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感受我國古代進步詩人熱愛祖國大好河山,
2、憂國憂民,
3.珍視友情的高尚情操。
4.學會本課生字,
5.能說出課文后第1題句子中的6個帶點字的確切的意思,
6.并能正確理解詩句。
7.理解陸游在《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8、能正確的背誦和默寫4首古詩。
重點與難點
重點:逐字逐句地理解詩的意思。邊讀邊想象詩歌所描寫的情景。
難點:理解陸游在《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時間:4月5日/下一
教學目標:
1.理解《贈汪倫》和《題臨安邸》兩首詩的內容和思想感情。
2.解釋有關詞語和詩句。
3.練習朗讀,
4.背誦和默寫這兩首詩。
教學過程
1.回憶學法,
2.解釋課題。
(1)會背誦以前學過的古詩,
(2)說說學古詩的基本方法。
理解課題,認識作者;解釋字詞,講說詩意;
聯系實際,發揮想象;感情朗讀,體會詩境。
(3)揭題,
(4)今天我們繼續運用上面的方法來學習四首詩,
(5)以你們的自學為主。
3.指導學習《贈汪倫》。
A.學生自由讀古詩,B.看注釋理解,C.并提出不懂的地方,D懂的地方。
E.檢查自學情況,F.抽讀古詩,G.逐句理解。
第1句:“將欲行”何意?學生試答后,教師講述:我很快就要坐船離開這里了。
第2句:“踏歌”何意?忽然聽到安上有人用腳步打著節拍,邊走邊唱的聲音。
這兩句主要寫什么?
第3句:“千尺”是虛指,極言潭水之深,是夸張的說法。
第4句:“不及”何意?雖然桃花潭水有千尺深,卻比不上汪倫為我送行的情誼深。
這兩句用夸張的說法以桃花潭來比喻汪倫的感情,以水深比喻情誼深。
總結:
A.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B.這首是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C.背誦這首詩。
指導學習《題臨安邸》
A.學生自由讀古詩,B.看注釋理解,C.并提出不D.懂得地方。
E.檢查自學情況,F.抽讀古詩,G.逐句理解。
理解第1、2句。“休”何意?學生試答后,教師講述:青山之外還有青山,高樓之外還有高樓,那些統治者在西湖邊上聽歌賞舞、尋歡作樂的生活到什么時候才能停止呢?
看圖理解詩句的含義。
理解第3句:“暖風”、“熏”、“醉”是什么意思?學生試答,教師講述:暖洋洋的春風把這幫終日只知游山玩水的家伙吹得像喝醉酒一樣。
理解第4句:“直”是什么意思?那些統治者簡直把這臨時避難的杭州當作老家卞州了,忘記了被異族侵占的半壁江山。
總結。
布置作業。
(1)完成作業本。
(2)背誦這兩首詩。
第二課時
教學時間:4月6日/上一
教學目標:
1.理解第三首詩的內容和思想感情。
2.解釋有關詞語的句子。
3.練習朗讀,4.背誦和默寫這首詩。
5.完成有關作業。
教學過程:
1.復習檢查。
先背誦后默寫前兩首詩,個別學生默寫,交流。
2.指導學習《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1)理解課題,(2)簡介陸游及有關的背景知識。
(3)聽錄音,(4)初知內容。
(5)解釋字詞,(6)說說詩意。
第1句。“三萬里”形容黃河的長,是夸張的說法,不是實指。黃河實際長一萬多華里。(三萬里長的黃河奔騰翻滾,向東流如大海。)
第2句。“五千仞”也是虛指,形容華山的雄偉高大。(五千仞的華山直插云霄。)
這兩句主要寫景,運用了什么樣的寫法?
