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元宵節習俗

元宵節習俗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元宵節習俗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元宵節習俗范文第1篇

廣西元宵節習俗1:賽燈

在桂西北、桂西南的少數民族地區流行上元節賽燈的習俗,人們在上元節那天晚上把各自做好的燈擺出來比賽,比比誰做得最好最巧。人們不僅是互相賽燈,還要跟月亮比亮爭輝,各式各樣的燈或掛在樹上,或放在地上,形成五彩斑斕的夜景。這些燈通常是插在有辟邪寓意的柚子上,或是以香代火,即在柚子上插上無數根香以形成星星點點的光,當燈或香火自然熄滅后,即表示為期15天的春節圓滿結束了,新的一年開始了。

廣西元宵節的習俗2:煮湯圓、吃油團

元宵節吃湯圓已經是普遍的習慣,在廣西的上林、靖西等地還有吃油團(有的地方也稱“煎堆”“油堆”)的習俗。食物有別,寓意卻一樣。這兩種食物都為小圓球形,表示團圓。原先“油團”的“團”字并不是現在所用的這個團圓的“團”字,而是“摶”字,它表示的是一個把做油團的面戳圓的動作,但隨著時間的演化以及文化的融合,也就演變成現在的“團”了。

廣西元宵節的習俗3:偷青

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也稱上元節,俗稱正月半,人們以正月十五至二十為元宵燈期。舊時,在元宵節前,家家戶戶用糯米粉做成湯圓,當晚,各家各戶煮了湯圓,全家老幼圍坐在燈下吃湯圓,意取團團圓圓。

在博白這天各家要殺雞燒“完燈”紙,祭祀諸神及祖先。當晚人們到野外菜地,摘別人幾兜青菜回家,謂之“偷青”,表示好“兆頭”。沙河、頓谷等地除偷青外,有的人還在種青麻的地上翻滾,認為可治腰痛。

廣西元宵節的習俗4:舞龍

元宵節習俗范文第2篇

在閩西連城縣羅坊,元宵節有一種叫做“走古事”的大型民間祭祀活動。

“走古事”是當地村民為了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而開展的一項民間活動,但實際上是一場具有娛樂性質的盛大狂歡,被稱為“山村狂歡節”。以村民房族為單元,每年設置7個古事棚,每個棚內有兩名男童裝扮成文臣武尉,由66名男青年輪流扛抬著,先后在旱地和淹臍的河中競賽奔走,場面激情熱鬧。

最為精彩的是,古事在當地的云龍河中競跑,人們全身濕透,還情緒激昂地奔跑在深淺不一的河道上,據說即使天寒地凍也一樣要在河里跑,腳下的浪花濺起了云龍河兩岸觀眾的喝彩。

連城縣是中國客家縣份之一,客家民俗文化底蘊深厚,民間活動以內容多和精致而聞名海內外,有游大龍、走古事、游花燈、燒炮、犁春牛、游大粽、祭公太等。連城民俗活動原汁原味,被譽為“中原古文化的活化石”。

建元宵節習俗:燈會和燈猜。

舊日福建,大體說來,從正月初九起,燈市便開始熱鬧起來,正月十三日后幾乎可見各居家門前都掛出花燈。

元宵節給新嫁女送燈,是舊日福建的習俗,各地送的燈品式樣不盡相同,但目的一樣:為了“添丁”。福州一帶已嫁女未生男者,娘家多于正月初以觀音送子燈送之,是謂送丁;嫁后已生男者,娘家可送各式的燈,謂“添丁仔”。閩南各地給新嫁女送的是一對白芙蓉燈,給嫁后已生男者則送一紅一白的。燈內點有蠟燭,弄不好會把燈燒了。花燈失火,通常被視為喜事,叫“出丁”.白燈失火視為生男吉兆,紅燈失火視為生女吉兆。那當然是人們一種愿望的表達。

閩南一些地方,比如漳浦等地,燈節中還有一叫“穿燈腳”的習俗,即在元宵夜里,村中新娶進門的新娘子和當年生男孩的小媳婦,必須穿紅著綠,打扮一新,在婆婆或其他年歲大的老婦人陪同下,手拿吉祥物,口中說吉利語,從大祖詞堂的燈棚下走過,一展風采。其所以這樣做,目的在于向祖宗也向鄉親介紹新媳婦。至于已生男孩的小媳婦也過燈腳,在于告慰祖宗。

