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格律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漢語格律詩 英譯 格律派 散體派
1.引言
1.1漢語格律詩的界定
本文擬談漢語格律詩的英譯,那么什么是“漢語格律詩”呢?
根據王永義編著的《格律詩寫作技巧》,格律詩又稱近體詩,是在字數、韻腳、聲調、對仗各方面都有許多講究的詩。它規定詩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講平仄,嚴格押韻,而且律詩的中兩聯要對仗等。格律詩分絕句、律詩、排律三種。絕句為四行體,律詩為八行體,排律為十行以上的長篇體。
格律詩的成熟期在唐朝。下文中所敘述漢語格律詩的翻譯方法大致為唐詩的翻譯方法,所舉的例子多為唐詩中的絕句與律詩。
1.2唐詩英譯歷史
關于唐詩英譯的歷史,馬祖毅先生在他的《漢籍外譯史》中有詳細的論述。在這本書中,他分別談到了英國、美國、中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等幾個國家翻譯介紹唐詩的情況。其中英國、美國這兩大英語國家的情況介紹得尤為詳細,在此筆者不再贅述。
1.3“方法”(method)一詞的界定
關于“翻譯方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釋和分類。除了經常提到的“直譯”和“意譯”之外,還有很多其他分類法。例如,德萊頓(John Dryden)在他的Preface to Ovid’s Epistles中提到了著名的翻譯三分法,即逐字譯(metaphrase)、意譯(paraphrase)和擬作(imitation)。他認為逐字譯和擬作這兩個極端都應避免,正確的方法是介于兩者之間,即意譯。彼得?紐馬克(Peter Newmark)在他的《翻譯教程》(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中提到了八種翻譯方法,即詞對詞翻譯(word-for-word translation)、改寫(adaptation)、直譯(literal translation)、意譯(free translation)、忠實性翻譯(faithful translation)、地道的翻譯(idiomatic translation)、語義翻譯(semantic translation)和交際翻譯(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一些中國的翻譯理論家也有他們自己的分類法。如張今教授在他的《文學翻譯原理》一書中提到了歷史上的三種主要翻譯方法,即自由主義的翻譯方法、現實主義的翻譯方法和形式主義的翻譯方法。
至于詩歌翻譯,人們也提出了不同的翻譯方法。比如勒菲弗爾(André Lefevere)在他的《詩歌翻譯:七項策略及方案》(Translating Poetry:Seven Strategies and a Blueprint)中提到的七種翻譯法,即音位翻譯法(phonemic translation)、直譯(literal translation)、韻律翻譯法(metrical translation)、散文翻譯法(poetry into prose)、押韻翻譯法(rhymed translation)、無韻詩翻譯法(blank verse translation)和口譯(interpretation)。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的陳善偉(Chan Sin Wai)博士在2000年第4期的《翻譯學報》(Journal of Translation Studies)上發表的文章“Standards and Methods in Poetry Translation“中提出六種詩歌翻譯的方法,它們是:音位翻譯(phonological translation)、押韻翻譯(rhymed translation)、散文翻譯(prose translation)、韻律翻譯(metrical translation)、口譯(interpretation)和無韻詩翻譯(blank verse translation)。
在本文中,筆者將根據許淵沖在《中國翻譯詞典》“詩詞英譯簡史”一條中所說,把漢語格律詩英譯的方法歸納為四種,即以韻體翻譯的格律派、以自由詩體翻譯的散體派、根據原詩內容進行創造性改寫的創譯派和散文詩譯法。
2.漢語格律詩英譯的四種方法
2.1以韻體翻譯的格律派
以韻體翻譯漢語格律詩的翻譯家以英國的翟理斯、中國的許淵沖為代表。
英國漢學家翟理斯(Herbert A.Giles,1845-1935)是格律派的代表。他在翻譯漢語格律詩時采取直譯押韻的詩體形式。評論家認為他譯的唐詩是那個時代最好的詩,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有獨一無二的地位。請看他譯的杜甫的五言《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White gleams the gulls across the darkling tide,
On the green hills the red flowers seem to burn;
Alas! I see another spring has died...
