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偏癱康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R247.9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11-421-02
中風是一類疾病的統稱,在臨床上,一般將由于各種不同病因引起的急性腦血流循環障礙性疾病,統稱為腦血管意外,或腦卒中,俗稱中風。我國每年新發中風約200萬人,每年死于中風約150萬人[1]。中風致殘率高達80%左右[2]。在中風所導致的多種功能障礙中,偏癱發生率最高。而偏癱是直接關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核心問題之一,嚴重影響到其生活質量。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很大負擔。中醫在中風偏癱的康復方面見解獨到,行之有效,茲就其理念,原則,方法做一初步探討。
1 天人相應的整體康復觀
中醫學“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念對臨床康復對象的選擇、康復適應癥的辨證、康復醫療原則的確定以及康復方法的運用均有很大的指導作用,從而決定了中醫康復學的目標必須使患者在形體、精神、職業等方面實現全面康復[3]。
1.1 因時治宜
中醫學的整體觀念強調,人的生理活動,病理變化均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因此,順應自然環境變化開展康復治療是促進疾病康復的重要條件之一。與氣候變化相適應,隨四時陰陽之氣的升降,寒熱溫涼的變化,臟腑功能,氣血運行,精神活動等都隨之作出適應性的調節氣血的運行也隨季節氣候的變化而有異,天氣溫熱則氣血則易于暢通運行,天氣寒冷則氣血易于凝澀。人體的康復也與自然界氣候變化的影響密切相關。順四時氣候的變化規律來調理臟腑,調暢氣機,調攝精神,保持人體內外陰陽的相關平衡,從而達到康復的目的。
1.2 因地治宜
地理條件的差異,既可影響疾病的發生,又能影響疾病的康復治療。地勢對疾病和治療方法均有較大的影響。在治療上應首先把握患者所居住的方域,天時,地理等生活情況,然后因地制宜,采取相應的方法綜合治療,才能取得滿意的效果。
2 形神合一的康復理念
人體以五臟為中心,配合六腑,聯系五體、五官九竅等組織器官形成有機的統一整體。形體是形神合一的統一體,各種組織器官構成的形體,是生命存在的物質基礎,而形成的來源由精神所化生。精神是形體的產物,是依附于形體而存在的。形體與神氣的統一是生命活動正常的體現,形體與神氣的平衡關系破壞就會導致疾病,特別是神敗不復,是病后難以康復的重要原因。眾多的康復醫療措施,不外乎調整形體與精神之間的關系,使形體健壯以促進精神康復,精神健旺以有利于形體康復。
3 辨證論治的康復原則
對中醫偏癱而言,中風是疾病,偏癱是癥狀。中風造成偏癱,偏癱導致運動功能障礙及其他能力的障礙,兩者有因果關系。中醫治療學認識的范圍是病、證、癥;因偏癱癥狀造成的功能障礙則是中醫康復學的主要研究對象。中醫傳統的治療方法在臨床使用過程中需要辯證論治的原則來指導;當這些方法在中醫康復過程中用來改善功能障礙時,同樣需要辯證論治的原則來指導。因此,在中醫康復方案中,辯證論治是基本的原則。
4 傳統與現代結合的康復方法
中醫的康復治療方法包括藥物與非藥物治療兩大類。這些方法體現了中醫數千年有關疾病、養生及康復的發展水平,在臨床行之有效。目前在臨床上常用的方法有中藥、針灸、按摩、熏洗等,對偏癱的弛緩和痙攣兩種狀態具有明顯的效果。由于中風偏癱是中樞性癱瘓,其功能恢復不是單純肌力的恢復,而是運動模式的恢復。現代康復學中對偏癱的康復治療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善的體系,主張以康復訓練的方法重建運動功能。由于中樞性癱瘓的特異性是運動模式的改變。決定了其訓練方法應以促進正常運動模式恢復,抑制異常的運動模式為原則。將現代康復學中有關功能障礙的康復方法與中醫傳統康復方法相結合,取長補短,相互融合,在臨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中風偏癱的康復治療,是建立在中醫理論基礎上,吸收中醫臨床學、中醫養生學的部分知識,吸收現代康復學的某些思想[4],遵循現代偏癱康復治療過程中廣泛使用的康復程序,與中醫對中風偏癱的認識及康復治療手段相結合,以達到中西康復的匯通,更好的為臨床服務。
參考文獻
[1]馬長生.腦卒中是一種可以高度預防的疾病.藥物與人,2008(1):5-7.
