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漢語成語,意思是:別的山上面的石頭堅硬,可以琢磨玉器。既比喻別國的賢才可為本國效力,也比喻能幫助自己改正缺點的人或意見。
2、成語出自《詩經·小雅·鶴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明·程登吉《幼學瓊林》第二卷:“民之失德,乾糇以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币馑际牵浩渌缴系氖^多又多,可以為玉順琢磨。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跨文化傳播 《無聲的語言》 文化差異
《無聲的語言》是跨文化傳播(交際)學的奠基之作①。而霍爾則被認為是“跨文化傳播(交際)的奠基人”。霍爾為什么會研究跨文化傳播領域?又是什么促使他創作了這本書?針對這兩個疑問,筆者從其他學者的研究資料以及霍爾的其他幾部著作中找到了相應的答案。
一、背景介紹
1、霍爾為何涉足該書所屬學術領域
跨文化傳播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的美國。由于二戰對世界各國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因此,美國在歐洲實施了“歐洲復興計劃”,即“馬歇爾計劃”;為了拉攏和控制亞、非、拉三洲的國家,杜魯門在1949年拋出了一個“第四點計劃”,即所謂“在技術上援助和開發落后國家和地區的計劃”。
而《無聲的語言》的作者霍爾,正是在1950-1955年期間擔任了“第四點計劃”培訓主任,從此涉足跨文化傳播研究領域;而在此前,盡管不同文化國家之間的交流早已有之,但對于該領域的研究則一直處于空白階段。因此,霍爾擔任“第四點計劃”培訓主任這一契機,為他在新墨西哥、地中海等地進行實際考察和深刻體驗提供了便利,而《無聲的語言》中的實例和線索均取得于此。正是這些實例的展現,才使得人們相信,跨文化傳播也是可以分析和探討的。
2、霍爾創作該書的學術思想來源
霍爾被認為是“跨文化傳播(交際)的奠基人”。而在他之前并無“跨文化傳播學”這一說,那他的這一套學術思想的來源是什么呢?
(1)文化人類學。文化人類學是霍爾的主修專業,而其在哥倫比亞大學期間,弗朗茨?博厄斯(Fanz Boas)和魯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et)兩位學者的思想對其的影響很大,博厄斯是杰出的人類學家,他首先將語言學引入人類學研究。本尼迪克特是博厄斯的學生,關注的是人類文化和行為模式的差異性。
在《無聲的語言》中,霍爾提到:我無緣深知魯思?本尼迪克特,但他的兩部極具創新精神的著作《文化模式》和《菊與刀》給我們提供了思想典范。②
雖然他并沒有指出本尼迪克特具體給他帶來了影響,但是從其在著作中不斷提到需要“以當地人文化來進行交流”的信息可以看出他對文化差異的重視;此外,霍爾在研究方式的選擇上也采取了本尼迪克特所注重的實地調研法。
(2)語言學。在外事服務學院工作期間,霍爾的不少同事都是語言學者,尤其是與他長期共事的喬治?特雷格(George L. Trager),給他的創作帶了很大的影響。
這在其《無聲的語言》中就有提到:因為語言學的術語太專業、太復雜,特雷格和我就創制了一套新的術語,使之適用于一切類型的交流,包括語言。這些寬泛的術語被用來表示訊息的三個要素:集合、元素和模式。③由此可以看出,霍爾接受了語言學的觀點,將利用它來理解人類的文化行為。
(3)生理學及動物行為學?;魻栐谄渲髦?,根據動物領地及空間分配習慣,提出了人類的“個人空間”概念,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人類的空間關系機制。這在《無聲的語言》對空間的語言描述中就非常明顯:每一個生物體都有一個身體的邊界,借以和外界分離。從細菌和單細胞起直到人類,每個有機體都有一個可以查知的界限,借以標志身體的起始點。然而,除了種系發生的尺度之外,還有一個超乎身體的非身體邊界。和身體邊界相比,這個新的邊界難以劃定,但的確存在。我們稱之為“有機體的領地”④。
(4)精神分析理論。這方面,霍爾主要是受弗洛伊德和埃里克?弗洛姆(Erich Fromm)和沙利文的影響。其在《無聲的語言》導論中就提到了弗洛姆對其的鼓勵和啟發。也提到沙利文“貢獻卓著”:有助于驅散精神分析領域中的許多迷霧,拓寬了研究人際交往過程的視野。⑤