When will it come――the day of my return?
譯者采取直譯法,忠于原作風貌。該詩一、三行用韻,二、四行也用韻,每行五音步。在譯詩中既很好地傳達了原詩的內容,同時也較好地傳達了原詩的形式。
許淵沖先生在長達幾十年的翻譯實踐中,先后出版譯著50余部,其中大部分是古典詩詞的漢英翻譯。他主張以格律體譯詩,請看他譯的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A lonely fisherman afloat
Is fishing snow in lonely boat.
譯文采用AABB韻腳,第一、二行每一個單詞都對仗,且都是單音節詞,末尾的“flight”與“sight”又相對稱。譯文展現了原文的意美、音美、形美。
2.2以自由詩體翻譯的散體派
以自由詩體翻譯漢語格律詩的翻譯家以英國的韋利、中國的楊憲益為代表。
韋利(Arthur Waley,1889-1966)翻譯唐詩的方法,與翟理斯大不相同,他的翻譯方法是依據原文逐字逐句直譯,而不是意譯,采用不押韻的自由形式,而不用詩體的押韻形式,他認為譯文如果勉強湊韻,勢必損害原文。他不求格律,用詞簡樸精煉,雖采用自由詩體,但仍舊注意一定的形式與節奏。他對漢語和古典中國文化的理解,他自幼所受的良好的文學教育和良好的語言和文學的感覺,使他的譯作富有詩的感覺,文體明凈,語言充滿活力。他最好的一些譯作,往往使人渾然不辨其為譯作。例如李白《春日醉起言志》中的前四句:“處世若大夢,胡為勞其生?所以終日醉,頹然臥前楹。”韋利的譯文是:
“Life in the World is but a big dream;
I will not spoil it by any labor or care.”
So saying,I was drunk all the day,
Lying helpless at the porch in front of my door.
譯詩既忠于原作的意思,在英語表達上又保持了一貫的明晰流暢,使英語讀者對之油然而生一種親切感。
楊憲益先生用自由體譯詩。他十分強調忠實,認為翻譯時不可作過多的解釋,應盡量忠于原文形象,既不要夸張,也不要夾帶任何別的東西。評論家認為他與戴乃迭合譯的《唐宋詩文選》(Poetry and Prose of the Tang and Song)“把散體譯文推到了空前的水平”。他的譯文簡單明了,樸實無華,自然流暢。請看他譯的杜牧的《贈別》:“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Intimacy too deep for words,
Silent gazes across a wine glass
Even the candle shares our grief at parting
And sheds slow tears until dawn.
譯者忠于原文的字面意義,譯文所用的詞語均為日常用語,如deep,share等更是習用常見的口語。譯詩讀起來似乎比原詩更為精練、上口。
2.3根據原詩內容對漢語格律詩進行創造性改寫
根據原詩內容對漢語格律詩進行創造性改寫的翻譯家以美國的埃茲拉?龐德為代表。
埃茲拉?龐德(Ezra Pound,1885-1973)1915年出版了英譯中國古詩《神州集》,共收英文譯詩十八首,實際包括中文原詩二十二首。書名Cathay下面有一條說明:“For the Most Part from the Chinese of Rihaku,from the Notes of the Late Ernest Fenollosa,and the Decipherings of the Professors Mori and Ariga.”龐德根據的是一個素未謀面的美國學者費諾羅薩學中國古詩的筆記,而費諾羅薩的筆記,又是在日本聽日本學者講解時作的。可見龐德譯中國詩的途徑多么曲折。
由于龐德本人不懂漢語,而他翻譯《神州集》的途徑又是如此曲折,他的詩歌譯作翻譯得很不忠實,所以有些評論家認為根本不能算是翻譯。美籍華人學者James J.Y. Liu將《神州集》斥為“自由創作式的翻譯”的極端。翻開龐德的譯詩集,再對照相應的中國古詩,龐德的一些譯詩確實存在很大的偏差。如龐德所譯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Ko-Jin goes west from Ko-keku-to,
The smoke-flowers are blurred over the river.
