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帶詞的成語

帶詞的成語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帶詞的成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帶詞的成語

帶詞的成語范文第1篇

含有一對反義詞的成語

悲歡離合 古今中外 古往今來 天南地北 出生入死 今是昨非

1和2位是反義詞的成語:

悲喜交加 黑白分明 功敗垂成 進退兩難 進退維谷 輕重緩急 輕重倒置 生死存亡 生死攸關 始終如一 是非曲直 陰陽怪氣

左右逢源

1和3位是反義詞的成語:

大驚小怪 大街小巷 大材小用 大同小異 東奔西走 東張西望 古為今用 今非昔比 苦盡甘來 來龍去脈 冷嘲熱諷 里應外合

南轅北轍 南腔北調 南征北戰 內憂外患 前赴后繼 前仆后繼 前仰后合 前因后果 深入淺出 生離死別 死去活來 天崩地裂

天翻地覆 天高地厚 天高地迥 天昏地暗 天經地義 天羅地網 天旋地轉 天誅地滅 同床異夢 異口同聲 異曲同工 陰錯陽差

有備無患 有口無心 有名無實 有氣無力 有始無終 有恃無恐 有頭無尾 有天無日 有眼無珠 有勇無謀 左顧右盼 左鄰右舍

左思右想 上行下效 朝令暮改 朝三暮四 前呼后擁 東倒西歪 眼高手低 喜新厭舊 口是心非 頭重腳輕 有頭無尾 前倨后恭

東逃西散 南轅北轍 左顧右盼 積少成多 朝秦暮楚 出生入死 舍生求死 七上八下 進退兩難 天長地久 東張西望 貌合神離

三長兩短 弱肉強食 水深火熱 早出晚歸 取長補短 大驚小怪 大材小用 九死一生 異口同聲 街頭巷尾 生離死別 陰晴圓缺

生死存亡 眉來眼去 柳暗花明 南轅北轍 洋為中用 前俯后仰 里應外合 好逸惡勞 前赴后繼 深入淺出 內憂外患 橫七豎八

噓寒問暖 轉危為安 弄巧成拙 惹是生非 惹事生非 推陳出新 貌合神離 顧此失彼 左鄰右舍 驚天動地 開天辟地 歡天喜地

承上啟下 南轅北轍 人來人往 承前啟后 反敗為勝 化敵為友 化險為夷 去粗取精 陰差陽錯 虎頭蛇尾 天崩地裂 一決雌雄

陽奉陰違 樂極生悲 無中生有 有勇無謀 人情冷暖 前仰后合 掐頭去尾 左右開弓 左擁右抱 左右逢源 先來后到

爭先恐后 大同小異

2—4位是反義詞的成語:

舍生忘死 貪生怕死 醉生夢死 承上啟下 承前啟后 開天辟地 驚天動地 頂天立地 花天酒地 歡天喜地 改天換地 經天緯地

遮天蓋地 震天動地 翻天覆地 翻來覆去 顧此失彼 厚此薄彼 虎頭蛇尾 街頭巷尾 繼往開來 揚長避短 說長道短 三長兩短

截長補短 取長補短 今是昨非 口是心非 似是而非 空前絕后 除舊布新 你死我活 拈輕怕重 弄假成真 七上八下 欺上瞞下

完整無缺 借古諷今 頌古非今 起死回生 避重就輕 頭重腳輕 將信將疑 尺短寸長 積少成多 瞻前顧后 挑肥揀瘦 同甘共苦

聲東擊西 喜新厭舊 兇多吉少 眼高手低 假公濟私 懲前毖后 自始至終 朝思暮想 飛短流長 返老還童 爭先恐后 轉敗為勝

前呼后擁 東倒西歪 眼高手低 喜新厭舊 口是心非 頭重腳輕 有頭無尾 前倨后恭 東逃西散 南轅北轍 左顧右盼 積少成多

朝秦暮楚 出生入死 舍生求死 七上八下 進退兩難 天長地久 東張西望 貌合神離 三長兩短 弱肉強食 水深火熱 早出晚歸

取長補短 大驚小怪 大材小用 九死一生 異口同聲 街頭巷尾 生離死別 陰晴圓缺 生死存亡 眉來眼去 柳暗花明 南轅北轍

洋為中用 前俯后仰 里應外合 好逸惡勞 前赴后繼 深入淺出 內憂外患 橫七豎八 噓寒問暖 轉危為安 弄巧成拙 惹是生非

惹事生非 推陳出新 貌合神離 顧此失彼 左鄰右舍 驚天動地 開天辟地 歡天喜地 承上啟下 南轅北轍 人來人往 承前啟后

反敗為勝 化敵為友 化險為夷 去粗取精 陰差陽錯 虎頭蛇尾 天崩地裂 一決雌雄 陽奉陰違 樂極生悲 無中生有 有勇無謀

人情冷暖 前仰后合 掐頭去尾 左右開弓 左擁右抱 左右逢源 先來后到 爭先恐后 大同小異

3—4位是反義詞的成語:

