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幫助貧困山區的孩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今天,我看到電視在報道說“貧困山區的孩子因家里窮,沒錢上學”,看完報道后,我趴在桌上,心想:“那些貧困山區的孩子正是該上學的時候,應該像我們一樣快快樂樂地去上學,怎么能因家境貧困而輟學在家呢?大家應該一起來幫助那些孩子呀!”過了一會兒,我不知不覺進入了夢鄉……
一陣掌聲把我給吵醒了,我睜開雙眼,眼前出現了一個副熱鬧的景象:一位年輕的叔叔在大家的歡呼下,將一個裝著一箱子錢的箱子鄭重地遞給一位小姑娘。我問了身旁的人才得知:原來,廈門市的“幫助失學兒童重返校園”慈善基金會已成立,現在代表廈門的“愛心大使”正在將裝滿全體廈門市人民的“愛心錢”的捐款箱贈送給貧困山區失學兒童。
我看見,當那個代表失學兒童的小姑娘用顫抖的雙手捧著慈善基金會贈予的“愛心錢”時,她那黑黝黝的小臉蛋上掛滿了晶瑩的淚珠,一顆顆地落在厚厚的一沓鈔票上。她拿起話筒,用那稚氣、純樸的聲音對慈善基金會表示感激:“我代表我們這些失學兒童向慈善基金會與所有為我們提供學費的人們,還有在場的廈門人表示感謝!以前,上學??使我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但也是我們最大的愿望。我們原本以為我們會作一輩子的文盲,是你們,將你們的愛心獻給了我們,使我們能夠上學,使我們有機會能走出這貧窮的山村,不用作一輩子的農民。請相信我們,我今天,我看到電視在報道說“貧困山區的孩子因家里窮,沒錢上學”,看完報道后,我趴在桌上,心想:“那些貧困山區的孩子正是該上學的時候,應該像我們一樣快快樂樂地去上學,怎么能因家境貧困而輟學在家呢?大家應該一起來幫助那些孩子呀!”過了一會兒,我不知不覺進入了夢鄉……
一陣掌聲把我給吵醒了,我睜開雙眼,眼前出現了一個副熱鬧的景象:一位年輕的叔叔在大家的歡呼下,將一個裝著一箱子錢的箱子鄭重地遞給一位小姑娘。我問了身旁的人才得知:原來,廈門市的“幫助失學兒童重返校園”慈善基金會已成立,現在代表廈門的“愛心大使”正在將裝滿全體廈門市人民的“愛心錢”的捐款箱贈送給貧困山區失學兒童。
我看見,當那個代表失學兒童的小姑娘用顫抖的雙手捧著慈善基金會贈予的“愛心錢”時,她那黑黝黝的小臉蛋上掛滿了晶瑩的淚珠,一顆顆地落在厚厚的一沓鈔票上。她拿起話筒,用那稚氣、純樸的聲音對慈善基金會表示感激:“我代表我們這些失學兒童向慈善基金會與所有為我們提供學費的人們,還有在場的廈門人表示感謝!以前,上學??使我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但也是我們最大的愿望。我們原本以為我們會作一輩子的文盲,是你們,將你們的愛心獻給了我們,使我們能夠上學,使我們有機會能走出這貧窮的山村,不用作一輩子的農民。請相信我們,我
同學們,當你們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時,你是否會想到地些在貧困山區的兒童?當你回到家里吃著可口的飯菜時,你是否又會想到那些在貧困山區的兒童正在干什么?我們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應該相互幫助,讓所有的失學兒童都可以坐在教室里讀書,為此,我提出了以下倡議:
1.那些貧困兒童沒有書讀,所以我們可以捐書。比如你現在讀五年級,就可以把四年級的書捐給貧困兒童。
2.那些貧困山區的孩子們經常吃不飽、穿不暖,哪像我們現在可以經常吃漢堡、喝可樂。他們和我們一樣,現在正是長身體的時候,所以,我們要力所能及地捐出一些錢,讓他們的生活過得好一點。
3.放假的時候還可以把一些貧困兒童接到家里來,讓他們過一個快樂的假期。