His lone sail blots the far sky,
And now I see only the river,
The Long Kiang,reaching heaven.
將“故人”誤譯為人名,“黃鶴樓”音譯(日文讀音)為地名,時間(三月)、地點(揚州)都給漏譯了,全詩中突出的意象是“長江”,連詩題也給改為“Separation on the River Kiang”(《江上送別》)。
2.4以散文形式翻譯漢語格律詩
以散文形式翻譯漢語格律詩的翻譯家以翁顯良(1924-1983)為代表。
翁顯良出版有《古詩英譯》(1985),該書是散文詩譯法的杰作。他在《古詩英譯》小序中說:“……譯詩的難處,在于再現形象和改創聲律。再現形象,不能背離詩人的本意,……然而再現絕不是臨摹,似或不似,在神不在貌,不妨得其精而忘其粗……至于聲律,語言不同,自然要改創,更不必受傳統形式的束縛,押韻不押韻,分行不分行,一概無所謂,……可是,長短輕重,抑揚緩急,都要隨義而轉,卻也不怎么自由。”所以他把古詩譯成再現原詩形象的散文詩。以下是他用散體譯的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Autumn Glory
Off the main road runs a narrow stone path,winding,climbing,vanishing into the cloudy heights where perch a few tiny cottages.
Here I pull up my carriage,entranced.For the twilit mountainside is ablaze with crimson maples more vivid than spring flowers。
譯者采用散文體,不用韻。他也不一行對一行、一詞對一詞地譯,而是完全將自己對原作的充分感受徹底融入到了譯詩這一藝術空間,仿佛譯者就是作者本人一般。
3.結語
法國有一句諺語“la vérité est diverse”(truth is diverse),有一位英國詩人這樣寫道:“Beauty is truth and truth beauty.”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la beauté est diverse”(beauty is diverse)。這句話也適用于漢語格律詩英譯的各種方法。漢語格律詩可以比作一座美麗的山峰,而各種不同的漢語格律詩英譯方法只是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在看這座山峰。我們相信漢語格律詩英譯的方法越多,譯文越多,也越有助于我們更清晰地了解漢語格律詩這座美麗的山峰。
參考文獻:
[1]Chan Sin-wai & David E.Pollard.An Encyclopaedia of Translation.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1995.
[2]Giles,Herbert A.Chinese Poetry in English Verse. London:Betnard Quaritch,1898.
[3]Lefevere,André.Translating Poetry:Seven Strategies and a Blueprint.Assen/Amsterdam:Van Gorcum,1975.
[4]Newmark,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5]Waley,Arthur.170 Chinese Poems.London:Constable and Company Ltd.,1986.
[6]林煌天.中國翻譯詞典[Z].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7]劉象愚.從兩例譯詩看龐德對中國詩的發明[J].中國比較文學,1998,(1).
[8]呂叔湘編注.中詩英譯比錄[M].北京:中華書局,2002.
[9]馬祖毅,任榮珍.漢籍外譯史[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10]王永義.格律詩寫作技巧[M].青島出版社,2003.
[11]翁顯良.古詩英譯[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12]許淵沖.如何翻譯詩詞――《唐宋詞選》英、法譯本代序[J].外國語,1982,(4).
[13]許淵沖.漢英對照中國古詩精品三百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14]楊憲益.略談我從事翻譯工作的經歷與體會[A].金圣華,黃國彬主編.因難見巧――名家翻譯經驗談[C].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4.
