,是對男性的一種美稱。但在用于尊稱時,“父”字也可以取消。另外,“父”在古漢語中,與“甫”相通?!墩f文解字》中也指出“甫,男子之美稱也?!彼?,古人字中的“父”也寫作“甫”。仲尼父,亦稱作仲尼甫或尼甫。
四、春秋戰國名字研究的價值
首先,由于歷史資料的保存有限,我們可以在春秋戰國時人的名字中對當時的一些時代特點窺見一斑。如春秋戰國時代的農耕已經用上了牛,這從當時人的名字中可反映出來。冉耕,字伯牛(春秋魯人)。耕種用牛?!兑捉洝は缔o下》:“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還有司馬耕,字子牛(春秋宋人)。其次,對古人名字的研究還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古音,對今天音韻學的研究有一定的作用。如顏幸,字子柳:“幸”耕部,“柳”幽部,旁對轉;冉雍,字仲弓:“雍”東部,“弓”蒸部,旁轉等。
最后,對古人的名與字的研究還可以讓我們加深對一些古字的認識,并對一些字的訓釋也有一定的作用。如游泳的“游”字,由于偏旁為三點水,我們會認為游的部首就為水,其實不是?!坝巍弊謴摹胺饺瞬俊?,“汓”聲。春秋吳人言偃字子游?!墩f文·方人部》:“方人,旌旗之游方人蹇之貌?!x若偃。古人名方人字子游?!倍斡癫米ⅲ骸皶x有荀偃,鄭有公子偃、駟偃,孔子弟子有言偃,皆字子游。今之經傳皆變作偃,偃行而方人廢矣?!庇纱丝芍巫謴摹胺饺恕辈俊?/p>
古人命名取字的一些做法,一直延續到現在。春秋戰國時期命名取字質樸無華,但是從名字的研究中我們可以更好的了解古人的名字文化,并且可以對當時的時代特點有所了解,更重要的是對我們今天所進行的各種研究有著重要的作用和價值。
【參考文獻】
[1]吉常宏.中國人的名字別號[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2]吉常宏,吉發涵.古人名字解詁[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
【出處】春秋時,寧戚很窮,想見齊桓公而出仕,一天,乘桓公出城迎客的機會,在車下喂牛,“扣牛角疾歌”。桓公聞而贊其為“非常人”,命后車載之,拜為上卿。見《呂氏春秋·舉難》、《晏子春秋·問下二》。漢·劉向《說苑·尊賢》亦載此事。
【解釋】后為窮士自求用世的典故。
【用法】作賓語;用于書面語
【結構】偏正式
關鍵詞:米 粟 稻
中圖分類號:G63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1-0000-01
1、從子路負米的生產力背景和史料中有關糧食記載,來看子路負米中的米。
米在夏代已有記載?!拔灏倮锏榉?。百里賦納總。二百里納。三百里納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①。史料中載米在夏代已是上交的賦稅中的一部分。并且在距離遠的地方上交米。米在周時也有史料記載。“舂人掌共米物。祭祀共其U盛之。米。賓客共其牢禮之米。凡饗共其食米。掌凡米事”②。講有掌管糧食米的人。和米在當時已作為祭祀用了。在《周禮秋官司寇》中記載的“ 黍粱稻皆二行。稷四行。門外米三十車 ”③ 《周禮秋官司寇》在侯伯往來供給的禮品中除了稻飯,粱飯 ,肉羹和黍飯、稷飯外米也是重要的物品。夏周時期領土范圍以包括南方的地區。但這里的米應該并不是我們今天說的大米。大米是水稻的一種,而粟是谷物的一種。原產于北方黃河流域。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糧食作物。。粟生長耐旱品種繁多。有不同的顏色。也有黏性小米。適合在耐旱的地區生長。并且有人指出在古文中粟與米連用時粟指帶殼的谷粒。去殼以后叫做米。從夏代上交谷物的記載中百里“納總”即 連穗帶桿的禾把子。二百里“納”即割下的禾穗。三百里“秸”即收拾了秸芒的穗。四百里“粟”即為未脫殼的小米。五百里“米”即為脫殼的“粟”從文中距離是由遠即進,和所繳納的是逐漸精細來看也許米是脫去殼的粟的稱呼?!吨芏Y地官司徒》中也許正是由于米是脫去殼的粟,所以才和主要負責掌管供應米。
