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美術學

美術學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美術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美術學

美術學范文第1篇

一、借助多媒體協助,創設美術情境吸引學生主動參與

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認識美術主要依靠視覺的直覺來感知完成,所以針對他們的認知特征,如果想讓他們真實地感受美術之美,教師應該幫助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美術的世界,尤其在美術課堂之上。鮮艷的色彩、流暢的線條才能激發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所以教師要就這點展開教學,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帶動他們積極參與、快樂參與。

實現以上教學效果,多媒體教學可以很好地幫助教師完成。多媒體可以使教師抽象的敘述直觀化、形象化、豐富化、多彩化。在多媒體的協助下,小學美術可以很好地創設美術情境,吸引學生進入到美術的世界。多媒體教學很好地切中了小學生形象思維大于邏輯思維的特點,他們更加感性,甚至可以用感性的形象代替思維。針對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教師利用生動有趣的直觀形象在課件上感性展示,能夠很好地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翅膀,在形象思維的推動下,激發學生欲望,從而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術課堂,收獲很大。

如《穿花衣的熱帶魚》,筆者根據教學內容制作了精美的課件,蔚藍色的大海之中各種各樣美麗的熱帶魚在快樂地嬉戲,同時配有美妙的旋律。如此精美的課件以動畫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他們往往都被大海和熱帶魚的魅力所征服,為了更好地展現自己的喜愛,學生紛紛參與到教學實踐之中,畫出他們心中的大海和熱帶魚。

二、設計具有趣味的美術教學活動

學生喜歡參與具有趣味性的美術教學活動,這種活動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筆者在多次教學實踐后發現,對于小學生而言,如果美術活動能夠很好地將音樂性、知識性、趣味性融為一體,更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熱情,使學生在快樂中不知不覺地掌握相關知識。美術給人以美的感受,美術教育更應該給人以美的感受。如果課程枯燥無趣,學生怎能體會到美術的魅力呢?

興趣是學習的情感因素,參與是學習的行動因素。所以教學設計中,教師一定要把興趣和參與緊密相連,通過二者的配合實現最佳教學效果。《手拉手,找朋友》一課的教學目的在于幫助學生認識線條和色彩,并能夠利用色彩和線條完成一次創作。為了實現這個教學目的,筆者以《找朋友》兒歌作為教學背景歌曲,請幾個同學完成這個游戲,進而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然后引入課程。筆者創設了一個小朋友,然后制作了各種各樣不同的動物角色。課件上這些頗具特點的動物和小朋友在歌曲聲中玩著“找朋友”的游戲,不時有些小插曲讓課堂更充滿樂趣。學生在整個氛圍的影響下,紛紛提出再玩一會兒找朋友游戲的想法。筆者拿出課前所做的和課件動物形象一致的頭飾發給大家來玩游戲。學生在游戲時對線條和色彩有了更深的認識。在活躍的氛圍之下,教師適當引導學生掌握作畫的一些技巧,給予他們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自己作畫。這節課獨具匠心,所以學生作品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三、動靜結合,提升教學效率

美術是內心活動的外在表現,所以美術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內在心理因素,如果忽視了學生的內在情感,即使多么熱鬧也不是一堂成功的美術課。所以教師在提倡學生參與的同時,還要激發他們的內在品質,在增強動手能力的同時調動他們的思維,尤其是形象思維能力,進而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更可以提升他們的審美能力。

每個美術作品都是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完美結合,都同時體現著思想性和藝術性。所以,教師要在教學中將這二者都呈現給學生,包括想象、創造、藝術、思想,如一些名家的作品,讓學生在欣賞中受到熏陶,在潛移默化中各方面能力有所提高。

四、以尊重學生的想象力為基礎,提升學生的想象力

美術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想象思維非常重要。小學生由于涉世未深,不會太受社會的條條框框限制,他們有想象自由馳騁的有利條件。作為小學美術教師,要抓住小學生的特點,利用有利條件充分培養學生的自由想象力,給予他們自由的空間,讓他們插上想象的翅膀。有的美術教師認為學生想象完全由之任之,有一定道理。小學生確實需要被尊重,但是教師還應該起引導作用,尤其有的學生偏離正途的想象,需要教師給予點撥。有的教師認為學生想象應該完全在限定的范圍之內,如果超出范圍就是離譜,這就扼殺了學生的想象。