2015.4.27
西樓獨上欲聽風,
檻外滔江向海東。
夕照眾芳紅疏影,
人生幾許悵然中。
無題【平水韻】
悵望春山飄渺渺,
風狂不解動殘楊。
雨寒微冷疏花影,
追憶成傷夜未央。
無題【平水韻】
封侯何必覓,
不屑計奇功。
多少英豪杰,
身隨葬此中。
紅樓夢里【平水韻】
滿紙荒唐鳥淚啼,
曹公筆墨總為迷。
庭深幽竹瀟湘雨,
自古多情慘又凄。
2015.4.29
柔情似【平水韻】
花散隨風流水處,
男兒本是細彪塵
英雄往往柔情似
傾國顏前已俗人
2015.4.30
漁家傲 魏武懷古【詞林正韻】
空余秋草懷魏武,東臨碣石踞如虎。
詩詞格律是什么?用一句話來說,就是在詩詞中明確規定運用平仄、押韻、 對偶(也可不用),來達到整齊錯綜之美 抑揚之美和回環之美。試舉杜甫《絕句》來作說明。
遲日(仄)——江山(平)——
麗(仄),
春風(平)——花鳥(仄)——
香(平)。
泥融(平)——飛燕(仄)——
子(仄),
沙暖(仄)——睡鴛(平)——
鴦(平)。
這是五言絕詩,是古代格律詩的一種。共四句,構成兩聯,一二句為一聯,三四句為一聯。
先看這首詩的整齊之美。這首詩一二句相對,三四句相對,對得非常工整。第一聯,“遲日’對“春風”“江山”對“花鳥”,是名詞對名詞“遲日’“春風’都是自然界中的事物;“江山’“花鳥’里還含有“江”對“山’、“花”對“鳥”的各自為對。“麗’與“香”都是形容詞。第二聯,“泥融”對“沙暖’,都是主謂結構;‘飛燕子”對“睡鴛鴦’,即“燕子飛’和“鴛鴦睡”,都是詩的語言中適用的結構。這樣工麗的對偶構成了整齊之美。但絕詩也可以不用對偶,同樣能夠構成整齊之美。因為這首詩一共四句,每句都是五個字,字句上很整齊;這首詩又是偶句(第二第四句)押韻,在用韻上也很整齊;所以即使不用對偶,同樣具有整齊之美。
再看錯綜和抑揚之美。還從對偶說起,這首詩的對偶里還含有平仄相對。平指平聲,包括陽平、陰平。仄指上聲、去聲 入聲(詩詞格律里有入聲,把入聲歸入仄聲,和北方話沒有入聲的不同)。如“遲日(平仄)”對“春風(平平)”,即仄對平。這里,“日”對“風’是仄對平,“遲”和“春 都是平聲,好像平仄不對。其實,詩中的平仄是用音步來算的,音步猶節拍,“遲日江山麗’分成三拍,即三個音步,“遲日’是兩個字組成的音步,“麗’是一個字的音步。兩個字的音步分平仄時,以第二字為準,所以“遲日(平仄)’是仄音步,“春風(平平)”是平音步,從音步看,正是仄對平。“江山(平平)”對“花鳥(平仄)”是平對仄,“麗(仄)”對“香(平)”是仄對平。這樣,兩句的平仄剛好相反,即“仄——平——仄,平——仄——平”。就對偶說,兩句有整齊之美;就平仄說,兩旬不同而相反,有錯綜之美;合超來構成整齊錯綜之美。光有整齊,不免呆板;光有錯綜,叉欠整齊;整齊錯綜結合起來才顯得更美。再就平仄說,古人以平為揚,以仄為抑,一平一仄相交錯,構成了抑揚之美。就音步的抑揚說,可以有各種配合法,最整齊的是“仄——平——仄,仄——平——仄構成一聯。但這首詩里一二句中的平仄相反,這是要求合于錯綜之美,避免平仄的重復單調,同理,三四句的平仄和一二句相反,也是為了避免重復單調。這樣,在一聯中,上旬和下句的平仄相反;在兩聯中,上聯和下聯的平仄相反,構成了諧和的抑錫律。這里還有個問題,既然兩聯的平仄要相反,那末這首詩第二聯的平仄該作“平——仄——平仄——平——仄”,才和第一聯相反,這里為什么又變成“平——仄——仄,仄——平——平”呢?這是和押韻 有關。因為這首詩押平聲韻,而且規定偶句押韻。即第四句要押平聲韻,所以和四句的末一字只能用平,不能用仄,因此只好作“仄——平——平”。這首詩又規定,第三句不用韻,所以第三句末字不能用平,只好作“平——仄——仄”了。這樣就把平仄的抑揚和押韻的回環結合起來了。
