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綠豆發芽過程觀察日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小小的綠豆圓圓的身體,胖胖的很可愛,穿著綠衣裳。我抓了一把綠豆放在盛滿了清水的碗里,綠豆好像綠色的小魚兒一樣自由自在地在水里游玩著,可愛極了!了解相關精彩內容,接下來請參考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文章。
日記1今天,彭老師給我們布置了一個家庭作業:觀察一種動植物。
觀察什么好呢?爺爺種的四季青,桂花樹?鄰居家的小狗旺旺?突然,我的腦子里閃過一樣東西:綠豆。于是,我找來一個透明的玻璃碗。于是裝上一層水,把一塊干凈的紗布放在碗底。最后在紗布上面鋪上一層綠豆。
第二天,綠豆把它的衣服打開了,伸出了它那又白又長的尾巴。有的像它的手,有的像它的腳,還有的像頭上的“馬尾巴”。剛長出尾巴的小綠豆就像一個個“小逗號”。又像一個個五線譜的音符。隨著時間的流逝,綠豆長出了一到兩片的嫩綠小葉子。綠豆越長越高,最高的有8厘米了。矮一點的豆芽葉子就卷縮在一起。高一點的葉子就舒展開來。
葉子的形狀更是千姿百態:有的像蜻蜓的翅膀,有的像百靈鳥唱歌時的嘴巴,還有的像多啦A夢戴在頭上的蜻蜓飛行器,真有趣。
聽媽媽說綠豆毫無私心。它把自己的果實,莖...獻給人類。的確,我也有這樣的感覺。豆芽可以炒著吃,綠豆可以煮綠豆汁吃,而且都非常美味。綠豆雖不像花一樣鮮艷。但它那象征著活力的綠色真讓人不得從心里喜
日記2媽媽從美夢中叫醒了我,我趕緊起床,去作種綠豆芽的準備工作。我取了一個玻璃盤和一把新綠豆,將綠豆洗凈后放入盤中,然后拿來一塊干凈的紗布,用水沾濕,小心翼翼地蓋在綠豆上。媽媽告訴我水不要加得太多,并且最好將它們沐浴在陽光下,可惜今天是多云的天氣。
我迫不及待地掀起紗布,哇,短短的幾個小時,真的發生變化了。只見大多數綠豆已經飽脹得隨時要爆開似的。有的綠豆外皮已經開裂,好像綠豆媽媽被新生的小寶寶撐破了肚皮。裂縫中的小白點就像白色的娃娃在努力地往外鉆。豆芽的變化真是令人期待。
我驚奇地發現綠豆的外皮已經脫掉了,白白的豆子非常鮮嫩,水潤極了。遺憾地是今天下雨,還是不見太陽。
豆芽的中間已吐出了長長的“牙”,好像小寶寶正在伸著懶腰。我給它們換了一下水,等待著明天更多的驚喜。
中午我再次揭開紗布時,不由得大吃一驚,綠豆芽已經長了有5毫米,根根豎在了盤子里,潔白、細嫩,十分可愛。今天陽光充足,我把盤子移到了窗前。
在陽光的照耀下,豆芽們在快樂地成長,今天又比昨天長了許多。我再次給它們換了水,鼓勵它們更好地成長。
昨天去了姥姥家,今天回到家后,我發現豆芽又長了很長了,大約有5厘米了。雖然沒有了前幾天的驚喜,但看著生機勃勃的豆芽,我的心里還是有一種說不出的喜悅。這可能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吧。
晚上,豆芽已經長到了10多厘米,明天就要開學了,爸爸教我用豆芽和海米做了一道菜——“金鉤銀針”,雖然多少有些舍不得,但看著全家人一起分享我的勞動成果,還是很有成就感的。我勞動,所以我快樂!