不關痛癢 顛倒黑白 混淆黑白 混淆是非 顛倒是非 舉足輕重 無足輕重 禮尚往來

帶詞的成語范文第2篇

關鍵詞明清俗語辭書及其所錄俗語詞研究俗語詞研究成績

關于漢語史的分期,目前學界比較公認的是分成上古漢語、中古漢語和近代漢語。近代漢語階段,口語發展十分迅速,古人在各種書面文獻中記錄了相當多的口語材料,也做了一些口語詞語詮釋的工作。但從總體上來看,這些材料和相關詮釋工作并沒有引起訓詁學家們應有的重視。一直到二十世紀,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和蔣禮鴻《敦煌變文字義通釋》的出版,才表明近代漢語詞匯研究有了突破性的發展。二十世紀最后的二十多年一直到現在,近代漢語研究發展得異常迅猛,各方面的研究開展得如火如荼,不論是在研究材料的開拓還是在研究方法、研究理論等方面,都取得了豐富的成果。現在我們讀到的曾昭聰教授的新著《明清俗語辭書及其所錄俗語詞研究》就是近代漢語俗語詞研究的重要成果。

《明清俗語辭書及其所錄俗語詞研究》(以下簡稱《研究》),2015年9月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該書除緒論、結語、主要引用語料與參考文獻之外,共分十章,44萬余字。作為近代漢語俗語詞研究的新成果,該書分量十足,其研究內容及所取得的成績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 關注文獻材料的開掘,拓寬了近代漢語詞匯研究的領域

中國古代有編寫方言俗語辭書的優良傳統。西漢揚雄所撰《方言》是最早記錄方言詞的著作,東漢服虔的《通俗文》則是第一部記錄并詮釋俗語的著作。受二書影響,歷代從事方言俗語詞匯記錄與研究工作的人不少。到了明清民國時期,尤其是清代,編纂各種方言俗語辭書蔚然成風,出現了大批俗語辭書。“所謂明清俗語辭書,其范圍可以認定為明清時期(兼及民國)編纂的記錄并詮釋較通行的一般性的漢語方言俗語或俗語詞的辭書。”(《研究》: 4)日本已故著名漢學家長澤規矩于1974年輯集俗語辭書二十種,名為《明清俗語辭書集成》(以下簡稱《集成》),由日本汲古書院影印出版。在《集成》出版之前,商務印書館已先后排印出版了《恒言錄恒言廣證》(1958年)、《通俗編(附直語補證)》(1958年)、《〈邇言〉等五種》(1959年)。在《集成》之后中華書局亦排印出版了《稱謂錄親屬記》(1996年)、《通俗常言疏證》(2000年)、《通俗編(附直語補證)》(2013)等。

雖然近代漢語研究已有不少成果,研究的語料已非常廣泛,但還有很多材料可以進一步挖掘。明清俗語辭書就是一座有待大力挖掘的富礦,但是,學界相關研究成果非常少,《研究》之前學界尚沒有關于明清俗語辭書研究的專著。其主要原因,一是學界往往只注意到明清俗語辭書的不足而對其重要性與價值尚缺乏足夠的認識;二是明清俗語辭書中的絕大多數著作還沒有排印本,只有影印本,且影印本印數較少,這對于相關研究的推廣也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由于明清俗語辭書數量較多,《研究》以《集成》和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排印本中所收錄的辭書及這些辭書所收錄的俗語詞為主要研究對象。《研究》的目的是對明清俗語辭書及其所錄俗語詞進行較為全面、系統的研究。因此,從研究材料的角度來說,《研究》關注文獻材料的開掘,拓寬了近代漢語詞匯研究的領域。