精神分析理論對霍爾的影響就體現在,他在著作中關注之前傳播和文化研究中人們所忽視的潛意識層面,特別是時間和空間等非言語傳播因素。
二、《無聲的語言》解讀
霍爾在擔任“第四點計劃”培訓主任期間與不同文化直接的交流和碰撞以及他之前的跨文化經歷,讓他意識到跨文化傳播的重要性;再加上四個學術領域的專業影響,讓他在對跨文化傳播的研究聚焦點,到了“文化”一詞。他認為,正是大家對不同文化的解讀的不同,才導致跨文化交流中種種問題的出現;因而他在這部著作中,就嘗試對“什么是文化”進行解讀。
人類學家把文化定義為“人們的生活方式,人們習得的行為模式、態度和物質的總和。”霍爾沿用這個定義,但是精神分析理論中“潛意識”理論對其的影響,讓霍爾在對不同文化的研究中,開始觀測“潛意識”的層面,發現文化有其“隱形層面”,因而借助該分析理論,霍爾根據文化的知覺程度將文化分為顯形文化、隱形文化和技術性文化三個層面。
對于三個層次文化的解釋,霍爾在書中舉了滑雪的例子。他提到落基山脈的西坡的格蘭德湖的邊上有個小鎮,冬季被冰雪覆蓋,人人都會滑雪來代步。新到當地學校的教師必須學會滑雪,小孩子學會走路的同時也會學會滑雪。當地人覺得這種生活方式很合心意,覺得理所當然,這就是顯形的傳統和文化。因而,我就將顯形文化理解為覺得理所當然的又是切實可見的文化。
而在同一時期,丹佛也有一群業余的滑雪愛好者,如果你問這些愛好者里技術較好的人,問他們是怎樣滑的,用了什么技巧,或者如何傳授這些技巧,他們都不甚清楚,只是說:“瞧我的動作”,或“這樣滑”⑥。這是因為他們的滑雪概念是隱形的,對這個觀點的最佳表述莫過于“這樣滑,你會找到竅門的”這句話了。因此,我把隱形文化理解成那些僅為感知,但是你又難以用語言描述的文化。
而當有人用成千上萬英尺的膠卷為落基山脈西坡的滑雪專業人士拍片子,技藝高超的運動員沖下山坡、拐彎、爬坡和驟停的全過程被拍攝下來進行分析,其動作被分解。通過這些分解動作的呈現,就可以從技術的角度去談論,還可以描述。這樣的過程,就是將滑雪轉化為技術性的文化了。因此,我把技術性文化的特點概括成可以分析,可以習得的文化。
根據感知程度將文化分成三層次后,霍爾又提到,這三種文化層次“其中之一占主導地位,但三者都存在”⑦。也就是說,“即使是那些只有隱形技能的人也必然卷入技術性文化的層次,否則他們就難以談論滑雪的細節?!雹?/p>
三、評價與思考
霍爾的本書在跨文化傳播學領域呼聲頗高,人們把它奉為該領域的“奠基之作”。在筆者對這本書的解讀過程中,覺得它的價值不局限于“奠基”,也對其在我國的應用提出了思考。
1、“文化”、“傳播”概念的具象化
筆者覺得將我們平時生活中抽象的“文化”、“傳播”概念,用了具象的事物來描繪,是本書最大的貢獻,它讓讀者對跨文化傳播的理解更為直接和清晰。本書中充滿了各種跨文化交流的實例,用于解釋他所提的理論,這與霍爾豐富的跨文化經歷是密不可分的,再加上霍爾主學的是人類學,因而其在實踐過程中,更加注重對“行為”的關注。
2、對“潛意識”領域的關注
霍爾這本書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價值就是其對“潛意識”領域文化的關注。這當然得益于他對精神分析理論的學習,“隱形文化”的提出,是對以往學者兩個層次文化的一個創新,也使得文化研究的領域更為廣闊。同時,“潛意識”領域的關注,也使得他對跨文化傳播的關注,深入到了“非言語行為”在人類傳播過程中的作用,包括空間和時間兩個文化體系,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人類空間關系機制和時間觀念模式。
3、以中國為主體的跨文化傳播語境中的適用性思考
本書作者的分析均是以美國為藍本,對比資料來源于作者與新墨西哥人,拉丁美洲的西班牙后裔、納瓦霍人、霍皮人、特魯克人、東地中海的阿拉伯人和伊朗人的交流中獲得的實地調查,并沒有涉及中國,這套理論在以中國為主體的跨文化傳播中,是否有效?例如書中關于聲音大小和說話距離的關系是根據美國人的習慣得來的,通過觀察我們會發現美國的聲音大小基本和距離遠近成正比;而中國文化中,我們能明顯的感覺到很多時候聲音大小和距離遠近無關;又似乎覺得聲音的大小和雙方關系的親近程度有關,有的時候關系親近,就算距離很近,可能還會大聲說話來表達熱情之意,這樣的感知是否正確?聲音大小具體與關系親近程度的關系有怎么樣的標準?我們是否應該有自己的一套研究方案?
