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讓路作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給它讓一點路,它能拓出整片天空。
——題記
記得家后院有一片空地,是我幼時的樂土,可以和伙伴玩耍,可以和小貓捉迷。別院有顆棗樹,悄悄探出一枝樹干,我也毫不介意,因為每到微風吹過,我便坐到棗樹下,欣賞“夕陽漸下,花瓣飄零”的美。
但是唯獨一個,是我絕不允許我的樂土的——那隨地都在,毫無妙趣或是美感的雜草。在我看來,那是毫無用處的,不僅如此,還會吸收我喜愛的花的養分。于是,每年春天,萬物復蘇的季節,我就一點不留情地將雜草除去。
又到春天,棗樹花開,淡淡的粉,令人賞心悅目,我歡悅的欣賞著,突然就瞥到了墻角的一抹綠,又是那叢草!我皺著眉頭準備過去將它清除,媽媽卻伸手攔住了我,“何必那么在意,它也是個生命。”我倔強地扭過頭去,不說話。媽媽嘆了口氣,蹲下身,小心翼翼地將那株草,“把它的根拔了,就不會再長了。”便悠悠地走了。我竟莫名的有些傷感。
到了夏天,我竟看見有株綠葉伸出了媽媽的窗外,我有些驚異,便過去看看,竟是那株草。它長的那么茂盛,漫出花盆,卷襲整個窗臺,媽媽不厭其煩地修建著,“幸好我沒有養它。”我有些幸災樂禍地想。
隨后我便后悔了。秋季,媽媽的窗臺上大片大片的花開,那窗臺似最好的舞臺,讓美麗肆意綻放。回到我的樂土,那常令我垂涎三尺的棗再也勾不起我任何欲望。滿腦都是那盛開的花。這時媽媽也找到我,在我手上放幾粒種子,說:“我猜你很需要這個。”我看著她的眼睛,握緊了手中的花種,那花種似要在我手中綻放。
來年秋天,我也收獲了大片驚喜。
這篇文章講的是在去年年底在北京三環萬柳橋附近,一只小狗被來來往往的車撞死了,它的三只同伴不顧滾滾車流忠實地守護著失去生命的小狗,舍不得將它丟棄。過往的司機們都驚呆了,本來急著回家團聚的司機,開過三只小狗的身邊時都紛紛繞行,兩輛車因此而追尾。
那天,是小狗救活了人們,那在堵車時即將枯死的心靈,在平時要是刮到或者蹭到一點吵架是不可避免的,可是那一天誰都沒有彼此責備。那天要是有人不受感動的話,只能表明他不夠感性。
文章的最后幾段這樣寫著:許多時候,我們常把愛埋在心里最深處,因為害怕把它拿出來會被人傷害,或者不被別人所接受。但是小狗不懂這些,他們只知道自由的表達自己的悲傷和友情之愛。你可知道,這種愛,最原始,最粗糙,最純白,在這個世界上誰都沒有資格嘲笑他,有了愛的地方,就是天堂。
是的,我們有時候就是習慣把愛留在心中,怕被別人認為自己的行為是很愚蠢的做法,可你要是不怕這種把愛表達出來的話,那將是一種更愚蠢的做法,只會讓別人更看不起你。一個人要是沒有愛,他不配活在這個世界上,連一條小狗都活的比他有尊嚴,一個人犯了錯誤,只要他能流下后悔的眼淚,我們也應該屏著寬容的心去原諒他,接受他。
一、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
初中的學生已經可以讀懂很多書籍。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我們一定要鼓勵學生積極、廣泛地閱讀各類書籍。很多家長,甚至老師都反對學生讀一些小說類的書籍,認為是浪費時間、荒廢學業的表現。其實作為一名專業的語文教師,筆者認為:如果是沉迷于武俠等各種小說而完全不顧學習的確是荒廢學業;但是如果是在教師或家長的監督下,在很好地完成當天學習任務的前提下閱讀小說其實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因為不只是小說的情節吸引讀者,作者的寫作方式、描段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讀者,例如如何運用環境的改變來渲染小說中人物的心情。所以,對于課外書籍的閱讀,教師應該和學生、家長一起協商,在保證正常完成學習任務的情況下,鼓勵學生多讀書,并要求學生將所讀書籍中自己認為寫得好的句子和段落摘抄下來。
二、明確新課標教學理念
新課程要求作文教學應注重學生情感態度目標的培養,鼓勵個性化表達,激發創新精神,培養其適應社會實際需要的作文能力。因此,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生命體驗和心路成長歷程,使其意識到日常生活本身蘊含著取之不盡的創作靈感。作文教學過程,應該成為發展學生素質的過程,學生是作文的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應體現在引導學生樂學、會學和善學上,才能讓學生抒發出自己的真情實感。首先,語文教師要改變長期以來沿襲下來的傳統的、陳舊的教學理念,變傳統的教學理念為現代的“教學互動,學生能力培養”的教育理念。語文教師應該實現學生在新課標要求下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有機結合。其次,必須提高教師自身的作文能力。就教師而言,必須多讀、多思、多寫,特別是要通過作文、評語、教育反思或教育敘事等提高作文能力;就學校而言,語文教師寫示范作文可以嘗試制度化,通過營造良好的氛圍,鼓勵教師作文,使之成為語文教師的評價體系中的一部分。再次,語文教師應該進行深入細致的鉆研與探討,反思與借鑒,應該認真學習、分析各地實驗改革的成功經驗,明確改革的利弊,進行有目的的取舍。我們可以成立“作文協會”定期研討作文方法、交流作文經驗;還可聘請知名作家通過座談會的形式,通過現身說法幫助教師解決作文中的困惑。最后,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整合資源,達到資源的最優化共享,搭建交流平臺,定期到兄弟學校聽作文示范課,去粗取精,第一時間掌握先進的作文教學方法,從而達到提高自身作文教學水平的效果。