二、 進行辭書學方面的研究,有助于辭書史

研究與當代語文辭書編纂

辭書學作為一門學科的觀點已經得到了學界的廣泛認同,明清俗語辭書毫無疑問屬于辭書學的研究范圍。《研究》以明清俗語辭書為研究對象,自然與辭書史關系密切。該書的相關研究主要表現在:

(一) 明清俗語辭書編纂體例的研究。《研究》指出,明清俗語辭書的編纂不僅僅是為了“尋找俗語俗字的出處或最早用例”,其編纂目的一是探求詞的得名之由,揭示詞的最早用例;二是有意記錄方言俗語,并做深入考證;三是為方便相關人士查檢俗語。這就扭轉了學界原來鄙薄明清俗語辭書的觀點。從詞目收錄來看,明清俗語辭書收錄詞目的特點一是“字”“詞”“語”兼收,二是“詞”“語”為主,“詞”占重頭。以此為出發點,《研究》進一步對辭書編纂中“語詞兼收”與“語詞分立”做了思考,認為二者是可以并存的,明清俗語辭書的“語詞兼收”現象不能簡單地判為不足。從釋詞來看,《研究》將明清俗語辭書的釋詞特點歸結為兩個方面,一是以書證為主,或無釋義,體現辭書編纂的“原則中心論”; 二是結合民

俗文化、文化史進行釋詞,體現了語言史與文化史相結合的精神。《研究》也客觀總結了明清俗語辭書在編纂體例與文獻書證方面的不足。該書的相關研究可以為當代語文辭書的編纂提供一定的參考。

帶詞的成語范文第3篇

關鍵詞:我們 咱們 區別

一、人稱代詞“我們”與“咱們”的來源

“我們”與“咱們”都是現代漢語第一人稱代詞的復數形式。二者形成路徑有同有異。

“我”,早在甲骨文中就出現過,在甲骨文中表第一人稱的復數意義,類似現今的“我們”、“咱們”。比如:①茲雨不唯禍我?(《甲骨文合集》12889)先秦文獻中,“我”可表單數,也可表復數。例如:①我雖不敏,請嘗試之。(《孟子•梁惠王上》)(表單數) ②我后不恤我眾,舍我穡事而割正夏。(《湯誓》)(表復數)唐代時“我”同“彌”“弭”結合使用,作用類似于“我們”。如:我彌當家沒處得盧皮遐來。(因話錄卷4附唐語林卷6)宋元時期,“們”綴大量出現,有“每”“門”“滿”“瞞”“懣”等變體。“我”與這些詞結合使用,用法亦同“我們”類似,可用于單數,也可用于復數。如:①如何我瞞四千里路來。(《齊東野語卷5》) ②我們也要戰,但無人主此事。(《三朝北盟匯編卷242》 明清時期,基本統一用“我們”,且其多表復數義。如:①“我們豁去虛文,且談談正事。”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②“我們雖不配使,也別太苦了我們”(《紅樓夢》)

“咱”的歷史較難考證。一般認為,“咱”是由“自家”的合音演變而來的,有單數跟復數兩種指稱用法。“咱”用作人稱代詞,大概始于宋,如:你若無意向咱行,為甚夢中頻相見。(柳永《玉樓春》) “咱們”用作人稱代詞也大概始于宋,如:“咱們祖上亦是宋氏。”(宋•周密 《癸辛雜識續集•文山書為北人所重》)。那個時期,“咱們”有諸如“們”“們”等變體,如:思量們的好處哩。(《牧羊記•望鄉》)但是到了明清,變體基本不用了,統一用“咱們”。

二、“我們”與“咱們”的區別

首先我們看下二者的理性義區別。詞義中同表達概念有關的意義部分叫做理性義,或叫概念義、主要意義。《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對“我們”和“咱們”有如下解釋: “我們”,人稱代詞,稱包括自己在內的若干人;“咱們”,人稱代詞,它的第一個義項是,總稱己方(我或我們)和對方(你或你們),比如,①~~是一家人;包括談話的對方用“咱們”,不包括談話的對方用“我們”,如,我們去干活,你要是沒事,~一塊去;不過在某些場合說“我們”也可以包括談話的對方;第二個義項是借指你或我,比如,①“~是個直性子,說話不會拐彎(指我) ②~別哭,媽媽出去一會就回(對小孩說,指你)。上述內容亦可表述如下。“咱們”既包括說話人也包括聽話人,稱為包括式用法。“我們”和“咱們”在同一情境中出現時,“我們”只包括說話人一方,不包括聽話人那方,稱為排除式用法。對話或文章里只用“我們”時,它可以是排除式也可以是包括式。例如:①你放手干吧,我頂你到底。(排除式)。②我們都是學生,好好學習是我們應做的事。(包括式)。“我們”有時實際指“我”,這種用法多見于學術論文、專著中。如:我們劃分詞類確實就是為了研究語法、講解語法。(《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陸儉明)

