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金秋十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秋高氣爽、一葉知秋、春花秋月、春華秋實、金風送爽、春蘭秋菊。
(2)秋風蕭瑟、金風玉露、葉落知秋、秋風落葉、秋月春風、丹楓迎秋。
(3)秋收冬藏、落葉知秋、秋高氣肅、春去秋來、秋月春花、秋高氣和。
秋收東藏、橙黃橘綠、層林盡染、秋高馬肥、落葉飄零、稻谷飄香。
(1)秋風蕭瑟,層林盡染,一片金黃;陽光下,走在這密林之中,確有一番別樣味道。
(2)稻田里,一片黃澄澄的稻谷隨著秋風翻起金波,綠油油的菜地里,肥嫩的菜葉上閃耀著晶瑩的露珠。
(3)金秋的陽光溫馨恬靜,金秋的微風和煦輕柔,金秋的藍天白云飄逸,金秋的田野遍地金黃。
(4)金秋十月迎國慶,朝陽照耀國富強;綻放煙花普天慶,放飛白鴿紅旗飄;國泰民安笑開顏,國慶佳節齊祝福;祝祖國再創輝煌,繁榮昌盛永不朽。
(5)走進田野,就像置身于金色的海洋。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天與地也融為一體,到處都是金黃一色。
金秋十月九月叫重陽九月,金秋十月的意思是指金黃色的秋季十月份,“金秋”是一個表并列關系的詞組,意思就是“秋天”,秋天的月份是九月、十月、十一月。
我國古代,把世間萬物看成由金、木、水、火、土構成。木主管東方和春季,火主管南方與夏季,金主管西方與秋季,水主管北方與冬季。土主管中央,并扶助木、火、金、水。
(來源:文章屋網 )
“陽澄湖”,我的家在哪里?
楊春暉
第一次聽說陽澄湖是在70年代初期,現代革命京劇《沙家浜》里面郭建光的一句:“朝霞映在陽澄湖上”,就是那一句高腔,我這個生長在北京的小胡同串子,有了對蘆葦蕩,雞頭米、年糕,春來茶館、刁德一,胡傳奎的無限向往。后來做了餐飲行,才知道陽澄湖不但有如上活靈活現充滿誘惑的東西,還有名噪華人世界的清水大閘蟹。
說起大閘蟹,學名叫作中華絨螯蟹,無外乎判斷品相是青背白肚,黃毛金爪、八肢茁壯,生猛活鮮,肉質潔白、細嫩鮮香,膏滿黃肥。要不就是六月黃,九月團、十月尖,要不就是在清澈見底的水域的水閘上面繁衍生息的河蟹才是大閘蟹。很多大閘蟹親戚因為生長在稻田或水質不清的地方不能進入閘蟹的主流社會,進而或者是蟹杰水靈的陽澄湖,大度的包容各地同胞如過江之卿不斷集散來鍍金跳龍門,經過這么層鍍金,“陽澄湖”之名也就名正言順了。總之,林林總總,每每到了中秋將至的時候,就會有大段的文字,整篇的報道,一張張圖片,一道道創新大閘蟹菜品,一樁一樁的公案個案見諸各大媒體,讓這八爪將軍每年在中秋節前后和花雕酒一樣獨領幾十天。
殊不知,純正血統的陽澄湖大閘蟹已經在陽澄湖不斷包容同類鍍金的過程中逐漸失去原有的純潔品質。因為幾十年來各地同類到這里鍍金的時候也在不斷的與本地同類繁衍生息,留下了很多混血的雜交后代,形成了今天的蘇北螃蟹,這種蘇北螃蟹被由于父親或母親的“王室”血緣,也被貫上了“正統”標簽。
令人興奮的是,純正血統的大閘蟹并未因此而在世界上消失。耐人尋味的是,在歐洲的某些地方,繁衍著最為純種的“中華絨螯蟹”(陽澄湖大閘蟹),主要活躍在歐洲的萊茵河、阿姆斯特丹運河及泰晤士運河,易北河里面。由于歐洲的野生動物保護組織認為清蒸螃蟹是極不人道的做法從而激烈反對人們吃螃蟹,再加上中華絨蝥蟹(陽澄湖大閘蟹)生生不息的繁衍著一代又一代正宗的中華絨螯蟹,它們忠實的保持了純種大閘蟹“大、肥,腥、鮮,甜”的優良品質。
