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艾草端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個水里生,一個土里長,一個是挺拔如利劍,一個是曲折如花邊,本是兩種相異的植物,卻因端午的到來,在各家的門楣上相逢了。
艾草如女 曲折如花邊
羽毛狀分裂的葉片,初升的艾草渾身有一層白色反光的絨毛,隨著葉片的成熟伸展,葉面的絨毛會消失,而葉背的絨毛則一直保留著,風一吹過,銀色的光澤泛起。絨毛溫柔而細膩,像少女的臉龐,這野地里隨處就能茂盛長起一大片的植物,又有著母性的堅強。
從初春采食嫩芽制成青團,到夏季長成后被用來給嬰孩洗澡祛痱,再到老了后曬干用來做“艾灸”,似乎它的一生也伴隨著家庭中女性角色的光輝。
艾草,就是這樣在民間傳統中建立起高于其他野草的影響力。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詩?王風?采葛》中真摯而直接的戀情,仿佛給青青艾草也蒙上了一層浪漫的色彩。
而艾草最高的識別標準還是它的味道,揉碎一片艾草,那強烈的氣味,辛辣而又清涼。這獨特的味道來自于植物體含有的一系列桉樹腦、艾草油、側柏酮、三萜類化合物和香豆素。這樣的“艾香”有抑制細菌的作用,但蟲類對此,則是唯恐避之不及的,因此有直接驅蟲的作用,且能清熱解暑、防濕止癢。也正因為如此,端午節懸在門前的艾被認為有“辟邪”的功效。無論喜歡還是厭惡,你一定會被母親教育道,這樣濃烈的味道是好的。
我們通常所說的艾草,其實包含了菊科蒿屬的好幾種不同的植物,它們在外形、氣味功用上都相似。
古詩曾這樣稱贊艾草:“端午時節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看衣,無意爭顏呈媚態,芳名自有庶民知。”艾草芳香且有益健康,這樣接地氣的野草,百姓無不喜歡。
晉代已經開始把艾蒿掛在門上。到了南北朝時代,掛艾蒿發展為掛艾人。宗懔《荊楚歲時記》說:“五月五日,四民共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戲……懸門戶上,以祛毒氣。”把從野外采來的艾蒿捆成一個人的模樣掛在門上,為的是提高艾蒿辟邪的功能。
菖蒲似男 挺拔如利劍
菖蒲的葉子又直又尖,形狀類似寶劍,美其名曰“蒲劍”。它的葉子含有揮發芳香油,散發出檸檬味道的清香。傳說,它還是制作一款苦艾酒的添加物,還會被用來制造香水。
菖蒲屬天南星科菖蒲屬的植物,又名菖陽、堯韭或水劍草。叫菖陽是因為其得陽氣之先,《呂氏春秋?任地》中說:冬至后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于是始耕。
菖蒲清香主要來自菖蒲中含有的細辛醚及少量丁香酚和黃樟油素,其味辛、苦,性溫,能開竅化痰,辟穢殺蟲。古人會用菖蒲釀酒,這種酒也從唐代就開始盛行,唐殷堯藩詩云:“少年佳話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北宋時代,每逢端午節宮廷匠人就用菖蒲根雕刻張天師像,四周用染成五色的菖蒲葉子加以裝飾。明代沿襲這種習俗。高濂《遵生八箋》記錄明人習俗云:“端午日以菖蒲根刻作小人,或葫蘆形,佩以辟邪。”
水生的植物帶著水靈勁兒,菖蒲脆生而挺拔,菖蒲的親戚還有石菖蒲、花葉菖蒲。花店里還有做鮮切花的“唐菖蒲”,水生的還有“黃菖蒲”,它們其實都是鳶尾科的植物,開出的花就和菖蒲的肉質花序不同。一般在端午時節懸掛的是散發著檸檬香的菖蒲。
宋代歐陽修就有詞云:菖蒲酒美清尊共,葉里黃鸝時一弄。古人還賦予菖蒲以人格,將四月十四日定為菖蒲的生日:“四月十四,菖蒲生日,修剪根葉,積海水以滋養之,則青翠易生,尤堪清目。”又因為在端午懸掛菖蒲,故端午節也稱“菖蒲節”。
菖蒲具有吸附空氣中微塵的功能,古人夜讀,還會在油燈下放置一盆菖蒲,可免燈煙熏眼之苦,又清雅養眼。還有人取菖蒲葉尖上的露水來洗眼睛,也有很好的明目功效。
小貼士:
端午美食――艾草烘蛋
食材:
艾草一把,菖蒲一把,青殼鴨蛋6枚。
做法:
1.艾草、菖蒲洗凈晾干,取下艾草葉備用;
2.青殼鴨蛋洗凈后放在陰涼處,切記不能放冰箱,不然影響后道工序;
3.用艾草將青殼鴨蛋一只只包裹起來,用菖蒲條捆綁結實;
4.取干凈鐵鍋,鍋中坐上麥麩,加刨花屑,埋入艾草蛋,用報紙引燃刨花屑,以不見明火為佳;
5.中途不時用鐵棍翻動艾草蛋,這個過程相當考驗人,很多心急的人往往不等鴨蛋成熟慌忙翻動,造成烘蛋次品較多。慢工出細活,從午飯吃好開始,到傍晚時分才會成功。此時,炭火已經微涼,挖開火堆,撈出艾草蛋,剝去外面焦香的艾葉,華麗麗的烘蛋就出爐了。