五、培養學生的自信,鼓勵學生在美術中健全人格

自信對一個人而言,無異于精神支柱,也是其行為的內在動力。具有自信的人和不具有自信的人,所呈現出來的美術作品并不相同。美術教師能夠通過學生的作品體察學生的內心,進而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自信,最終讓學生在美術作品中盡情展示自己。

傳統的美術教學方式忽視了以人為本,一味是教師的傳授,學生感受不到學習的快樂。本來是師生互動的雙向過程改為單一的教師講授、學生被動接受過程。長此以往,學生只會產生厭學心理,盡管自己最初多么喜歡美術。新課程理念倡導下,學生為課堂的主體,教師為課堂的主導。作為美術教師要在美術教學中重視對學生的評價,通過具有針對性的不同評價將學生內在的情感激發,培養學生的自信。有的學生天生不喜歡美術或者美術素質不佳,美術教師要通過語言和行為雙重結合來挖掘學生的內心,進而培養其健全的人格。有的美術教師認為,學生的成長主要取決于家長和班主任,作為美術教師,教給學生一些知識就夠了,不要過分參與學生的成長。持此觀點的美術教師只是把美術當做一種職業,并沒有認識到教師教學的本質,更沒有認清美術教育的深層次內涵。給予學生快樂的美術學習,需要教師明了美術教育的實質所在,給予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

美術學范文第2篇

關鍵詞:美術學;美學;關系探究

引言

在美術業內,系統性地、辨證性地來探究美術學和美學的內在聯系的文章少之又少,而正確地理解和認知美術學與美學之關系對于相關專業研究及教學活動又十分必要。對美術學與美學它們之間的區別進行詳盡的闡述,深刻地梳理內在的邏輯聯系,會對兩門學科的共同良性有序發展有著正面的意義。

1美術學與美學的區別

1.1美術學是什么

在中國古漢語中,是沒有“美術”一詞的。據學者考證,“美術”一詞作為舶來語,最早出現在中國應該是在1911年,著名國畫家高劍父舉辦的個人作品展“中國之有美展”開始,至此“美術”一詞開始得到社會接受和認可,并開始實際研究和專業應用方面的領域的使用。著名美學家、哲學家劉剛紀先生認為:“美術學包含美術史、美術理論、美術批評三個相互聯系的部分。”經過100多年的發展與延伸,美術學發展到今天不僅僅包括以上三個部分,而指的是作為當代人文學科中一個必不可少的部分,在對以上三個方面進行研究探索的基礎上,以美術技術為核心,對美術的本質和美術自身必然要經歷的發展規律進行探尋。概括來說,就是一門建立在哲學思想上的,辯證地運用美術理論知識和先進技能進行美術批評和活動的綜合性學科。美術學作為當代人文學科中一個必不可少的部分,具體就是要探究美術的歷史,研究藝術品的歷史與美術價值,研究如何建立健全評價理論體系和方式方法進行美術批評,探索如何進一步提升美術技術水平的一門綜合類學科。例如,著名華裔美術家蔡國強先生,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把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藥與藝術奇思妙想的結合,碰撞出了燦爛的“思想火花”,給世界各地的民眾帶去了絢麗的視聽盛宴,同時開辟出了不一樣的美術創作道路。

1.2美術是什么

從《辭海》中我們可以知道“美學”指的是:研究人對現實的審美關系和審美意識,美的創造、發展及其規律的科學。由于美學主要把藝術研究與討論的對象,所以近代哲學奠基人黑格爾稱美學為“藝術哲學”。在古代中國,美學思想早已產生,然而一直沒有明確的概念闡述和產生系統性地理論體系。1750年哲學家、美學家鮑姆加登在自己的著作《關于詩的哲學默想錄》中,第一次“美學”這個概念,并把美學和邏輯學區分開來。之后的唯物主義理論的誕生和發展,為美學體系的科學發展奠定了哲學基礎。關于美學的研究對象,國內外美學界可以說是各執一詞,眾口紛紜。例如西方學術界的兩個主要學說:第一,美本身說。史前哲學家柏拉圖認為:“美本身”就是美學研究的對象,美的思考就是“從各種美麗的學問知識一直到只以美本身為對象的那種學問,徹悟美的本體。”第二,美的科學說。德國哲學家、美學家鮑姆加通就認為:“美學”研究的主要對象是“美”,“美學的目的是感性認識本身的完善,而這完善也就是美。”而國內學術界關于美學研究的對象到底是什么,也是百花齊放,難以統一。例如:國內知名美學家洪毅先生認為美學研究的對象是美。在其著作《新美學綱要》中:“美學研究無妨有所偏重,并且宜以偏重研究藝術中的美及美感諸相關問題為主。”還有周來輝先生認為審美關系是美學的根本問題。他認為:“美學是研究審美關系的科學,審美關系包括美、審美、藝術這三大部分。”他還說“審美關系說也是對當前各派的一個概括、綜合和揚棄的產物。”