而如今在國內,多數大閘蟹只能達到“肥”這一項標準。據考證,1930年以來,經商的貨輪為了進出港口時保持自身的穩定而吸排水,在吸水的時候不可避免的把陽澄湖里面的蟹只帶走,回到自己國家在排水的時候,就把一群群蟹種播撒到歐洲的部分水域里,由于缺乏天敵,成為了當地水域唯一的淡水蟹物種。它們龐大的物種群成了阻塞河道的重要因素。在那些地區的華人很有口福,因為歐洲人沒有吃河蟹的習慣,所以捕撈上來的河蟹僅僅合人民幣十多塊一斤,很多中國商人幾年前已經從上述地區引進純種的中華絨螯蟹回家。
現拆蟹肉蟹膏黃紅薯粉
出品:楊春暉(千禧大酒樓 總經理)
主料:大閘蟹一只
輔料:水發紅薯粉條150克,蔥姜蒜末若干
調料:鹽3克,香油5克、醬油10克,白糖3克、分子膠囊配比計
做法:
1、紅薯粉漲發至透水,放冰箱內一夜控掉多余水分。
2、鍋內用大油爆香蔥姜米,烹料酒,進行調色調味。
3、加入紅薯粉,上湯,小火收汁,然后倒入燒熱的煲仔即可上席。
4、也可以用分子料理手段做幾個香醋膠囊,客人如感覺油膩的時候,可擠破膠囊淋在菜中解膩。
特色:
這道菜是根據蟹肉粉絲煲改良的。原本使用粉絲,如果遇到質量不大好的粉比或者沒掌握好漲發粉絲的要領,如火大了,粉絲吃起來就會硬,火小了,吃起來就比較水,成紅薯粉條,就可以使香氣更濃郁,蟹與粉口感都很滋潤。
鹽烤紫蘇大閘蟹
出品:楊春暉(千禧大酒樓總經理)
主料:大閘蟹一只
輔料:鮮紫蘇葉4片,生姜一片,綿紙張海鹽300克
調料:姜汁醋
做法:
1、整只閘蟹用紫蘇葉包好,肚臍下先墊一片生姜,再包紫蘇葉,用綿紙包裹好整只螃蟹。
2、講包裹好的螃蟹外面糊上用海鹽合成的泥巴在整個綿紙外面包裹一公分厚的鹽殼,入烤箱300度上下火烤10分鐘,裝飾上席。
3、食用時敲碎鹽殼,扒開綿紙和紫蘇葉供客人食用。
特色:
這樣做保持了螃蟹的原有外形,并滲透進紫蘇的清香,紡布的阻隔和透氣功能使鹽巴的香氣被螃蟹吸收,底下的姜片以驅趕螃蟹的寒氣,如果想再進行改良,可試試不用紫蘇葉,而在鹽巴里面適當的加入香料亦可。
娘胎香辣椰奶蟹
出品:陳春澤(國貿飯店東方餐廳行政總廚)
主料:肉蟹一只
輔料:椰奶500克、菠蘿200克
調料:香茅2克,泰尖椒15克,洋蔥碎30克、蒜茸20克、姜茸20克、黃姜碎30克、油50克、紅尖椒絲5克、綠尖椒絲5克、香菜葉1克、鹽3克
做法:
1、將肉蟹洗凈,切成四塊。
2、將油倒入鍋中加熱,將香茅,辣椒,洋蔥蒜和姜,隨后加入黃姜再炒1分鐘。
3、加入椰奶慢火煮3-5分鐘。
4、放入蟹肉及菠蘿,慢火煮至蟹肉熟為止。
5、最后用鹽調味,紅尖椒絲及香草做裝飾。
顎梨蟹肉沙拉
出品:陳春澤(國貿飯店東方餐廳行政總廚)
主料:鮮蟹肉160克,顎梨(牛油果)2個
輔料:蛋黃醬60克、紅彩椒80克
調料:白胡椒3克,鹽3克,美式調味料1克
做法:
1、將顎梨和紅彩椒切成小丁塊。
2、蟹肉、蛋黃醬和美式調味料混合一起,然后用鹽及胡椒調味。
3、用圓模子將紅彩椒墊底,再將牛油鍋及拌好的蟹肉疊成一塊圓柱。
4、用蟹籽做裝飾,然后配田園蔬菜及油醋汁即可。
現拆鱈肉蟹膏黃浸冬瓜絲
出品:楊春暉(千禧大酒樓總經理)
主料:大閘蟹一只
輔料:去皮冬瓜300克
調料:鹽3克
做法:
1、蒸好的螃蟹直接拆出膏黃肉不需任何調味。
2、冬瓜去皮用擦絲器擦成絲,加上湯調鹽味后浸煮幾秒鐘,這樣可以保持脆爽。
3、下入現拆的蟹黃蟹膏和蟹肉混合后控水裝盤,淋入少許原汁即可。
特色:
賣相簡約,口感清爽,味道鮮香,有冬瓜的介入豐富了營養成分和滋味,適合商務餐、行政餐的分餐需要。
干裂蟹粉豆腐
出品:陸平(蘇浙匯北京朝外店廚師長)
主料:豆腐1盒,蟹粉50克
輔料:腰果20克
調料:鹽2克,味精2克、胡椒粉2克、姜末5克、蔥白5克
做法:
1、豆腐沸水待用;鍋中下豬油煸姜末起香后倒入蟹粉中的蟹黃至蟹油出。
2、倒入余下的蟹粉與蔥白煸透烹料酒,然后加入白湯。
3、倒入豆腐加入調料燒開后改用小火略微,使之入味打芡淋蟹油出鍋裝盆撒上腰果碎即可。
蟹粉小籠包
出品:陸平(蘇浙匯北京朝外店廚師長)
主料:去皮腿肉120克,新鮮豬皮48克,蟹粉50克
輔料:面粉35克
調料:鹽3克、味精3克、蔥白5克、姜末10克
做法:
1、將蟹粉加姜末炒制待用。
以前,我認為秋天是最最令人討厭的季節,我恨秋天。那天我慢慢地走著,路邊那些丑巴巴的楊樹的葉子枯黃了,大著旋兒落下來,有的像小孩蕩秋千,有的像水滴落在地上,還有的像飛機降落,我悲哀地望著枯黃的葉子,知道它們已經不行了。可是,到了公園,走進笨重大鐵門,浮現在我眼前的不是那些丑巴巴的枯樹,不是那些已經枯黃、腐爛的葉子,而是那些美麗的!阿,秋菊開得是那末燦爛,有的昂首挺胸,有的秋光燦爛……
還有那火紅火紅的雞冠花,美麗極了。后來,我越來越喜歡秋天了。
每天,在電視里、電腦里看到金光閃閃的水稻,紅彤彤的蘋果,黃澄澄的梨子,橙色的橘子收獲時,我的臉上總會浮現出快樂的笑容。
今天,我背著書包高興地走著,路邊那些可愛的楊樹的落葉“沙沙”地響,好像對我說:“秋天來了,多穿一些衣服,別凍壞了身子。”到了學校,花壇里有那美麗的月季花,有紅的,有粉的,還有黃的……爬山虎的葉子已經慢慢地變紅了,把墻染成了一片紅色。
“沙沙沙”……“沙沙沙”……秋雨落在枯黃的葉子上,和落葉一起飄下來,好似一對要好的舞伴。秋雨落在凋謝的花瓣上和花瓣一起落下來,真美呀!阿,原來秋天這么美呀!我愛秋天。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陶令籬邊色,羅含宅里香。幾時禁重露,實是卻殘陽。愿泛金鸚鵡,升君白玉堂。”國慶假日里,迎澤園中秋菊綻放,遠遠望去,猶如花的海洋。
各色各樣的映入眼簾,五顏六色,爭奇斗艷,淡淡清香撲鼻而來,仿佛都在爭奪人們的目光。奶油般乳白色的“國華白岳山”在微風中點頭,獨傲自高,雍容華貴;太陽般金黃色的“禪宗拂塵”,像夜幕中燦爛的煙花,昂首挺胸,好像是在顯示她璀璨的容顏;淡黃色的“獨立寒秋”像是一位純潔溫柔的花中仙子,輕輕斜著身子,向人們展示自己婀娜的舞姿;看,那里有一株檸黃色的“國華強大”,正如她的名字那樣,碩大的花朵搖曳著,像是菊中王者,顯示著富貴繁華;在“國華強大”的旁邊,裊娜的盛開著小家碧玉般的“汴梁紫玉”,優雅安靜,亭亭玉立,向觀賞者展示著自己的美貌;還有那成片成片的玫紅的,鵝黃的小雛菊,像融融的花毯,又似點點繁星,樸實無華地映襯著園中妖嬈的各色,成就了美的圖畫……
在這美景面前,我不禁想起了唐代詩人元稹的《》,“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當秋天最后一片落葉飄零了,樹枝上光禿禿的,園中的其他花兒也凋謝了,唯有還挺立在寒風中,將根深深扎人泥土。就是這樣的不懼寒冷,不怕困難,擁有毅力,她這種至高無上的品格,不得不讓人佩服啊!
秋寒中的,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