同學們,讓我們伸出援助之手,讓每個人都有一個幸??鞓返耐?!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幼兒園的園舍、設備、人員配備等不符合國家標準;幼兒園的教教師數量不足,幼兒教師工資待遇偏低、職業認同感不高;教學內容和方式“小學化”傾向嚴重;專任教師的學歷偏低,但年齡合理,流動性不大;教師科研意識淡薄,接受培訓機會少。針對存在的問題:本文作者認為應該采取以下措施促進貧困山區學前教育的發展:加快對貧困地區的扶貧開發和對學前教育的投入;加強本土化幼兒師資隊伍建設;開展多元化的辦學形式;開展學前雙語教育。
2010年,國家頒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第一次把學前教育專章單列部署,提出了到2020年學前教育發展要達到的目標。政策的出臺給我國的學前教育事業,特別是相對落后的農村貧困地區學前教育帶來了發展的新契機,但同時也對這些地區學前教育發展提出了挑戰,貧困地區學前教育中蓄積已久的一些問題顯得愈發亟待解決。大理州洱源縣是國家級貧困縣,其位于云南的滇西,距省會昆明398公里,距州府所在地下關69公里。洱源縣下轄6個壩區鄉鎮和3個山區鄉鎮,有縣級機關幼兒園1所,鄉鎮民辦幼兒園53所,在園兒童6976人①。
本文選取洱源縣西山鄉這個貧困山區鄉作為研究對象?;趯ξ魃洁l個案的調查研究,帶著設計好的調查問卷走訪了有學前兒童的家庭,走訪了民辦幼兒園和小學附屬學前班,走訪了教育主管部門,通過對研究問卷結果的統計分析,以及調查過程中的訪談和觀察,來了解這個鄉鎮學前教育存在的問題,對問題產生的根源進行分析,并對學前教育的發展提出建議或策略。
一、西山鄉學前兒童家庭教育和學前教育辦學現狀
(一)貧困山區學前兒童教育中家庭教育的現狀
在西山鄉這個邊遠的少數民族貧困山區,家長文化程度低,由于自身的“補償心理”,他們希望下一代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和文化。家長們觀念上很重視孩子的教育,都認同“再窮不能窮了教育,再苦不能苦了孩子”。觀念重視和實際行動重視是是兩回事,很多家長都有繁重的農務活要做,大部分孩子更多是處在一種“放養”的生存狀態,沒有受到有計劃和有目的性的教育和培養。父母大都沒有多少時間和精力教育孩子,一些父母為了生計背井離鄉,把孩子托付于父母親和親戚照顧。
貧困山區家長對如何教育小孩并沒有完整體系的認識,是“碎片化”的認識,他們教育小孩更多的是憑經驗、憑直覺。一些家長的教育理念甚至是錯誤的,如認為小孩就是要嚴格嚴厲教育,認為“小時偷針大時會偷金”、“棍棒底下才能出人才”、“棍棒教育出孝子”,他們對小孩的教育以訓誡和警告為主。
貧困山區的家長對早期教育的認識不夠。家長認為小孩子只要身體好,玩的開心快樂就可以了,不重視啟蒙讀物的教育。父母認為讀書畫畫是上學后的事情,讀書是學校教師的職責。一些家長簡單的把幼兒園理解為“托兒所”,幼兒園老師就是保姆。一些家長送孩子上幼兒園主要是為了學習認字、算術、繪畫唱歌跳舞,希望小孩在步入小學的起點上基礎好,家長有幼兒教育“小學化”的心理愿望。
貧困山區家長在孩子早期教育上的投資并不算高,主要是物質消費。家長舍得在孩子身上花錢,但農村的消費環境有限,沒有形成孩子培訓教育市場,家長對孩子的支出更多是食物和玩具的支出,文化的支出較少。大部分家庭沒有專門供孩子看的書,也很少給孩子買兒童讀物,家長給孩子買的最多的就是玩具。在教育行為方式上,側重兒童的“玩?!焙透泄倏鞓?,而輕視“智力開發”和文化熏陶。
山區農村父母在親子互動方面內容少、頻率低、質量低。親子之間在共同繪畫、講故事、聽音樂、閱讀、做游戲等方面的時間都非常少。大多數家長沒有主動去打造良好的親子關系的意識。而由于親子關系疏忽,家長對孩子的一些行為缺乏理解,對孩子的需求不敏感,家長對兒童的異常行為和反常心理不知道怎么教育和引導。
山區農村在兒童的飲食衛生、口腔保健、飲食結構合理方面都沒有很科學的認識。西山鄉的農村在教育、醫療、衛生方面都還是落后地區。農村兒童飲食衛生和兒童醫療保健顯得落后。與城市兒童相比,農村兒童生活在不太干凈的衛生環境里。但農村兒童的健康狀態不差,農村兒童有廣闊的活動空間,整天都在嘻哈打鬧,身體的運動量明顯高于城市兒童。
