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抒情詩歌朗誦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最近,我讀了《詩壇巨子——歌德》此書。
只要提起《少年維特之煩惱》和《浮士德》兩本作品,人們就會想起歌德。歌德是德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他不但能寫詩歌、戲劇,而且能寫優美的抒情詩。歌德小時候,父親希望他成為法學家,反對他寫作。因此,他把詩歌朗誦給人們聽時,常受到打擊。雖然如此,可歌德用他那堅強的信念,克服了各種阻力,終于成為了一名偉大的作家。
歌德能成為偉大的作家,靠的是什么?歌德靠的正是他那堅強、堅定的信念。如果沒有這些,歌德拿什么來說服原先反對他的父親,克服各種阻力,最終寫出一部又一部光輝的作品?
讀完這本書,我思索著…… 我想: 我與歌德相比,我是渺小的。在我身上,存在著一些獨生子女的缺點:怕苦,怕累,不能堅持……如果歌德是一片,那我或許是一堆細沙。我沒有歌德身上那種堅持不懈、拼搏到底的頑強精神。沒有他那克服困難的勇氣。有時,給自己制定的計劃的目標是兩個月,可我只能堅持一星期……
我應該學習歌德那種堅定的信念!同時也運用到學習上去!
說真的,開始我們有很大的興致來做,之后,因為太多困難了吧!我們都沒什么耐心,因為不僅僅是圖片難找,而且內容不合適和字體的效果不好。這使我們的自信心大大減弱,做得也不大好。,因為我們一邊做一邊吵,根本沒心思。唉~~!終于做好了!我們急切地發給老師,焦躁不安地等老師回復。老師發來一些醒目大的字:效果還不錯,只是背景不大合適。
在展示的那一天我們上去講臺介紹,發現我們少了一樣東西,那就是背景音樂!我們又去到鐘慧琳家,馬上七手八腳地弄起來,不過我們沒有發給老師罷了,因為我們要修改一下。
在這次的活動中,我的收獲很大,我不僅知道了詩歌中蘊含的知識,而且,我們五個人的友誼也越來越濃,變得有了自信心和耐心去做好身邊的每一件事,
我好期盼有下一次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在活動的學習中我知道詩經有六義分別是: “風、雅、頌、賦、比、興。”而這六義中“風、雅、頌”是指<<詩經>>中的詩篇種類,“賦、比、興”就是詩中的表現手法。
還學習了中國的著名詩人,李白、范大成、謝靈運......外國也有很多著名詩人。普希金、拜倫、海涅……他們的優秀詩歌。了解到了古代詩歌的分類方法如,按形式分,分為自由詩、散文詩……還有現代詩歌的分類如,敘事詩、抒情詩、格律詩、散文詩……更重要的是我們學會了如何寫詩。我們也還學會了如何理解詩歌,讀詩歌的方法:理解詩句的意思,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想象出詩人所處的畫面, 用各種詩歌來做對比。
品味詩香,坐看云卷云舒時,我們神情從容而淡定,讀詩吧!讓年輕而澄澈的心靈,一路書香、一生輝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古詩歌朗誦比賽的開場白,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古詩歌朗誦比賽的開場白1合:尊敬的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大家好!
乙:伴隨著冬日溫暖的陽光,我們迎來了這一次詩歌朗誦會.
甲:今天,我們相聚在這里,享受詩歌帶給我們的歡樂,享受這段美好時光
乙:今天,我們相聚在這里,一起走進詩情畫意之中
甲:今天,我們相聚在這里,敞開你的心扉,釋放你的激情
乙:今天,我們相聚在這里,這里將成為詩歌的海洋,讓快樂響徹云霄
甲:下面由---同學為大家帶來---
古詩歌朗誦比賽的開場白2合:尊敬的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大家好!
甲:你是否細細品味過冰心的《繁星》?
乙:你是否享受過楊柳依依詩情畫意,白雪皚皚的華麗美艷?
甲:今天,我們將在這里面對海水的波瀾壯闊。
乙:今天,我們將在這里聆聽溪水潺潺。
甲:飛揚的青春,散發著無窮活力;
乙:年輕的驕子,充滿著蓬勃的朝氣。
合:讓我們進入美的享受,詩歌的海洋!
古詩歌朗誦比賽的開場白3(1)尊敬的各位領導,
(2)敬愛的老師們,
(3)親愛的同學們,大家-----
(合)下午好!
