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六月,初夏。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落一地的回憶。又是一年畢業(yè)季,又有一群青年,在這個時節(jié)準備離開校園、告別同窗與師長。
美劇《絕望主婦》終于在第八季完結了,大云的QQ簽名更新為:Goodbye美景鎮(zhèn)的主婦們。當這些可愛的人陪伴我們從大一新生也變身成為主婦才恍然意識到,我們已經畢業(yè)4年了。好懷念大學時姐兒幾個群居在一起每天吐嚕每天看主婦的時光,一切仿佛昨天,一切近在眼前。仿佛阿光那句“以后一定要像Lynette Scavo一樣多生娃,至少仨”的豪言壯語剛剛在耳邊飄過,而時光卻迅速把我們從女孩變成了女人,一幕幕的場景就像一張張絢爛的剪貼畫,串連成一部即將謝幕的電影,播放著曾經的快樂和憂傷,記錄著曾經的青春和過往,gaby說,我會非常非常想念這一切,非常非常想念你們。我們又何嘗不是呢?阿光說她前不久回學校了,輔導員蔣老師已經不在文傳系了,四食堂的雞肉塊依然就給那么幾塊,北門的米線店停業(yè)了,榮鵬糊餅依然爆滿排隊……還清晰的記得大學開學的那天滿懷期待的心情,可惜的是,那段時光再也回不去了,只能在記憶中追尋。
大學,在攫取知識的同時,也讓我們收獲頗多,比如友誼,比如愛情。畢業(yè)季,校園里,總是彌漫著溫馨而傷感的離別氣息。在你焦頭爛額地發(fā)簡歷,惴惴不安地等待用人單位的回應,在烈日下奔命尋求一個飯碗的時候,你是否也同樣得面對這樣一個難題:“畢業(yè)了,我們的愛情怎么辦?”
永遠都忘不了為了閨蜜NaNa在深夜的籃球場嚎啕大哭的畫面,當時的男友一直暴躁不厭其煩地追問我是為了什么?他那些所謂“不值得為了朋友怎樣”的安慰對我一點效果都沒有,他永遠都不懂女人之間的友誼也可以如烈酒般爽烈,他永遠都不知道我是多么恨透了那個深深傷害了閨蜜而我卻毫無辦法的苦悶與委屈。也是那一次,證明了我和他是多么的不合適。青春年少時,你或許一見楊過而誤終身?又或許你尋尋覓覓的良人還不曾出現(xiàn)。很多東西,例如青春,似乎本來就是會失去的,失去了便不是災難。
也許你曾經把最好的青春都灌溉在某個男孩身上,用盡了笑和淚,讓愛萌芽,雖然最終也沒開出一朵花,可是這又有什么關系,即使沒有他們,我們的青春也不會永垂不朽。正如故鄉(xiāng)是用來懷念的,青春就是用來追憶的,當你懷揣著它時,它一文不值,只有在將它耗盡后,再回過頭看,一切才有了意義——愛過我們的人和傷害過我們的人,都是我們青春存在的意義。
青春,是一首短詩。始于今天,終于明天。駕著小舟泛波在湖上,映入眼眶的,是世間最美妙的景致。詩情畫意是我的心靈膨脹,徐徐清風,使我身心舒暢,撥開綠水,緩緩航行,時而摘下一朵白蓮,嗅著它的芬芳;時而撩起一絲湖水,享著它的潤朗……青春是一首短詩,終了,耳邊卻依舊環(huán)繞著詩一般的歌謠,再美,也不是永恒,終將流逝的,是我那詩畫般的青春……
青春,是一次長途旅行。始于昨天,終于明天。沒有同情,更沒有施舍,這是一場獨自奮斗的旅程;汗水澆灌著我的成長,淚水磨礪著我的堅強,時間錘煉著我的身體,不再懼怕受傷!披上愛的風衣,我駐立于青春的戰(zhàn)場,沒有硝煙,沒有捷徑。青春是一次長途旅行,能流淚能成長,莫過于最大的幸福……回憶青春的逝去,也再不是一次遺憾。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微笑面對失去,為自己擁有的青春而喝彩,為自己擁有的青春而驕傲……終將有一天,我們要向青春揮手告別,告訴自己,想哭就哭吧,想笑就笑吧,別讓青春有著一絲的拘謹!