再看回環之美,這首詩第一聯和第二聯剛好構成一個回環,每聯的末一字即“香(Xiang)”和“鴦(iang)”押韻,這兩個字的收聲都是iang,所以是同韻。這樣押韻,就是在兩聯相同的位置上具有同韻的音,構成回環之美。在詩詞的語言中,經過明確規定的對偶 平仄、押韻,構成了整齊錯綜、抑揚、回環之美,構成了詩的語音的音樂性。
先看看《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的解釋。
對偶:修辭方式。用對稱的字句加強語言的效果。
對仗:(律詩,駢文等)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義的虛實做成的對偶語句。
詞典的解釋盡管有輾轉解說之嫌,但畢竟還是講出了它們之間的些微區別。古詩中是多用對偶句,但古文中的對偶句為數也不少。如果依照《用書》的說法,既然“對偶”又叫“對仗”,那么是不是可以說古詩文中的對仗句也比比皆是呢?恐怕不能這樣說。
因為古文中幾乎是找不到對仗句的,古詩中也只限于格律詩詞中才可以找到對仗句。
對偶與對仗它們不是一個概念下的兩個稱謂。也許是因為二者太像而不同之處又太少,才極易混為一談吧。
正如《用書》所說,對偶是把兩個結構相同,字數相等,意義相關的短語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辭手法。它大體上散見于各種文體中,如“浮光躍金,靜影沉璧”,“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然而對仗則不然,它只見于格律詩詞中,是格律詩詞創作所運用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和手段,是格律詩詞獨具的一種特殊創作技法。這種技法后來又相繼為詞曲創作和對聯撰寫所采用。
對仗除了具備對偶所具有的特征之外,它還要求聯句的上下兩句同一結構位置的詞語必須是詞性一致,平仄相對,且上下兩句同一位置上不得使用同一詞語。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對仗的要求是極為嚴苛的。只有符合上述原則的格律詩詞聯句才叫對仗,否則就是不對仗或對仗不工整,這是格律詩詞創作所決不允許的,因而成為創作和欣賞格律詩詞的重要標準之一。
對仗是非格律詩詞莫屬的專用術語、專有名詞,盡管格律詩詞中的對仗同時也符合修辭中對偶的標準和要求。我們只能這樣說,是對仗句就必然是對偶句,但是對偶句就不能說是對仗句。特別是詩句在講究煉字、煉句、煉意等錘煉語言的藝術上,二者是不可相提并論的。
【關鍵詞】格律詩;常識;簡析
我們國家是詩歌創作的大國,我國的詩歌源遠流傳,最早的詩歌創作集,當數《詩經》和《楚辭》。
一、詩歌韻律小史
春秋戰國時期的兩部詩集《詩經》《楚辭》雖屬詩作,但不講平仄,韻律,為了呤誦上口,已使用韻律了。
漢朝時期產生了兩個重要的詩體,五言詩和七言詩;五言詩起源于西漢的民謠,東漢未年的《古詩十九首》是我國最早出現的較為成熟的五言詩。七言詩作大約產生于漢代,尚無明確定論。
漢魏六朝時期的詩,后人一般稱之為古詩。其中詩作包括五言詩、七言詩和樂府(樂府:原本是漢朝設置的官署名稱,樂府的職責是負責到民間去采風,收集民歌并為之配上樂譜,后來人們這些樂譜的歌詞也一并稱之為“樂府”。)
三國時期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詩作,但在用韻上不符合規律。隔句押韻的七言詩,最早的是南北朝時期的文學家鮑照的《擬行路難》之一、之三。