結語
《無聲的語言》作為霍爾的代表作之一,是將其實地經驗融合于文化人類學、語言學、生理學及動物行為學和精神分析理論的著作,充分體現了霍爾在跨文化傳播學領域的造詣。整本書的核心內容是對文化的層次分析:借助語言學將文化解構為元素、集合和模式;借助精神分析理論,根據文化的知覺程度分為顯形文化、隱形文化和技術性文化。本書也涉及到時間和空間如何在跨文化傳播中表達不同文化的聲音。然而結合中國文化語境,是否應該對霍爾這套“文化即是交流”的理論進行調整和補充,以讓這部“他山之石”的作品達到“攻玉”的效果?這或是學術界可以嘗試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美]愛德華?霍爾著,何道寬 譯:《無聲的語言》[M].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5、79、158、49、49、51、53
攻:加工,制造;以:借用。加工璞玉需借用他山之石。比喻以他人之長,治自己之短。
《詩經·小雅·鶴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薄对娊洝贰?/p>
北川中學 曾福林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成長的主人。我以為我們當老師,尤其是做班主任,那么在工作過程之中務必要以學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利用學生進而發展學生。
前天課間操,班上多媒體沒人關進而導致扣班分。面對這個問題,我反復思考如何解決,如何以最佳的方式解決。我可以把負責多媒體的信息員狠狠批評一頓,甚至把全班學生批評教育一通… 但是我對這些處理方式始終感覺缺少點什么。當天晚上讀報課上,我徐徐走上講臺,客觀地把班上多媒體未關導致班級扣分一事談出后反問道:“請同學生思考,這個問題的發生到底是誰的責任呢?”,下面當即有幾名同學應到“是我的責任”,我再反問道:“到底是誰的責任呢?”,下面齊聲答道:“是我的責任”。于是我繼續道:“既然是你們的責任,我想清楚地明白你們責任何在?能否上來具體談談?”。于是乎,下面的同學先后上臺發言闡述這一問題。有的同學從節約用電延伸到我們日常中的節能,節約飯菜上來; 有的同學從個體談到集體榮譽;有的同學談到班級事務,我的責任等等。最后,我根據同學們的發言順勢進行闡發和要求,每位同學都很樂意地將其成文,形成明確的認識。
我認為這就是一次根據班級出現的真問題開展的一次實實在在的主題班會。班主任是班級建設的核心,思想有多遠方能走多遠,班主任能謀劃多遠,班級方能發展多遠。如果沒有前期相應的思想教育作支撐,也不可能有學生齊聲的回答:“我的責任”。事實上,在前期,我利用班會課給學生開展了以“我與一班”為主題的班會,在班會活動中學生進一步認識到了個體與集體的關系;在前期,我利用讀報課組織學生學習了臺灣中信學校校長高振東先生在大陸的一次演講
第一、環境渲染法。一部電影或戲劇要打動人,總少不了背景音樂的配合,或激昂,或舒緩;或歡快,或憂傷。如果離開了音樂的渲染,也許作品就失去了震撼力。同樣,作文要感人,也離不開情感的鋪設和渲染。從這一點來說,馬致遠的《天凈沙 秋思》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
枯藤 老樹 昏鴉
小橋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風 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這首詞極富創新,既無夸張,也不用典,用白描的手法勾畫出一派凄涼蕭瑟的晚秋郊野風情圖:秋天的黃昏,夕陽西下,剛剛歸巢的烏鴉棲息在纏著枯藤的老樹上,這對一個長期流落異鄉的游子來說怎么能不涌起滿腔的愁緒?“小橋 流水 人家”,他人有家而我獨無,又增一份思鄉之情?!肮诺?西風 瘦馬”,古道荒涼,西風起而一年盡,馬因長途跋涉而勞累,人何以堪?作者用九個名詞,極力渲染悲涼氣氛。這種揮之不去的惆悵,滲透在環境描寫之中,語淺情深,凄清感人。
第二、細節描寫法。蘇霍姆林斯基說:“美是一種心靈的體操——它使我們精神正直,良心純潔,情感和信念端正?!边@種美在作文中經常表現在細節的描寫上, 情動于中而行于外。朱自清的《背影》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因為它寫出了異常真摯的親子之愛。文章選擇了父親“買橘子”這一細節,對父親的背影作了細膩的描述:那肥胖的身軀,穿著黑布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艱難,蹣跚地爬過鐵道為兒子買橘子……特別是對父親一連串動作的描寫,營造了厚實的情感氛圍,催人淚下,也寄托了兒子對父親深沉的思念。
都德的《最后一課》,細節描寫耐人尋味,結尾對韓麥爾先生“散學時”細節的描繪,讓感情升華到了極點:此刻,他“臉色慘白”,到嘴邊的話哽住了。于是,他“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法蘭西萬歲”,他呆在那兒,頭靠著墻……做了一個手勢:“散學了——你們走吧?!鼻f嚴而悲壯的細節,打動了每個人的心,深化了小說的主題,同時收到了意境深遠的藝術效果。
第三、心靈獨白法。心理獨白是塑造人物,抒感的手法之一。利用人物內心世界的活動很容易營造濃郁的氛圍,并且這種氛圍一旦形成,會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作者的內心世界,產生強烈的共鳴。
唐敏的《心中的鷹》起筆驚人:“ 我再也看不見飛翔的鷹了”,石破天驚,懸念頓生,結尾“我再也沒有見到過飛翔的鷹”,這種心靈的獨白,使文章籠罩了一種惆悵和遺憾的情調,對鷹表示了深深的懷念和崇敬。對于所有喜歡鷹、愛護鷹的人來說,無疑是一種心靈的震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