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胚胎工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 教學片段再現
師:剛才我們了解了試管嬰兒的培育過程,其中主要運用了體外受精、早期胚胎培養、胚胎移植技術,請問同學們,這些技術能應用到其他哺乳動物上嗎?
生:能。
教師展示小資料:1994~2008年,上海從加拿大、美國、德國先后引進了一批堪稱全球一流的荷斯坦北美品系與德國品系奶牛,包括公牛18頭、母牛75頭。其中,某奶牛養殖基地分配得到了1頭公牛和1頭母牛。
師:該養殖基地現有資源為荷斯坦奶牛公牛、母牛各一頭,本地奶牛若干頭,請利用現有資源,設計能夠快速、大量繁殖良種奶牛的方案。
生:分組討論,并畫出流程圖……
師:好,下面請X組的一個同學來黑板上展示你們組的討論結果。
生:在黑板上畫流程圖(圖1)。
師:試管嬰兒技術與試管牛的培育過程有區別嗎?
生:有,受孕體不同。試管嬰兒技術是將早期胚胎植入原來那個母親體內,但試管牛技術可以將早期胚胎植入本地母牛體內。
師:移植入一頭本地母牛,還是許多本地母牛的子宮中?
生:許多本地母牛的子宮中,這樣就可以一下子生出許多荷斯坦小牛來。
師:哦,本地母牛是代孕的。試管嬰兒技術可能會引發什么社會問題?
生:代孕媽媽…………
2 案例解讀
該活動設計放在試管嬰兒之后,絕大多數的學生首先想到用與試管嬰兒相同的技術來大量繁殖荷斯坦奶牛。如果一道選擇題:
胚胎工程的相關技術在實際應用中,主要用于( )
A. 良種畜的快速繁殖
B. 培育試管嬰兒
C. 瀕危動物的保護
D. 基因工程
學生往往會選擇B選項。學生畫的流程圖表明事實也是如此!可荷斯坦牛的繁殖除了受孕母體不同,其他過程真的和培育試管嬰兒一樣嗎?據了解,從超數排卵取卵體外受精早期胚胎培養,整個過程的成功率很低,操作難度大,通過體外受精來獲得早期胚胎的成本極高。高成本、低成功率就限制了該技術的普及度。而試管嬰兒之所以采用體外受精是因為母親無法完成體內受精過程,必須而為之。但荷斯坦母牛卻不存在輸卵管梗阻等問題,所以,在大量繁殖良種畜中根本不用體外受精技術,而是直接對供體母畜超數排卵處理并經良種公畜配種后,再從其生殖器官中取出早期胚胎,然后將它們分別移植到多頭與供體同時排卵、但未經配種的受體母畜的相應部位(即受、孕分離,以便最大限度地發揮供體母畜的繁殖潛力)。如果教師在學生畫完流程圖后,通過追問引導學生思考這些實際問題,并將錯誤的流程加以改正,或許這樣的教學更符合實際情況、更有意義。同時,學生也才能理解――目前胚胎工程的相關技術主要還是用于優良種家畜的工廠化生產來加速畜牧業的發展,而不是輔助人類生殖。
3 分析與思考
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現代生物技術也有其存在的理由與發展的必然性。如果現代生物技術的教學再囿于“技術本身”還合適嗎?