燈節期間各地都熱鬧非常,有幾個地方特別熱鬧,如福州的南后街,泉州的西門街,都是買燈、送燈、看燈最集中的地方。燈的種類甚多:走馬燈、關刀燈、蓮花燈、兔子燈、骰子燈、錢鼓燈、薄餅燈,應有盡有。

舊日福州南后街,有一種桔燈(與“吉丁”近音),用紙糊成.形如巨大桔子,形狀簡樸大方,民眾多愛觀賞。另外還有一種真的桔子燈,用較大的鮮桔皮制成。做法是在近蒂處切平,取出桔肉,留下空殼,再用小鐵絲札一燭托,放入空心桔中,插上小蠟燭,將蠟燭點亮。桔燈燭光透過紅紅的桔皮,通明絢爛,成為一件具有實物美感的藝術品。曾有人寫詩贊道:“何人剖桔空中點,勝看蓮花大盞燈。”

燈節期間,有些地方疊燈為山,人稱“燈山”或“鰲山”。這鰲山開頭只是一些有錢的富貴人家所張設,任人觀賞,后來更多設在寺廟、神祠或鬧市路口,讓更多人看熱鬧。鰲山中除了干姿百態的大小花燈之外,多還擺設一些名貴的手工藝品、古董等加以點綴裝飾,構成“鱉山勝景”,甚為壯觀。

燈節中的舞龍燈,是福建元宵節中最受歡迎的節目,龍燈長數1O尺,有頭有尾。龍身有九節或十一節,以長帛彩繪鱗甲披蓋其上,各節燃蠟燭,前導一燈球,由十數人手執舞弄,屈曲盤旋,隨燈球而上下,前后敲鑼打鼓以壯聲勢。龍燈于元宵夜在街頭巡回,誰家有放鞭炮以示歡迎者,即進入該家庭院舞弄,讓人們觀賞,舞畢主人以薄禮相送以示答謝。這種舞龍燈,福州人稱為“舞太平龍燈”。舞龍燈的龍燈,由各地寺廟札制,節后收入廟中.來年重加修飾后再用。

燈節中還有一種燈猜頗受歡迎。燈猜也叫“猜燈謎”或“出燈猜”。謎語之題材,大體說來有幾大類,一是古書中的語句,二是人物、地點、詞牌、劇目等,三是動植物、器具、諺語、成語、術語等,四是字,五是不屬于上述的其他內容。各條謎語的謎面多注明屬于什么格,以提示和啟發猜謎者。

建元宵節習俗:撈油鍋

一口大鐵鍋,鍋中放入2.5公斤花生油,下面燃著柴火,油燒沸后,將一簸箕農家做的白色米米反放入油鍋。10多分鐘后,白色的米米反漸漸炸成了深棕色。米米反炸熟后,有兩位五六十歲的村民雙手伸入滾燙的油鍋里將米米反撈起,并分發給觀眾,觀眾當場把米米反吃掉后,證實米米反已炸熟。而“撈油鍋”表演者的雙手卻未有任何傷害。

建元宵節習俗:赤腳“上刀山”

當日一大早,寂靜的小山城沸騰了起來。

在縣體育場中央,早早豎立一直徑20多公分、高約8米的杉木柱,36把長35公分的鋼刀磨得閃閃發光,分別插在木柱兩側。在歡快的嗩吶、鑼鼓、鞭炮聲中,今年已61歲的蘭如柱老人光著手腳,開始“上刀山”。圍觀群眾屏氣凝神,看著老人一步步踩著刀刃往上爬,最后老人成功登頂,圍觀群眾不禁大聲喝彩。

接著中湍村3名普通村民一一脫掉鞋襪,用同樣的方法上到柱頂。讓人驚奇的是4人下來后手腳絲毫無損,而那鋼刀卻鋒利無比,看一眼就使人毛骨悚然。

農閑田里擺著兩張八仙桌,桌上放著一塊用紅布包著的長近2米、寬1米的松木板,板上每隔兩厘米釘一枚8.3厘米長的鐵釘,共釘2300多枚,鋒利的鐵釘尖頭向上露出2厘米左右,這就是錐床。隨著一聲聲吆喝,蘭如柱老人脫去鞋襪,邁著小步緩緩走過錐床。之后他先后抬起左右腳,顯示腳底未受任何傷害。據說,這項絕活已失傳上百年,今年在文化節上才重現江湖。

元宵節民間絕活村的介紹:

閩西自唐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始置汀州府以來,成為客家民系形成、發展、壯大的歷史舞臺,客家文化積淀豐厚,民間文化傳承久遠,民間“絕活”層出不窮。而中湍村,則是一個以民間絕活著稱的山村。