在端午節用艾草和菖蒲烘蛋,不僅清香可口,而且民間有個說法――小孩子吃了不長痱子。
艾草藥食可兩用 菖蒲莖葉可入藥
艾草有調經止血、安胎止崩、散寒除濕之效。治月經不調、經痛腹痛、流產、子宮出血, 根治風濕性關節炎、頭風、月內風等,為醫家最常用之藥。現代實驗研究證明,艾葉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鎮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鎮靜及抗過敏作用;護肝利膽作用等。
長期使用艾草葉的副作用:如果揮發油(香味成分)使用過多,對神經會有抑制。
艾草也是一種很好的食物,可作“艾葉茶”、“艾葉湯”、“艾葉粥”等食譜,以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在中國南方傳統食品中,有一種糍粑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原料做成的。即:用清明前后鮮嫩的艾草和糯米粉按1∶2的比例和在一起,包上花生、芝麻及白糖等餡料(部分地區會加上綠豆蓉),再將之蒸熟即可。在廣東東江流域,當地人在冬季和春季采摘鮮嫩的艾草葉子和芽,作蔬菜食用。
菖蒲辛溫而芳香,入心、肝經,與粳米冰糖煮粥,則香甜可口,可醒腦開竅,和中化濕。菖蒲雖屬辛溫之劑,但以芳香為用,其性走竄,具有散風濕、宣經絡、開竅通閉的功效,還可以振清陽之氣,聰耳目而醒神健腦,并能和中開胃,因痰濕蒙蔽、清陽不升而引起的神志昏迷、耳聾不聰、頭目不清、精神遲鈍、記憶模糊、癲狂、癡呆以及濕濁中阻、脘痞不饑等,均可服用。
中醫認為,心藏神,心主神明,也就是說神志疾變多與心臟有關,無論熱陷心包,還是痰迷心竅,均從心治療,而菖蒲入心經,《重慶堂隨筆》稱:“石菖蒲舒心氣,暢心神,怡心情,益心志,妙藥也。”自古以來,均用治療神志不清,熱病神昏,癲癇,痰厥之癥,久經實踐,確有效驗。因此,用以煮為藥粥,實為一種臨床輔助治療的好方法。若遇痰迷心竅,神志昏迷者,可取本粥的粥油部分鼻飼入胃。
但需要注意的是:菖蒲粥性偏燥散,凡陰虧血虛及精滑多汗者,不宜食用。
“蒲劍、艾旗” 相逢去瘴
艾草、菖蒲都被民間視為防疫驅邪的靈草。《本草?菖蒲》載日:“典術云:堯時天降精于庭為韭,感百陰之氣為菖蒲,方士隱為水劍,因葉形也。”因為菖蒲的葉子形狀似劍,古時人們稱之為“水劍”。
在民眾信仰中,寶劍具有驅魔鎮妖的能力。把菖蒲稱為“蒲劍”,就是看重它的辟邪作用。隨著歷史發展,最初只在門上掛艾蒿的習俗,慢慢發展為同時懸掛菖蒲和艾蒿,并合稱為“蒲劍、艾旗”。
五月是惡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時,居三毒之端。端午節又叫“五月端”。五月是整個熱天的開端,五毒蛇開始活躍,魑魅魍魎也會猖獗,以艾草和菖蒲為武器,把瘴氣擋在門外,以艾草與菖蒲為藥,把毒物祛除,是針對五月這個惡月所采取的積極預防的措施。
吳自牧的《夢梁錄》卷三記載南宋杭州的端午:“以艾與百草縛成天師,懸于門額上,或懸虎頭白澤。”
端午實際上還是古人的“衛生節”,因為端陽一過,天就炎熱了,蚊、蠅等害蟲開始繁生、傳播。古人在五月五日,將煎草蒲、艾草、鳳仙、白玉蘭等花草或柏葉、大風根、桃葉等煮成藥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可治皮膚病、去邪氣。所以,在端午節以蚊蟲討厭的艾草和菖蒲做一次驅毒祛害之舉也是很符合科學道理的。
我們今天用菖蒲和艾蒿來熬湯沐浴、結扎成束掛在門廊之上,或許已不再考慮健康或辟邪的意義,更多的,是難以割舍我們與傳統、與土地的羈絆。
1、在民間的說法是端午節插艾,這樣不僅有招福驅邪的用途,而且還有防病驅蚊的效果,當然了重點在于后者了。艾草在農村是十分常見的一種野草,但是它的用途不小,其中一點就是有驅蚊蟲、凈化空氣的作用。這是因為艾草的莖、葉中都含有一種揮發性的芳香油,而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就可以驅趕蚊蠅、蟲蟻,并且凈化空氣的效果。
2、端午節插艾草的方法也簡單,一般是將“天中五瑞”中的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和山丹等5種植物任選兩三種,通常是將艾草、菖蒲等用紅色的繩子捆綁成為一束,然后懸掛在門上,或者是窗戶邊上就行。之所以會加入菖蒲,那是因為它是“天中五瑞”之首,并且葉片看起來很像一把劍,在民間它還象征卻除不祥的寶劍,插在門口可以避邪。
(來源:文章屋網 )