3.1 現代生物技術的教學固然是為了讓學生了解生物技術本身
《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實驗)》指出,本章的具體內容標準為:① 簡述動物胚胎發育的基本過程;② 簡述胚胎工程的理論基礎;③ 舉例說出胚胎干細胞的移植;④ 舉例說出胚胎工程的應用。由此可知,現代生物技術的科學原理與具體技術固然很重要。但如果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過于“炫技”,將現代生物技術“吹”得神乎其神就對學生特別不好,教會學生全面而理性的分析判斷遠比教會他們各種“理論上的技術”要重要得多。
3.2 為了讓學生體會科技的力量
《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中表明“現代生物科技專題”模塊的價值是以專題形式介紹了現代生物科學技術一些重要領域的研究熱點、發展趨勢和應用前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的科技意識,為學生進一步學習生物科學類專業奠定基礎。如此,現代生物技術的教學目的不在于讓學生掌握多少專業知識,而重在讓學生開拓視野,了解生物科學和技術的本質,正確理解科學、技術、社會之間的關系。如:胚胎發育的原理是“科學”;體外授精技術、胚胎體外培養技術及胚胎移植技術等是“技術”;“IVF即體外受精聯合胚胎移植技術”解決了一些生育困難問題,可以讓一些無法生孩子的家庭能擁有自己的孩子,增進了家庭的幸福感與穩定性,也促進了社會的和諧,這是“社會”。“科學―技術―社會”,即STS是相輔相成、層層遞進的。通過這節課,能讓學生真實有效地體驗到科技如何改變著人們的生活,進而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為進一步學習奠定基礎。
3.3 更為了讓學生體悟科技是把“雙刃劍”
關鍵詞:工程機械輪胎;胎面膠;抗撕裂性能
中圖分類號:U463.341+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6-8171(2016)03-0166-03
露天礦是工程機械輪胎使用最集中、要求條件最苛刻的地方。礦山路面多為碎石路面,尤其是在雨季和尖石外露的情況下,易刺傷輪胎。礦山用輪胎承受的負荷大、運輸距離短、轉彎多,且輪胎花紋塊變形大,易被外露的尖石劃傷掉塊。輪胎胎面的劃傷掉塊表現為胎面膠抗撕裂性能較差,輪胎使用壽命縮短。本工作主要對礦用工程機械輪胎胎面膠的配方進行優化設計,以延長輪胎使用壽命。
1實驗
1.1主要原材料
天然橡膠(NR),SCR5,海南省農墾集團總公司產品;順丁橡膠(BR),牌號9000,中國石化北京燕山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產品;炭黑N220,新疆塔里木炭黑有限責任公司產品;氧化鋅,蘭州黃河鋅品有限公司產品;促進劑NOBS,蘭州化學工業公司有機合成廠產品。
1.2配方
試驗配方和生產配方。
1.3主要設備和儀器
XK-160型開煉機,江都市新真威試驗機械有限公司產品;3L密煉機,英國法雷爾公司產品;GK270型密煉機,益陽橡膠塑料機械集團有限公司產品;XM-140型密煉機,大連橡膠塑料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產品;50t電熱平板硫化機,湖州宏僑橡膠機械有限公司產品;WGJ-2500B型電子拉力機,廣西師范大學秀峰電器廠產品;C2000E型無轉子硫化儀,北京友深電子儀器有限公司產品;MH-74型阿克隆磨耗試驗機,長沙儀表機床廠產品。
1.4試樣制備
1.4.1小配合試驗
膠料采用兩段混煉工藝。一段混煉在3L密煉機中進行,轉子轉速為80r·min-1,混煉工藝為:生膠、小料壓砣(30s)炭黑(90s)芳烴油(90s)排膠(155℃);二段混煉在開煉機上進行,混煉工藝為:一段混煉膠、硫黃、促進劑薄通混煉均勻后下片。
1.4.2大配合試驗
膠料采用密煉機分兩段工藝混煉。一段混煉在GK270型密煉機中進行,轉子轉速為40r·min-1,混煉工藝為:生膠、小料壓砣(40s)炭黑(140℃)芳烴油(155℃)提壓砣排膠(165℃);二段混煉在XM-140型密煉機中進行,轉子轉速為20r·min-1,混煉工藝為:一段混煉膠、硫黃、促進劑壓砣(90s)提壓砣排膠(110℃)。