[2]李振卿,楊云芳.淺論偏癱的康復治療.四川中醫,2008,26(8):26-27.
1資料與方法
1.1效果觀察觀察兩組患者治療8周后肢體功能恢復狀況,采用Brunnstrom六期法對患者肢體功能進行評價,同時采用功能綜合評定量表(functionalcomprehensiveassessment,FCA)功能綜合評定量表對患者綜合情況進行評價。
1.2評價標準
1.2.1Brunnstrom六期法(1)1期。患者肢體無法運動。(2)2期。患者肢體可引出聯合運動反應。(3)3期:患者肢體出現隨意共同運動。(4)4期。患者肢體開始出現分離運動。(5)5期。患者肢體肌張力恢復,能夠進行精細運動。(6)6期。患者肌張力正常,能夠控制肢體運動,肢體功能基本恢復正常。5期、6期為康復有效。
1.2.2功能綜合評定共18個測評項目,最低分為1分,最高分為6例,總分108分。6分為能夠獨立完成項目,1分為無法進行測試或需要完全依賴幫助。
1.3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Brunnstrom分期情況比較實驗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為76.5%;對照組為32.4%,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功能綜合評定比較實驗組患者功能綜合評定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巨刺是我國古老的針灸治療方式,首見于《黃帝內經》,屬于九刺法中的一種。《靈樞•官針》有言:“凡刺有九,以應九變……八曰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素問•調經論》中對其進行了補充:“痛在于左,而右脈病者,巨刺之。”在此可見,巨刺最早應用于疼痛的治療中,是一種病位與治療部位相左的治療方式,即患側在右,針刺在左,患側在左,針刺在右。
人體經絡有左右之分,左右兩組經絡在生理上起到相互調節、相互影響的作用。中風患者病機多為氣血逆亂、痰火上擾、痰濕閉阻導致,本病病位在腦,腦為元神之腑,元神受損則導致患者出現昏迷、意識障礙、偏癱表現。中風偏癱的患者患側肢體無法活動,患側經脈處于閉阻狀態,生理功能減弱。而健側肢體、經脈則運行正常,活動較為旺盛,因此,針刺健側穴位不僅能夠刺激健側經絡,同時還能夠激發患側經絡。
兩側經脈相互調節,能夠改善患側肢體功能活動,達到活血化瘀、通經疏絡的作用。形統于腦,形與腦通過經絡進行聯系,其聯系方式主要分為兩種,一種為同側聯系,另一種為交叉聯系。交叉聯系的方式也分為兩種,一種為在正經的循行路線上發生左右交叉,另一種是在經筋上發生維筋相交。但由于經脈與腦存在兩種相交關系,因此在治療中可以采用針刺健側,或健側、患側同時針刺的方式進行治療。在我院的調查結果中顯示:實驗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為76.5%;對照組為32.4%,實驗組患者功能綜合評定評分為(95.2±10.4),對照組為(72.5±11.6),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我院結果與其他研究報道基本相同,因此,可以進一步證明交經巨刺,能夠對中風偏癱患者進行治療。
中國分類號:R493.3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5-0515(2010)10-367-03