對于貧困山區農村家庭教育中的不足之處,主要原因是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家長忙于生計和掙錢而無暇顧及孩子是家庭教育不到位的主要原因。西山鄉是以農作物經濟為主要收入,種植包谷、大白蕓豆、小麥、苦蕎等農作物,由于自然條件限制,農作物產量低。山區的種植業以人工耕作為主要生產方式,屬于勞動密集型農業,農民得耗費絕大部分的時間在田地里耕作,常常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他們看來,好好的耕種農作物關系到養家糊口的生計問題,而小孩只要安全不生病,其它都可以靈活。農業勞動的辛苦和繁忙擠壓了家長教育和陪伴孩子的時間。
第二,家長知識文化水平低,家長普遍沒有系統學習和形成一套完整的育兒知識和育兒理念,教育更多靠直覺和經驗,對幼兒教育的認識是碎片化的。對45位家長受教育程度的調查顯示,家長受教育程度大部分是小學和初中水平,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占比例較少。家長給孩子買的最多的是物質消費東西,如衣服、玩具、零食等。家長大都不愿意買書教育孩子,因為買書意味著家長要做老師,要耐心學習并教導。在家長看來,知識文化傳授主要是學校老師的職責,自己知識水平有限,無能為力。孩子對看兒童讀物不感興趣以及看書看不懂在農村是普遍現象。久而久之,買本兒童讀物都很難買到,因為沒有銷售市場。(二)貧困山區學前兒童教育中幼兒園辦學的現狀
幼兒園數量不足,難以覆蓋全鄉,上學不便是發展學前教育的一大難題。西山鄉在云南屬于高寒特困山區。西山鄉的地理地貌屬于山高地險坡陡谷深、環境惡劣、交通不便、村莊零散的分布在相對平坦的盆地或山半中腰,各個村莊的距離相對較遠,人口分布不集中。這些天然的地理環境和人口分布格局,致使兒童上幼兒園非常不方便,很多村莊的學前兒童到附近的幼兒園有3-8公里的山路導致西山鄉很多地方沒有形成幼兒園開辦的條件。
龔正華在調研大理州學前教育的發展中也說到:“山區不僅人口比較分散,而且交通不便,即使能夠辦園,其規模也很小,辦園的利潤回報慢且低,甚至可能出現虧本運行。因此,很難吸引民間辦學力量的介入。”交通距離問題影響到了兒童的入園率,加之國家對校車的整頓和規范,已經開辦的民辦幼兒園的學生生源出現了退減。目前,西山鄉有民辦幼兒園2所,無公立幼兒園。民辦幼兒園覆蓋的范圍主要是人口集中的大型村莊,如勝利村。
幼兒園的園舍、設備、人員配備等不符合國家標準。民辦幼兒園的辦園條件較差,房屋建筑質量有安全隱患,沒有消防系統,沒有配備校車,也沒有配備有專業資質的的保育員,部分教師沒有教師資格證和相關資格證書,班級課堂超標,師生比例達不到國家要求。幼兒園沒有沒有疾病預防和報告制度,沒有實行食物采購、烹飪、保管和取樣留證制度。存在飲食衛生安全隱患。幼兒園的兒童讀物較少,教具、學具、玩具嚴重匱乏。這些問題的根源主要還是經濟原因,有人愿意開辦民辦幼兒園本身已經值得鼓勵,不能要求幼兒園完全達到國家標準,否則成本太高而無法辦下去,貧困地區辦學只能是低起點,然后逐步改善辦學條件。
幼兒園的教教師數量不足,幼兒教師工資待遇偏低、職業認同感不高。教師的平均工資水平在2300多元左右,而當地的物價水平并不低。80%的幼兒教師沒有養老保險和住房公積金,福利待遇偏差,教師對工資待遇不滿意,民辦教師沒有職稱晉升的平臺。大部分民辦幼兒園的教師對幼兒教育事業沒有強烈的認同感,都想著跳槽到小學,或想著有朝一日能考上公務員,有更好的發展機會他們就會辭職走人。大部分幼兒教育老師僅僅把幼兒教學工作當作自己養家糊口的一份職業。對提升職業技能和素養沒有強烈的追求意識。