1.3美術學與美學之間的區別

由上述可鑒,美術學和美學存在很大的不同。美術學是一門辯證的運用美術理論知識和先進技能進行美術批評和活動的綜合性學科。其中包括美術史、美術理論及美術批評。而美學指的是對現實存在的審美關系、審美意識,以及美的創造和發展以及規律進行研究的學科內容,它體現的是一種哲學思維。從根本上來看,美學與美術學之間的重要區別,就是“美”本身單單只作為美學的研究對象,而美術學在探索實踐的過程中,會同時涉及不少的新的邊緣學科與交叉學科,例如系統論、控制論、哲學的關系等等。當然對于美學在研究過程當中,所表現出來的主觀性和客觀性的特點,也在這些差異的范疇內。

2美術學與美學的聯系

基于上述探討,雖然美術學與美學從詞語語義、歷史發展、概念特征、固有屬性及其研究對象等幾個維度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點,不能一概而論。但是,在美術學與美學也存在著最為直接而密切的關系。

2.1美學為美術學提供價值取向

美學思想和美術史觀,會使得歷史及價值自身開始重新建立和去偽存真,美學的思想觀念,會從根本上改變一個人的價值取向,還會對人的價值判斷產生影響。美術理論的特點是與其它的藝術理論存在著共同點的基礎上,具有自己獨特性,而美學理論,是對其它藝術理論的一些共性特征進行全方位式的總結。例如,在現階段,美術學院的美學課程由于著重對美術技術的教學和人才發掘,反而降低了對美學課程的重視程度。藝術成就的基礎來源于對美學的理性認知、理論掌握程度以及跨學科的素養積累。在進行美術學的學術研究過程中,美學是和美術創作生產形態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任何的美術活動所創涉及的行為和作品,所呈現都會與美學理念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2.2美術學為美學提供了研究的參考

黑格爾的《美學講演錄》奠定了他在古典美學中的基石地位。雖然黑格爾本人沒有著名的藝術作品,但是其著作中關于美學思想體系的闡述和獨到見解,卻值得后來者認真思索和探尋。在關于哲學論述中,認為實踐能夠更好地去改變世界,有助于創造歷史表明了其對實踐的重視,并運用相應的理論知識進行證明。理論本質上是包含在日常的實踐工作中的,作為哲學家和理論家,從他的種種闡述可以深刻的領悟到,美術學能夠更好地為美學提供可以參照的物象特點。例如:黑格爾雖然是著名的哲學家,可是他對雕塑特點的專業論述比許多專業人士都更加透徹,這就深刻的說明了美術學向美學提供了參照物。藝術家和美學家在創作活動中,通常會使用“藝”和“道”這兩種不同的概念進行闡述,對于古人而言,其不僅對“藝”更加重視,對“道”也具有很深的理解,在這當中往往包含著非常深刻的哲學思維,因為對于藝術來說,技術的水平的高低并不是全部,精神的表現才是核心,這便是“道”。然而,各類藝術和美術活動都有各自的“道”,可以這么說,各類藝術與美術都是“美”的展示,也都是美術學可以為美學的研究提供參照物的體現。

3結語

通過以上探討,美術學與美學之間的緊密聯系是顯而易見的,二者互為獨立也相互影響,隨著現當代美術學與美學大量的理論學說的大量涌現,促使一些美術學研究者開始重新思考美術學與美學的關系,這是令人鼓舞的,希望能有更多的研究者注重美術學的研究,來豐富加深美學的探索研究。

參考文獻:

[1]…黃新然.論美術學與美學之關系[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3(05):156-160.

