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三好生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威脅西田“三好生”地位的是一位新轉學到班上還不到一學期的名叫小酷的同學。小酷是這樣一個同學:他性格開朗、人緣極好,轉學到班上沒幾天,就和大家打成一片;他學習用功、成績優異,常常受到各科老師的表揚;他性情溫和、樂于助人,不管誰向他請教問題,他都耐心解答;他興趣廣泛、能力極強,能拉小提琴,能打籃球……可以說,小酷集所有的優點于一身,誰能不喜歡他呢?
這不,離六一兒童節越來越近,“三好生”榮譽評選活動也開始了,班上提議小酷當選“三好生”的呼聲很高。一直以來,西田都憑著出色的表現當選“三好生”,地位牢固,不可撼動。但這回,樂奇不由得替好朋友著急起來。他未雨綢繆,私下做了個調查,發現支持小酷的同學竟然比支持老牌“三好生”西田的還要多。拋開個人感情不說,其實樂奇也是蠻欣賞小酷的,只不過,一想到好朋友即將被一個新同學輕而易舉地打敗,他的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真不是滋味。因此,樂奇決定出手幫助西田“衛冕”。他試圖勸說那些支持小酷的同學,結果不奏效,大家都說只支持對的,不支持拉票的。樂奇氣得七竅生煙,抱怨他們不念舊情。可是他這樣又有什么用?畢竟選票掌握在同學們手中。
思來想去,樂奇覺得要想幫助西田,最好的辦法就是找出小酷的缺點。沒錯,人無完人,只要找出小酷的負面信息并公之于眾,大家對他的印象就會變差,支持率也就會下降。于是,樂奇興沖沖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訴西田。誰知西田一本正經地制止道:“我不同意這樣做!‘三好生’本來就不是為某個人特定的。既然小酷比我優秀,他就有資格當這個‘三好生’。再說了,不管有多想被評上‘三好生’,也應該公平、公開、公正地去競爭。采用不正當的辦法非但不是在幫我,反而會陷我于不義之地。”
“你啊你……”樂奇碰了一鼻子灰,氣得無話可說。不過氣歸氣,為了好朋友,樂奇還是悄悄地關注起小酷的缺點來。然而,就算樂奇是拿著放大鏡去找,還是一無所獲。樂奇決定主動出擊,生點是非來。課間的時候,他悄悄把腿伸到過道上,把小酷重重地絆了一跤。當看到小酷痛苦地從地上爬起來的時候,樂奇非但不道歉,反而得意地想:來罵我吧,來打我吧。按規定,打罵同學一率不能參評“三好生”……
出乎樂奇意料的是,小酷非但不生氣,還忍痛道歉:“對不起!都怪我走路沒看路。你有沒有被我踩疼?”
西田見了,連忙走過去,把小酷扶到座位上,并轉頭對樂奇說:“樂奇,你太沒禮貌了。明明是你絆倒小酷,怎么反而讓小酷道歉呢?”