1.5性能測試各項性能均按照相應的國家標準進行測試。
2結果與討論
2.1小配合試驗
試驗配方膠料的硫化特性和硫化膠的物理性能均優于或與生產配方膠料相當;其中3#試驗配方膠料的綜合性能較好,抗撕裂性能最優,因此選擇3#試驗配方進行大配合試驗。
2.2大配合試驗
大配合試驗結果與小配合試驗結果基本一致,重現性較好。試驗配方膠料的硬度、300%定伸應力和撕裂強度均高于生產配方膠料,拉伸強度則基本相當。
2.3成品試驗
采用3#試驗配方膠料生產9.00-2016PR礦用輪胎,并按GB/T4501—2008進行機床耐久性試驗。試驗條件為:額定負荷2900kg,充氣壓力880kPa,試驗速度65km·h-1,當行駛時間超過47h后,每行駛10h增加單胎最大負荷的10%,直至輪胎損壞。試驗輪胎的耐久性能達到國家標準要求,且優于正常生產輪胎。
3結論
(1)在全NR胎面膠配方中加入白炭黑、偶聯劑Si69和分散劑FS-40,可提高硫化膠的300%定伸應力和抗撕裂性能,有利于延長輪胎在惡劣條件下的使用壽命。
(2)使用全NR胎面膠配方的礦用系列輪胎能夠滿足和更加適應工地、礦山等惡劣施工環境,可有效防止輪胎崩花掉塊現象。
關鍵詞:生態園林;園林設計;設計工程;植物配置;配置研究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our country social to speed up urbanization, push landscape ecological design engineering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spring, a form of unprecedented prosperity. But not least, our country landscape ecological design project there is still a lot for us to solve the problem. This paper, from the overall summarizes the ecological design engineering garden from the configuration principle and method for the plant disposition two aspects.
Keywords: ecological garden; Landscape design; Design projects; The plant disposition; Configuration research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園林生態設計工程概述
根據我國園林生態設計工程的表述,生態園林設計工程是一門跨多領域的學科,涉及面比較廣,包含有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林業和農業等學科。園林生態設計是將生態原理理論和相應的研究成果運用在園林規劃、設計和建造的整個過程中,同時還要重視對植物景觀群落以及生態環境和自然環境的保護,須具有可觀賞性和藝術感,須要能修飾環境,美化出景色宜人的自然生態景觀,起到為城市人群改善其游覽環境的作用。運用科學化的配置方法,人工地建立起具有合理時空和營養結構的植物群落,不但可以提供一個人們依賴的良性生態空間和循環性的生活環境,此外,通過生態園林植物的光合作用、蒸騰作用、吸收作用等,還可以起到調節局部小氣候、除塵降風、調節空氣濕度、減少噪音等功用。
園林生態設計工程中的植物配置研究
園林生態設計工程中的配置原則
在具體的園林生態設計工程,我們進行植物配置的過程中,應該盡量遵循三條配置原則:
既要考慮植物物種多樣性,又要結合植物物種本土性的原則
在園林生態設計工程中,我們要注重選擇植物物種的多樣化。從局部生態環境的考慮角度出發,以多樣化方式選擇植物物種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對局部自然生態環境重新擬建的一個過程。如果選擇物種過于單一化,那么從景觀美學角度考慮會產生視覺疲乏單調的問題,從生態學角度考慮會造成生態貧乏。