日記3有一天,我抓了一把綠豆準備做個小實驗。我把綠豆放進杯子里,加滿水,那綠豆就像一輛輛小小的潛水艇,在水中碰碰撞撞的,還有的像穿著潛水服,在水中游來游去。我把鼻子湊在杯子邊聞了聞,水里有一股綠豆的香味。
第二天早晨,我一睜開眼睛,就迫不及待地爬下床去觀察綠豆,發現“綠豆寶寶”漲大了一點兒,變成了“綠豆先生”,于是,我把綠豆倒到漏勺里漏干水后,又放進換了水的杯子里。
第三天早上,我又去觀察泡水的綠豆?!熬G豆先生”們可能是覺得太熱了吧,他們已經脫掉了“綠外套”,換成了“白襯衫”,可有的“綠豆先生”可能是在裝酷,只是把“綠外套”的扣子解開而已,并沒有把“綠外套”脫下來。我還是和以前一樣,堅持給他們換水,愿他們快點兒長成豆芽。
第四天午飯前,我去看望“綠豆先生”?!熬G豆先生”們今天全都換上了白白的襯衫??墒怯械摹熬G豆先生”卻用起了白色的小拐杖,可能是腰和腿腳不好吧。咦?今天泡綠豆的水怎么全綠了?我又一如既往地幫“綠豆先生”們換了一次水,因為我怕一不小心水變質了,會讓“綠豆先生”們喝著臭水而暈倒。
第五天,“綠豆先生”全都用上了白色小拐杖,有些綠豆芽的頭部出現了淡淡的紫色,就像戴上了一頂淡紫色的帽子。真奇怪,他們還那么小,怎么就長出這么長的白芽啊!不管那么多了,換水時,我還在想泡的綠豆芽能吃嗎?
第六天,“綠豆先生”的表現讓我大吃一驚,他們已經長出根來了,上面有一根根小毛毛。細細長長的綠豆芽有的好像一只只伸長脖子的白天鵝,還有的像一根根潔白的象牙,好看極了。
第七天的晚飯前,我急忙去看望“綠豆先生”們,發現“綠豆先生”們都摘下帽子,頭上一分為二,中間長出了小小的、細細長長的嫩葉,這樣就更像白天鵝了,只是尾巴是綠的。我把杯子輕輕搖動,水里的“綠豆先生”們也輕輕地晃動著,好像在感謝我把他們照顧得這么好。
一周下來,“綠豆寶寶”全都成長為成熟的“綠豆先生”了,我的辛勤勞動終于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果。這真是一個有趣的小實驗啊!
日記4前一個星期,我把40顆綠豆分別放在水里和泥里。一開始,放在土里的一點反應都沒有,放在水里的已經開始發芽。我想:水里的發芽這么快,肯定個個都長大,我就又在水里加上了7顆。
又過一天,不幸的事情發生了。我看見水里的綠豆有的爛根了,有的里面空了,甚至發紫的、發黑的都有。我大失所望,覺得這次實驗一定失敗了??墒俏矣秩タ捶N在土里的,立馬轉怒為喜,因為我發現有顆綠豆發出了芽兒,而且還快長葉子了呢。
今天我又去觀察,發現從綠豆芽的細縫里,長出了兩片嫩綠的小葉子,葉子的邊緣有齒輪,而且長長的。我心頭無比興奮,比吃了蜜還要甜無數倍。
這次種綠豆真有趣呀!我下次還一定要多種植物,既有意思,也可以增長知識。
日記5今天在語文課上,老師除了給我們布置其他作業外,還讓我們完成一項特別的任務:栽培種子。今天一大早,我就向媽媽要了一些種子,媽媽就給我了一些綠豆。我連忙找了一個裝滿土的小花盆,用小鏟子松了松土,挖了一些小坑,把綠豆一個一個的灑進去。然后我輕輕地填上土,再澆了點點水。我望著那一盆充滿希望的泥土,心里不斷的祈禱著:我的綠豆小芽兒們快快成長吧!
今天一大早,我就匆匆忙忙的起床去看綠豆芽兒。邁沉睡的小豆子們終于蘇醒了。他們沐浴著溫暖的陽光,享受著干凈的水源,允吸著新鮮的空氣。他們冒出細小的,嫩黃的小芽兒,像一個小小的小豆號接著我在你途中發現有一條裂縫細細的長長的原來又有一個新的生命誕生啦有一個剛探出頭的小芽兒它正悄悄地努力的向上鉆,仿佛好奇心正驅著它窺視外面的世界。看到這里,我心里可比吃了蜜還要甜蜜。為了能讓小芽兒長得更快一些,我又在大榕樹下找到了幾條蚯蚓,把它們一一放進花盆里,撒上了一些花肥,再澆上了一點水。
在一次學生記錄的課外活動記載中,有學生研究了種子的發芽和水的關系,其實驗過程引發了我的一些思考。
以上是某位學生的觀察記載。我細細統計了一下,該班做好科學記錄的只有8名同學。從上述觀察記載表中,不難發現有的學生的課外探究只是流于形式,或是為了應付老師布置的作業。開學第一課,我即布置學生開展科學探究,做好觀察記錄,其實只要稍加留心,都可以有所發現。而從9月8日到9月10日,在短短的三天時間里,學生記錄中反映的綠豆芽居然能長到7厘米。學生的這些數據是真實觀察所得嗎?學生到底有沒有觀察?如果沒有,那又為什么不能堅持觀察?