第3句。“遺民”、“淚盡”、“胡塵”是什么意思?(北方淪陷區的老百姓在異族的統治下受盡折磨,眼淚都哭干了。)
第4句。“南”、“王師”是什么意思?(他們盼望著南宋軍隊收復北方失地,解救他們,盼了一年又一年。)
這兩句描繪了北方人民的境遇和盼望解放的急迫心情。
總結:
A.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B.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對老百姓的同情。)
C.背誦這首詩。
運用同樣的方法自學《竹石》。
布置作業。
迢迢天漢西南落,喔喔鄰雞一再鳴。
壯志病來消欲盡,出門搔首愴平生。
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2、譯文:
迢迢萬里的銀河朝西南方向下墜,鄰家的公雞喔喔叫個不停。
疾病幾乎把報國壯志消磨殆盡,出門四望不禁手搔白發抱憾平生。
三萬里長的黃河奔騰向東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華山聳入云霄觸青天。
宋·楊萬里
秋氣堪悲未必然,輕寒正是可人天。
綠池落盡紅蕖卻,荷葉猶開最小錢。
2、《望洞庭》
唐·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3、《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宋·陸游
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里,難望王師又一年。
4、《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5、《夜雨寄北》
唐·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6、《山居秋暝》
唐·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7、《秋夜曲》
唐·王維
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
銀箏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
8、《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9、《秋夕》
唐·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10、《登高》
唐·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俗話說的好“一日之計在于晨”,早晨是記憶力最好的時候。早讀一直受到老師的重視特別是語文老師,早讀能提高學生的語感,能讓學生有更多的語文積累。讓晨讀稱為一種習慣,讓積累稱為每天必做的工作,讓書聲瑯瑯稱為校園里靚麗的風景。
本學期根據學校疫情工作安排,三、四年級語文老師教研討論本學期的重點在課文朗誦上。因此本學期的晨讀計劃如下:
一、 內容
1、三年級主要朗讀內容為1-8單元教學內容;
2、四年級主要朗讀內容為1-8單元教學內容。
3、五年級誦讀要求背誦的課文和古詩有:《四時田園雜興》、《稚子弄冰》、《村晚》、《游子吟》、《鳥鳴澗》、《從軍行》、《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涼州詞》、《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自相茅盾》、《鄉村四月》、《楊氏之子》。
4、六年級主要是本冊書的課文朗讀一遍。誦讀要求背誦的課文和古詩《寒食》、《迢迢牽牛星》、《十五夜望月》、《馬詩》、《石灰吟》、《竹石》、《采薇》、《送元二使安西》《春夜喜雨》、《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江上漁者》、《泊船瓜洲》、《游園不值》、《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完溪沙《清平樂》
二、措施
1.時間:每周早讀課學生進教室開始到8:25上課結束
2.語文老師做好指導,可以簡單指導學生,加強記憶
3.開始讓朗讀能力強的學生領讀、學生齊讀。
4.評比
本學期最后一周星期五早晨每個班級以男女生賽讀、小組賽讀、大組賽讀的比賽形式進行學生展示,達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地獲勝,老師獎勵小紅花,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一、“基于兒童”的內涵