齊梁時代,出現四聲(平、上、去、入聲),使詩歌創作開始講究平仄押韻。南朝齊永明時期,當時的沈約等人講究聲律、對偶的新體詩,至初唐沈縉凇⑺沃問時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時期。律詩是中國近體詩的一種,格律嚴密,律詩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一,每首分別為五言、六言、七言句,簡稱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較少見。通常的律詩規定每首8句。如果僅6句,則稱為小律或三韻律詩;超過8句 ,即10句以上的 ,則稱排律或長律。到了唐代,才正式形成了一種講求平仄和對仗,為其特點的格律詩(也叫近體詩,包括絕句、律詩)。唐代律詩在定型化過程中和定型后,都存在變例,有些律詩不完全按照格式寫作,如崔顥的《黃鶴樓》,即前半首為古體格調,后半首才合律。律詩的這種變化被稱為拗體 。
二、幾組定義
要想學會近體詩創作,品評詩歌的美倫美奐,必須要弄懂弄通以下幾組相對應的概念。
1、絕句、律詩:
絕句指一首近體詩中只有四句詩。
律詩指一首近體詩中必須有八句詩。
2、五言、七言:
五言指一句詩中有五個文字,一個字也叫一言。
七言指一句詩中有七個文字。
3、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
五言絕句:一首詩四名,一句五個字;一首詩共計二十個漢字。
七言絕句:一首詩四句,一名七個字;一首詩共計二十八個漢字。
五言律詩:一首詩八句,一句五個字;一首詩共計四十個漢字。
七言律詩:一道詩八句,一句七個字;一首詩共計五十六個漢字。
4、押韻:
近體詩是嚴格講究押韻的,除首句是否入韻外,都是隔句押韻,即一、二、四;或一、二、四、六、八押韻,押韻只押平聲韻;近體詩不允許“出韻”。
5、平仄:
古有四聲,平上去入,平為平,上、去、入為仄(現代漢語中沒有入聲了,),故有平仄。平仄是形成近體詩的最重要的因素,這是規律,不可突破。
按照詩作中第一句(首句)平仄使用規律,可以把詩句分析成:
①平起平收式:― ― | | ― ― ― | | | ― ―
②仄起平收式:| | | ― ―| | ― ―|| ―
③平起仄收式:― ― ― | | ― ― | | ― ― |
④仄起仄收式:| | ― ― || | ― ― ― | |
這四句也就是詩歌構成的基本句,只是放在其它詩句上,不講啥起啥收
罷了。
6、聯、出句、對句:
近體詩每兩句為一聯,一聯中的上句為出句,下句為對句。
7、對、粘:
對:同一聯中出句和對句的第二個字的平仄必須相反,不符合規律叫失對。
粘:上聯中的對句和下聯出句的第二字的平仄必須相同,不符合規律叫失粘。
8、拗、救:
近體詩中有的地方的平仄不能隨意變更,如違反了平仄規律就叫“拗”,但“拗”了以后是需要“救”的。
9、對仗:
近體詩另一重要特點是對仗,對仗是針對聯來說的,律詩的四聯各有名稱:
第一聯叫“首聯”。第二聯叫“頷聯”。
第三聯叫“頸聯”。第四聯叫“尾聯”。
這是十分有聯想性的四個字,上下相聯,形成全詩。一般說,“頷聯”、“頸聯”用對仗。對仗的要素有基礎要素、語法要素、聲律要素。
三、圖釋詩律
總結上文,可以一譜匯總: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的平仄律表,二、四、六、八句最后一字是韻角,首句是平起仄收式,可以不入韻。一般說來,五言律詩以首句不入韻為常,七言律詩以首句入韻為常。
參考文獻
[1]王力 《古代漢語》 中華書局 1978年
[2]張之強 《古代漢語》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