二者在色彩義上的區別較明顯。理性義是詞義中的主要部分,詞還有附屬于理性義的色彩意義,也可稱做附屬義。它附著在詞的理性義之上表達人或語境所賦予的特定感受。“咱們”,常用于北方口語中,帶有親近的感彩可拉近雙方的關系。比如:班主任見到小明,高興的對小明媽媽說:“咱們小明又進步了”。“咱們”傳遞出了親近的感覺,縮短談話者的心理距離。“我們”在南方比較常用,同時也通用于全國。在官方的講話和行文中一概不用“咱們”而用“我們”。因此“我們”的口語色彩沒有“咱們”濃郁,其表達出的感彩也比“咱們”淡。應當注意的是,由于“咱們”經常用在口語語體中,便帶上了口語語體所特有的色彩,比較口語化。而“我們”通用于全國的口語中,而且官方文件和其他正式的文件都是用“我們”,這導至“我們”不僅僅有口語色彩,而且兼具書面語色彩。

綜合上述,“我們”的歷史比“咱們”的歷史更為長久。兩者概念義有明顯不同,色彩義也有明顯區別,“咱們”多用于口語,給人以親近個感覺,“我們”則通用于口語和書面語,感彩較淡。

參考文獻:

[1]陸儉明.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2]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增訂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帶詞的成語范文第4篇

【關鍵詞】傳承 創新 當代 陶瓷藝術

隨著陶瓷技術發展,我國的陶瓷藝術正呈現出新魅力,陶藝家運用陶瓷獨特藝術語言,表現自身的藝術態度與追求,在新時代下,陶瓷藝術可分成傳統陶藝的發展、完全脫離于傳統的陶瓷藝術以及集傳統與現代陶瓷精華的藝術,當代陶瓷藝術要獲得有效發展,需要傳承的基礎上加強當代陶藝的創新。

一、傳統文化的傳承

藝術存在形式從發生學角度看,能分成靜態與動態藝術兩類,其中,古典藝術可規劃為靜態藝術,基本均是以語言為重心的,并以審美作為目的,主要是曲意洗心養性的,靜態藝術可稱為在家藝術,而現代藝術流向為動態藝術,是以觀念作為主導,并以審智作為目的,主要是宣傳教化的,可稱之為在路上藝術。我國的傳統文化可概括成靜凈敬,是我國中國書畫、陶瓷藝術根本的心理趨向,在現代化的焦慮浮躁文化語境中,源自人們的本源審美感受,正逐步轉變成文化鄉愁的呼吁,給我國的陶瓷藝術提供了新發展可能。這種藝術形式從本源上看是種靜態藝術,將傳統靜轉變成現代意識靜,已成陶瓷藝術所需考慮的,隨著文化語境的改變,若再死守著原來的老舊陶瓷藝術,顯然是不合適的了。要有效傳承傳統的陶瓷藝術,可從下列方面著手:首先,在傳統陶瓷中,應恰當融入當代的藝術,并用觀念來驅動,由語言形式至思想內涵,應該給予改變,從靜態轉變成動態,并構建新現代陶瓷藝術的象征譜系,如干道甫抽象的青花瓷版畫與冰藍公社陶藝的現代瓷板畫就是傳統藝術下的成功典范,是非常值得重視的;其次,堅持靜態藝術,在根源上,實施古典理想重構,將傳統藝術本質與現代訴求進行發揚,以尋找可連接的切合點,應在氣息、形質與涵蘊等領域提供視覺感受、語言體驗與表現等可能性,目前探索有成的代表作品代表人物有冰藍公社中安銳勇的潛抽象瓷版畫與張堯的青山綠水系列。在探索的道路上,動態與靜態藝術是不能替代的,由當代陶藝整體的狀態看,基本上是玩的觀念,要真正吸取傳統經典,還需要認真考慮與努力,在傳承傳統精華的同時,要給予創新,充分發揮陶藝。