2、從魯國的地理與物產狀況分析子路所背的米。
春秋末期魯國為周的一個封國。與宋衛接近,東臨齊國。從上述史料看齊國有大量粟存于國庫中。而和子路同時期的魯國也有粟的載。粟為黃河流域的一種重要的種植植物。,在北方大量種植。并且適合干旱而缺乏灌溉的地區生長。以耐干旱和瘠薄著稱,是北方干旱地區的作物。其莖葉堅硬適合做食料。在做為食物的同時莖葉又有做飼料的用處。在夏與周史料中多有記載。子路同時期的史料中也有記載。像上文所說的學生向孔圣人請粟。而子路負米中的“米”是脫去殼的粟 在今天我們多理解為大米。即水稻,從生長環境看水稻的生長環境對水分的要求很高。不可能在北方普遍種植。以現在山東地區的主要物產來講。聊城地區主要種植小麥、玉米、蔬菜、果樹、棉花。濟寧地區主要種植蔬菜,大蒜,小麥,水稻,棉花。曲阜和泗水是濟寧的主要果樹種植區。魚臺以水稻為主。是北方的魚米之鄉。泰安地區主要種植小麥,玉米,蔬菜等。濟南地區除小麥,玉米外還種植水稻雜糧,蔬菜。棗莊小麥玉米外有少量的水稻種植。就生產水稻的地區而言只有現在的濟寧,棗莊,濟南。三個地區。三個產地中以魚臺縣的大米最為出名。如果子路負米所背的是水稻,有可能是這幾個地方產的。子路負米養親應該是發生在家鄉的事情,子路的家鄉一般認為在現在的泗水縣泉林鎮。有學者認為子路負米為大米,遠到曲阜附近的陬邑去為親負米。曲阜在春秋時期為魯國的都城。貨物流通應該大。而產米的濟寧和魚臺距離曲阜不算很遠。魚臺縣在現今屬于濟寧市。棗莊則在泉林鎮南。如果子路背的是稻米那么去曲阜的可能性大些。曲阜作為魯國的都城應該有稻米的。但在社會生活和普遍性種植方面是無法和粟相比的。稻米在史料記載中曾有明確稱為稻的。《儀禮聘禮》中稻的“ 黍粱稻皆二行。稷四行。門外米三十車。”④提到了稻并把稻和黍稷放在一起。黍稷都是谷物的一種。稻米也是糧食。在生產和生活領域谷物的地位更重要。社稷后來成為國家的代稱。這里說明有稻的出現?!抖Y記》中關于稻的記載有“ 糝取牛羊豕之肉,三如一,小切之,與稻米,稻米二,肉一,合以為餌煎之。肝k,取狗肝一,討以其k,濡炙之,舉髕淠k,不蓼,取稻米,舉N溲之,小切狼膏,以與稻米為酏?!雹萃瑯邮前训痉Q為稻米。并且和肉類放在一起做成食物。說明有在稱呼稻米時把現在所說的大米的稻的名稱提出來。但北方的地理環境決定了稻米的不可以大量種植。北方大量種植粟,脫去皮也稱為米。并且有不同的種類和黏與不黏的區別。
3、筆者對子路負米中米的認識。
在子路負米的記載中子路稱為米。筆者認為是粟脫去皮的米,這里從三方面論述。
在上文夏代上交糧食中已有單獨米的稱呼。在《晏子春秋》中第二十七。題目為《晏子乞北郭騷米以養母騷殺身以明晏子之賢》明顯的稱粟為米,齊有北郭騷者,結罘罔,捆蒲葦,織履,以養其母,猶不足,踵門見晏子曰:“竊說先生之義,愿乞所以養母者,晏子使人分倉粟府金而遺之,辭金受粟?!痹谖闹嘘套铀o他的只有兩樣東西金和粟。他只要了粟。那么題目中明顯的稱為米的也就是粟。齊魯兩國較近。對物產的稱呼也許有相同之處。在稍晚的墨子和孟子的史料中有粟米用在一起的。墨子前的史料中提到粟一般單獨稱粟,提到大量堆積的稱“積粟”很少有粟和米連用。粟和米稱呼時一般是分開的。《孔子家語》中“孔子厄於陳蔡,從者七日不食。