因此,一方面我們要運用斑塊類型的園林景觀,例如建立觀賞植物群落、生產性群落、健保性植物群、濕地植物群、草地等等。另一方面在園林綠化時,以地帶植被作為主體選擇,例如野草、野灌木叢等綠色景觀。多樣化的選取地帶植物將會引入更為全面的生態系統,例如引來各種各樣的野生動物,各種各樣的鳥類、昆蟲等野生動物棲息于此。通常來說,只有群落系統較為復雜多樣和穩定時,各種群落才能相互補充性地對各項系統資源進行利用,以達到最大化最優化地運用資源,并且能夠突出地方性特色。
既要注重科學性原則,又要結合審美原則
在園林生態設計工程中,要科學性配置植物,就要遵循各種植物本身的生物學特征及其與生態環境間相互影響和協調,盡量使各種各類植物群落和諧而又統一。一方面,要在適宜的土壤、氣候和其他環境條件下,根據各種各類不同的植物本身的生物學特征運用不一樣的植物造景。另一方面要遵循群落和諧而又統一的原則,例如某些物種可以彼此依存、互相獲利,長期彼此共生在一起。而有些植物不適宜共生在一起,一旦共生在一起對彼此抑制生長,甚至會絞殺對方。除此之外,除了科學性原則要遵守,還要意識到物種群落之間配搭的審美性,在園林生態設計工程中如何合理運用植物造景,實現集合藝術觀賞性、生態和諧統一性才是最高境界。
為了突出植物配置的藝術性原則,首先要做到利用各種植物物種制造出多種層次和色彩,生成色彩豐富、高低錯落有致的植物景觀;其次要善于將觀葉植物和觀花觀果類植物相結合,盡量延長花期和坐果期,且觀賞期不同的植物進行各種合理配搭,力圖四季皆有可觀賞性;最后運用色彩學的配色原理,將色度和色調適宜的植物配搭,制造出各種混色的色度對比。
既要以植物自身特性為中心依據,又要以人為本
以植物自身特性為中心依據,指的是按物所需的原則,根據植物間互惠互利的復雜生長關系,及其對土壤、水分、濕度等周圍環境的依賴程度來配置位置。如此配置的好處是,可以使園林中的各種各類植物盡量處于一個適宜其生長的良好環境中。但是,如此這般之余,還不能忽視園林生態設計以人為本的理念,園林生態設計本來即是為我們人類服務的,還要充分體恤人們的需求,滿足人類對于園林設計在身心方面的各種需求,同時也不容忽視生態和環境效益。園林生態設計工程的另外一個重要作用,是透過實在的植物配置展示給人們以警醒,呼吁人類保護環境,力所能及地恢復地球良性生態系統的循環,使人類能夠長久于此繁衍生息,為人類有機會更為親近自然,感受和體驗大自然,最終融合入大自然。園林生態設計工程不但為人們提供了具有觀賞性、游樂性和文化休閑型的綠意空間,還是人與人相互合作的過程。總之,園林生態設計工程的終極目的是滿足人們的需要,使人與周遭景觀處于和諧共處的狀態。
園林生態設計工程中的配置方法
在進行園林生態設計工程的植物配置時,有幾項常見的方法可以參考:
(1)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相結合。植物配置應充分考慮植物色澤、植株花型、樹形樹冠和樹高、植物旺盛期、植株壽命等各個方面,力圖做到搭配協調。例如,香樟搭配萬壽菊,桂花樹下搭配五彩繽紛的比利時杜鵑,可以做到葉常青、花常在的景觀效果。
(2)觀花植物和觀葉植物相結合。例如,觀葉植物中的紅楓樹、紅葉李樹和秋天紅葉的槭樹、可變黃的銀杏樹等,屬于葉片顏色漂亮且顏色富于變化性的植物,如果可以和觀花類植物搭配就可以延長觀賞期,因此,觀花和觀葉類植物應放在顯眼位置作為主要觀景點。
(3)快生樹和慢生樹木相互配搭。如果對園林生態設計工程從時間廣度上進行考慮的話,需要從近期和遠期著眼,既要種植快生植物又要有慢生植物,方能保證近期和遠期的觀景質量。
(4)根據季節性不同進行配搭。為了避免植物配搭的單調和雷同,制造出春華秋實、綠樹成蔭、五彩金秋和銀色冬季的觀賞效果,就要根據不同植物的季節性特征來進行配置,通常常綠植物所占比例應不少于四分之一,也不多于三分之一。同時注意草坪的運用,闊葉和針葉的套用,喬木和灌木的混搭等等。
(5)常綠植物和落葉植物相結合。不同功能和意圖的園林具有不同的組合搭配方式。例如,在我國東北地區,尤其每年寒冷期較長,因此多采取松類和柏類等常綠植物作為大部分園林綠色配置,輔以小部分落葉植物。在中部平原地區,一般是常綠樹種所占比例略少為一半左右,而落葉樹種比例較高在四成至五成比例。在我們南方地區,一般常綠樹種則至少占植物比例的80%以上。
結束語