(4)今天,我們歡聚在這里,誦讀千古美文,傳承華夏文明。
(1)今天,我們歡聚在這里,共讀中華經典,聆聽古詩書韻。
(2)中華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孕育了底蘊深厚的民族文化。
(3)源遠流長的經典詩文,是歷史長河中經久不衰的瑰寶。
(4)它宛如春日的百花,散發著馥郁的芬芳。
(1)它又如夏日的繁星,閃爍著奪目的光彩。
(2)詩的語言,蘊藏著五千年悠久的歷史文化
(3)詩的聲音,演繹著不朽歷史的風骨鏗鏘
(4)誦讀經典,我們尋找萬里河山的廣闊
(1)對話圣賢,我們感受千年文字的力量
(2)人民路學校六年級“中華經典詩文誦讀”展示表演--------(合)現在開始。
一班:
1明天,我們即將畢業
2明天,我們即將離去
1敬愛的老師,回顧六年的歷程
2我們的每一點成績,都凝聚著您的心血和汗水
1我們的每一點進步,都離不開您的幫助和教誨
2請聽六一班詩朗誦《明天,我們畢業》——
二班:
1時間,最平凡而又最珍貴,
2最易忽視又最令人后悔
1時間,給勤奮者留下智慧和力量
2給懶惰者留下空虛和懊悔
1下面請欣賞六二班的經典誦讀表演《時光匆匆》
三班:
1滔滔江河水,淹不盡浩浩中華魂
2巍巍昆侖山,鎖不住陣陣中華風
3下面請欣賞六三班集體朗誦《中華少年》
四班:
1我們是華夏的兒女,是新時代的少年
2沐浴在輝煌的歷史文明中,我們驕傲,我們自豪
1擔起祖國重任,延續祖國希望,我們義不容辭
2讓我們一起在詩海中暢游,贊頌我們偉大的祖國
1請欣賞六4班集體朗誦《中華少年》
五班:
1我們是炎黃的子孫
2我們是中華的少年
1黑色的眼睛讓我們看清未來
2-的皮膚讓我們更加強健
1在這里,五千年文化根植在我們心田
2在這里,譜寫中華更燦爛的詩篇
1下面請六年級五班同學為我們朗誦《中華少年》
六班:
1春雨,染綠了世界,而自己卻無聲地消失在泥土中
2老師,您就是我們心田的春雨,我們將永遠感謝您
1老師,當了您六年的學生,我明白了:原來陽光是這樣照亮人生的,雨露是這樣滋潤禾苗的
2請聽六六班帶來的集體朗誦《給老師的一封信》
七班:
1五千年的歷史長河沉淀了中華兒女的愛國豪情
2五千年的歷史畫卷記錄了中華兒女澎湃的熱血
1對祖國的依戀譜寫了中華燦爛輝煌的過去
2對祖國的熱愛擎起了中華蓬勃發展的今天
1時至今日,那震撼心靈的旋律依然在中華兒女的血液中激蕩
2下面請欣賞六七班全體同學帶來的經典誦讀展示《祖國在我心中》
八班:
1六年來的春去秋來
2六年來的寒來暑往
1整裝行囊,踏上新的征途,讓我們通往直前
2在生活中收獲寶藏,享受快樂吧,接下來請聽六八班為大家帶來的詩朗誦《我們勇往直前》
九班
1山清水秀,鳥語花香。
2青松迎客,寒梅報春
1大自然有聲有色,
2大自然有情有義
1我們在朗誦中游覽祖國美麗的山山水水
2我們在朗誦中感受祖國燦爛的歷史文化
1我們在朗誦中汲取和傳承民族精神
2六年級九班《走進大自然》誦讀表演現在開始
十班
1輕叩詩歌的大門,我們面前出現了一個美麗的詩的世界。
2讓我們徜徉在詩歌的百花園中,
1讓詩歌陪伴我們一生。
全體學生:讓詩歌陪伴我們一生。
2下面請欣賞六十班為大家帶來的經典誦讀“與詩同行”。
結束語:
(1)中華經典的千年音韻,仿佛還在我們耳邊回響。
(2)中華經典的萬世情懷,似乎還在我們心頭蕩漾。
(3)吟誦經典,讓民族的精神在我們血脈中流淌
(4)吟誦經典,讓華夏文化撐起我們人格的脊梁
(1)愿中華詩文藝術之花永遠芬芳
(2)愿五千年文化的血脈永久傳承
(3)人民路學校六年級“中華經典詩文誦讀”(合)到此結束。再見!
古詩歌朗誦比賽的開場白4開始語:
(男)尊敬的各位領導、
(女)敬愛的各位老師,
(男)親愛的同學們,
(合)大家上午好!