教學內容和方式“小學化”傾向嚴重。調查地區的幼兒園在教學方式方法上比較簡單,教學內容側重認字、算術、音樂,而手工制作、游戲教學非常薄弱。幼兒園和附屬學前班的教學效果如何?沒有一套科學的評價體系和標準,學校不重視教學的質量,看重的是管理的安全性。小學化”傾向恰恰是家長和學校共同認可的理念,老師和家長認為,大多數農村小孩在家里沒有人教授文化知識(如識字、算術、拼音),而上學最大的擔憂就是一開始就落后別的同學,一開始就自信心不夠,導致輸在起跑線上。家長最關心的是小孩子是否學到實用的顯現的知識,至于情商、想象力等的培養,認為那些比較虛渺。
專任教師的學歷偏低,但年齡合理,流動性不大。教師以??萍耙韵聦W歷層次為主,本科學歷的教師稀少,業務專精尖的幼兒教師更是稀缺。但教師的年齡還是比較合理,教師隊伍年輕有活力,適合幼兒教育的大環境要求。教師的穩定性相對城市幼兒園較高,很多教師都是當地人,都已經把家安在家鄉,不打算再出去謀生和打拼。穩定性高的原因主要是重新選擇職業和選擇發展的機會比較少。對于當地學前教師隊伍的建設,要能夠引進來和留得住,就應該優先和大量招聘本地生源的大學生并加以培養。
教師科研意識淡薄,接受培訓機會少。幼兒教師基本不從事科研工作,接受培訓的機會較少,培訓檔次較低。加強農村幼兒教師的師資隊伍培訓,非常有必要建立分層次(園長、骨干教師、一般教師)、分檔次(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定期和常規的教育培訓體系。培訓應該涵蓋民辦學校所有幼兒教師。
當地屬于少數民族集中地區,但并沒有開展學前雙語教學。當地的兒童能夠大多使用當地少數民族語言,但也聽懂一些當地漢語方言。教師教學中使用的是普通話。家長和教師認為,孩子應該好好學習漢語和普通話,以后不論是學習和工作,能夠熟練掌握漢語是一項重要的謀生技能。
(三)政府對貧困山區學前教育發展的作用和局限
政府在積極主導和尋求學前教育的發展,但資金問題是最大的制約瓶頸。學前教育“3年行動計劃”實施以來,中央和省級的學前教育專項資金大多已經到位,但由于州、市縣級政府的學前教育配套經費缺乏,致使許多農村學前教育項目工程沒有得到落實。
二、對策與建議
西山鄉是一個經濟貧困、文化落后、交通閉塞、自然環境惡劣、少數民族聚居的山區,發展學前教育的難度是巨大的。針對西山鄉學前教育發展存在的問題和困境,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促進學前教育的發展和提升。
(一)加快對貧困地區的扶貧開發和對學前教育的投入
學前教育事業關系國家下一代的成長,也是一個公益事業,可以間接帶來生產力的發展。目前來看,教育經費主要投入高校和九年義務教育,而學前教育長期沒有得到重視(2010年國家教育中長期發展規劃后得到政策上的重視)。貧困山區的經濟發展滯后、家庭收入不高、家庭對孩子教育的認識不夠、教育經費投入少、沒有很多的閑暇時間教育孩子,這些原因都和經濟收入密切聯系。
如果國家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扶貧開發,幫助貧困地區找到發展致富的道路,幫助貧困地區建立幼兒園,從師資和教學上支援貧困地區幼兒園辦學,為貧困地區學前兒童免學費,為貧困地區學前兒童提供免費營養餐,那么西部地區的學前教育就處在一個真正的教育“福利時代”。一旦國家“砸重金”重視學前教育發展,就容易形成熱愛和支持學前教育的良好社會氛圍。具體措施來如下:中央政府應該設立貧困地區學前教育發展專項經費,支持西部地區、少數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學前教育的發展,在政策和資金方面向貧困地區傾斜;國家也可以制定專門針對少數民族農村處境不利地區的學前教育法案來促進貧困地區學前教育發展。
龐麗娟(2010)指出:“對教育條件、文化背景處境不利的地區和學生投入更多的教育資源,使其與其他學生的教育成就盡量接近,縮小差距”。龔正華(2015)對大理州學前教育的發展提出了如下意見:增加政府的學前教育經費投入,可以從四個方面入手:“第一,實行學前教育經費專項財政計劃制度,即不僅將學前教育經費納入財政預算,而且在教育經費中單列,實行??顚S煤蛯m椂讲閷徲?