端午節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它有著獨特的風俗,如:吃粽子、賽龍舟、掛香袋、系長命縷等慶祝活動。這些活動都適合中班的幼兒來開展,既能鍛煉和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又能增進幼兒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興趣。同時,端午節又有著一個有名的來歷,讓幼兒了解“屈原”的故事,能激發他們初步的民族自豪感。為此,我結合一年一度的端午佳節,開展相關的主題教學活動。
二、主題目標:
1、知道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樂于了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樂于參與一些節日準備和慶祝活動。
2、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感興趣,產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三、環境創設:
1、科學區:投放艾草和菖蒲。陳列不同造型的香袋。
2、美工區:放置制作長命縷和紙粽子的材料。
3、閱讀區:張貼有關端午節的字條,讓幼兒認讀。
4、表演區:提供扎頭的布條和紙棒,供幼兒表演賽龍舟。
四、家長工作:
1、和孩子一起收集有關端午節風俗的圖片、資料,向孩子講述端午節的風俗。
2、帶孩子購買艾草和菖蒲、粽子、香袋、咸鴨蛋等過節物品。
3、和孩子一起觀看有關節日慶祝活動的報道。
4、參加班級的包粽子活動。/轉載請保留
五、活動安排:
活動一端午節的風俗和來歷
目標:
1、知道端午節的日期,了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
2、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初步的興趣,對屈原產生崇敬之情。
幼兒表現:
當我在給孩子講《屈原》的故事時,他們都聽得非常的認真,睜著大眼睛滿臉一副敬佩的樣子。當聽到屈原投江的情景時,都不約而同地發出“啊”的驚嘆聲和遺憾聲。有的孩子還爭著要把自己從家長處聽到的關于端午節的來歷和風俗說出來。
活動二艾草和菖蒲
目標:
觀察艾草和菖蒲的外形,了解它們在端午節期間的特殊用途。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又稱端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那你們知道端午節有哪些習俗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端午節2021傳統習俗活動及習俗寓意有哪些,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端午節吃粽子寓意什么1、除瘟驅邪、求吉祥:最初粽子的寓意是用作祭祖及神靈。
古人認為,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必須在每年的五月五日舉行祭祀活動,以除瘟、驅邪、求吉祥。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改變,人們過端午節吃粽子都是承襲傳統的表現。不同的地區粽子的種類很多,然而,吃粽子的意義都是一樣的。
2、求子:端午節時,人們會互贈九子粽寓意求子。
端午節中,人們會互贈九子粽寓意求子。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種,即為九只粽連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狀各異,非常好看。并且九種顏色的絲線扎成,形成五彩繽紛。九子粽大多是作為饋贈親友的禮物,如母親送給出嫁的女兒、婆婆送給新婚的禮物等,因為“粽子”諧音“中子”,民間有吃了“粽子”能得兒子的風俗。“粽子”是“眾子”的諧音,寓意人丁興旺。
3、光宗耀祖:因為“粽”和“宗”音近,所以有“光宗耀祖”的寓意。
因為“粽”和“宗”音近,因此端午節吃粽子寓意取“光宗耀祖”,所以家家戶戶的人都在過端午的時候吃上粽子。
4、功名得中:“粽”和“中”音近,有“功名得中”之意。
因為“粽”和“中”音近,取“功名得中”之意,在古時寓意學士考得功名。通常古代科舉考試都在秋天,因此在端午節時,要考取功名中第的人吃粽子可以寓意一舉中的。