(男)中華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孕育了底蘊深厚的民族文化。源遠流長的經典詩文,是歷史長河中經久不衰的瑰寶。
(女)它就如夏日的繁星,閃爍著奪目的光彩;它又如春日的百花,散發著馥(fù)郁的芳香。
(男)詩的語言,典藏著五千年悠久的歷史文化
詩的聲音,演繹著不朽歷史的風骨鏗鏘
(女)誦讀經典,我們尋找萬里河山的廣闊
對話圣賢,我們感受千年文字的力量
(合)美蘭區20--年“我們的節日-端午節”中華經典誦讀比賽現在開始。
(女)本次比賽將評出一等獎1名,二等獎2名,三等獎3名,優秀獎4名。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預祝同學們,在今天的比賽中,取得優異的成績。
(男)首先非常榮幸向大家介紹蒞臨今天比賽現場的來賓,他們是,下面我給大家介紹擔任本次比賽的評委。他們分別是節目串詞:
1、如果說古詩詞是一座文化百花園的話,那么古詩詞中那一句句的詩句就是一朵朵艷麗無比的奇花;
如果說古詩詞是一首優美歌曲的話,那么古詩詞中那一句句的詩句就是整首歌詞中廣為流傳的歌詞。把一句句古詩詞名句串燒起來,就是一道別具風味的文化美餐,讀著一句句古詩詞集錦,就是在感受經典中的經典!接下來請欣賞由瓊山第五小學的老師和同學們為我們帶來《古詩詞串讀》。
2、在古詩詞中,有很多文字淺顯而意境悠遠的好詩,它們有的詠物,有的狀景,有的說理,有的甚至是兒童啟蒙的教材。
這些好詩,無論男女老幼,說,幾乎都能脫口而出;寫,幾乎都能信手拈來。接下來請欣賞由瓊山第三小學的同學們為我們帶來《古詩詞串讀》。
3、有水的地方就有人想家,有岸的地方楚歌就四起,你在歌里、風里、水里,年年端午,今又端午,我們賦予了懷念足夠漫長的詩意。
那一脈相承的家國情懷、精神氣節,已經深深的扎根于每個炎黃子孫的心中,聽,那一首首感懷生命、禮贊民族、為國捐軀的千古絕唱!下面請欣賞由金盤實驗學校的同學們為我們帶來《端午誦》。
4、朗誦古詩詞,我們就是在和詩人們進行心靈的聚會。
我們在朗誦中游覽祖國美麗的山山水水,我們在朗誦中感受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和文化,我們在朗誦中汲取和傳承民族精神!接下來請欣賞由農墾一小的同學們為我們帶來《國學經典誦讀》。
5、誰的一滴相思淚,脹痛著閩羅江月?誰的一滴母性水,懷念著香草美人?一葉舟,一片葉,一個不屈的民魂。
繼屈原之后,愛國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歷代詩人所共有的氣節、情懷和精神。下面請欣賞由白龍小學的同學們為我們帶來《端陽持話》。
6、兩千多年來,飄香的端午和不朽的詩人屈原一路相伴,他那愛國情懷,浪漫詩篇,已經化為民族的文化和精魂。
請欣賞由海口市龍峰實驗小學的同學們為我們帶來《端午情思》。
7、少年是華夏民族的傳遞者,成千古文明,繪百千畢章。
少年是中華文化的后來人,成先輩博大精深,續未來風光。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唯我中國少年。下面請欣賞由海口市第二十八小學的同學們為我們帶來《少年中國說》。
8、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學寶庫里的明珠,在歷史的長河中閃爍著熠熠的光輝。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吟誦千古流傳的偉大詩篇,跟隨詩人去欣賞四季風景美麗的輪回。下面請欣賞由英才小學的同學們為我們帶來《四季山水情》。
9、打開中國文化的歷史長卷,撲面而來的是濃郁的儒家文化氣息,讓我們隨著婉轉流暢的童音,再次感受儒家經典的魅力。
接下來請欣賞由海口市第二十七小學的同學們為我們帶來中華經典誦讀。
各位老師、同學們,經過評委老師緊張而忙碌的工作,各位選手的成績已經排定,請為我們揭曉獲獎名單。
結束語
(男)金色的童年,陽光燦爛,童年時光我們親近中華經典。(女)金色的童年,如夢如幻,校園內外我們誦讀中華經典。(男)中華經典的千年音韻,仿佛還在我們耳邊回響。