中湍村,是一個距離縣城30余公里,人口逾千,以蘭姓為主,歷來以民間絕活著稱,充滿神奇色彩的小山村。

每年農歷十月十五是該村的醮會日,舉行一次民俗表演,有“上刀山”、“下火海”、“撈油鍋”等節目。而今年的客家文化節,他們更是將這些絕活,帶到縣城,讓人大開眼界,其中六旬老人蘭如柱表演的過錐床失傳近百年后首度重現“江湖”。

“以前都在村里演,現在面對這么多人,一點都不害怕!”蘭如柱,今年61歲,是中湍村一普通村民。在文化節上,參與了“上刀山”、“下火海”、“撈油鍋”等四項絕活的表演,自然成了眾人觀注的焦點。

元宵節習俗范文第3篇

傳說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后,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在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后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后病死后,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于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襄耳中,劉襄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后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系,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于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后,眾臣擁立劉邦的第四個兒子劉恒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里家家張燈結彩,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2、習俗

元宵節習俗范文第4篇

閩南元宵節習俗一、馬隊閣

以兒童著嶄新古裝,各飾戲中角色,騎在盛裝的馬背上參加游行。閣,采用古代的閣棚,如床狀故又稱“閣床”,上面架起長方形的棚子,分“粗閣”和“細閣”兩種。上有彩綢或布景,兒童1至3人,妝成戲中人形象,坐在棚中,前后由4人扛閣游行,這是“粗閣”。“細閣”則是閣中有一個古裝少女,坐在瓷鼓上,手抱琵琶,“自彈自唱”,形象古樸優雅。

閩南元宵節習俗二、獵戶陣

獵戶陣全陣成員數十人,各披“獵裝”,分別手執各種兵器(十八般武藝齊全),為首者披掛戎裝騎馬開路,陣中還有若干人扛著禽獸及虎皮隨行,頗有架勢。不時還打出各種套路,十分壯觀。

閩南元宵節習俗三、元宵燈會

元宵花燈象征子嗣繁衍、人丁興旺。元宵燈節形成后,人們又根據燈與“丁”同部首的關系,將元宵花燈與生男聯系起來,認為花燈具有使婦女生男的神力。在閩南、粵東方言中,“丁”與“燈”諧音,兩地人們則據此認為花燈有預兆生男的吉祥意義。因此,元宵節掛燈、送燈、婦女觀燈等,都具有祈求生子,尤其是生男孩的意義。

閩南元宵節習俗四、“請替身”

舊時泉郡元宵節有“請替身”之俗,“替身”又稱“代人”,是能立置的小蔑紙人,其數目應與自家人口數相同。晚上“請替身”時,需擺上五味碗、酒瓶和酒杯。主婦先焚香,斟酒,少頃,把“替身”逐一拿起,使之接觸五味碗和酒杯沿,同時口中念道:“吃肉緊迫迫,吃酒跑溜溜,吃主人酒菜,替主人消災。”然后把“替身”送到戶外燒掉。人們認為這樣可在新的一年消災弭禍,前途光明。

閩南元宵節習俗五、祀“棕蓑娘”

祀“棕蓑娘”的未成年女孩每人事前需準備好一只一寸長的小紅鞋子或一件小衣裳,然后結伴到廁所內上供,祝曰:“棕蓑娘,水茫茫(容貌美),教阮綆(織),教阮紡。教阮綆布好布邊,教阮做鞋好后跟。教阮舉大針、補大求;舉針仔,挑繡球。舉剪刀,剪花樣,剪得照人照人樣。”祀畢,焚化小紅鞋或小衣裳,收回供品。其意在于乞求來日心靈手巧,精于女紅。

閩南元宵節習俗六、吃元宵

是日清晨,以元宵供祀祖先、神明(包括灶君、土地等家神),謂之祭春,并做家人早餐,以兆一年圓滿吉慶。元宵節前后,若有親友來訪,也常以元宵待客。

閩南元宵節習俗七、敬神明

元宵節晚上,有孝敬神明之俗,然后合家吃潤餅菜,寓意團圓美滿、包金包銀之吉兆。

閩南元宵節習俗八、“聽香”

“聽香”者一般為小姑娘或青年婦女,主要是預卜姻緣,或祝福夫婿出門做工、討海、“過番”平安賺大錢。“聽香”者先在自家廳堂焚香祝告,祈求神明指點迷津,然后手執一炷香,按占卜準許的方向移步至目的地,躲在某戶人家門邊和窗下,以聽到屋里人家說的一句話,去圓析所問之事的結果。過去泉州有“正月十五聽香小仙夢”之俗語,如果元宵夜聽得不過癮,耐心等到中秋夜,還有機會再聽聽。