腦梗死是指腦部血液障礙、缺血、缺氧引起腦組織損害的一組疾病,是腦血管常見病,約占75%。腦梗死高發病率(150/10萬)、高死亡率(120/10萬)、高致殘率(75%),已成為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而腦梗死患病急,出現相應的神經系統癥狀,多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如偏癱、失語、吞咽困難等,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給社會、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1]。隨著康復醫學的發展,腦梗死偏癱患者康復護理的介入,降低了致殘率,使病人回歸家庭、社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就近年來腦梗死偏癱的康復護理進展綜述如下。
1腦梗死康復護理的理論
腦梗死康復護理是在康復護理學的指導下,為了康復目的,研究有關功能障礙的護理預防方法、評定和處理(協助治療、訓練的護理措施),是護理學的第四方面,與預防、保健和臨床護理共同組成全面護理[2]。康復的目標是運用醫藥手段使殘留的、生理的、解剖的受損功能,在生理、精神、心理、認知和社交等方面恢復到最佳狀態[3],使其活動能力達到盡可能高的水平,最終能重返社會。
2腦梗死康復護理的機理
康復護理是以護理學、康復醫學為理論基礎,涉及的范圍很廣,其中尤以生物物理學、神經生理學、生物力學和運動力學更為重要,而康復治療護理的基礎是腦的可塑性理論和大腦功能重組理論[4]。主要是腦內軸突側技長芽和潛在突觸的應用,周圍組織的代償,在條件適宜時部分神經元可以再生,通過反復訓練,即為外周一種刺激和感覺反饋,促進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和幫助個體適應環境和生存,從而達到恢復功能的目標[5,6],這是藥物所不能達到的。醫學上把這種治療過程稱之為“重建”。康復護理在這“重建”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3腦梗死康復護理的時機
早期康復護理介入,腦梗死偏癱患者的恢復應以能否建立隨意和協調的正常運動模式為標準。要起到隨意和協調的正常運動,單靠藥物治療是不夠的,必須要早期康復護理的介入。早期康復護理主張患者在腦梗死治療只要生命體征穩定,神經系統不再惡化,48h后即可進行康復[7]。賴程謀[8]觀察160例腦梗死患者認為,在藥物治療基礎上,病情穩定患者發病后只要神志清楚、生命體征穩定、神經系統體征48h不再進展即開始康復,最快發病當天,最遲病后6d,平均3d,總有效率達到95%。王玉龍等[9]研究認為,急性腦梗死后早期康復治療,頭3個月恢復最快,6個月后基本停止,在發病后3個月以內進行康復,能使患者肢體功能恢復進度加快。梁光霞等[10]研究表明,對于腦梗死患者,康復介入越早,患者的功能恢復和整體療效就越好。超早期康復治療有利于促進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有效地調動腦組織殘余細胞的功能,使在正常的情況下,沒有發揮作用的神經亞單位發揮代償功能,進而使機體重新組織和再生,減少殘疾程度,提高生存質量。早期康復護理介入,可促進功能恢復,可極大地減少肌肉萎縮、關節脫位、關節攣縮畸形、足下垂或內翻等,這一點是沒有任何藥物可代替的。對腦梗死患者預后有重要的意義。
4腦梗死偏癱的康復護理
4.1 心理康復護理 由于腦梗死偏癱患者在短時間內從健康變成疾病狀態,生活上不能自理,給家庭帶來經濟上的沉重負擔,常伴有心理障礙,特別是抑郁及焦慮,嚴重地影響了患者疾病的康復及生存質量[11]。心理障礙尚可影響患者的免疫功能,營養狀態及治療的有效性[12]。因此,心理康復護理顯得更為重要。護理人員應加強與患者的溝通,及時調整患者不良的心理狀態,鼓勵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將心理康復護理貫穿在治療的始終,以心理康復促進機能康復;在康復治療階段,患者常因肢體功能缺失,而又急于求成,產生失望、悲觀、抑郁心理。護理人員應耐心細致講解,爭取家屬配合,從精神上、生活上給予安慰和幫助。蕭蕙等[13]應用情志護理配合穴位按摩對腦梗死后抑郁患者進行心理康復護理為干預組,與采用常規心理護理對照組進行觀察比較,結果顯示干預組在心理狀態、日常生活能力、生存質量方面的發送均優于對照組。表明情志護理配合穴位按摩可改善腦梗死后抑郁患者的心理狀態,從而提高其生活質量。