“我……”樂奇吃力不討好,愣在那里啞口無言。
小酷揉著大腿,大度地說:“沒事,沒事,樂奇也不是故意的。”
世上哪有這樣的人?小酷越這樣,樂奇就越不服氣。他想,小酷一定是為了奪得“三好生”的榮譽才故意這樣的。樂奇眼前一亮,又冒出一個主意來。他知道,有的同學在老師面前表現得乖巧又聽話,可一回到家就換了一個樣子,成為蠻橫無理的“小少爺”“大小姐”。沒錯,是人哪能沒有缺點?小酷的缺點一定都放在家里表現了。如果我能拍到他在家里的糟糕表現,也有很強的殺傷力。
此時的樂奇,與其說是在幫助好朋友,還不如說是在為自己而戰。到了放學的時候,他悄悄地跟著小酷來到一個小區里。小酷家就在一樓,一進門,小酷就把門給關了。樂奇先是把耳朵貼在門上聽,聽來聽去也沒有聽到什么動靜。然后,他又圍著屋子繞了一圈,終于發現可以透過一扇虛掩的窗戶看到里面的情況。
此時,小酷正在屋里做作業。他現在和在學校表現一樣,挺直腰板坐在書桌前,嚴格遵守“眼離書本一尺,胸離桌子一拳,手離筆尖一寸”的要求。樂奇大失所望,正想離開,屋里突然傳來“嘀嘀嘀”的聲音。再一看,樂奇驚得眼珠子都快掉出來了――小酷往脖子上一摸,竟然抽出一根帶著插頭的電線!緊接著,他把插頭往墻上的插座一插,警報聲消失了,他的頭頂上亮起一道紅光來。
要不是及時把嘴捂上,樂奇非尖叫不可。現在他明白小酷為什么在方方面面都表現得那么好了,原來,他是一個機器人。吃驚之余,樂奇更為興奮――小酷是機器人的證據比任何缺點都更有價值。不管機器人有多逼真,也不是真正的人,自然也就不能參加“三好生”的評選了。
第二天,當著小酷和全班同學的面,樂奇揭開了這個天大的秘密。
“小酷是機器人?哈哈哈……”同學們哄堂大笑,都說樂奇在說科幻故事。
“我沒編故事,他的插頭就在脖子上,他的腦袋上還有一盞燈呢!”樂奇急了,伸手在小酷的脖子上找插頭。可是,小酷的脖子與常人的一樣光滑細膩,連縫隙都沒有,更別說什么插頭了,再看他的腦袋,也和常人無異。
“咯咯咯……”小酷被撓得又癢又難受,連連哀求道,“樂奇,別鬧了。你說我是機器人就是機器人,總行了吧。”
見樂奇還不住手,同學們看不下去了,紛紛圍過來撓他的癢癢,幫小酷解圍。
就在樂奇為自己拿出殺手锏也對付不了小酷而感到苦惱的時候,事情突然有了轉機:小酷又要轉學了。送別小酷的時候,很多同學舍不得他走,甚至摟著他哭。
“謝謝你們,要不是我爸爸媽媽要到外地工作,我也舍不得離開大家。我會永遠記住你們的。”小酷說著,也流下了眼淚。
當看到小酷的眼淚時,樂奇不由得想:難道那天真是我看花了眼?
更讓樂奇感到意外的是,當天晚上,他接到了小酷打來的電話。小酷告訴樂奇,樂奇沒有看花眼,他真的是一個機器人。
原來,小酷是科研所最新研制出來的高仿真機器人,他到學校是為了模仿人類學習,為將來開發高智能機器人收集資料的。原本這個研究要持續一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但由于樂奇的緣故,為了避免給科研工作帶來差錯,科研人員不得不把這項研究轉移到別的學校。
我是班長,我們班所有活動的組織權都在我手里,可我一點也不高興。因為如果班里的事辦好了我無過無功,辦不好責任全在我身上。一個星期里,我不光要負責管值周生,還要幫老師統計分……好多事情組織不開,特別累。
可每當學期末評“三好生”時,同學們和老師就把我給忘了。我覺得“三好生”應該全面發展,可老師只選學習前三名的當“三好”,不太考慮其他。論學習我也是班里前5名,可選三好的時候卻沒我的份!我覺得不公平。
梅子姐姐,我不求回報,可我總得弄明白我這么付出是為什么吧!值得嗎?
路之遠
路之遠同學:
你好!
一個班上可以選出三五名“三好生”來,可一個班上卻只能選出一名班長!從“物以稀為貴”這個角度上來看,就已經說明點問題了吧。“三好生”是一個榮譽稱號,代表自己,而班長不單單象征榮譽,更是一份需要付出汗水和智慧的工作。所以從是否被集體需要這個角度上來看,“三好生”好像也輸班長一籌的。我們可以接受一個班里沒有三好學生的假設,但是卻不能想象一個班級沒有班長,是這樣吧?