[2]…劉綱紀.略談美術學與美學的關系[J].美苑,2003(02):2-3.

美術學范文第3篇

一、民間美術資源所具有的功能分析

1.民間美術資源的教育功能明顯

民間美術資源深深植根于中華傳統文化,反映普通百姓的審美情趣、道德認知與審美體驗。民間美術資源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其內容大多弘揚忠孝節義、俠肝義膽,這種具有典型中華文化內涵的民間美術資源所承載的是民族文化的教育內容。通過對民間美術資源的欣賞,普通的中國百姓在潛移默化中便會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如果充分發揮民間美術資源獨有的教育功能,對民俗與社會道德規范的形成將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2.民間美術資源具有較強的審美功能

民間美術是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不同地區,民間文化存在較大的差異,民間美術資源所承載的精神理想與文化認知也存在較大的不同。從民間美術資源的內容和形式上看,民間美術資源的內容和形式存在較大的不同,不同地區民間美術資源的內容和形式具有該地區鮮明的特色,反映了當地民眾的審美情趣與審美觀念。民間美術資源不同地域特色的形成與當地創作者的審美意識具有很大的關系,民間美術資源是不同民族審美文化的真實寫照,因此,民間美術資源具有較強的審美功能。

3.民間美術資源所具有的生活功能

民間美術資源并不來源于高深的美學理論,其產生、發展與不同地域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婚喪嫁娶,無不是民間美術資源的真正來源。民間美術資源的內容就是對百姓生活的真實描述,其所反映的內容不僅包括精神層面,也包括物質層面。這些內容在不同時代也存在較大的差異,不同時代的民間美術資源內容都是那個時代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真實反映,反映了那個時代生活所體現出的獨特氣質。因此,不同時代的民間美術資源也隨著時代生活的不斷變遷而不斷改變。從本質上看,民間美術資源源于生活,其生活功能十分明顯。

二、小學美術教學中民間美術資源的引入策略

1.教會學生欣賞民間美術資源

在小學美術教學的實施中,教師要充分重視民間美術資源在教學中的作用,要重視引導學生學會欣賞民間美術作品。教師要從民間美術資源的基礎知識講起,讓學生充分了解民間美術資源的基礎知識內容,同時也要重視引進一些民間美術的優秀作品,讓學生從歷史與文化等多重內涵中理解民間美術作品,學會欣賞民間美術作品,在欣賞中學會發現、學會探究、學會創造。如,教師在講解《多彩的剪紙——動物》一課時,可以充分運用現代的媒體技術,在網上盡可能多地收集一些有關動物的剪紙圖片,通過多媒體進行播放,讓學生在欣賞剪紙作品的同時,了解剪紙藝術的形成和發展歷史。當學生對所欣賞的作品有了一定的感性認知的時候,教師再抓住時機引導學生發現剪紙規律,在發現規律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學會創作。這樣的教學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在網上收集剪紙藝術作品,并將這些作品帶到課堂與同學共同欣賞,這對學生剪紙欣賞范圍的擴大和剪紙欣賞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教師可以提供網址,幫助學生收集更多的剪紙作品,促進學生剪紙欣賞水平的提升。

2.要充分利用好不同地區的民間美術資源

在引入民間美術資源的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引入不同地區的民間美術資源,充分發揮不同地區民間美術資源的作用。如果條件允許,教師可以聘請一些老藝人,或者帶領學生到不同的民間美術資源地區進行參觀與了解。采取這些教學措施,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不同地區與不同種類的民間美術資源,促進學生對于民間美術資源的學習和欣賞。

3.與生活相結合發揮民間美術資源的實用性

在民間美術資源引入小學美術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美術資源的引入要與生活相結合,充分發揮民間美術資源的實用性。民間美術資源可以引入小學美術教學各部分的內容,結合不同種類的美術教學內容,充分反映民間美術資源的地域特色,使民間美術資源的利用與小學生的生活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充分發揮民間美術資源的生活實踐優勢,促進小學美術教學的有效實施。

三、結語

美術學范文第4篇

一、選好題材和內容是美術欣賞教學的“前提”