4.2 分期康復護理 腦梗死偏癱患者進行康復分期護理能夠預防關節攣縮、關節疼痛等廢用綜合征,防止二次性損害,促進患側功能的改善。因此,分期康復護理可以降低腦梗死患者的致殘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14]。腦梗死康復的分期從康復的角度劃分,可分為5期:即臥床期、坐位期、離床期、步行期和恢復期[15-18]。
4.2.1 臥床期(1~3天) 即發病到相對穩定期,主要是保持良肢位,從第1天起護理人員就應使患者保持良肢位,防止關節攣縮變形,同時進行適度短時間及簡單的各關節被動運動,做好基礎護理,避免心肺功能的損害,預防各種并發癥的發生,盡量縮短臥床期。
4.2.2 坐位期 當患者病情及生命體征穩定之后,盡早進行坐位期訓練。內容包括:康復基礎訓練、坐位維持訓練、床上轉移訓練、日常生活能力訓練等,指導幫助掌握日常生活技能,如進食、穿脫衣服、洗臉、刷牙和進行自主大小便等訓練。
4.2.3 離床期(5~15天) 患者坐位能維持30min以上就可以進行離床期康復訓練,包括基礎訓練、站立動作訓練、平衡訓練、日常生活能力訓練及轉移訓練。護理人員指導患者注意安全保護,避免過度疲勞。并給予患者精神上的鼓勵,樹立信心。
4.2.4 步行期(8~21天) 患者獨立站立30min并有移動能力時即可進行步行訓練,這是偏癱患者進行運動功能訓練中最重要的一項訓練。內容包括:平行杠內步行訓練、扶拐步行訓練和獨立步行訓練,護理人員要給予保護及協助,逐漸增加難度,注意提醒患者的姿態。
4.2.5 恢復期(18~45天) 患者在獨立行走50m的基礎上進行室外步行。內容包括:上下樓梯訓練、斜坡行走訓練等,此期還要配合肌力強力訓練和ADL訓練等。
4.3 偏癱肢體的康復護理 患者除了進行康復訓練外,偏癱肢體的康復護理應保持功能位置、預防關節畸形。腦梗死患者病情穩定入院24小時即開始做被動運動[19],被動活動可以通過按摩患肢實施,護理人員對患肢進行按摩,有利于改變血液循環,疏通筋絡,消除腫脹,防止關節攣縮、肌肉萎縮和促進主動運動,有很重要的意義,每天按摩上、下午各一次20~30min,可培訓患者家屬協助完成[20]。另外,頭針、針灸、中藥燙洗結合現代康復護理技術對腦梗死偏癱患者的康復也有很好的療效。李小軍[21]對135例腦梗死偏癱患者隨機分為頭針康復組、康復組、頭針組采用簡式FuglMeyer評分、Barthel指數、神經缺損程度進行評分,作為評定標準進行比較,結果顯示頭針康復組的愈顯率、總有效率均高于康復組和頭針組(P
4.4 腦梗死偏癱患者早期康復的循證護理 鐘美容等[23]運用循證護理思維方法,探討腦梗死病人早期康復護理策略。30例腦梗死偏癱患者病人分為循證和對照組,循證組運用再學習方法(MRP)進行訓練,對照組采用常規康復訓練程序,觀察兩組病人康復效果。結果顯示循證組簡化FuglMeye運動量表(FMA)評分與康復訓練前比較,有統計學意義,其中下肢功能改善最為明顯,兩組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
4.5 腦梗死單元和康復護理 建立腦梗死單元病房,針對急性期腦梗死病人住院期間進行組織化、系統化管理。為病人提供快速準確的診斷評估和給予有效安全的個體化治療。梗塞單元是已被證實能有效改善梗塞患者預后的措施[24]。康復護理是梗塞單病中重要的一環。劉鳳英等[6]通過對120例腦梗死病人的觀察研究,揭示了梗塞單元的優越性:①多元治療模式、標準化治療、多學科合作、早期康復介入治療是梗塞單元模式的關鍵,也是區別普通病房方式的不同點;②梗塞單元組住院時間明顯縮短,降低醫療費用;③梗塞單元組并發癥明顯降低;④梗塞單元體現了人文關系,以人為本,醫護人員能密切關注病人的癥狀、體征及感性問題,有利于護患溝通,提高病人及家屬滿意度;⑤梗塞單元小組會議,除了評價病人病情和確定護理方案外,一個重要內容介紹腦血管病最新進展,增加醫護人員對腦梗塞知識的理解,因此有利于醫護人員的繼續教育和知識更新。
5小結