閩南元宵節習俗九、元宵“踩街”

泉州“踩街”的主要傳統藝術形式,有人們熟悉的“貢球舞”(彩球舞)、“拍胸舞”、“火鼎公火鼎婆”、大鼓吹、籠吹、龍虎斗、南音清唱、弦管、十音、五音、舞獅、弄龍、閣車、高腳戲、歌仔戲、裝人、紙塑巨像、“旗鑼鼓槍”等。

閩南元宵節習俗十、“裝人”(妝人)

即化裝成古戲中人物或滑稽形象,俗稱“裝人”。前導持一面卷書牌,上書表演單位(境、村)名稱,繼以五音鑼鼓開路,表演節目有人們喜聞樂見的“陳三五娘”、“鄭元和”、“親姆打”、“西游記”、“白蛇傳”、“打鐵記”、“騎驢探親”、“公背婆”、歌仔戲等等。

元宵節習俗范文第5篇

潮汕地區元宵節習俗1:吊喜燈

燈火在祀神禮節中是作為光明喜樂的象征。從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八,特別是元宵此日,潮汕家家戶戶有點燈、吊燈的習俗。因潮語“燈”和“丁”同音,點燈和添丁是近音,故潮人認為點燈即為添丁的佳兆。元宵此日,人們紛紛提著燈籠、備齊紙銀香燭,到鄉中神廟點火,回來分別吊在家里的神龕和床頭,這叫做“吊喜燈”。此外,如果去年元宵以后生了男孩子,農歷正月十三起家人就必須挑起一對紅燈籠,并在燈屏下貼著紅紙寫上姓名,歡天喜地掛到鄉中宗族祠堂的燈架上,以此象征著家中添了丁。每晚家人要抱著孩子到祠堂中,一面往自己的燈籠里點燃蠟燭,使燈籠通紅,一面接受周圍鄉人的祝賀。元宵夜更是莊嚴、熱鬧。

潮汕地區元宵節習俗2:求喜物

元宵此日,鄉村中多有設壇拜神活動。各神廟宗祠燈火齊明,煙霧彌漫,善男信女爭先參拜,擁擠異常,熱鬧非凡。神壇前所擺設的雞、鵝、鴨、糖果、米果品、花燭、大吉(潮州柑)等祀品被視為神物。參拜的男女紛紛卜取祭品,取回家中,這就叫做“求喜物”。人們認為用了這些神物后,就可以讓家門平安、添財添丁。卜取神物回家的人家,明年要照還或多還所拿的神物。于是有些人便乘擁擠之機會,偷偷拿走壇前的祭品回家吃,意謂“吃興盛”。

潮汕地區元宵節習俗3:度過橋

元宵節,潮汕大都有度橋的習俗,這在舊方志中也有所記載,清順治《潮州府志》和乾隆《揭陽縣志》載:“(上元)婦女度橋投塊,謂之‘度厄’”。在揭陽,元宵此日,男女老幼爭先度過橋,后生兄祈望日后娶賢妻;姑娘祈嫁個好夫婿,產男孩;老者則祈求健康長壽;小孩子則祈求長大成人。在普寧洪陽也有“十五夜行頭橋”的習俗。“頭橋”即已有四百多年歷史的太平橋,其兩側欄桿兩端都有兩頭石獅。每逢元宵夜,男女老幼共同走過太平橋。過橋時不可回頭,否則“回頭不吉利”,過橋的人們還有摸石獅子的習俗。正在讀書的小孩喜摸石獅鼻,謂“摸獅鼻,寫雅字”;未婚的小伙子喜摸獅肚,謂“摸獅肚,娶雅女么”;而已懷孕的婦女則喜摸獅耳,說是“摸獅耳,生阿弟”。

潮汕地區元宵節習俗4:做丁桌

在潮汕鄉村,上年生過男孩的人家,元宵夜還要在祠堂設宴請客,以慶“出丁”,俗稱“做丁桌”。宴客時有兩種席式,一種叫“龍船席”即用好多只方桌連結起來,客人圍在兩旁吃飯,形同劃龍船;另一種叫“走馬席”,即無論親朋疏厚,認識不認識的人都可以進來吃,吃完就走,主人再重新擺上菜色,招待另一批客人的來臨,接連不斷。這后一種席式一般是較有錢且較慷慨的人家才會這么做。在舊社會,潮人攀比心強,死愛面子,凡生了男孩的人家都十分注重辦丁桌,并以辦得體面為榮。即使是貧困人家,為了不失面子,便四處借錢,造成負債累累,或者是忍痛賣了哥哥,將所得之錢銀用來應付沉重的辦桌費,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生阿細賣阿大”這一俗語的來歷。解放后,由于時代的前進,思想在進步,潮人雖仍有元宵辦丁桌的習俗,但多改為在自家里進行,且單限于宴請較親的親戚和較好的朋友,豐儉由人,無人計較。