奮斗吧!為青春!
初二:下水道
我們慢慢的,慢慢的步入了青春,或許無奈,或許欣喜,這一切都不重要,青春和童年不是一樣的么?該留就留,他不想留,我們就該放手,任由自己飛翔。
青春易逝。我們每天都在抱著書讀著,聽爸爸媽媽念著,聽老師說著,把作業(yè)寫著…有時候真的有一種沖動,厭了,煩了,多想一個人靜一靜,一個人放松,不管世事,在自己的內心世界任由自己暢想,可現(xiàn)實不允許,我們是青少年,我們每天要為以后的生活奮斗,每天有一大堆的作業(yè)等著我們,有一大堆的嘮叨等著我們去聽,學校里有考試,大家都會覺得這樣的生活很煩,多想自己能夠每天不為考試,學習而煩惱。
青春哪,如此多情。我們有一大堆的事要做,我們的思想多么不單純,想的事有多么多,不管長得多么大,我們都是青春期,青春真的沒有彩排,過去了就罷,不要去懷戀,曾經我們擁有過,我們都是孩子!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
初一:鐘潔
關鍵詞:《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傳統(tǒng)敘事模式;應用
在過去的幾年里有一部電影成功的打破了7億的票房紀錄,一舉成為華語電影的黑馬,那就是由趙薇導演改編自辛夷塢同名小說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這個小說主要講了一個名叫鄭微的女孩在大學到工作的經歷,有人會問為何一個如此普普通通的故事會取得如此優(yōu)異的成績,究其根本原因,是因為電影《致青春》讓社會上的很多人想起了很多學生時代的回憶,同時這部電影的敘事結構不同與其他的作品,這部電影采用了傳統(tǒng)的,循規(guī)蹈矩的線性敘事構架。這種構架比那些繁雜,跨越式的非線性構架更能直接的表達電影所蘊含的內涵。觀眾會不知不覺的跟隨電影回憶起自己的大學時代,不由自主的去懷念自己的青春往事。
一、敘事電影的應用意義
電影就是通過講述故事來表現(xiàn)藝術的手法。隨著我國電影行業(yè)的快速發(fā)展,電影敘事方式也越來越豐富。無論敘事方式如何多樣,但是萬變不離其宗,敘事方式大致可以分為傳統(tǒng)和非傳統(tǒng)敘事方式,換句話說就是線性和非線性敘事模式。線性敘事方式就是按照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順序進行講述,遵循故事的開始――故事的發(fā)展――故事的――故事結尾這樣的模式進行,將故事的因果關系作為推動故事發(fā)展的動力。運用傳統(tǒng)敘事方式的電影,主要以故事情節(jié)構架作為主體,其中應用最多的就是戲劇沖突結構模式,這種模式讓觀眾在解析電影時可以做到有據可依,能夠簡明扼要的抓住電影中的要領。
二、《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的敘事模式解析
《致青春》這部影片主要圍繞鄭微學生和工作時代的經歷來敘事,滿懷少女心的鄭微,為了追隨學長林靜的腳步考上了同一所大學,由于林靜的出國,鄭微的少女心破滅,只能將這份愛深藏心中,后來鄭微與陳孝正發(fā)展為情侶,但是最后陳孝正為了自己的前途也放棄了鄭微。多年之后,事業(yè)有成的鄭微依舊懷念著那個懵懂的年代。該電影以現(xiàn)實敘事模式為主,只是在開場應用了浪漫童話色彩的表現(xiàn)方式,將鄭微的成長經歷按照傳統(tǒng)的敘事模式一一呈現(xiàn)出來。這部電影時長133分鐘,電影時間跨越了七年,前四年大學生活,后三年的工作生活。這部電影包含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講述的是無憂無慮,追求浪漫的學生時代;第二階段就是參加工作后的不易和無奈。