中華經典的萬世情懷,似乎還在我們心頭蕩漾。
(女)吟誦經典,讓民族的精神在我們血脈中流淌
吟誦經典,讓華夏文化撐起我們人格的脊梁
(男)絲絲管弦,演不盡古風的流光溢彩
(女)悠悠書聲,誦不完古韻的悠揚鏗鏘
(男)愿中華詩文藝術之花永遠芬芳
(女)愿五千年文化的血脈永久傳承
(合)高谷中學“經典詩文誦讀”比賽,到此結束。
(男)謝謝同學們的精彩表演。
(女)謝謝各位領導、老師的指導。
古詩歌朗誦比賽的開場白5王: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張:中華詩文浩浩湯湯
王:我們在這漢字織就的錦繡中穿行
張:我們在這聲韻匯成的河川地徜徉
王:這里有浪漫灑脫的李白
張:這里有憂國憂民的杜甫
王:這里有江南的鐘靈毓秀
張:這里有塞北的廣袤蒼涼
王:這里有牧童村娃的天真爛漫
張:這里有憫農詩人的諄諄教誨
王:上下五千年縱橫九萬里
張:巍巍大中華浩浩民族風
合:五家戶中心學校感悟經典相約圣賢中華經典詩文誦讀比賽現在開始
王: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誰不眷戀生我養我的故鄉?故鄉的山,故鄉的水。故鄉的人匯成了一首深情的歌。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離別后,鄉愁成了一顆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下面請聽四年二班楊雪帶來的《鄉愁》。
張:鳳凰是人世間幸福的使者,它背負著人世間的所有不快和仇恨恩怨,以生命和美麗的終結換取人世間的祥和和幸福。請聽五年級顧佳同學的《鳳凰涅槃序曲》
王:黃河洶涌的波濤聲時時在我們的耳邊回響,在我們的心中回蕩。它的氣勢,它的勇猛激勵著我們,站在黃河邊,閉目深吸,會感受到來自心靈深處的澎湃。下面請欣賞六年二班帶來多的《黃河頌》。
張:長城是一條巨龍,橫臥在華大地上。你見證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你曾是漢族人民抵御外族入侵的屏障。現在你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征,向世人訴說了我們民族的振興和騰飛。我們因你而感到自豪,長城是我們祖國的名片,是我們放飛夢想的舞臺。請聽三年一班褚佳欣帶來的《長城之歌》
王:我想變小鳥,看白云的柔軟;我想變柳絮,撲向土地媽媽的懷抱;我想變蒲公英,飛到天涯海角。我想做的事好多好多…..想聽一聽嗎?下面請二年級的金時鳳同學為我們朗誦兒歌《我想》
張:一首優美的抒情詩,就宛如一曲優雅動聽的輕音樂,就讓我們聽遍流水,扶遍春風,伴著康橋,去追尋夢中的她…請聽五年級孫彤的《再別康橋》
王:愛心是一片冬日的陽光,使饑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間的溫暖,愛心是沙漠中的泓清泉,使瀕臨絕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下面請聽四年二班田雨欣的朗誦《愛心》。
張: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請聽五年級的《美哉瀟湘偉少年》
王:有這樣一種動物,它在童話故事里是威風和可怕的,它吞掉過小紅帽,欺負過大山羊,但其實他遠沒有那么可怕,它是誰呢?接下來請欣賞二年級王會鑫同學為我們帶來的兒歌《大灰狼》
張:中華,我們慈祥的母親,我們可愛的家,下面請聽六年一班王思宇的《中華,中華》
王:我是中華的少年,五千年文化植根在我們心田,我是中華的少年,譜寫中華更璀璨的詩篇,有請六年一班張鶴楠、王思宇同學為我們朗誦《中華少年》。
張:長城似一條巨龍,橫臥在中華大地上,你見證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你曾是漢族人民低于外族入侵的屏障;現在,你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征,向世人訴說了我們民族的振興何騰飛。我因你而感到自豪,長城。請聽四年二班莊健的詩朗誦《長城頌》。