第二,實施學前教育專項經費配套制度,即州、縣市政府從國家和省政府獲得學前教育專項資金后,就按照一定的比例(如1:1或1:0.5)拿出配套資金,以支持學前教育項目工程的進行;第三,州、縣市教育行政部門按照當地各級教育的具體規模重新計算其教育經費的比例,提高學前教育經費在教育總經費中的比重;第四,每年新增教育經費向學前教育傾斜。”
政府建立弱勢群體資助體系要把學前教育納入考慮范圍,為窮人的學前教育保障“兜底”,如為低收入家庭子女、福利機構的兒童、五保供養兒童、一些殘疾兒童提供免費學前教育,讓他們平等的接受學前教育。教育管理部門對辦園規范、質量合格、收費合理的非營利民辦幼兒園也應該給予公共財政補貼,在土地使用、稅收等非方面給予優惠照顧。
(二)加強本土化幼兒師資隊伍建設
師資隊伍關系到教育發展的質量,是全局限和基礎性的工程。滿足人民群眾對高質量的學前教育需求,必須建設一支高素質且具有穩定性的幼兒師資隊伍。西山鄉學前教育教師本專科學歷少,大部分是中專學歷,且專業對口率低,大都是“半路出家”從事幼兒教育,在職后很多沒有系統學習幼兒基礎理論知識,接受培訓的機會少。加之教師的工資待遇水平低,教師跨行業流動現象嚴重。幼兒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熱情不高,難以扎根學前教育事業的發展。本文作者認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提高西山鄉學前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第一,提高幼兒教師的工資待遇和福利。對長期在邊遠貧困地區工作的學前教育教師,甚至包括其他教師,實行工資傾斜政策,如給邊疆補貼或高原補貼。對幼兒教師在考核、評獎、提升學歷、職稱評定、培訓機會方面都給予傾斜。
第二,優先從當地院校選拔學前教育人才,優先考慮當地戶籍的畢業生,并給予優厚的工作安置待遇。幼兒教師的流動線很大,本土大學生很多不愿意回原籍工作,回原籍工作的大學生跨行流動或跳槽現象嚴重。當地教育部門可以到地方管轄的高校中去選拔學前教育專業的人才,對愿意在本土貧困地區從事幼教事業的畢業生,可以減免助學貸款、提前發放住房補貼和安家費、提供深造和培訓機會等。第三,建立完善的學前教育培訓體系,多形式開展教師培訓。可依托不同層次的師范院?;驅I化培訓機構,建立常規性的學前教育教師培養培訓體系。政府要拿出培訓經費,定期對幼兒園園長、骨干教師進行分層次、有計劃、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培訓。除了“走出去”培訓,也可以“引進來”培訓。教育部門要推行“送教下鄉工程”,如邀請高校教學名師、示范幼兒園骨干教師,深入農村地區,采用參與式培訓、案例研討、現場教研等方式,對農村幼兒園教師進行培訓。
(三)開展多元化的辦學形式
西山鄉貧困山區位置偏僻、交通落后、地廣人稀、居民分散居住,這樣的自然地理環境客觀上制約學前教育在地理空間布局,幼兒園不能夠惠顧來自四面八方的學前兒童,出現了沒有幼兒園可以上,上幼兒園交通不便的困境。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規劃主張“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并舉的辦園體制”。鼓勵企業、社會團體、慈善組織參與辦學。
王冬蘭(2014)認為:在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可以通過“游戲輔導點、季節班、周末班、走教、送教下鄉、城鄉對口支援、專業人員入戶指導等多種非正規教育的形式與手段,豐富學前教育的形式、內容與方法,提高普及學前教育的質量。”很多學者提出要利用“大自然”課堂教育學生,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直接去觀察花草樹木、蟲魚鳥獸、河流山川的變化。但這個通常不具有可行性,家長希望學生接受的是文化課程的啟蒙,而不是大自然的啟蒙。
農村小孩處在熟人社會,村落就是他們游戲和社交的大本營,他們有很多的小朋友一起玩耍。他們經常也被家長帶到田間地頭、森林里去玩耍。他們從小接近大自然,對大自然很有靈氣。在調查的一戶人家里,2歲的一個小男孩,能夠模仿狗、大公雞、貓、水牛的叫聲,而且是沒有人特意的教他的,是耳濡目染后自發的學會,大自然對農村的小孩是再熟悉不過了。
(四)開展學前雙語教育