這種傳統(tǒng)的敘事方式雖然有按部就班的意味,但是與每一個人的生活都有一些相似之處,使觀眾產生了深深的共鳴,告訴觀眾青春已經消逝,在人生的道路上終要學會改變自己。無論是電影還是小說都采用了傳統(tǒng)敘事表現(xiàn)手法,兩者可以相互轉化,這部《致青春》除了結局與原著小說不同,情節(jié)方面并無改變。但是電影和小說作為兩種不同的敘事手法,在敘事方式和故事設定上存在一定的差異,電影更加突出了傳統(tǒng)敘事模式的應用,看似平淡無奇,實則充滿韻味。
三、《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魍承鶚履J降撓τ迷滌
趙薇拍攝《致青春》選用傳統(tǒng)敘事方式,其緣由大致有以下兩個方面:第一方面,《致青春》是作為趙薇導演的第一部電影。在電影中,趙薇沒有融入商業(yè)化色彩,沒有當紅的影星,沒有大投入和宣傳,也沒有復雜和精美的特效等,與傳統(tǒng)意義的文藝片不同,只是通過簡單地敘事傳達深層的含義,側重表達人性、社會和為人處世的生活哲理,將自己對青春的理解和感受寫入其中。這部《致青春》,趙薇將懷念思想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使觀眾通過電影就能輕易的想起自己的學生時代。在校園場景的處理上,真實地再現(xiàn)了70和80后觀眾的校園記憶,也激發(fā)了90后的觀影興趣。該影片無論對于哪個年代的觀眾都有著深深地吸引力。這種傳統(tǒng)的線性敘事方式,使影片更具魅力。另一方面,作為女性導演的趙薇采用傳統(tǒng)的敘事方式拍攝《致青春》也具有一些個人色彩。這部電影的導演和編輯都是女性,女性都是感性的,對于情感的處理更加細膩,男性導演進行拍攝時比較看重情節(jié)、戲劇矛盾和畫質等,而女性導演則更加側重于人物內心的情感表達。我們從電影中不難看出,她的影片情感設定并不細膩,反而大膽潑辣,鄭微這種敢愛敢恨的性格正是有著導演趙薇的影子,電影《致青春》所取得的成績和趙薇的個人魅力是密不可分的。
參考文獻:
[1]許鵬. 解讀新媒體時代的電影營銷――以《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為例[J]. 藝術科技. 2014(06) .
一、去世俗化與潛在欲望
校園與職場是《致青春》的兩大敘事空間。兩大空間里安放著兩段不同的生命歷程,前者記錄著主人公們的大學時光,而后者訴說著主人公們的社會蛻變。前者以青澀的戀情為內核,而后者以混雜的欲望為本質。影片的敘事重心顯然在校園戀情上。從時間安排上來說,影片至少花費了1小時30分鐘的篇幅展示校園戀情,情節(jié)的鋪展舒緩而從容,對于開學、上課、吃飯、娛樂等生活細節(jié)的展示生動又細致。而到了職場部分,畫面的切換變得急遽而倉促??旃?jié)奏的敘事語調、高密度的情節(jié)鋪陳使得影片的連貫性出現(xiàn)斷裂,邏輯性略顯紊亂。象牙塔的純潔與從容是遠離險惡和喧囂的,同時以此對抗著社會的世俗與平庸。從藝術再創(chuàng)造的角度來看的話,影片也作出了“去世俗化”的努力。原作《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辛夷塢作,2007年)在下半部中集中描寫了主人公們步入社會后的職場生涯。糾結纏繞的三角戀情成為作者極力渲染的重點所在,陰晦、、權謀等噱頭無不落入庸俗主義的泥潭。影片過濾掉了辦公室戀情,拋開了成人世界的紙醉金迷,它選擇了對于青春校園的執(zhí)著堅守。這其實關聯(lián)著影片內在的價值取向,它通過對于感情的一再提純維護著象牙之塔的純潔,以抵抗的姿態(tài)對視著物欲橫流的世俗社會。