二、加強當代陶瓷藝術的傳承與創新

傳統陶藝中的時代精神創新。當代陶瓷藝術要不斷發展,煥發出時代精神,需要采取恰當方式進行創新,可采取傳統基礎創新與外部文化的借鑒吸收等兩種方式,我國陶瓷文化已有上千年了,傳統根基是無法比擬的,在傳統陶藝上,目前陶藝態度主要呈現出虛無與仿古兩種傾向,其虛無傾向是指形式至內容方面完全拋棄了傳統藝術,實施最大膽創造與革新,以創造現代作品。在陶瓷藝術界,這種現象盡管不明顯,不過對傳統陶藝進行全盤否定的聲音也并不少見,尤其是學院派的傳播。而仿古傾向所指的是內容與形式上均照搬古代的陶瓷樣式,沒有一點創新與改變。這種傾向景觀滿足了一些民眾需要,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政治與文化等領域的發展變化,仿古仍占據主流是不符合時代潮流的。在陶瓷藝術中,時代精神體現不夠,為有效適應現代陶瓷藝術的發展,應在堅守傳統根本基礎上,充分體現出陶藝的時代精神,這兩方面是不矛盾的,從古至今,傳統無一成不變的,需要把傳統糟粕除去,并有效保留精華,將進步健康的時代潮流元素有效加入,讓陶藝能與時俱進,體現其本身特色基礎上,又含有時代內涵。如呂金良教授的陶瓷作品,就將傳統青花魚現代陶瓷造型進行了有機結合,并讓金色點綴其中,造型穩重,設色高雅,給人們清麗與高雅之感,是當代陶瓷作品中的良好傳承及創新的體現。

外來陶藝與時代精神的結合。要讓陶藝有效反映我國的當代精神,促進陶藝事業的發展,需要廣泛吸收外部的陶藝成就,尤其是在經濟文化的多元發展下,固步自封是難以有效發展的,陶瓷藝術應該來源廣泛,可有效借鑒外國先進的藝術理念與方法,將國內陶藝與國外豐富藝術理念進行有機結合,將其良好經驗理念為我所有,如元朝時代,西亞青花顏料與構圖法的引進,清朝時期,對西方琺瑯彩技的借鑒,發明了粉彩,出現了西方的紋樣與油畫表現形式,廣泛吸收國外先進的陶藝因素,可有效推動當代陶藝的健康全面發展,避免盲目排外與全盤照搬的情況發生,特別是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加強陶藝的創新與傳承,可讓我國的陶瓷藝術具有更好發展,更符合時代精神,有效實現中國夢,讓中國的陶瓷藝術走進輝煌時代。

注重陶瓷的內涵化與市場因素。在當代陶瓷藝術中,外行觀賞陶瓷的是紋飾、器形,而內行所看的是內涵與氣息,陶瓷藝術作為我國藝術精神器物,無深厚文化氣息與內涵灌注其中,就僅是好看不耐品的裝飾品,無法稱為藝術品,通過泥火熔融,并賦予靈魂,才是陶瓷藝術,特別是藝術真諦的體現,如今,現代人不可能做古人,需要融入現代語境,對現代人的文化思考與生命體驗進行表現,面對西方的強勢話語,對自身現代感進行表達,已成本源性審美與藝術精神的融入觀念,僅僅依靠一點觀念與意識是不合理的,需要將陶藝家自身靈魂與傳統文化進行有機結合。另外,隨著我國各類藝術不斷發展,我國藝術市場獲得空前的自由、多遠與活躍,但市場同時也出現了空前平庸化、時尚化與市場化現象,并獲得了泡沫繁榮,對于藝術市場來說,有損本身良性的發展。與傳統藝術相比,存在粗制濫造與急功近利之嫌,為有效維護文化藝術市場,應該將目光有效聚集在陶藝當中,特別是當代陶藝發展,這是當前社會時代必然的選擇。

三、結束語

隨著我國科技不斷發展,陶瓷材料、技術與工藝方面出現了很大改變,傳統陶瓷藝術受到了極大挑戰,為有效適應現代社會潮流與審美情趣,當代陶藝在有效傳承古典陶藝精華的同時,應該去其槽粕,對陶瓷藝術進行有見地的創新,不能盲目地拋棄傳統陶藝經典,結合當代審美情緒與陶藝家的經驗,合理傳承與創新當代的陶瓷藝術,可有效推動我國陶瓷文化發展,為實現陶瓷文化中國夢做出一份貢獻。