目前,由于全球性的經濟飛速發展,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導致全球性的生態環境持續惡劣,影響人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和生態形勢越來越嚴峻,因此,園林生態工程的設計和運用顯得越來越重要。回顧我國的現實情況,近年來不斷加快的城市化進程,使得園林生態設計工程進入了發展的春天,形成一派空前的繁榮景象。但是不容忽視的是,這些所謂的“園林生態設計”還并不能真正稱得上是“生態園林”,我國園林生態設計工程還存在著大量問題等待我們去解決。
參考文獻:
[1] 水恒源. 淺談生態園林設計中的植物配置[J]. 華章, 2011,(21)
[2] 曹軍輝. 淺析我國城市生態園林的植物配置[J]. 赤峰學院學報(科學教育版), 2011,(06)
[3] 吳幼容, 鄭郁善. 生態園林設計與植物配置[J]. 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1,(02)
[4] 劉紅, 鄒鳳云. 淺談生態園林設計中的植物配置方案[J]. 黑龍江科技信息, 2011,(12)
[5] 李旭東. 淺談風景園林設計的植物配置與規劃[J]. 科教導刊(中旬刊), 2010,(12)
[6] 陳經同, 廖澤志. 論城市生態園林設計的植物配置[J]. 山西建筑, 2009,(01)
【作者簡介】李榮芳,女,1977―,大學本科.園林工程師,廣西河池市南丹縣
關鍵詞:人才培養質量;動態評價;工程人才
一、動態評價的特征及理念
學習評價是必要的,它一方面是作為教師改進教學工作的反饋信息的來源,另一方面給學習者以反饋和回溯的機會,推動學習者的反思。當然,學習評價也是重要的,具體表現為評價所形成的學習文化氛圍會影響學習者的動機,進而影響學習質量。目前,我國高等工程教育中的學習評價絕大多數仍采用的是靜態評價(Static Assessment)。靜態評價只著重測量學習者學到了什么,而不知學習者是如何獲得知識;只看到學習者學習結果的優劣高低,而不知學習者獲得如此學習結果的內在原因。靜態評價方式既不符合工程學習規律(學習者工程專長發展呈螺旋式),也與“關注學生的成長成才”的工程人才培養理念相違背。
因此,高等工程教育的學習評價應該更關注動態評價(Dynamic Assessment)。動態評價最初是由盧里亞提出,由于其關注學習者的發展,正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與靜態評價比較而言,動態評價具有以下不同:一是評價對象方面,動態評價是以學習者學習前后的狀態進行比較,而靜態評價是拿學習者與他人比較。二是評價焦點方面,動態評價的焦點是:學習者如何學習,學習質量提高途徑和需-要克服的障礙有哪些,提高幅度有多大;而靜態評價的焦點在于學習者能做什么以及不能做什么,在所有學習者中處于什么位置。三是評價過程方面,動態評價關心學習者的整個學習過程,會對其學習表現予以反饋;而靜態評價關心學習者最終學習結果,對其學習過程不做任何反饋。四是評價者角色方面,動態評價的評價者在學習者遇到困難時會教給他們元認知策略,促進學習者的學習發生改變;而靜態評價的評價者保持中立狀態,不進行任何干預。
實質上,靜態評價和動態評價分別代表著兩種不同的評價文化。前者注重評價的標準化、定量化,強調對學生的管理;而后者注重評價的個性化、定性化,強調對學生的授權。
二、動態評價在卓越工程人才培養中的實踐探索
工程人才成長有其一般的規律,但不同的專業領域對人才培養目標及其規格要求有所不同。因此,華南理工大學鼓勵不同的專業結合自身的特點以及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構建適合本專業的評價模型,探索開展動態評價。
1.構建“工程專長成熟度模型”,探索軟件工程人才的動態評價
“能力成熟度模型”(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簡稱CMM)最早是美國卡內基一梅隆大學軟件工程學院于1987年開發成功,用于評價企業軟件過程能力成熟度。我們綜合亞歷山大的“領域學習模型”和安德森的“技能獲得三階段論”,借鑒“能力成熟度模型”的基本思想,構建了“工程專長成熟度模型(Engineering Expertise 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簡稱為EE-CMM)”。