潮汕地區元宵節習俗5:落祠堂、坐大菜

在不少較為偏僻的鄉村,過去有一種叫“新娘落祠堂”的元宵習俗,即是村里當年新婚的新娘,元宵夜要到宗祠去觀燈。新娘事先必須打扮一番,上穿大紅褂子,下著長裙。富貴人家的媳婦要頭戴鳳冠,珠簾垂面。普通人家的媳婦則戴用染色羽毛及色絨扎成的半月形的“文明帽”,再用二丈多長、中間一團大花的紅綢,縛戴在“文明帽”上,然后讓紅綢從兩鬢下垂到地面。這樣的打扮,真是“婀娜隨風轉,窈窕世無雙”,仿佛是仙女下凡來。打扮完畢后由同伴,或者親戚相陪到祠堂觀燈。宗祠里面,人群攘攘,有人為了觀燈,有人卻純粹為了看新娘。新娘們到了祠堂后,先焚香禱祝,祈求明年得子。拜畢,繞堂一周,逐屏觀看。嗣后走出祠堂看“神前戲”,同時,也讓他人觀看,然后方可回家。這一習俗,就稱為“新娘落祠堂”,現已少見。

未婚的姑娘,在這一夜,會拉上同伴,靜悄悄地跨進人家的菜園子,然后羞答答地坐在芥菜上面,此所渭“坐大菜,明日選個好夫婿”,這是婦女們至關重要的一個機會。這種民俗,現在也很難見到了。

潮汕地區元宵節習俗6:擲喜童

元宵此日,鄉村大都有人在祠堂大埕、街頭巷尾的開闊處,搭起一個彩棚,里面用泥土塑成一尊巨型的彌勒佛,袒胸露乳、笑容可掬。彌勒佛光禿禿的頭、肩、肚臍、大腿等部位都擺設有男女“泥喜童”。人們站在一丈多遠的竹欄桿外,用銅錢瞄準彌勒佛身上的泥喜童。中者喜童即歸其所有,而在一些較難命中的部位,如頭頂、耳朵等,命中者則一贈二三不等;不中者銅錢即歸擺彌勒佛的棚主所有。這是一項老少都喜愛的活動。據說命中“男喜童”者,今后就生男孩。因此,那些結婚不久的年輕夫妻,或者剛娶兒媳婦又急于抱孫子的公公們、奶奶們也積極參與此項活動。一經命中,棚主和周圍的人就會向他喝彩、道賀。自己更是喜滋滋甜蜜蜜地把“男喜童”抱回家中,認為中了頭彩,有好兆頭,今年定能早生貴子發財。

潮汕地區元宵節習俗7:賞燈

潮汕俗語曰:“一年一度元宵明。”這一天,明月皎潔,高懸碧空,而人間萬家燈火、金碧輝煌,真可謂天上人間,俱成燈火世界了。元宵節在潮汕人眼里,地位只稍亞于春節。故此,從十三日起,便已經開始準備過節了。例如,海豐人在十三日便開始“搭燈棚”了。這天,街頭賣燈籠的,將各式各樣的燈籠高高懸掛,供人觀賞選購,而且神廟和宗祠里都掛著很多花燈。小孩子更顯得興奮異常,在那里敲鑼打鼓,叫做“開燈”。普通人家要備很多茶點請親戚來吃喝,這叫做“喝燈茶”。即使沒人邀請,但只要你有雅興,隨便走進一戶人家,都會受到主人的熱情款待。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莲花县| 黄龙县| 临泽县| 民乐县| 柯坪县| 南京市| 类乌齐县| 崇文区| 昌吉市| 双辽市| 改则县| 红原县| 白银市| 葫芦岛市| 西和县| 太原市| 辽宁省| 永泰县| 彭泽县| 原平市| 铁岭市| 中超| 山阴县| 新沂市| 孟连| 肥乡县| 晋中市| 临洮县| 新丰县| 黄骅市| 鹿泉市| 甘孜| 宣化县| 建昌县| 牟定县| 沾益县| 弥渡县| 龙口市| 怀宁县| 辽阳县| 六枝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