參考文獻:

帶詞的成語范文第5篇

關鍵詞:德宏傣語 復合式合成詞 構詞法

德宏傣語是分析型語言,缺乏豐富的形態變化,缺少詞形變化,主要靠語序和虛詞來表達語法意義。德宏傣語中的合成構詞有三種形式:不同詞根的組合、詞根和詞綴組合、相同詞根的組合。本文在對傣語復合構詞進行分析時,主要采用句法結構分析法,即分別從并列式、偏正式、動賓式、主謂式、補充式等形式來分析。從詞根和詞根之間的關系看,主要有五種類型。

一、聯合型

由兩個意義相同、相近、相關或相反的詞根并列組合而成,又叫并列式。由此種方式構成的復合詞,在德宏傣語中大量存在,并具有一定的能產性,所構成復合詞的詞性有名詞、動詞、形容詞等。

(一)名詞語素+名詞語素名詞33

(1)???? moi33(霜)+??? ha24(雪)冰??????? moi33ha24

(2)??? to33(身體)+???? xi?453(身軀)身體??????? to33xi?453

(二)動詞語素+動詞語素動詞

(3)??? k?t54(摩)+??? 3t?u24(擦)摩擦?????? k?t54t?u24

(4)?? xa?i33(告)+????? m?k21(訴)告訴??????? xa?i33m?k21

(5)??? xa?u33(動)+???? l??24(搖)動搖??????? xa?u33l??24

(三)形容詞語素+形容詞語素形容詞

(6)????x??24(僵)+????ku?24(硬)僵硬???????? x??24ku?24

(7)????xom24(苦)+????fat21(澀)苦澀???????? xom24fat21

(8)???xa?k24 (勤)+????x?n453(快)勤快 ??? ???? xa?k24x?n453

二、正偏型

德宏傣語和漢語在語序上相反,大部分傣語詞匯是后面的語素修飾、限定前面的語素,以“中心語+修飾語”的形式構成,它們之間是修飾與被修飾、限定與被限定的關系。大部分傣語正偏復合詞的詞性可根據所修飾限定的中心詞的詞性來確定。在傣語里,正偏式復合詞占有較高比例,可構成正偏式復合名詞、動詞和形容詞等,其中以正偏式復合名詞所占比例最高。

(一)名詞語素+名詞語素名詞

(9)??? la?m54(水)+???? l??24(奶)奶水??? ???? la?m54l??24

(10)???? t?u?453(桶)+??? la?m54(水)水桶 ???? ??? t?u?453la?m54

(11)??? la?m54(水)+??ta33(眼睛)眼淚??? ?? la?m54ta33

(二)名詞語素+形容詞語素名詞

(12)???? kon453(人)+??? t?a?u42(老)老人 ???? ??? kon453t?a?u42

(13)???? t?o21(豆)+???? l??24(黃)黃豆???? ???? t?o21l??24

(14)???? t?o21(豆)+?? la?m33(黑)黑豆???? ?? t?o21la?m33

(三)名詞語素+動詞語素名詞

(15)???? pet21(鴨)+???? pi?42(烤)烤鴨???????? pet21pi?42

(16)??? ja42(煙)+???? mom21(捂)烤煙??????? ja42mom21

(17)??? p?a42(毯子)+???? hom21(蓋)被子 ??? ???? p?a42hom21

(四)形容詞語素+名詞語素形容詞

(18)???? l??24+???? xi?24姜黃???? ???? l??24xi?24

(19)???? l??24 +??? xam453金黃???? ??? l??24xam453

(20)???? ??24+??????? ma:k21p?a53檸檬黃???? ??????? l??24ma:k21p?a53

(五)形容詞語素+形容詞語素形容詞

(21)??? l??33 +??? sa?24\紅??? ??? l??33sa?24

(22)???? xeu24+??? sa?24淺綠???? ??? xeu24 sa?24

(23)???? s?m21+??? sa?24淺藍???? ??? s?m21 sa?24

三、補充型

補充型復合詞的后一詞根補充說明前一詞根。前面的語素表示動作,后面語素補充說明前面的語素,表示動作的結果或趨向。補充式復合詞多數是由補充短語凝固、詞化而來,補充式復合構詞在漢語和傣語中出現較晚,在復合構詞形式內屬于非能產性的構詞方式,所構成的補充式復合構詞數量較少。