王;飛揚的雪花,清香的衣襟,因為心底共同的愛,才完成了一次親密的接吻,這是天緣巧合,更是心靈的默契。請聽三年二班車旭同學帶來的《雪花的快樂》
張:我們的祖國正在走向繁榮富強,我為我的祖國感到驕傲和自豪,今天就由四年一班肖丹、張欣悅帶來一首朗誦詩《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王:我們是一群鄉下的孩子,我們生在陽光下,長在曠野里。我們幸福,我們是鄉下孩子,我們驕傲,我們是鄉下孩子。下面請欣賞二年級同學張鑫鑫為我們帶來的兒歌朗誦《鄉下孩子》。
張: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成,不能動人。真誠是一種心靈的開放,真誠是最能打動人心的力量。請聽由三年二班湯焱同學帶來的《母親之歌》
王:我是中國人,我驕傲;我驕傲,因為我是中國人,中國在世界的大舞臺上是一個非常負責的大國,隨著國民收入的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越來越好,中國在世界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我們學生正享受著這幸福的生活,下面請欣賞六年二班徐超的《我驕傲,我是中國人》
張:媽媽,您別再為我流淚了,我會把自己照顧好的;媽媽,請您放心吧,如今的我已經長大成人了…..請聽四年一班馬伊敏帶來的《請求》
王:世界上有一種最動聽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親就是上帝。請聽由三年一班路麗娜同學帶來的《孩子,快抓緊媽媽的手》。
王:金色的童年,陽光燦爛,童年時光我們親近中華經典。
張:金色的童年,如夢如幻,校園內外我們誦讀中華經典。
王:中華經典的千年音韻,仿佛還在我們耳邊回響。中華經典的萬世情懷,似乎還在我們心頭蕩漾。
張:吟誦經典,讓民族的精神在我們血脈中流淌。吟誦經典,讓華夏文化撐起我們人格的脊梁
王:絲絲管弦,演不盡古風的流光溢彩
張:悠悠書聲,誦不完古韻的悠揚鏗鏘
王:愿中華詩文藝術之花永遠芬芳
張:愿五千年文化的血脈永久傳承
合:五家戶中心學校“經典詩文誦讀”比賽,到此結束。
王:謝謝同學們的精彩表演。
這部歌劇有許多令我不習慣的東西:
抗日題材作品,人物中敵對一方――日本鬼子沒出現,這是我不習慣的;
全劇無有一個完整的故事貫穿,沒有情節沖突,這是我不習慣的;
還有:劇中配了許多DV畫面,言稱“多媒體”歌劇;沒有樂隊;三種唱法混雜,等等,這些小小不言的不習慣。
這許多“不習慣”匯集,一言以蔽之:這不是我習慣的歌劇模式。
于是,我須思考,歌劇該是什么樣子?什么是歌劇的“戲”?多媒體歌劇《八女投江》(它做得是否成功另當別論)到底算不算歌劇?它到底有沒有戲?它是否如有些論者而言:形式大于內容?
歌劇是舶來品,多數都有一個完整的戲劇故事,有性格人物,有戲劇沖突,情節一環扣一環,直到推向,或戛然而止或有個結局。于是起步甚晚的中國歌劇,就認定了只有歐洲古典/浪漫歌劇,或者說,只有講一個完整故事的音樂戲劇才是地道的歌劇。
歌劇終歸是戲劇,一部歌劇作品要有“戲”,它遵從的是戲劇的基本規律。
戲劇中,我們最經常接觸的三類:中國戲曲,話劇(Drama),歌劇。
中國戲曲是我們自己的,歷史悠久。王國維曾給它下過一個定義:以歌舞演故事。從這個定義的表面看,戲曲似乎都應該是情節劇。可是,不然。因為故事是通過歌舞來演來講的,所以,它的講法很多時候要服從歌舞。也就是說,它有一個故事框架,但是怎樣來演,卻經常根據歌舞的需要,或把故事打散或淡化,或在其中加入似與故事游離的表演,以表現音樂的動聽或顯示做工武打技巧;也有很多時候,它有一個基本的故事框架,但卻不使用情節推進沖突上升的手段來展開戲劇,而是用“敘事”的方式講這個故事;至于后來興起的折子戲,就更不是通過故事的完整來表達戲劇了。
例如京劇折子戲《祭塔》是白娘子與許仙故事的尾聲:白娘子被鎮壓在雷峰塔下以后,她的兒子長大中了狀元,回來到雷峰塔祭祀母親。然而即便對這一段故事并不熟悉的觀眾,在欣賞程派《祭塔》時,也并不追究白娘子與兒子的最后結局,卻對這一折中占了約95%的青衣大段歌唱,聽得如醉如癡。