我不是故意要將“三好生”和班長對立起來比高低,實際上,它們之間并沒什么關聯。但因為你的潛意識里覺得它倆有關:一個稱職的班長卻當不上“三好生”,是件足夠令你郁悶的事情,郁悶到讓你懷疑自己之前為班級的付出究竟是為了什么。我的猜測對嗎?
不錯,“三好生”是衡量一個學生是否足夠優秀的標準之一,但卻絕不是唯一標準。就好像班長也是衡量一個學生足夠優秀的標準之一,卻也絕不是唯一標準一樣。如此而已。也許那些“三好生”們有時也會像你一樣暗自抱怨呢:“為什么我是‘三好生’,卻做不了一班之長?為什么你不是‘三好’,卻是班長?”
所以,如果你能首先將班長和“三好生”很自覺地當成兩件毫不相干的事情,分開來看待,你會少些不平,立馬舒服好多。
再來說說關于付出和收獲這個事吧。凡是用心付出,就會有所回報。但回報給你的不一定非得是“三好學生”這個榮譽。榮譽只是錦上花,沒它,你照樣自由呼吸。你所得到的回報將是更可靠的東西。比如令你變得更理智,有組織能力,看事情的角度更開闊,有全局觀,合作精神,寬容態度……真的,一個心中曾經裝著一個集體在思考著、生活著的人,與只裝著自己的人,顯然是不同的。這就是當班長的價值所在吧,付出多倍的辛勞、時間甚至淚水……但也獲得別人沒有的體驗,這種體驗加速人的成長。我看值得,起碼比當“三好生”值。
不是三好生,又何妨?
比賽時,評委會因為上學時你不是三好生就不看好你嗎?求職時,經理會因為你上學時不是三好生就不任用你嗎?祈禱時,上帝會因為你上學時不是三好生就不把你看成他的子民嗎?不會!不是三好生,生活也不會有什么改變。于是乎,不是三好生,又何妨?
當連年都得三好生的你,當好不容易爭取得一學期良好表現的你,突然因為某一科成績不合格而被“踢”出三好生的行列時,你會傷心嗎?你會嫉妒那些三好生嗎?我會!但是,又如何?那些三好生會因為你的傷心,你的嫉妒而把這個榮譽讓給你嗎?他們不會,他們也需要這個榮譽。所以,收起自己無謂的傷心,收起自己無聊的嫉妒,帶著快樂上路吧。連年得到三好生的你,給自己的人生一個轉折,何必把大好青春費在“三好生”上呢?努力了一學期的你,回頭去看看,你獲得了什么,你會發現自己得到的,往往比一個“三好生”的榮譽多得多,那不就勝利了嗎?!
也許當你懂得拋棄這些榮譽、光環的時候,就像把自己漂白了一樣,自己可以獲得一顆純潔、干凈的心,如一張白紙般,可以放肆地在上面書畫人生。
有人說,三好生是別人對我們自己的一個肯定,有了它,可以激勵我們前進。我說,自己肯定自己就夠了,自己能夠認識自己就夠了,自我鞭策,能前進得更快!
還好,我還保留著中小學得的獎狀,那是父親去世后在他鎖著的抽斗里找到的,一共有六七張。其中一張1961年的,上面標著“優”和“獎章”字樣,上寫:“學生某某在某某小學五年級操行和學業成績均屬優等,根據‘北京市小學學生獎勵和懲罰試行辦法’發給獎章,以資鼓勵。”落款是“北京市教育局”。——看內容,只提到“操行”和“學業成績”,只是“兩好”而已。
上了中學,獎狀有了變化。一張1963年的獎狀,褒獎詞改為“操行和學業成績優良,并注意鍛煉身體”,這才是名副其實的“三好”。——不知是中、小學要求不同,還是到了1963年教育方針起了變化?