教學片段二:
在《陽光下的影子》這一課的“快樂探究”的環節中,將鉛筆的影子長度用柱狀圖的形式記錄下來,用直線把物體影子的頂端連接起來,需要學生在一天中,從早上9點開始,每隔一小時記錄一次,一直到晚上17點。自然這個實驗又只能靠學生課后去探究。雙休日教師給學生布置了一個任務,每隔一小時進行一次記錄,下周課上進行交流。第二周的科學課,課前檢查發現只有五個同學去認真做了,雖然人數不多,但達到了教師的心理期望底線。
其實,像這樣在科學課后的后續觀察活動還有很多,為何參與后續觀察的學生寥寥無幾,原因到底出在了哪?改變現狀的途徑如下。
一、教師參與,提高探究效率
導致學生課后不想去做后續的觀察活動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現在孩子學習壓力大,各科作業緊張,沒有多余的時間去開展探究活動;另一方面,絕大部分的孩子,好不容易等到了周末,早盼著痛痛快快地玩一把,因此沒有幾個學生想著去完成老師布置的探究任務。的確,開展這樣的探究性活動需要花較多的時間,所以,教師要拿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獨立思考,要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交流討論,以及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真正體會探究的過程。因此,在設計教學預案時,對后續探究活動的開展,在時間的安排上要留有余地,在課堂上根據學生的表現再隨時調控,完不成的內容再在課后在老師帶領下分小組開展活動,這樣的效果會更好些。
例如:在五年級上冊的第一單元《生物與環境》中,《種子發芽實驗(二)》才剛上完,后面一課就是《觀察綠豆芽的生長》,而學校教導處安排課時,一個班一周2節科學課前后相距大約兩天,這么短的時間,學生又能觀察到些什么呢?因此,教師宜先做好預案,把后面的課調上來先上,以保證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去開展課后探究活動。但如此一來,也許有學生學了新知識,就放棄了前面應開展的活動,因此,在傳授新知識的同時,教師還應該不忘對之前探究活動的關注,課上課后可以留(找)點時間,時不時地問問孩子們的探究情況,讓學生知道老師一直在關注著他們的學習與探究情況,這樣孩子們也就樂于(至少不會遺忘)參與課后的探究活動了。
二、有效評價,激發探究欲望
在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過程中,評價起著催化劑的作用。否定的評價往往會抹殺學生探究的積極性,而鼓勵性的評價則會使學生不斷探究,不斷深思。在每次上新課之前,教師都要調查好各小組的觀察情況,對堅持觀察且認真記錄的小組給予表揚,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對于探究失敗的學生,要善于發現學生探究過程中的閃光點,予以充分的鼓勵、肯定,帶領學生進入科學探究的神圣殿堂。
對于那些認真完成后續探究活動的孩子,教師要在課堂上竭盡表揚之能事;對那些不完整的記錄單教師要進行認真的批改,并書寫一些激勵性的語言;而對那些不認真完成后續探究的同學,可以在課后分別找談心,了解不完成的原因后,不是一味地責怪,而是通過送給他們能夠激勵他們成長的小禮物,去鼓勵他們進行探究。
三、拓展內容,增強探究動力
換位思考,如果自己是一名學生,對于枯燥的課后探究,會不會懶得去觀察。誰會盯著一棵普通的綠豆芽而產生興趣呢?因此在后續課外探究活動中,如果我們讓學生自由選擇想要開展的探究方向,給學生充分的自主空間,就能保證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熱情,從而使后續課外探究活動能夠開展起來。例如:可以與科技比賽活動相結合,撰寫觀察報告、小論文等,把一些優秀的活動觀察日記、小論文上傳到我們學校網站的“學生天地”頁面里,讓孩子們能享受到被關注和欣賞的喜悅,感受到探究給自己帶來的樂趣。