梅蘭芳先生曾說過,人們欣賞京劇,其中重要的是要欣賞表演(大意)。就是說,戲曲的“戲”,很大成分在于“表演”――“唱、念、做、打”之中。
再看話劇。上個世紀初,國人引入了西方戲劇,而且注重引入了其中一種,即影響了中國戲劇先驅及其追隨者的“話劇”,其中又是以從莎士比亞到易卜生的情節敘事劇為主。于是在中國西方戲劇被翻譯為“話劇”,在它的發源地歐洲,就被稱做“戲劇”――Drama。Drama的涵蓋寬泛得很,根據晚清駐外使節的著述,19世紀晚期的歐洲戲劇“一曰情節曲折,二曰唱歌跳舞,三曰魔術雜技。實際上,‘情文備至,悅目賞心’基本上是十九世紀晚期西方主流劇場中敘事性戲劇的共通的特征。”而“那些‘奇詭恍惚,不可思議’的種種奇技巧,恰正是當時西方戲劇最為核心的主題和旨趣所在。”
姑且我們還認為從歐洲舶來的戲劇只有話劇一種類型,也絕非我們想象的就是清一色的情節劇;也絕非我們想象的就是清一色以戲劇沖突為唯一戲劇性的戲劇。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這二十多年來中國的話劇舞臺,尤其自小劇場出現之后的話劇作品就很能說明問題。情節劇,依然存在,但講故事的方式已經大不一樣了,例如徐曉鐘導演的《桑樹坪》,就是利用了大量的所謂“形式”,來講述戲劇故事,先鋒戲劇家孟京輝有兩出名劇,一為《思凡》;二為《我愛×××》。前者有情節,但是卻把南戲傳統劇目《思凡》的故事,與薄伽秋《十日談》中的兩個故事拼接在一起,用種種形式表演表達編導從愛情角度出發的人性思索。這已經不“屬于”情節劇了。后者更是反情節戲劇,全劇通篇就是由一千多個“我愛……”的句子構成,沒有劇情,只是八個演員在舞臺上變換著隊列與形體動作,反反復復地詩歌朗誦“我愛……”,卻在觀眾的心靈中激起陣陣漣漪,甚至引發震撼。
回過頭來看歌劇。
晚清使節觀看的歐洲戲劇,顯然有一部分是歌劇。而且相當數量的劇目現在還經常在世界(包括中國)舞臺上演出。近年來不說歐美國家,就是中國人,無論瞿小松的《命若琴弦》,或者郭文景的《夜宴》《狂人日記》,還是譚盾的《茶》,從作品的立意內涵,到結構方式,到技巧手段,都與許多人頭腦中的唯一歌劇模式相去甚遠,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論文摘要]僑民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由來已久。僑民浪潮往往與歷史變動緊密相連。由于中俄兩國之間交往歷史悠久,特別是由于“中東路”的開工和十月革命的爆發,又有大批俄僑來到東北,其中不乏作家、詩人。他們帶來了俄羅斯文化,以此豐富了中國文化。他們用自己的創作活躍并繁茂了哈爾濱等城市的文化生活,并增進了中俄兩國文化界的溝通和了解。
一、中國俄羅斯僑民
中國和俄羅斯兩國之間的交往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元朝,當時中國的史書稱俄國為“斡羅思”。據《元史》記載,至順元年(1330年),就有大批斡羅思人為元朝戍邊、屯田。朝廷給他們耕牛、種子和農具。到1715年至1860年,俄國先后派遣13批東正教傳教士來到北京,神職人員共達155人。這些俄國傳教士和商人組成了在中國的早期俄國僑民。〔1〕(p6)從19世紀60年代,隨著清王朝的衰落,俄、英、法、德、日、美等資本主義國家不斷侵略中國,列強在中國實行了被稱為“合作政策”的聯合侵華政策。在這一政策下,列強一面承認清政府為唯一的合法政府,并在鎮壓人民革命的血腥事業中繼續給予清政府以支持,一面要求清政府忠實履行不平等條約所規定的“義務”。
其中,中俄先后簽訂了伊犁條約、塔爾巴哈臺通商章程、、。此后,俄商到中國經商者日益增多。1870年前后,烏魯木齊的俄國商鋪有30余家,800余人。而在1897年中東鐵路開工后,特別是1917年十月革命以后,又有大批俄僑來到中國,主要是來到東北。其中包括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醫生、律師、工廠主、商人、手工業者、文化娛樂行業人員、資本家及其家屬等。據統計,到1903年在黑龍江地區的俄僑總數已達到30000人以上,到1911年,俄僑在中東鐵路沿線開辦的工廠已有63家,到1913年,在哈爾濱的俄僑企業達100多家。居民達43091人,占哈爾濱市人口總數的63.7%。最多的年份是十月革命后的1922年,整個黑龍江的俄僑達20萬人。〔2〕(p18)