三、作文批改的幾種方法
1.診斷性評價法。新課標認為:“學校和教師對學生的語文學習檔案資料和考試結果進行分析,客觀地描述學生語文學習的進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議。用最具有代表性的事實來評價學生。”診斷性評價是美國心理學家布盧姆提出的教育評價理論之一,其目的是為了使教學適合學習者的需要。布盧姆提出的“診斷”不限于辨認不足或問題,它是一個范圍比較大的概念,包括對各種優點或特殊才能稟賦的識別。作文批改中可以運用布盧姆的觀點,對學生作文進行診斷性批改。診斷性批改首先需要一定的材料,可以將學生半個學期或一個學期的作文匯總起來,教師或批改小組對這些作文(至少應該有4本)進行診斷,以評語的方式描述學生作文的優缺點,對學生作文作出切實而全面的診斷。
2.學生自我監控法。大概步驟可為:一是學生完成初稿后提出自己作文中不滿意的地方,包括構思過程中的問題和成文時的問題,如詞語的選用等。二是教師在學生上交的作文稿上對學生所提出的疑問一一加以解決,同時就文章中學生沒發現的問題進行評注。三是作文返還給學生后,如有必要,學生可以對教師所加的評論進一步質疑,然后根據自己從老師的評論中得到的啟發再寫出第二稿。四是老師對學生進一步提出的疑問加以解答,特別留意學生通過自我監控在多大程度上解決了文章中出現的問題。這種批改方法能更好地解決學生在構思、成文及修改中產生的問題。讓學生自我監控的目的正是讓他們熟悉與運用他們所選擇的批改標準,從一定意義上講,這是批改標準的心理訓練。這種批改方法注重師生之間的互動,學生與教師之間就作文進行了有益且有效的交流。
3.骨干學生培訓法。這是以點帶面,從部分學生開始,逐步擴展至全體學生,激發所有學生批改興趣的一種方法。在作文批改中,教師會發現一批寫作能力和批改能力強的學生,這些學生就是其他同學的“伙伴導師”。他們對于運用某種批改標準的自覺意識得到了部分體現,不僅在他們的寫作中,也可以在他們的批改中體現出來。這樣的學生,必須保證每個小組里有一個,這樣他們就可以擔負起一個以小組為單位的某種批改類型的成員之間的批改任務,既能減輕教師的負擔,也能訓練他們的批改能力,而且可以更好地幫助其他同學進行同種類型的批改。
四、重視學生個性發展
三年級的習作要求很具體,比如“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深刻、最受感動的內容”等。在指導學生進行“課余生活”的習作前,除了布置“預習課文”的作業外,我另增加了一個項目:“把最喜歡做的事情或游戲盡情地玩一遍,每天把當天做的事情或游戲給你帶來的好處寫下來。”當學生的積淀達到一定水平,我先上了一節口語交際課,在情境創設良好的氛圍中請學生自由口述:“你最喜歡的課余生活是什么?為什么喜歡?”也許是架起了生活與習作的橋梁,化難為易地重現了每個環節的教學,大家的表達流暢而具體:“參加課外興趣小組讓自己得到了全面發展,學習繪畫鍛煉了自己的沉穩:外出游玩豐富了自己的閱歷,開闊了自己的視野:帶弟弟妹妹懂得了做大人的不易,繼而學會了感恩:養花種草給枯燥的生活增添了韻味,收獲了為環保貢獻力量的快樂……”在批改的過程中發現,學生的選材五花八門,句子通順,中心突出,沒有“大同小異都一樣”的苦惱,更沒有抄襲作文的不負責任。
二、自由選擇,尊重習作的表達順序
語文教材是經過專家審定后出版使用的,幾乎都是名家名篇或經典之作,需要教師帶領學生細讀、研讀和品讀。我更重視指導學生從中學會表達的順序和構段的方式:總分式、并列式、遞進式、轉折式、對比式、因果式、整體布局式……每次進行段的訓練時,我先要求大家思考“用哪種構段方式”,等每個人都心中有數了,再宣布習作開始。
三、永葆童真,尊重學生的語言
在眾多青蛙都放棄的情況下,他又是如何登上塔頂的呢?不難發現,他聽不見,所以他聽不到其他的動物的冷嘲熱諷,憑著自己可能并不是那么精湛的技術和堅定的信念登上了塔頂。而那些技術高超的,便只能在塔下呆呆地望著他,望而生畏罷了。一件事的成功往往包含了你對這件事的信心,有時強大的信念可以彌補技能上的不足。所以,做一件事要懷有堅定的信念。
技藝高超的青蛙,之所以沒能登上塔頂,一部分是因為其他動物的輿論,以及前人的失敗。但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他們的信念不堅定,受到他人的言論影響就輕易地動搖了。相反,耳聾的青蛙沒有聽到,他的內心只有一件事:向上爬,爬到塔頂。于是,他成功了。他挑戰了不可能,他證明了沒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只要內心堅定。
那么在現實生活中,不也是如此嗎?
我們周圍大多數人過的都是“小而容易”的生活。當我們想嘗試一下其他新鮮事情時,他們會說:“不行,這太難了。”或者“沒機會。”“不可能。”于是,我們止住了好奇心,去摸索著過上那種“小而難”的生活的路——就像那群青蛙一樣。當然,在這之中,總有一部分“異端分子”——就像那一只耳聾的青蛙,不顧讓他人言論,過上了一種令自己幸福且快樂的生活。于是,我們便開始仰望他們,但在骨子里卻沒有一種“我也能像他們一樣”的信念,因此,只能過著當下得過且過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