1. “基于兒童”需重新認識、理解兒童。盧梭說:“人類的各種知識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備的,就是關于人的知識。”我們對兒童了解多少呢?首先,兒童是自由的探索者。自由和探索是兒童的天性和本義,而探究性是兒童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因此,我們應順應這種天性,尊重這種天性,并堅守這一本義。其次,兒童本質上是一種可能性。國家督學成尚榮在《立場:教育從這兒出發》一文中說:“兒童有著無限的可能性,它至少包括三層意思:一是說兒童還沒有成熟,所以會發生問題……二是說兒童還沒有確定,兒童的一切都有待重新發現……三是意味著可開發性,好的教育應使兒童永遠處在被喚醒、被開發的狀態。” 第三,兒童是天生的詩人和哲學家。每一個兒童都是詩人,都是情感的王子,而想象是兒童生命和兒童文化的靈魂,也是兒童的一種重要思維方式。另外兒童還是哲學家,皮亞杰說:“兒童幾乎會問所有的哲學問題。”
2.“基于兒童”需尊重、保護、解放兒童。基于兒童的前提是尊重兒童。尊重是教育的第一縷陽光,童心無邪,童心無忌,只有尊重他們的個性,尊重他們的觀察,尊重他們的體驗,尊重他們的審美差異,這樣才能取得孩子們內心的認同。基于兒童重點是保護兒童。教育是什么,它可以是喚醒,是等待,是激勵,是鼓舞,但教育首先是保護。童年對孩子來說,是純潔的,充滿著天真與好奇,如果孩子在童年時代所持有的好奇、探索精神和創造力能得到珍惜、呵護,這樣,他們的一生都可能得到較好的發展。基于兒童關鍵是解放兒童。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六大解放”,即解放兒童的空間、時間、頭腦、雙手、眼睛、嘴。只有解放兒童,兒童才會有自由,才會有快樂,才會主動發展,才會學習創造。因此,解放兒童既是教育的真諦,又是教育成功的密碼。
3.“基于兒童”的教學應基于兒童的經驗和學習需要。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有一段經典的論述:“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納為一條原理的話,那么,我將一言以蔽之: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據此進行教學。”這段話說出了“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是教學活動的起點”這一教學理念,而以往的教學中我們常常過分關注知識點本身,而忽略兒童原有的知識經驗。另外,課堂教學應充分考慮到兒童的需要。教師是教育的策劃者、設計者和組織者,但真正發出教育需求的卻是兒童,是兒童煥發生命活力的訴求才有了教育活動,因此,必須正視兒童,一切從兒童的學習需要、發展需要出發。
二、“基于兒童”的教學策略
1.以兒童的視角解讀教材。教師研讀教材,應該站在兒童的視角加以解讀,設計便于兒童接受的教學方法和形式。(1)挖掘文本的兒童性特點。只有深入地鉆研教材,挖掘教材所蘊涵的兒童性特點,才能充分、合理地使用好教材。《云房子》這篇課文,一位教師在教“當一回小鳥,去云房子里作客、玩耍”這一環節時,讓學生把自己當作小鳥,盡情地去“云房子”里“漫步”“嬉戲”,并引導學生觀賞小鳥們“造”出的云房子,想象云房子還像什么,假如你是小鳥,你還想造什么樣的云房子?學生一邊盡情放飛想象,一邊自由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這一教學環節,激發了學生的思維靈感,開啟了他們的悟性,促進了文本語言向個體語言的內化。(2)改變文本的呈現方式。由于教材呈現給學生的是靜態的畫面,不利于兒童思考和探究,因此,教師可以通過課件制作化靜為動、化虛為實、化陌生為熟悉、化抽象為形象,將靜止的、抽象的文字內容變成音像結合的復合體,將學生難以理解的內容直觀形象地展示出來。如筆者教學《生命的壯歌――生命橋》一課時,將老羚羊犧牲自己讓年輕羚羊跳過山崖的情景用動畫表現出來,并配上適合其情景的悲壯音樂。學生看著令人震驚的情景,聽著悲壯的音樂,情感為之而陶醉,從感性上體會到課文的深層含義,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3)重組整合教材內容。關于研讀教材,我們常常滿足于自己讀懂了什么,很少以學生的視角去分析。教師應在以兒童的視角解讀教材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對教材內容進行重組和二度開發。如名師王自文在執教《古詩二首》時,先引領學生初步感知《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所展現的凄涼之情,再巧妙導入詩人的《示兒》,深掘了詩歌內涵;在引領學生理解《題臨安邸》時,他出示了《清明上河圖》,激起了學生情感的漣漪,實現了教學內容的二度整合。如果說王老師對于古詩《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和《題臨安邸》的解讀,是展現文化氣息的基礎的話,那么《示兒》《清明上河圖》等不同表現形式的文化載體的恰當插入,則是對文本原有文化內涵、文化背景的豐富,拓寬了學生文化視域,整合了文化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