俄羅斯移民數量不僅在哈爾濱超過了當地中國居民的數量,而且與來自其他國家的僑民數量橫向相比,也是最多的。例如解放前曾有九個國家在天津辟有租界,但據1927年統計,生活在租界內的全部外國僑民不過8142人,又如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加起來據有其市區面積之大部分,但生活在租界內的外僑19世紀60年代只有2000多人,1925年也不過3.7萬人。
由于日本侵占東北,從1933年起“丘拉耶夫卡”的成員陸續流亡到上海。這樣一來,哈爾濱的這個詩人團體終于在1935年春解散了。
第三階段1936—1945年。1935年蘇聯單方面將中東鐵路轉讓給日本和政府。此后,幾千名蘇聯籍職員回國,較富有的俄僑離開哈爾濱到南方的城市,大部分去上海,未能離開“滿洲國”的俄國人開始遭受不同程度的迫害。
“丘拉耶夫卡”消失以后,俄僑文學愛好者并沒有沉默,他們又自發組合在一起,至少有7個文學、詩歌小組相繼成立。以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諾維奇·羅曼諾夫命名的K.P.小組為例,它成立于1938年,是保皇黨聯合會下面的一個組織。小組原主席是弗謝沃洛德·亞歷山德羅維奇·莫羅佐夫。他從1920年起居住在哈爾濱,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回國,1979年去世。他在生前寫下了大量關于哈爾濱生活的文章。小組主要成員有青年詩人葉琳娜·涅捷爾斯卡婭、法伊娜·德米特里耶娃、尼娜·扎瓦茨卡婭等。
涅捷爾斯卡婭1912年生在雅羅斯拉夫爾,自幼愛好詩歌,童年在哈爾濱受教育。她經常在《邊界》雜志上發表作品,曾出版過兩部詩集:《門旁》(1940年)、《白色小樹林》(1943年)。她的抒情詩節奏鏗鏘有力,經常被譜上樂曲,在音樂會上演唱。她在哈爾濱居住了十幾年,后來隨丈夫遷居澳大利亞,1980年在那里去世。在她生命即將終結的時刻,她極度懷念祖國,也懷念第二故鄉——中國,她把哈爾濱看作是自己祖國的一部分。她在澳大利亞曾作詩表達對哈爾濱的懷念,其中有這樣的詩句:
我經常從睡夢中驚醒,
一切往事如云煙再現。
哈爾濱教堂的鐘聲響起,
城市裹上潔白的外衣。
無情的歲月悄然逝去,
異國的晚霞染紅了天邊。
我到過多少美麗的城市,
都比不上塵土飛揚的你。
提到哈爾濱的文學生活,不能不說起當地的《邊界》雜志。除了詩歌、小說之外,該刊還刊登地區新聞、評論;設有有關日常生活的專題欄目,如保健、婦女化妝、評選“最佳兒童”、猜字謎等。
《邊界》不但擁有地方的記者,還有駐西方的記者。薩沙·喬爾內和俄國境外作家經常把自己的作品寄到編輯部刊登。哈爾濱作家、詩人的作品,幾乎都在《邊界》上出現過。40年代哈爾濱的讀者已在這本刊物上讀到了美國女作家米切爾的小說《飄》的譯著。30-40年代《邊界》雜志曾在有俄國人居住的世界各個角落廣為傳閱。刊物圖文并茂,不但反映了東方的生活和宗教,而且還是了解西方的窗口,因為它轉載或摘登了當時歐洲、美洲報刊的資料、文章。
40年代以后,《邊界》每期出版之前必須經過日本當局的檢查,還被迫增加“偉大的日本”欄目。在嚴峻的形勢下,刊物仍堅持出版好幾年,一直到1945年8月蘇聯解放哈爾濱,雜志才不再出版。
二、俄僑文學活動
從1840年開始,外來文化,尤其是西方各國文化紛紛在中國傳播,如英美文化在長江流域和西南地區,法國文化在兩廣地區,德國文化在山東地區等等。與上述西方各國文化在中國的傳播相比,俄羅斯文化在中國,尤其是在東北地區的傳播是其它各國文化所無法比擬的。
俄羅斯文化在當時的東北和上海,是一種相對于中國的先進文化與強勢文化,因此它的扎根與傳播就有了土壤。
十月革命后,在中國的俄羅斯僑民文化和文學創作一直是鮮為人知的。事實上,那一時期的文學創作已經是如火如茶、豐富多彩的。他們在中國出版俄語報紙、雜志,編排戲劇,組織演出音樂會,成立了出版社、圖書館、書店和一些文學協會、社團。從20年代初到30年代中期,俄僑在中國的文化、文學創作已經進入了燦爛時期。俄僑在中國的文化、文學創作的主要中心是哈爾濱,后來發展到上海。〔4〕(p93-95)