近年來,腦梗死的高發病率和高致殘率已成為當今嚴重威脅中老年人健康的疾病之一。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腦梗死的病死率有所下降,但病后運動功能障礙最為常見,而偏癱是腦梗死患者致殘的主要原因[25]。腦梗死后偏癱致殘后必將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怎樣最大限度地減少或降低致殘率已成為當今醫護界關注探討的重點課題之一。腦梗死偏癱患者的康復護理,采用分期康復護理,栓塞單元循證康復護理,肢體功能障礙早期康復護理,個體化、規范化、科學化康復訓練,均有利于病人從心理、生理、功能達到最大限度地全面恢復,有效地預防并發癥,降低致殘率,減輕經濟負擔,為病人的早日回歸家庭、回歸社會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 候熙德.神經病學[M].第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14
[2] 胡謹俠,楊紅艷,主編.腦中風與腦癱的康復護理[M].第一版,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3,11:24~30
[3] 祝凡,曹志剛.護理程序在腦卒中康復護理領域中的應用[J].中國康復,2004,19(5):315~316
[4] 繆鴻石.康復醫學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96~100
[5] 鄭有麗,黃春英,江小榮.中風偏癱早期介入運動療法臨床研究[J].廣西醫學,2004,26(9):1288~1299
[6] 劉鳳英,劉云生,趙慧軍,等.中西醫結合現代卒中單元治療缺血性腦梗死臨床研究[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7,5(12):1175~1177
[7] 王培華,蔚占祿.康復護理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4,193~194
[8] 賴呈謀.急性腦梗死早期康復治療的臨床分析[J].華原醫學.2009,22(3):423~424
[9] 王玉龍,吳向瓊,吳萍,等.康復早期介入是現代康復的特征[J].中國康復,2003,18(3):185~187
[10] 梁光霞,張向輝,史紅梅.超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04,19(13):68~69
[11] 王月娥.腦卒中患者的心理評定及護理[J].南方護理學報,2004,11(9):46~47
[12] 李承彬,杜秀華,楊至先,等.腦梗塞患者心理狀態及相關因素分析[J].現代神經病雜志,2003,3(5):280
[13] 蕭蕙,張廣清,王琳,等.情志護理配合穴位按摩對腦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復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08,43( ):77~79
[14] 付亞利.分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的影響[J].中國全科醫學,2005,8(12):1015
[15] 陳文.急性腦卒中早期康復的護理[J].現代臨床醫學,2006,32(1):1~2
[16] 鮑瑞雪,王志.缺血性腦卒中治療現狀[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3:334~335
[17] 方燕南,李華.老年腦卒中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因素的分析[J].中國臨床康復,2004,8(10):1818~1820
[18] 謝德利.現代康復護理[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1:104~107