在EE-CMM模型中,工程專長成熟度等級劃分為四級:新手、熟練者、勝任者和專家。各等級特征描述如下:(1)新手階段。學習者記住了一系列與問題解決能力相關的認知性知識(包括事實性知識和概念性知識),但這些知識既有限又缺乏彼此聯系。面臨設計任務時頻繁使用表層策略。此時,個人興趣很難有機會生根發芽,因而需要依賴情境興趣以保持初學者的關注度和激發他們的潛力。(2)熟練者階段。學習者通過不斷嘗試,掌握了一些程序性知識和反省性知識,但程序性知識和反省性知識并不能完全代替認知性知識,三類知識處于并存狀態。“該階段主要發生兩個事件:第一件是最初的錯誤理解會被逐漸發現和改正,第二件事是成功操作所需要的各種要素之間的聯系被強化。”在這個階段,個人興趣得到有效培養,但仍離不開情境興趣。(3)勝任者階段。在這個階段,學習者的知識發生了量變和質變,此時學習者不僅掌握了大量的認知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反省性知識和人際關系知識,而且這些知識在結構上實現了綜合。面對設計任務,學習者混合運用表層策略和深加工策略進行深入學習或探究。學習者解決相同或相似問題時變得越來越自動化和迅速。此外,這些知識和策略的變化提高了學習者在工程領域的個人興趣,而降低了對情境興趣的依賴。(4)專家階段。學習者不僅掌握了寬厚的知識,而且能夠創造生產某些新的知識。學習者對設計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已經相當精通,并能快速、高質量地解決。此時學習者使用的策略水平比較高,幾乎完全屬于深加工策略。此外,學習者的個人興趣非常高,不再依賴情境興趣也能在該領域進行長時間的高水平投入。
運用上述模型,我們對工程專長成熟度建立了量化公式,并在軟件工程專業進行了探索實踐。
例如,某門課程權重系數為1.5,課程要求中的某項素質為II級關聯,某學生在此項素質評價中獲得5分,那么該生在該課程的素質得分為:5×0.7×1.5=5.25分。然后,該生在該課程所有知識、能力、素質指標上的得分之和,就是該生學業成績。最后,通過計算該學生在某一階段所有課程學業成績之和,就可以計算出該學生的工程專長成熟度。
如果某級別學習者在工程學習中完成了各項學習任務,并通過了實施效果評估,達到目標值,則表明達到該級別水平,可以通過學習爭取進入更高一級。
2.構建“基于角色驅動的人才成長模型”,探索信息工程人\才的動態評價
在信息工程專業,為能幫助學生個體看清自身角色定位,我們把學生進入外部系統(社會)將扮演的特定角色進行細化,分解為四個層次:跟隨者、執行者、組織管理者和領導者,從而構建了“基于角色驅動的人才成長模型”。
在“基于角色驅動的人才成長模型”中,四種角色的知識系統、經驗系統以及自我意識系統均有所不同(如下表所示):
可以看出,從跟隨者、執行者、組織管理者到領導者,這四種角色的知識系統、經驗系統、自我意識系統都是層層遞進、步步深入的。利用遞進的層次關系,我們便可以將培養目標量化,讓學生在學習實踐的過程中清晰地見證自己的成長――自我角色定位的提升。 具體實施過程如下。首先,信息工程專業設立若干個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學生根據自己特長及興趣參加某個項目。每個項目吸納3~5名學生,配備一名指導教師。其次,根據學生在創新項目中的綜合表現,對其知識系統、經驗系統及意識系統的成長程度給予具體評價。(1)知識系統:指導教師列出項目研究內容的相關知識點,并制定每周每位成員需要完成的內容;指導教師每周根據項目組每位成員的完成情況對其作出等級評價,如A、B、C三級。(2)經驗系統:根據項目研究進展,每兩周組織一次階段成果匯報,由指導教師對匯報情況進行綜合評價,包括匯報內容的總結與提煉、成果的表現形式及現場的語言表達及表現等。(3)自我意識系統:一方面,指導教師綜合每個階段研究內容的難易程度及完成情況,對每位成員的表現進行綜合評價,得出其意識系統評價等級;另一方面,項目組成員之間的互評也作為自我意識系統總評之一。兩者以一定權重相加后即為所評結果。最后,所有評價結果通過二維坐標(縱軸為評價等級,橫軸為學習時間)以曲線形式展示給學生。
3.構建“基于學習績效的綜合評價模型”,探索工業設計人才的動態評價