在小學美術欣賞課中,教師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拓展學生的視野,許多時候會增加一些欣賞內容。然后教師往往以自己的愛好選擇作品,從而一味地追求“純藝術”,忽視了學生的已有認識與欣賞水平及欣賞的心理傾向。因此,在學生欣賞的題材與內容的選擇上應注意要選擇與兒童的生活實際相貼近,要選擇與兒童的認知和欣賞水平相接近的,以接近兒童的最近發展區的,能激發兒童興趣的作品;要選擇的是本身富有兒童情趣的、易于兒童接受與理解的作品。為此,可采取以下策略:(1)課前對收集的欣賞作品進行挑選、歸類,同時可以組織學生一起挑選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題材。(2)把所要欣賞的內容進行“童化”的加工、處理。(3)可以選擇學生自己創作的優秀作品,作為補充材料。

二、注重學生的自主體驗是美術欣賞教學的“關鍵”

在美術欣賞中,教師往往在課始出示范作后,便一講到底,造成教師投入,而學生漠然的尷尬場面,欣賞成了“講賞”。而通過教師的講,學生充其量只是對作品作解剖麻雀式的理解而已。

我們知道學生的學習活動不是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一個主動參與的過程,只有學生主體主動積極參與才能調動學生自身的創造潛能。美術欣賞更是主客體的統一,欣賞活動必須依賴學生主體的直接參與,才能激發學生欣賞的情意、獲得深刻的體驗。教師過多、過細的講解,既不利于學生對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學生欣賞能力的養成。為此,可采取的教學策略是:(1)課前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預習,引導學生收集與欣賞內容相關的資料,讓學生有備而“賞”,縮短學生與欣賞內容的距離,產生欣賞的直接興趣;(2)在出示欣賞作品后,讓學生仔細地“讀畫”幾分鐘,然后再請學生說說對作品的印象和直覺(初步的感覺);(3)用思考題的形式引導學生觀察畫面,可以從色彩、線條、給人的情緒上去細致地體味;(4)必要時,對于欣賞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欣賞評議,以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并為班級交流欣賞成果作準備。這樣的欣賞則更多地體現了學生自主參與、自主發展。

三、規范教學流程是美術欣賞教學的“保證”

1.形成可操作的欣賞程序,以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理解藝術作品,避免欣賞的隨意性。

(1)描述。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分析作品之后,用語言簡單地描述出作品的題材內容、畫種等;(2)分析。對作品的色彩、構圖、造型進行整體的語言表述;(3)解釋。介紹作者,并對作品的意義、所體現的人文價值進行研究;(4)評價。根據以上內容的學習與探索,對作品進行局部和整體的評價。在這個操作流程中,教師要注意結合作品講授必要的美術術語,以幫助豐富學生的美術知識結構,提高他們的表達能力。如欣賞色彩時滲透“色調”的概念,在欣賞構圖時,講解一下“構義”的含義。當學生積累了一定的術語后,既能深入地賞析,又能自如地表達欣賞的感受。同時還要注意扣準學生的心態,激勵學生反觀“自我”來欣賞。如教學時,教師可設計:你喜不喜歡這幅畫?這幅畫要是由你來畫你會怎么處理?你猜猜作者為什么要這樣畫?從而深化學生欣賞的感受;另外還要注意,要為學生創設想像的空間和自由交流與表述的環境,促使學生在欣賞中作出創造性的“理解”與“評價”,從而在規范的欣賞過程中提升欣賞的層面。

四、欣賞與動手相結合是美術欣賞教學的“外力”

1.在欣賞時安排操作活動。

如教學民間繪畫和工藝品欣賞時,不妨讓學生照著作品的風格、形象臨摹一下,這樣有助于學生理解作品。我在“民間竹編工藝”欣賞這一課中,首先展示許多竹編工藝品,在學生被工藝品所吸引時,緊接著播放介紹竹編工藝的錄像,講解竹編的制作過程。此時的學生,面對教師給他們準備好的材料,不由自主地動手編了起來。不一會兒,一個個“小玩藝兒”在孩子們的手中誕生了,看那學生的喜歡勁兒,仿佛是什么偉大的創造。這時我就及時引導學生把自己的作品與圖片上的作品和欣賞的實物進行比較,然后作出評價。學生在動手中興趣盎然地欣賞了竹編工藝。