然而,對愛情的提純不能在繞開庸俗主義泥潭的同時,又掉入理想主義的陷阱之中。任何遠離現(xiàn)實生活邏輯的藝術都是漂浮在空中的無根之花。愛與欲共同構成了男女之情的完整面孔。只執(zhí)一端的做法顯然是失之片面的?!吨虑啻骸吩陉U釋純愛的主格調之下,并不回避人物內心實際存在的隱秘欲望,當然也沒有為了賺取賣點極度渲染。
盡管在影片中處于缺席狀態(tài),然而懷孕則是以男女之間的原欲為必然前提。這在影片中體現(xiàn)為一種隱而不彰的欲望敘事。其中的兩次流產其實恰切而精準地折射出了《致青春》的愛情邏輯。趙世永讓一個女孩懷孕的消息令人憤怒,然而阮莞卻在悲戚之余以異于常人的堅毅替他收拾殘局。她向老張借錢,甚至陪同那個女孩一起去醫(yī)院做流產。酒后亂性成為兩人放望的陳詞濫調,然而無愛之欲終究是對愛的背叛,阮莞的勇敢與寬容其實表明了愛對欲的原宥。愛的圣潔超越了欲的卑污。如果說這次流產處決的是欲望之果的話,那么阮莞的流產終結掉的則是愛情之花。當她在趙世永的眼中尋不到愛的蹤影時,她把懷孕說成一個“玩笑”,在鄭微的陪同下做了流產。她寧肯獨自咽下苦水,暗自忍受身體和心靈的創(chuàng)傷,也不愿在愛情逃逸的欲望里自欺欺人。愛情的幕布一經撕去,欲望的軀體便將無處藏身。即使她至死都深愛著趙世永,但當她感覺不到對方的愛,寧肯揮淚斬斷這種無愛之欲的沿襲。這其實是對愛的徹底捍衛(wèi)。
無論是愛對欲的原宥,還是愛對欲的舍棄,都透露出愛對欲的戰(zhàn)勝與降服,然而這種戰(zhàn)勝與降服并不僅限于男女。對于迷失在名利場中的凡夫俗子來說,愛同樣具有喚醒迷途羔羊的強大力量。陳孝正的初迷途而終后返便是極佳的例證。人生將他擺放到一個搖擺不定的十字岔口,左手愛情,右手美國。愛情彌散著天真的承諾,浪漫然脆若裂帛;美國綻放著現(xiàn)實的誘惑,世俗卻牢不可破。陳孝正選擇了后者,他圓了自己的美國夢,卻最徹底地揉碎了鄭微的愛情夢。一個夢想的實現(xiàn)要靠著另一個夢想的泯滅作為祭旗之血,這才是成人世界最殘忍的道德邏輯。然而影片并未就此止步,當他在名利的泥潭里摸打滾爬換取所謂世俗成功之后,才發(fā)現(xiàn)愛情的稀缺與可貴。愛情賦予他戰(zhàn)勝世俗欲望的決心,也給了他追回校園戀人的勇氣。所以,即便生活將他變成他年少時討厭的那一類人,他依然不肯放棄對于青春戀情的追索,語調堅定地告訴鄭微,“我回來是為了重新愛你”,“誰也不要阻擋我的新生”。欲望讓人迷失,愛情賜人新生,這新生是雙重意義上的,既拯救陳孝正于世俗之中,又解脫鄭微于痛苦之中。這不可不謂之《致青春》最終昭示的生命邏輯。
二、去傷感化與內質悲情
似乎是為了有意突破“青春”這一主題的“感傷”氣質,《致青春》明顯表現(xiàn)出去傷感化的藝術嘗試,用心營造了“暖色青春”的故事氛圍。“暖”的色調主要憑依了借喜化悲與以喜代悲兩種潤筆方式。借喜化悲,即在充滿悲情的場景中加入喜劇元素,通過悲喜的同步呈現(xiàn)進而達到弱化悲情的藝術效果。如影片開始時,鄭微奔赴林靜宿舍尋人未果,并得知林靜遠走美國。他的不告而別對鄭微而言不啻為晴天霹靂,被遺棄的失落與痛苦可想而知。然而,一本安徒生童話卻變身為借喜化悲的藝術道具。它既是鄭微向林靜表情達意的信物,又是僅穿底褲的林靜室友的遮羞“擋板”。戲劇性的一幕出現(xiàn)了,當淚雨滂沱的林靜與手捂襠部、一身慌亂的男生就安徒生童話展開爭奪時,劇場頓時爆笑如雷。鄭微的傻氣與林靜室友的慌亂令人啼笑皆非,而悲與喜的共融,淚與笑的交織才應是青春完整的面孔。喜劇因素的介入的確達到了弱化悲情的實際效果,這與影片“暖色青春”的主題追求暗相交合。在電影的另一個片段中,當鄭微發(fā)現(xiàn)自己對“敵人”陳孝正產生微妙情愫的時候,她失魂落魄地給電臺主持紫娟姐姐打電話。接下來,鄭微的淚哽語噎與紫娟姐姐的矯揉造作的同步呈現(xiàn)與前述情節(jié)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達到了如出一轍的劇場效果。