5、紀念屈原: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
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久而久之,端午節吃粽子便成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
6、驅趕蛟龍:蛟龍會偷祭祀的東西,而它怕艾葉和五色繩,所以便用其來包祭祀食物。
《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后可用艾葉包住,用五色絲線捆好,蛟龍很怕這兩樣東西,這樣就不用擔心再被蛟龍破壞了!”于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逐漸發展為我國端午節食品。
端午節為什么要帶五彩線原因一:為了辟邪去災
五色絲象征五色龍,可以免除瘟病,使人健康長壽。古代以五月為惡月,以其天氣炎蒸,疾病易于流行,自漢以來,即于此月重五前后,以彩色絲線系于臂,謂可保平安健康,又謂能避刀兵之災,故稱。亦稱“纏五色絲”。還有一說,在端午節后的第一個雨天,把五彩線剪下來扔在雨中,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謂之可去邪祟、攘災異,會帶來一年的好運。
原因二:意為長命
五彩線,古代也叫五彩長命縷。端午節最初是給女孩子過的節日,是中國的女兒節。系五彩長命縷,這是宋代就有的古老習俗。用紅綠黃白黑色粗絲線搓成彩色線繩,系在女孩子的手臂、頸項上,叫長命縷、續命縷。
端午節掛艾草的寓意1、祈求吉祥
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后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臺灣民間也有在端午時貼“午時聯”,它的作用和靈符一樣,有些午時聯上有下列的句子“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榕枝在民間的意義可使身體矯健“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也有地方習俗是掛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蟲毒;山丹方劑治癲狂,榴花懸門避黃巢,石榴花正是這個季節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石榴皮為一常見的中藥。
而石榴花和黃巢的關系,還有一段故事。黃巢之亂的時候,有一次黃巢經過一個村落,正好看到一個婦女背上背著一個較大的孩子,手上牽著一個年紀較小的,黃巢非常好奇,就詢問原因。那位婦人不認識黃巢,所以就直接說因為黃巢來了,殺了叔叔全家,只剩下這個惟一的命脈,所以萬一無法兼顧的時候,只好犧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黃巢聽了大受感動,并且告訴婦人只要門上懸掛石榴花,就可以避黃巢之禍。
2、驅鬼辟邪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后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驅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后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于床戶,皆以卻鬼”。
而晉代《風土志》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3、招百福
早上,我一起床,就和家人說“端午節快樂”。吃早飯了,吃的是我最喜歡的粽子和綠豆湯。吃完早飯后,媽媽買了艾草掛在大門兩旁。我聞了聞艾草,有一股淡淡的清香。我看見家家都買來艾草掛在大門上兩旁,便問媽媽:“為什么要把艾草掛在大門旁呢?”媽媽說:“這是我們中國風俗,認為艾草是靈草,掛在大門兩旁可以驅邪避穢、保佑一家健健康康不生病。”
中午吃飯時,有許多可口的菜肴:蝦球、竹筍炒肉……,看起來讓人胃口大開,吃得真香呀。
晚上,媽媽和我商量好了要去廣場玩。我碰到了幾個好朋友:王金蕊、葉秋林……。我們玩丟手絹、主人和寵物的游戲。我們玩的開心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