為滿足智能化與信息化時代對交互設計人才的需求,工業設計專業以校內外優質工程教育資源為依托,以“1+3”模式為基本框架,設立工業設計復合型人才培養實驗班(下簡稱“實驗班”),在本科階段培養一批具有扎實交互設計知識和綜合創新設計能力,良好的人文、藝術與技術素養,卓越的領導者素質,前瞻國際視野的復合型設計人才。
實驗班實施“基于學習績效的綜合評價模型”,既關注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程度,又關注學生實踐能力提升程度。該模型具體內涵如下:設學生綜合學習績效為s,理論學習績效為c,實踐創新績效為K,則s的計算公式為:
理論學習績效C的計算有以下說明:①計算的課程為專業主干課程;②所有課程均按學生首次考核取得的課程成績計算;不及格、不通過、重修通過、重考通過的課程百分制成績為0;③經批準緩考通過的課程百分制成績可以計算在理論學習績效內。
實踐創新績效K的計算公式為: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綜合學習績效排名后15%的學生,必須在下一個學期初參加工業設計專業組織的“退出答辯”,根據答辯成績決定其是否退出實驗班。
三、幾點思考
首先,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是一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的動態過程。學生工程問題解決能力的提升,同樣需要經歷螺旋式發展、逐步提升的過程。由此可見,實施動態評價,不僅符合工程學習的認知規律,而且符合工程人才的成長規律,將有助于推進卓越工程人才培養。
其次,就動態評價的受益面而言,學生當然是最大的受益者,而教師、管理層面也可以從中受益:教師通過分析學生學習質量提高的途徑或障礙,可以及時反思教學行為,不斷調整優化教學內容、方法或手段;管理層也可以及時反思學校在學習支持環境方面有哪些不足,從而加大建設投入力度。
關鍵詞:索賠, 合同狀態, 數學模型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contract status, analyzes the contract status change proces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echanism which causes claim, a chance to claim the fuzzy evaluation mathematical model, based on this discussion contractor claim opportunity, and through the claim opportunity recognition, introducing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theory method, establishes the mathematical model claim decision. :
Keywords: claim, contract state, the mathematical model
中圖分類號: TU72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當前,我國理論界對工程索賠的研究還落后于工程實踐的步伐,索賠管理的理論研究還不能滿足工程實際的需要,沒有形成較為成熟的索賠管理理論體系和方法體系,對于工程實踐缺乏有效的指導作用。現階段,工程承包企業普遍存在不敢索賠,不會索賠等情況。不敢索賠,是因為企業片面地認為索賠不利于與業主合作,怕得罪了業主單位,影響今后的工程承攬;不會索賠,是由于不熟悉索賠理論、程序和方法、管理落后、基礎工作不健全,缺乏索賠必要的資料和記錄。另外,客觀上也存在著業主不讓索賠的現象,應該通過施工索賠獲得的補償,常常是通過其它各種暗方式,不正當方式來得到。因此,工程承包商研究如何應用施工索賠這個正當手段,正確地辨識索賠機會,合理地進行索賠決策,維護自身合法權益,這對于建立市場經濟新秩序,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從合同狀態的角度探討索賠產生的機制,建立了索賠機會的模糊評判數學模型,在此基礎上討論承包商索賠機會,并通過索賠機會的識別,引入滿意度理論方法,建立索賠決策數學模型,逐步決定索賠決策結果進一步研究了如何從眾多索賠方案中優選一種作為索賠報告的方法。