與此略有不同的是,以喜代悲則是通過情節(jié)的置換與翻轉,以喜劇化的加工手段完成變悲為喜的情節(jié)逆轉。這里說的置換與翻轉,是就電影對于原作的改編而言。限于篇幅,筆者在這里僅就兩個比較關鍵的改編展開論述。一個是鄭微在晚會上自告奮勇演唱《紅日》。此時的鄭微與陳孝正處于冷戰(zhàn)僵局,心情低落而苦悶,而與陳孝正素有曖昧的曾毓在舞臺上迸射活力的表演暗中刺激了鄭微的心。她毛遂自薦,在眾人的唏噓中登臺獻唱,既是對于曾毓的挑戰(zhàn),也是對于陳孝正的“示威”。相對于原作中《愛的代價》,影片別出心裁地將歌曲置換為《紅日》,一掃前者的憂愁傷感而代之以一種越挫越勇的青春風格。正如歌詞所傾吐的那樣:“命運就算顛沛流離/命運就算曲折離奇/命運就算恐嚇著你做人沒趣味/別流淚/心酸/更不應舍棄/我愿能/一生永遠陪伴你……”鄭微的傾情演繹不可不謂氣場十足,動感的節(jié)奏加上勵志的歌詞以及現(xiàn)場觀眾的熱情互動,將青春的自信與無畏揮灑得淋漓盡致。毫不夸張地說,這一成功改寫在凸顯人物性格,深化影片主題的同時,更增添了久繞心間、揮散不去的藝術感染力。另一個是以海豚館的浪漫回憶作為結局。電影在小說的基礎之上進行了藝術再創(chuàng)造,形成一個獨立的審美單元,然而這種獨立并不意味著封閉。恰恰相反,電影顛覆了小說的情節(jié)安排,呈現(xiàn)了一種相對開放的結局設置。海豚館的浪漫回憶也是影片最后擲出的一枚“甜蜜的催淚彈”。當鄭微與陳孝正被社會機器煅淬得失了棱角,被愛恨情仇打磨得心力交瘁,被生離死別撕扯得百孔千瘡,關于青春愛情的純潔記憶又將兩人送至曾經充滿溫情的海豚館。電影以“解謎”的方式將鏡頭重新回溯至多年前的青春歲月?!坝|摸海豚”其實成為一個溝通過去和當下的意義符碼,“分手禮物”的心理圖式被“結婚禮物”的浪漫承諾所無聲瓦解。在生命的碎片中,成年之后的男女主人公與年少時的自己,與年少時的戀人構成四重對話關系,并最終完成了跨越記憶的情感溝通。電影并沒有展現(xiàn)謎底揭開之后男女主人公的肝腸寸斷,而是將鏡頭永遠定格在了他們年少時那無知無畏的笑臉上。
可以說,《致青春》在“去傷感化”上做出的種種努力,傳遞出影片內在價值訴求的一個維度。而如導演趙薇所言:“這就是青春,一道閃亮的傷口?!遍W亮與傷口的明暗交替才構成了青春的辯證法。暖色即閃亮,它又絕非單薄的閃亮,膚淺的樂天。就影片而言,暖色之下其實潛隱著一條悲傷的暗流。兩者的明起暗伏,此消彼長使得影片對于“青春”的探討走向立體化,變得厚重而又充滿質感。阮莞的命運其實就像是這抹“閃亮”之下的一道傷。在影片開頭,四個少女席地而坐,舉起啤酒罐的時候,阮莞一語點破了影片主題:“我唯一的夢想就是青春不朽?!彼淖孕牌鋵嵳慈旧狭艘还衫硐胫髁x激情。青春不朽,也只能是個夢想,終將逝去是它無法避免的命運。在不朽和逝去的裂縫中,這群少女品味著青春這杯酒,有甘甜,有苦澀,迷醉過,又必須醒來。然而在點滴逝去的青春里,阮莞的愛情首先遭遇最徹底的腐朽,甚至殘存心底的一絲愛情幻想最終也將她送入死亡的血盆大口。悖論就此出現(xiàn)了。以阮莞的悲劇命運為載體,腐朽的青春在死亡的挾持下居然達到了真正的不朽。然而這種不朽卻是令人黯然神傷的,是阮莞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換來的。阮莞的悲劇命運為青春作出了一個充滿悖論的注腳——“青春是白色的,它最純潔也最絕望?!?/p>