其實想要增強孩子們探究的欲望,就先要調查孩子們都喜歡些什么?,F在的孩子越來越沉迷于電腦沖關游戲,為什么它們會如此吸引孩子們一關關地往前沖?對此我們也進行了全面透徹的分析,結合孩子們的這些心理,開展了“荷子爭卡”評比活動,其中就有一種卡項名為“實踐創新卡”,如果你集滿一定數額的卡,就可以獲得象征最高榮譽的金卡。有了這個活動,課后總有學生跑來問我:“老師,我能得到實踐創新卡嗎?”看得出這種激勵手段果真有用。我以此為契機,承諾能認真完成課后探究任務的同學就可獲得一張實踐創新卡。孩子們為了能得到這張卡,積極參與課后的探究活動,在順利完成觀察記錄的同時,又增強了孩子們的探究動力和實踐能力,真是一舉數得。
(一)評價主體的單一化
評價往往局限于一個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對白,學生處于被評價狀態,沒有發言權,只能聽從教師的評價。新課程倡導評價主體的多元化,當前實際教學中師生、生生之間的自評、互評有所缺失。
(二)評價工作堅持不夠,降低了評價的效果
開學初評價搞得轟轟烈烈,到了學期中,就冷冷淡淡,甚至不了了之。并且科學學科,由于每周課時量較少,課堂評價時而有、時而無,有些前后承諾沒有兌現,導致學生、教師忘記課堂評價。教師反饋周期時間比較長,通常以一個單元的學習時間為周期,刺激的頻率過少,容易使學生忘記科學課堂中的評價而影響評價效果。
二、制定形成性評價標準
(一)課堂評價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類的本性之一就是渴望受到夸獎和贊美。事實表明,人們總是在自覺或不自覺地用別人的看法和態度來衡量自身的價值,對周圍人的評價非常在乎,于是產生了一種被肯定、尊重和贊美的強烈愿望。科學課堂同樣可以通過課堂評價,使學生更好地學習科學。科學課堂有自己獨有的特點,科學課堂評價包括傾聽、發言、實驗操作等。
(二)作業評價
科學作業可以幫助學生學習或鞏固課堂上所學的科學概念,同時可以促進學生繼續探究課堂之外的科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茖W作業包括課前準備、課堂作業、課后探究。
(三)單元評價
科學課每學期都有四個單元,除三、四年級課的內容較多,不能進行單元測試之外,五、六年級每單元新課結束后就會進行單元測試。單元測試之前不進行復習,只發給單元科學概念的匯總資料,告訴學生測試的時間。期末成績里單元評價占了三分之一,同時在分析試卷的時候進行獎勵,對前幾名和進步比較大的學生進行獎勵,并與班級評比進行掛鉤。
(四)期末測試
學期末,組織學生進行全冊綜合性的期末測試。試題要體現教師對教材的理解、最基本的探究活動的設計、活動中的發現、數據的記錄與分析等方面的情況。出卷前,先要確定整冊各單元知識與能力的要求,并按照這些要求排出相應的比例,再按照各部分的比例要求編制試題。
三、靈活地運用形成性評價標準
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我們制定的形成性評價標準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師會根據自己所教的學生具體情況對形成性評價標準進行適當的修改,使評價更加合理。即使同一屆學生,每學期教師也會根據學生提出的意見進行適度修改,使評價標準更適合這一屆學生,更能激勵學生進行學習。
(一)課堂評價成績與班級的學生考核掛鉤
每個班級都有一套自己的班級考核制度,對于新接手的班級,我們科學教師要先了解所任班級的考核制度,然后與班主任商量把科學的課堂評價加入班級的考核制度中,對學生一個月的課堂評價進行統計后直接與班級考核掛鉤,這樣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堅持公平地進行評價
形成性評價標準是可以修改的,但一個學期之中,評價標準要統一,要堅持,不能開學初學業評價搞得轟轟烈烈,到了學期中,就冷冷淡淡,甚至不了了之。在每一學期開學初的始業教育中,教師要把制定的評價標準告訴學生,和學生一起討論修改,然后確定這一學期的評價標準。評價標準一旦確定,這學期就要堅定地執行下去,如果在實行過程中發現有哪些缺陷,可以記錄下來,等第二學期再進行修改。
(三)采取多種形式進行課堂評價
前面介紹的小組課堂評價記錄是一種方便教師、組長操作的一種形式。其實學生可能更喜歡一種物質上的記錄方式。如某小學采用的“小卡片”評價法,又如某小學的藍星卡評價方法。能激勵學生的評價方式就是好方法,不同的年級采取的方式可以有所變化。
(四)科學日記、手抄報等補充作業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