告糴於野人,得米一石焉”⑥如果材料可信。這里的米也許是脫了殼的。也就是粟。而在莊子書中記為:“ 孔子窮於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糝,顏色甚憊,而弦歌於室。顏回擇菜?!雹咄瑯诱f的為七天不吃飯?!肚f子集解》中記為:“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糝,成云:“藜菜之羹,不加米糝”⑧把米和τ迷諞黃稹τ泄攘V瞥傻腦的意思。這里說為不加米ΑSΩ彌皇遣頌饋6在《說苑》中記為:“孔子困於陳、蔡之間,居環堵之內,席三經之席,七日不食,藜羹不糝,弟子皆有饑色,讀詩書治禮不休?!雹嵋矐撌遣藴T凇肚f子集解》中對米Φ慕饈鴕殘砭褪前壓瘸莆了米。另一方面也從而說明《孔子家語》的記載與同時期資料的出入。從當時的情況看稻米不是大量生產。并且如果真的買到了米更可能為粟。
第二方面從當時史料來看《論語》中孔圣人的弟子出使齊國時,冉求為子華的母親請粟。像出使國家這么大的事情才“請粟”或許說明粟作為糧食的相對貴重和少。平民有時也許要吃野菜的。晏子做相時食“脫粟之食”也吃“苔菜”說明是吃野菜的?!疤Σ恕庇腥苏J為是茶葉的一種,這里不作論述,無疑問的是不是糧食作物。孔圣人困于陳蔡也吃野菜做的飯。物質和糧食有不足時候,子路為親人負米時自己吃的也不是糧食。所以也許背的是粟,而不是產量相對來說更少的稻米。
第三方面筆者認為和子路敘述的個人感情有關。子路在敘述負米養親時先說自己以前的背米的經歷再說后來“南游于楚”的“積粟萬鐘”。雖然還有“從車百乘”的描述,但也許更多的為睹物思人,想起自己為雙親負米的經歷。子路經常為親人去百里之遠的地方背米在自己的經歷中印象是深刻的,背米途中所要克服的困難和辛苦是很多的。在生活條件好后雖然“積粟”萬鐘仍然想起親人,想起為親人背米的經歷。并且仍愿意為親人背米而自己吃不好的食物。正是孝文化體現。和順于父母則安的孝文化中對父母的孝,這里一方面是孝的體現,另一方面也許有睹物思人的和由處境不同而引發的心里話。所以筆者認為米和粟在這里都是指粟,子路所稱的米和《晏子春秋》中“北郭騷”篇題目中所稱的米一樣是脫去殼的粟。
參考文獻:
[1]《禮記正義》,《十三經注疏本》北京:中華書局 1985年版
[2]劉向:《說苑》,北京:中華書局
[3]王肅:《孔子家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一版
注解
①《史記夏本紀》
②《周禮地官司徒》
③《 秋官司寇第五行夫朝大夫》
④《儀禮聘禮》
⑤《禮記內則》
⑥《孔子家語》
⑦《莊子卷九下第二十八讓王》
出處:魯迅《兩地書》十八:“敢作敢當,也是不可不有的精神?!?/p>
2、一柱擎天 :擎:托起。一根柱托住天。比喻人能擔當天下重任。
出處:唐代,張固《獨秀山》詩:“會得乾坤融結意,擎天一柱在南州?!?/p>
3、中流砥柱:就像屹立在黃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樣。比喻堅強獨立的人能在動蕩艱難的環境中起支柱作用。
出處:《晏子春秋·內篇諫下》:“吾嘗從君濟于河,黿銜左驂,以入砥柱之中流?!?/p>
4、舍我其誰:舍:除了。除了我沒有誰可以。形容人敢于擔當,遇有該做的事,決不退讓。
出處:《孟子·公孫丑下》:“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5、任勞任怨:任:擔當,經受。不怕吃苦,也不怕招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