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征,文化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歷史文化生活中形成的一套約定俗成的價值體系和風俗習慣,具有穩定性和傳承性特征。而語言符號背后承載的就是一套文化體系,不同語言在交流過程中會發生障礙。謝應寬、田興江、呂曉(2014)三位學者指出:“語言是思維的工具,幼兒的思維正處于前運算階段,前運算階段的思維具有不可逆性,因此少數民族幼兒在進行本民族語言與漢語轉換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大的困難,語言習慣影響著少數民族幼兒的認知習慣與思維習慣,導致學習過程中會出現語言障礙與文化困擾”。西山鄉是一個以白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鄉鎮,白族占70%左右,日常生活用語大部分以白族話為主,他們有自己的白族語言卻沒有白族文字。西山鄉學前兒童在入學前大部分小孩是以說白語為主,夾雜一些漢語詞匯,有部分小孩漢語和白語都會說。
學校的教育內容和課程使用的教育局統一規定的教材,這些教材的內容主要又是在城市兒童生活的經驗上編寫的。另外,教育局也有要求教師授課要說普通話。很多家長希望自己孩子能夠走出大山,去其它地方開拓眼界,家長都希望孩子掌握普通話。而現實中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的學前兒童在幼兒入園階段聽不懂老師說什么。因此,在兒童進行以漢語為主的學前教育階段,開展雙語教學,能夠讓學齡兒童實現本民族語言和漢語的平緩過渡。使用雙語教學,對于傳承民族文化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理想是力量的泉源、智慧的搖籃、沖鋒的戰旗、斬棘的利劍。理想會隨著年齡不斷的變化,十歲時,我渴望成為國際ceo ;十一歲時,我渴望成為一名電視主持人;但當一名貧困山區的老師,成為我十二歲的夢。
當我說出這個理想時,朋友們可能會說,你傻啊,去窮山惡水的山區?那你的電視主持人夢呢?要知道電視主持人可是一個令人羨慕的職業。每天生活在聚光燈下,到處是鮮花、是掌聲……當一個貧困山區的老師又有什么出息呢?
可當我看到,當四川汶川縣發生特大地震后,那么多老師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撐起一方天空,把生的機會留給孩子,把死的威脅留給自己,要知道他們是眼睜睜看著自己的父母、姐妹、孩子被埋在廢墟里,他們是在用自己親人的生命換取學生的生命啊!這需要怎樣的高風亮節,怎樣的紅心大愛啊!難道這樣的人不值得我們去學習、去效仿么?同時,在大地震中有那么多孩子失去了學校,失去了上學讀書的機會,當我看到一個個孩子那渴望知識渴望未來的充滿無助的眼神,我的心里感到揪心的痛,我愿意自己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用自己的知識和熱情幫助那些孩子走進知識的殿堂,把他們培養成為祖國建設的棟梁之材。
如果有人問我:“如果你會變,你要變成什么?”我會不假思索地回答:“我要變成一個愛心魔法師,去幫助全世界需要幫助的人!”
一天,我像以往一樣,乘著我的魔毯飛往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去尋找需要幫助的人。我飛呀飛呀,忽然,我看見一個盲童拄著拐杖在艱難地過馬路,我看見他快被汽車撞上了,我趕緊拿出魔棒,輕輕一點,賜予了他一雙明亮的眼睛,一剎時,他看到了蔚藍的天空,潔白的云朵,五顏六色的花朵……他高興地跳了起來:“耶,我能看見了,原來世界是這樣多姿多彩呀!”
我又繼續向前飛,飛到了貧困山區,看見那里的孩子一個個都面黃肌瘦、缺衣少食,那里的房屋都破爛不堪,孩子們窮得上不了學……我馬上拿出魔棒,輕輕一點,變出了一幢幢明亮的教學大樓、各種各樣的學習用品、漂亮的服裝、好吃的東西……我要讓這里沒有貧窮,沒有饑餓,讓這里的小朋友像其他地區的小朋友一樣,永遠快樂幸福!
我繼續飛呀飛,飛過了一座又一座山,跨過了一條又一條河,咦,這里的人怎么一個個都帶著口罩?海里的小魚怎么都呼吸困難?天空怎么不見一只鳥兒呢?啊!原來我來到了日本的福島,這里由于地震引起了核泄漏,眾所周知,核輻射對人體危害很大,人們一個個都變得人心惶惶,無法安心生活,我用魔棒輕輕一點,爆炸的核電站都被我修好了,散開的氣體都被收回了,空氣又變得清新了,人們紛紛拿下了口罩,安安心心工作了;魚兒又無憂無慮地在大海里游泳了;鳥兒又在藍天自由自在地飛翔了……
我幫助了盲童、貧困山區、日本的福島,心里無比快樂。但世界上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幫助的人,我們應該伸出援助之手盡力去幫助他們。作為一個愛心魔法師,能讓全世界的人幸福生活是我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