[19] 馬奎云,王玉龍.康復醫學[M],鄭州:河南醫科大學出版社,2000,8:74~75:171
[20] 羅海英,謝乃金,吳春容.腦梗死偏癱患者早期康復護理50例效果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9,3(21):153~154
[21] 李小軍,鄭斌.早期頭針結合現代康復技術對腦卒中后偏癱康復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09,28(7):380~382
[22] 沈士軍.針灸結合康復訓練治療中風后遺癥的療效觀察[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09:147~148
[23] 鐘美容,黃海花,劉海蘭,等.腦梗死偏癱病人早期康復循證護理[J].護理研究,2006,20(2):393~395
這下,李大媽是真的享福了,一天24小時躺在床上,吃喝拉撒都在床上進行。有時她過意不去,想自己下床,每次都被老伴“趕回”床上,“你已經中風過了,一定要好好養息”。這種景況一直持續到大兒子從國外回來探親。見到母親幾乎被“軟禁”在床上,大兒子急了,說:“老爸,你這樣反而會害了媽媽。在國外,中風病人都要進行康復鍛煉,這對功能恢復很有好處。”于是,他馬上為媽媽買來了健身器材。為了奪回失去的損失,李大媽在老伴的監護下開始加倍苦練,練了上肢,又練下肢,“全身運動”的目的是為了早日康復。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李大媽覺得鍛煉的效果并不明顯,就開始焦慮起來,鍛煉的積極性也不高了,整天長噓短嘆:“老頭子,看來我這病是治不好了,你看,左臂還是很麻木,我不想練了,唉,這么活著還有什么意思!”老伴勸她去醫院看一次,李大媽斷然拒絕:“有什么可看的,看了也是那樣!”老伴見了,也很難受,心想:隨她吧,還是弄些好吃的補補。于是,烤鴨、紅燒肉等曾遭禁食的菜肴,又重新回到了餐桌。
在以上這段描寫中,共有六個錯誤的觀點,您能找出來嗎?如果想考考自己,請您在找出錯誤后,再與以下的答案作對照。
錯誤一 對病人過度保護,忽視早期康復 偏癱病人經過治療,病情穩定后,應早期介入康復訓練。如采取按摩的手法,可以促進血液和淋巴回流,放松肌張力高的肌群。患肢關節應進行被動運動,并保持在合適的,以防肢體痙攣。在可能的前提下,康復訓練得越早,功能恢復得越好。如果對病人過度保護,反而會導致病損器官的廢用性萎縮。家屬可以先向醫務人員學習,待病人出院后,就可以在家中進行康復訓練了。
錯誤二 沒有把訓練重點放在患側肢體 偏癱病人康復訓練的內容包括患側的恢復和健側的代償,首先應該把重點放在患側的恢復上,不能像李大媽一樣不分輕重緩節地“練了上肢又練下肢”,否則,患側肢體的有效訓練相對較少。正確的方法是盡量用患側去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動作(包括訓練內容),如進食、開關電視、使用電話等,必要時用健側輔助患側,但要讓患側當主力。
錯誤三 只注意肌力訓練,忽視感覺障礙的恢復 很多偏癱病人在康復訓練中,只注意練習行走或肌力鍛煉,忽視感覺障礙的恢復。李大媽就是典型,難怪“左臂還是很麻木”。應該在鍛煉肌力的同時,對患側給予適當按摩,以促進皮膚和皮下組織的血液循環,有利于感覺的恢復。
錯誤四 訓練時急于求成,對康復的長期性缺乏認識 偏癱病人肢體的恢復一般下肢容易上肢難,而肩部恢復早于手,以手指功能恢復最慢。康復的療效與病情的輕重、年齡、治療的早晚及有無并發癥有關。病人如能堅持長期的康復治療,就能促進肢體功能不同程度的恢復。要克服急于求成及過高的期望,訓練要循序漸進,不能像李大媽那樣“苦練”,要充分認識到偏癱病人肢體運動功能恢復的長期性和艱巨性。
【關鍵詞】 腦梗死,偏癱,康復訓練,心理治療
Hemiplegia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WANG Dong.