德宏傣語中,由“動詞+動詞”或“動詞+形容詞”構成的補充結構是比較常見的形式。在現代傣語里,傣語補充式復合詞數量不多,其補充短語多是表示結果性、趨向性的。

(一)動詞語素+動詞語素動詞

(24)???? t?ek21(壓)+??? pe54(倒)壓倒??????? t?ek21pe54

(25)??? ta?u54(推)+???? pin54(翻)??????? ta?u54pin54

(26)??? ta?u54(推)+???? lam54(倒)推倒??????? ta?u54lam54

(二)動詞語素+形容詞語素動詞

(27)???? ??m21(焙)+???? h??42(干)焙干???????? ??m21h??42

(28)?? xa?i33(表述)+??? lat54(明白)表白?? ??? xa?i33lat54

(29)??? xa?u42(進)+??? ma453(來)進來??? ??? xa?u42ma453

(30)??? xa?n42(隔)+???? xat21(斷)隔斷??? ???? xa?n42xat21

(31)???x?n42(上)+??? ka21(去)上去?????? x?n42ka21

(32)??? vot54(提)+???? su?24(高)提高??? ???? vot54su?24

此外,在傣語里還有一種特殊情況:由于受到漢語影響,直接借用漢語借詞構成補充式結構。

(33)???? t??n42(補)+??? t?m33(增,漢語借詞)補足??????? t??n42t?m33

四、動賓型

動賓型復合詞的前一詞根表示動作、行為,后一詞根表示動作、行為所支配、關涉的事物。動詞語素在前,表示動作、行為,后一語素表示動作、行為所支配、關涉的事物。德宏傣語和漢語一樣屬于SVO型語言,賓語在動詞之后。無論在漢語還是在德宏傣語中,動賓型合成詞能產性都比較高。

動詞語素+名詞語素動詞

(34)??? ka?n42(忍)+?? ?a?33(心)忍耐??? ?? ka?n42?a?33

(35)??? kin33(抽)+??? ja42(煙)抽煙??? ??? kin33 ja42

(36)???? k?n453(刺)+??? hu24(耳朵)刺耳???? ??? k?n453hu24

(37)???? xai24(調)+???? ho24(頭)調頭???? ???? xai24ho24

(38)??? xa?u21(握)+ ??? m?453(手)握手??? ??? xa?u21m?453

(39)??? xa?m24(傷害)+?? ?a?33(心)傷心??? ?? xa?m24?a?33

(40)???? x?n453(回)+???? xam453(話)回話???? ???? x?n453xam453

五、主謂型

主謂型復合詞的前一詞根表示被陳述的事物,后一詞根是陳述前一詞根的,兩個語素之間的語義關系主要是說明與被說明的關系。現代漢語和德宏傣語中主謂式句法結構的基本語序為“主語-謂語-賓語”。通過分析發現,主謂結構短語降格為主謂復合詞,語序結構沒有發生變化,與句法結構基本一致,語音和形式上也沒有發生變化。

(一)名詞語素+形容詞語素形容詞

(41)??? fa54(天)+????l?t21(晴朗)天晴??????? fa54l?t21

(42)??? fa54(天)+????lam4(陰)天陰???????fa54lam42

(43)?? ?a??33(心)+?? ki33(好)心情舒暢?? ?? ?a??33ki33

(二)名詞語素+動語素名詞

(44)??? fa54(天)+?? la??33(響)雷??? ?? fa54la??33

(45)??? fa54(天)+??? m?p54(閃)閃電??? ??? fa54m?p54

參考文獻:

[1]孟尊賢.傣漢詞典[Z].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

[2]巫凌云,楊光遠.傣語語法[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

相關期刊更多

農業現代化研究

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國科學院

古漢語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湖南師范大學

梧州學院學報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梧州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绥宁县| 五莲县| 四子王旗| 海晏县| 获嘉县| 长春市| 长泰县| 合肥市| 抚顺县| 紫阳县| 新邵县| 乌拉特中旗| 井冈山市| 滦南县| 昭平县| 新巴尔虎右旗| 高密市| 叶城县| 海安县| 五华县| 安多县| 辛集市| 长兴县| 筠连县| 柞水县| 桐城市| 东兴市| 咸阳市| 莎车县| 陇川县| 佛教| 二连浩特市| 烟台市| 保亭| 桂平市| 桃源县| 五寨县| 德化县| 西充县| 朝阳区| 淮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