2.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引入欣賞。

(1)課始導入欣賞:在工藝、繪畫課的開始部分安排一些與本課有關的欣賞內容。如上《剪紙》一課時,在導入階段讓學生欣賞一下剪紙――“窗花”;(2)在實踐中穿插欣賞,在指導學生練習時穿插欣賞,提供練習的范例,以欣賞幫助練習,以練習促進欣賞;(3)在結束時加入欣賞。在練習結束時加入欣賞,通過比較與實踐體會能使學生認識到自身作品的優缺點,還給學生在練習的基礎上明示發展的方向,誘發學生探求美的興趣與愿望。

美術學范文第5篇

那么這些問題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其背后的成因是什么?到底該怎樣解決這些問題,找回屬于兒童的美術課呢?

一、“探究”不等于“不教”

近幾年中小學教育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方向轉度的過程中提出了一種較為新穎的學習方式,即“探究性學習”,又稱為“研究性學習”方式。于是在小學美術課的教學中,一部分教師為避免落入“滿堂灌”學習的俗套,課堂上一行一動皆要探究,課前制作復雜的課件,準備大量的范作,教學中讓學生自己去探究“這是怎么做(畫)的?”“看了這些作品你有什么感受?”然后熱熱鬧鬧漫無邊際討論一番,于是課堂中充盈著“你真棒!”“你真了不起!”“你的想法很獨特”等禮節性的、蜻蜓點水式的評價。葉圣陶先生說:“教是為了達到不用教,講是為了達到用不著講。”而我們讓學生在并不理解的情況下進行有“行”無“實”的探究,根本就達不到“不用教”、“不用講”的目的,學生又能收獲什么呢?小學美術課教學中,不少教師在走一概不講不演示的路,其實這是對“探究性學習”的誤解。美術是一門造型藝術和視覺藝術,有著幾千年悠久的文化歷史,在一些難點問題上是需要我們去教、去演示的。

問題是我們怎樣去教呢?應注意以下幾點。

1、引導學生重視課前資料的收集。

學生只有親歷、親為、親感之后才會獲得對事物的全面了解,也只有這樣才會促使學生產生一種成為一個發現者、探究者的心理需求。一旦這種需求產生,他們就會積極投入到美術課的學習當中去。

2、創設問題情景,留給學生想象與探究的空間。

老師要講、要示范,但講或示范的程度要把握好,不要面面俱到,要留一點空間讓學生去想象、去探究。

3、改變教學方法,使學生能探究。

也就是說老師要在方法或技巧上做到適當的點撥即可,不可太過,要讓學生覺得自己是學習的主人,體會到由自己發現的快樂。

二、“教參”不等于“教案”

教學參考或一些名師教案是一些教師從事美術教學的“圣經”,在美術教學中動輒就將那些教學參考和名師們的教案搬來“以販代教”。這是對教學參考和教案重 “形”輕 “神”的誤用。如果一個教師課前不深入思考、積極備課,在課堂教學中怎能充滿激情,怎能喚起學生的熱情呢?當然,這并不是說我們不能看教參或名師教案,而是要我們參考著看,學習著看。這主要源于三點原因,一是學生審美水平不同,學生存在地域差異、城鄉差異等多方面差異。二是文化氛圍不同。三是教師教學風格不同。因此,我們不能生搬硬套,應該了解自己的學生,結合自己學生的審美水平和當地的文化氛圍,結合自己的教學風格,把教參和他人教案做參考,設計出只屬于你和學生的教案,那將會是一節魅力四射的好課。

三、“拓展”不等于“形式”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元谋县| 新建县| 建水县| 聂荣县| 铁岭市| 山丹县| 平果县| 攀枝花市| 泰宁县| 开阳县| 台北市| 全州县| 金塔县| 城口县| 岑巩县| 枣强县| 兰西县| 资阳市| 金川县| 云和县| 措美县| 阳原县| 龙川县| 夏邑县| 乐都县| 永宁县| 石楼县| 会泽县| 苗栗县| 漠河县| 西盟| 贞丰县| 福泉市| 池州市| 呼玛县| 黄石市| 宁蒗| 邵武市| 天镇县| 双牌县| 泽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