The Fourth Hospital of Xi’an, 710004,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nd psychological rehabilitation of cere-
作者單位:710004西安市第四醫院
bral infarction hemiplegic limbs in lag phase,convulsion phase and the relative recovery phase.Observe recovery effects of physical exercise and daily living capacity.Methods 80 of 140 case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group, early onset patients were given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60 cases of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nd care.Results after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Barthel index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daily capacity of the two groups,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superior to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ver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Cerebral infarction;Hemiplegia;rehabilitation training;psychological treatment
腦梗死是缺血性腦血管意外性疾病,屬于缺血性腦中風,具有發腦病率高、復發率高、致殘率高、致死率高和并發癥多的特點。常見的腦梗死癥型包括:血栓性腦梗死、栓塞性腦梗死、腔隙性腦梗死和多發性腦梗死等。該病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造成社會和家庭的負擔。筆者對偏癱患者采取心理治療和康復訓練的方法,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收到良好的效果。
1 臨床資料
自2005年5月至2008年12月收治140例腦梗死病引起偏癱患者,男95例,女45例;年齡37~73歲;經頭顱CT檢查診斷腦梗死;入院時間平均60 d,首次發病均有一側肢體癱瘓。將兩組患者隨機分為康復訓練組80例和對照組60例,兩組年齡、入院時日常生活能力、既往史評測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兩組方法對比 對照組按常規神經內科藥物治療,執行常規護理。康復訓練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增加對患者做心理康復治療和患者肢體早期床邊強化康復訓練工作。然后對患者詳細的功能障礙肌力評估。分別掌握好偏癱3個時期(即弛緩期、痙攣期、相對恢復期)的治療原則,制定4個階段康復訓練計劃(即床邊訓練、床上動作訓練、步行準備訓練、步行訓練),依據康復訓練計劃進行不同階段的強化康復訓練。
2.2 注重患者心理康復 做好心理康復是訓練成功的基礎和保證。首先應創造舒適寬松的治療環境,治療師通過語言交談與患者建立起良好的醫患關系,應用有關心理學和醫學知識指導和幫助患者克服糾正不良的生活方式、行為習慣、情緒障礙,認識偏見和適應問題。給予心理支持,幫助患者戰勝心理障礙[1]。具體如下:①心理干預:根據不同患者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心理干預方法,如心理疏導、情感關懷;②健康教育:講述有關癱瘓的醫學知識,以及現代醫學的進步,指導其進行肢體的主動和被動功能鍛煉;③家庭和社會支持性的心理干預:家庭和社會的支持,尤其是家庭的支持,具有重要的心理矛盾沖突的緩沖作用;④出院指導:介紹出院后的注意事項,飲食結構和具體的康復鍛煉方法。
2.3 床邊訓練階段(馳緩期)
2.3.1 疾病處于急性期階段,患者尚需要安靜臥床時,即可開始在床邊的訓練。(1)良肢位設計是指為防止或對抗痙攣模式的出現,保護肩關節以及早期誘發分離運動而設計的一種治療性。早期注意偏癱患者在床上保持正確,有助于預防和減輕痙攣模式的出現和發展。(2)變換為了防止關節的攣縮和維持某一種時間過長而導致的壓瘡,應及時變換。(3)關節活動度維持訓練 當生命體征比較穩定后,應盡早進行被動關節活動訓練,以預防關節的攣縮。一般情況是由治療師到病房床邊進行訓練,有條件的單位可由病房護士進行,訓練時為了防止出現誤用綜合征。要注意①在絕對無痛狀態下訓練;②動作宜弛緩;③特別注意保護肩關節;④鼓勵患者自我訓練;⑤防止運動過量;⑥急性期以后的活動度維持訓練。(4)性低血壓的適應性訓練 對一般情況良好、癥狀較輕的患者,可以在治療師指導下盡早地進行變化的適應性訓練。在此基礎上增加坐位訓練的次數,盡早離開病床到訓練室訓練。