1.合同狀態描述
從系統論的角度看,一項工程項目的實施過程就是一項系統工程,合同給出了工程實施中的條件、目標等,是該系統工程在執行中要遵守的規則集合。合同要體現的是經濟交往中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合意,它規定了當事人在一定條件下所擁有的權利和義務。所謂合同狀態是指從合同簽訂開始到合同結束為止的整個合同實施過程中,任一時刻所對應的全部計劃合同目標、按照合同應該具有的合同基本條件(包括合同外部的與內部的條件、自然的與人文的條件、物質的與技術條件等)等方面所包含的全部要素的綜合。
1.1合同狀態分類
由于與合同有關的合同目標和合同條件是隨時間在不斷變化的,所以合同狀態是時間的函數。合同狀態主要包括合同初始狀態、合同理想狀態、合同現實狀態和合同目標狀態四種。工程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從本質上講,就是從合同的初始狀態出發,到達新的合同狀態—現實合同狀態;比較從合同初始狀態推演的理想狀態,矯正現實狀態,得到新的初始狀態;再從新的初始狀態出發繼續實施工程,這樣不斷循環的過程如圖1所示,合同現實狀態偏離合同的理想狀態是索賠發生的必要條件。尋找和發現索賠機會是承包商進行索賠工作的第一步,承包商將合同理想狀態分析結果與合同現實狀態分析結果進行對比分析,如果“合同現實狀態”偏離了“合同理想狀態”,承包商對這種偏離不滿意,承包商就可以向業主進行索賠。在合同實施過程中經常會發生一些非承包商責任的,而且承包商不能影響的干擾事件,這些干擾事件使得“合同現實狀態”偏離了“合同理想狀態”,如圖1所示,造成施工工期的拖延和費用的增加,即承包商的索賠機會常常表現為干擾事件。
干擾
圖1
1.2合同狀態的數學描述
每一個工程項目都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工程項目實施的過程就是對該系統進行控制、實現目標的過程,而合同狀態的變化實際上反映了工程項目建設的過程,因此,可以通過系統工程的理論和方法,對工程項目合同的研究來了解工程項目的實施情況。
根據所引入的合同狀態的定義,合同狀態可以用合同目標、合同基本條件等各方面包含的要素總和來描述,假設t時刻合同的條件空間用x(t)表示,則:
合同條件空間為:
X(t)=(x1,x2,...,xn)
其中,xi表示合同文件、合同環境等等合同所處的現實條件的參數,其中
i=1,2,...,n。
假設r時刻合同的目標空間用G(t)表示,則
合同目標空間為:
G(t)-=(g1,g2,...,gm)
其中,gj表示t時刻的工程成本、工期、資源、工程質量等的項目目標狀態
參數,j=1,2,...,m。
2.工程合同的索賠機會模糊評判識別模型
合同條件是合同規定的最基本的工作活動,從整個合同來看,完成合同就是要完成集合規定的全部事項,合同簽訂后,就確定了基本合同事件集。如在簽訂了某鐵路工程合同時,就確定了土方開挖工程、土方回填工程、鋼筋工程、模板工程、混凝土工程、砌體工程等基本合同事件。為了及時地識別索賠機會,在工程進行一定進度,就應該對基本合同事件的合同狀態進行評判,判定其與合理想狀態的符合程度,識別t時刻或時段基本合同事件是否存在索賠機會。
索賠機會模糊綜合與辨識模型是根據人們習慣于用模糊語言描述索賠機會的特點,運用模糊理論建立的模糊推理分析模型,將引起索賠的機會因素進行量化計算,從而更科學地對索賠機會進行辨識。
2.1對引起索賠的因素進行多層次的分析(見圖2)
圖2
2.2構建索賠機會識別評判空間
綜合評判有三要素:因素集U、判斷集V和單因素判斷。設對于基本合同事件有n個因素,對于每個因素有m個評語,因素集U=為被評判對象基本合同事件各因素組成的集合,判斷集V =為評語所組成的集合;單因素判斷,是從U到V的一個模糊映射ƒ,即對單個因素,(i=1,2,…,n)的評判,得到V上模糊集(),模糊映射ƒ可以確定一個模糊關系, R是由所有單因素評判的F集組成的,可用評判矩陣R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