哈爾濱的俄僑文學大致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20年代中期。代表人物是亞歷山德拉·彼特洛芙娜·巴爾考、費多爾·卡梅什紐克、謝爾蓋·阿雷莫夫等。
巴爾考結婚后叫亞歷山德拉·彼特洛芙娜·尼魯斯,1887年生于波爾塔瓦,童年在高加索度過,并畢業于當地中學。結婚后遷居對彼得堡,之后于十月革命前一年遷居哈爾濱。從此,“與哈爾濱親密、融洽”地生活到1933年。1933年,“心中懷著痛苦”告別哈爾濱,去了上海。
她是一位詩人。無論在哈爾濱還是在上海,她都經常在報紙上和雜志上發表詩歌。從詩人這一側面來說,在群星燦爛的中國俄羅斯僑民女詩人中她是最早升起的一顆星。不僅如此,她還是中國俄羅斯僑民文學最早的開拓者之一。與她同為開拓者的還有費·卡梅什紐克、謝·阿雷莫夫等人。當時在上海做記者的克盧森施藤—彼得列茨曾經這樣評論巴爾考:“她的聲音喚醒了一片文化荒漠的詩城哈爾濱”。根據另一位僑民作家弗·斯洛勃德契科夫的回憶,在20年代末期巴爾考的家變成了哈爾濱俄羅斯僑民文學活動的中心了: “……在亞歷山德拉·彼特洛芙娜的家里—巴爾考是她的娘家姓—聽到的卻是哈爾濱詩人們的作品”。著名俄僑詩人聶斯梅洛夫、葉欣都常來她家做客。根據弗·斯洛勃德契科夫的回憶,巴爾考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她不僅用俄語寫詩,還用法語寫詩,并把阿赫馬托娃的詩譯成法語”。她從1920年為北京的《俄國述評》撰稿開始,陸續為《邊界》、《俄羅斯言論》、《朝霞》等雜志報紙寫東西。出版有詩集《不熄滅的火焰:詩》(1937年,上海)、《獻給祖國》(1942年,上海)等。
她還是一位婦女問題專家,寫有這方面的論著。她主張俄羅斯僑民婦女們應該“繼承良好的老時代傳統,維護祖輩、父輩所追求的人道理想”,“婦女不應該屈從膨脹的享樂欲,奴隸般地模仿在精神上與風格上與歐洲格格不入的美國影星”。“一個俄羅斯婦女應該教育俄羅斯孩子愛祖國,不以‘僑民’的稱號為恥,并懂得俄語和俄羅斯歷史”。
她回蘇聯時間沒有記載,于1954年逝世于蘇聯。她是位優秀的詩人、記者、作家。〔5〕(p69-71)
第二階段:1926-1935年。這個時期是有年詩人和詩歌愛好者文學聯合會“青年丘拉耶夫卡”拉開序幕的。其組織者是阿列克謝·阿列克謝耶維奇·格雷佐夫(阿恰依爾)。“丘拉耶夫卡”小組每周集會兩次。主要活動形式是請有名望的學者和老一代文學家給成員作報告。蘇聯的文學家也經常到哈爾濱參加小組活動。報告會的題目主要是有關詩人和作家的創作藝術。詩歌朗誦和音樂會同樣吸引大量聽眾,有時達一千人,這樣的活動一般是不收費的。1932年7月3日哈爾濱出版了第一期文學周報《青年丘拉耶夫卡》,當時作為俄文版《哈爾濱每日新聞晚報》的周末附刊發行,但是僅維持一個月,8月6日就停刊了,先后只出版6期。事隔不久,1932年12月27日文學報《丘拉耶夫卡報》第一號問世。此報直接由哈爾濱基督教青年會文學培訓班主辦,一共8頁版面,由柳巴文印刷廠印刷。后來,佩雷列申擔任主編。在文化生活并不豐富的哈爾濱,《丘拉耶夫卡報》的出版無疑是件大事。“丘拉耶夫卡”成員還積極地為《邊界》雜志撰寫詩文。許多作家和詩人從這里起步,直至生命結束。他們是JI.安德森、M.沃林、F.格拉寧、II.拉比肯、B.佩雷列申、B.楊科夫斯卡婭等。
三、結束語
俄僑作家和詩人的作品反映了中國歷史、東方風俗、中俄關系,具有極其寶貴的研究價值。他們不僅深入研究東方文化的民族傳統,尊重其民族精神生活,又能找到各民族文化的共同點,以便不以民族屬性把人們分開,而是把人們團結起來。俄羅斯僑民作家們為此做出了努力。其作品不僅對本國文化是個貢獻,對東西方文化也是個貢獻。
[參考文獻]
〔1〕〔2〕李興耕,等.風雨浮萍〔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7.
〔3〕唐戈.19世紀末葉以來俄羅斯文化在東北地區傳播的重要途徑〔J〕.學習與探索,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