2.4 床上動作訓練階段(痙攣期)
2.4.1 患者病情穩定,神經學癥狀不再進展,可以維持坐位30 min時,即可轉入本階段的治療。①治療師輔助患者體驗軀干與上肢雙側對稱活動,建立健側與患側必要的和可能的相互作用;②協助患者向患側轉移體重,使患者掌握身體的平衡功能;③預防或破壞患者利用健側調整代償喪失的患側功能和對患側的忽略;④抑制痙攣、原始反射和異常運動模式;⑤易化正常的運動模式。
2.5 步行準備訓練階段
2.5.1 當患者具備立位平衡訓練的基本條件和下肢自我控制能力時,方可進入本階段的訓練。否則患者就會因下肢缺乏負重控制能力而懼怕跌倒,使痙攣加重,誘發出聯合反映和異常的運動模式,甚至造成關節及軟組織損傷。因此,掌握本階段的訓練時機是偏癱患者運動功能恢復的關鍵。康復目的①誘發和提高立位平衡反映;②提高骨盆控制能力;③掌握立位的下肢分離運動;④掌握雙下肢站立相和邁步相得分解動作。
2.6 步行訓練階段(恢復期)
2.6.1 步行訓練階段 進入本階段患者應具備良好的立位平衡反映,以及立位的下肢分離運動。偏癱患者80%以上可以獲得步行能力,但是如何掌握良好的步態或盡量接近正常水平的不行能力,對康復具有重要意義。年紀較大的患者可以將康復目標確定在室內安全獨立步行的水平,但年紀較輕或基本條件較好的年長患者,仍應將矯正異常步態作為本階段的重要內容。康復目標①拄拐獨立步行;②徒手獨立步行;③室內獨立安全步行;④上下階梯;⑤復雜地面的獨立步行;⑥室外獨立步行。
2.6.2 回歸社會后的訓練 患者離開醫院這種特殊環境,回到現實生活,如何繼續維持和進一步改善功能,增加參與社會活動的機會,提高生活質量,是此后的主要問題。為了預防患者的運動量不足,體力低下,或是因運動模式異常造成繼發障礙,治療師一般將患者分為三個水平予以指導,即輪椅輔助水平、輪椅自立水平和步行水平。
3 做好日常生活能力訓練指導
針對患者功能恢復的程度,進行技巧性訓練手功能訓練,步態訓練,精細協調訓練。指導患者握筆、用湯匙、刷牙、洗臉更衣、進食、洗浴、轉移等,以提高患者日常生活的處理能力[2]。時刻提醒患者及家屬讓患者使用患側習慣,目的是訓練患者健側跨過身體的病側取用物品,指導家屬在沒有治療師訓練的情況下,能夠協助患者進行肢體的康復訓練。
4 統計學分析
采用Barthel指數在康復治療前后各測評一次ADL,評測結果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測,進行統計學處理見表1。
經統計學處理康復訓練組入院時與出院前比較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
5 討論
5.1 心理護理是根據患者的心理反應,采取適當的干預措施,幫助患者消除因疾病而引起的心理障礙,使其能配合醫護人員治療,促進患者盡快康復,提高生存質量的一種護理手段[3]。
5.2 Barthel指數是從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角度對康復護理效果預以評估。表1所見早期的康復訓練組入院時ADL評估積分較低,說明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整體水平低下,對他人依賴明顯或完全依賴。康復訓練組出院后患者的Barthel指數積分明顯升高,并能達到中等水平,與康復訓練實施前及對照組間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
5.3 偏癱患者在不同的階段存在著弛緩(肌張力下降)、痙攣(肌張力增高)、異常的運動模式、正常姿勢反應及運動控制喪失。出現這些問題是中樞神經系統破壞,大腦對低級中樞的調節失控制,原始反射被釋放,正常運動的傳導受到干擾的結果。如果錯誤地將中樞性癱瘓認為是肌力的喪失,用肌力的大小評價功能恢復的好壞,鼓勵患者進行提高肌力的訓練,就會使痙攣加重,誘發出聯合反映強化病理性的聯帶運動等異常運動模式,導致訓練陷入盲目性,將運動功能的恢復引入誤區。隨著康復醫學的早期介入,大多數患者的痙攣可以得到較好的控制,聯帶運動也不典型,并且在早期就可以誘發出分離運動。因此,在準確分析問題和采取及時、正確的康復治療方法的前提下,患者的運動功能完全可以得到改善,從而使偏癱肢體功能恢復過程大大縮短,使偏癱康復收到很好的效果。
5.4偏癱的治療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設計,訓練方案科學合理是獲得良好療效的重要保證。如果臥床時間過長,就會導致廢用綜合征;床邊訓練時間太久,不能及時轉入訓練室,往往因病房條件限制,影響患者運動功能的恢復。如果患者不具備運動的基本條件,過早地離床訓練步行,就會使痙攣加重,誘發原始反射和強化異常運動模式等。為此,提出4個階段的治療方法,即病房床邊訓練階段、床上動作訓練階段、步行準備訓練階段以及步行訓練階段。這種分期方法可以與治療較好地結合起來,循序漸進地改善患者的運動功能。來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及生活能力,減少腦梗死偏癱引起并發癥發生。
參 考 文 獻
[1] 吳文源,季建林.綜合醫院精神衛生.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1:289-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