在所有五彩印刷的正規獎狀之外,另有一張學校自印的獎狀,用油印方法印在一張粉紅色的厚紙上,正中四個大字是“三好學生”,左方印著放光的雷鋒頭像;上款是“獎給某某”,下款是“北京某中”,時間也是1963年。這應是開展學雷鋒運動頒發的,然而跟教育局頒發的正式獎狀有啥區別和聯系,因時間久遠,已茫無頭緒。——而且前面那個問題仍未解決:“工作好”的印象從何而來?
上網一查,查出來了。原來“三好”提法最早出自1953年接見共青團二大主席團的講話,他說:“我給青年們講幾句話:一、祝賀他們身體好;二、祝賀他們學習好;三、祝賀他們工作好。”——口語表達比較隨意,“祝賀”是對已然之事而言,若改成“祝愿”,就更準確了。但總的說來,這話所針對的,應是已經離校的青年,譬如一個學徒工或一個青年干部,他首先要有個好身體,還要不斷學習文化、鉆研技術,并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至于學生,他的本職“工作”就是學習,沒必要講了又講。因此說“三好”一開始并未針對在校學生,而且其中也不包括“品行好”——似乎也可以理解為:一個學習好、工作好的健康青年,品行好還用說嗎?
到了1955年,教育部頒布《小學生守則》和《中學生守則》,借用了的“三好”框架,同時做了重要調整:以“品行好”取代了“工作好”。“守則”開宗明義第一條就要求學生做到“身體好,功課好,品行好”(你看,排列的順序都沒變)。
再后來,“三好”提法被進一步修訂,表述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見1957年題為《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德、智、體的順序,這才固定下來。
不過真正大張旗鼓宣傳“三好”,則是六年后的1963年。這年3月,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一時間“學雷鋒、爭三好”掀起運動,蔚然成風。——那張油印“三好學生”獎狀,應當就是這一運動的見證。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
我是關祖傲,回顧自己的成長歷程,我深深地感謝同學和老師給予我的幫助和支持,因為你們,我才擁有競選三好生的優勢:首先,我連續兩年被評選為三好生,連續三年被評為文明學生;在09年這個學期我又先后獲得了第九屆“星星河”全國少年兒童美術書法攝影大賽的書法二等獎,并獲得同名大型畫集第12卷的入選資格;同時榮獲鼓號隊優秀獎,古詩考級二級成功過關,日常行為習慣訓練榮獲文明標兵獎,第二屆科技月活動中魔方大玩家獲得競速獎,第二屆青少年科技航海模型競賽中榮獲小學組紙膜。項目二等獎;中小學建筑模型競賽中獲西花廳模型項目二等獎;在首屆全國中小學生硬筆書寫大賽中,榮獲紀念獎。
我熱愛學習,熱愛集體,遵守校規校紀、遵守小學生守則,誠實守信,樂于助人,上課認真聽講,積極回答問題,面對一系列的學習任務,我并不感覺累,我感到快樂,因為學習是一種樂趣,是一種幸福,學習不但給予了我豐富的知識,也給予了我快樂。因此,我的學習成績會不斷提高,在學校,我是老師的小幫手,同學的好朋友,在家里,我是父母好孩子。雖然我有以上許多優點,但是我身上也存在不足,在以后的路上我會加倍努力,繼續發揚優點,改掉不足。
爭當“三好生”是我多年努力的目標和追求。今天,我站在對手如林的講臺上,競爭“三好生”。從一年級到現在,雖然這已經是第5次了,但每一次的競選我都十分的重視。老師、同學們,請相信我、支持我吧!我一定奮發圖強,努力學習,德、智、體全面發展,以此來回報大家對我的信任!請相信我,我希望競選成功,請大家把手中那寶貴的一票投給我吧!我自信:我能行!謝謝大家!
天津市河北區興華小學(原宜白路小學)五年級:關祖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