三、去商業(yè)化與隱性資本
影像敘事的特殊性決定了它需要在藝術和商業(yè)之間展開拉鋸戰(zhàn),過分偏向任何一方都會導致一部影片綜合價值的傾斜甚至坍塌。過分拔高藝術而無視商業(yè),或者一味追逐商業(yè)而貶低藝術,都是對于大眾觀影品位的肆意挑釁。由此,如何借助影像敘事恰當地調和藝術追求與商業(yè)利潤之間的關系成為一部影片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筆者以為,《致青春》在這一點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這里所說的“去商業(yè)化”不是市場營銷意義上的,而是僅就電影本身的熒屏敘事而言。與以往“商業(yè)味”較濃的影片相比,“懷舊風”無疑成為《致青春》的強大武器。簡單而不失清純既是影片敘事的核心語調,也是青春氣質的精神內核。它選擇了充滿小清新的文藝路線,而摒棄了以往商業(yè)片拼時尚、秀、比暴力、曝低俗等慣用元素。格局陳舊、色調昏暗、墻皮剝落、設施簡陋的學生宿舍無一不在積極營造出一種懷舊之風,將觀眾拉回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大學校園。《致青春》的取景實地多為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風景優(yōu)美且有著深厚人文底蘊及歷史積淀的多所南京知名高校。可以說,這些高校悉心保留的百年古樹及民國建筑不僅使大學校園充滿了遠離塵囂的脫俗之氣,更充溢著古樸雄渾的歷史遺風。置身其間,不僅是暫別俗世的身體行走,更是觸摸歷史的靈魂洗滌。這些都為《致青春》增添了不少的懷舊籌碼,直接將場景挪移其中即可,而無需在人造影棚中苦心造景。與后者的矯揉造作相比,前者的古舊是渾然天成的,且自歷史深處而來。然而懷舊格調僅僅是一種平面化的熒屏呈現(xiàn)嗎?這里面其實有著更深的價值探求值得玩味。心理學家威廉·恩斯坦曾說過:“懷舊意識抓住的與其說是對過去的關聯(lián),不如說是與未來的關聯(lián)?!被诖嗣绹幕祟悓W家恩斯特·卡西爾人進一步指明,“人更多地生活在對未來的疑慮與恐懼、懸念和希望之中”,因此,“思考著未來,生活在未來,這乃是人本性的一個必要部分”②。由此,盡管懷舊是以一種“向后看”的生命姿態(tài)回顧著逝去的點點時光,但它絕不限于沉溺在往事的堆砌中無法自拔。它的精神訴求恰恰是直指當下,面向未來。在消費主義大行其道的時代語境下,《致青春》精心為觀眾沏就了一杯色清香淡的懷舊之茶。它喚醒了逝去的青春記憶,緩解了當前的生存焦慮,同時也播撒下未來的生命期許。凡上種種,無一不在暗暗傳遞出《致青春》以“校園懷舊”清除商業(yè)氣息而作出的種種藝術探索。
“去商業(yè)化”主要折射觀影群體捕捉到的一種情感體驗,并不絕對關聯(lián)影片本身的價值評判。實際上,與此情感體驗相輔相成的是,《致青春》同樣折射給觀眾“去商業(yè)化”這座冰山的水下部分。這就是接下來文章將稍作探討的“隱性資本”。首先,青春、愛情這類話題本身即具有極大的誘惑力,能夠充分滿足觀影群體的心理期待。《致青春》為觀眾提供了一個自由對話的場所,觀眾在別人的青春里追索自己的青春,在別人的愛情里感懷自己的愛情。不妨以80后群體為例來論說。他們大多完成了從校園到社會的過渡,在社會這座大染缸里,高傲的理想、純潔的愛情幾乎成為難再企及的虛妄神話。面對現(xiàn)實的生存壓力,“校園情結”幾乎成為一種群體無意識層層壓抑起來。壓抑層內自然也包含了他們無處釋放的情感焦慮,無以言說的生命痛感。而《致青春》則以一種全景式的敘事展現(xiàn)了理想與現(xiàn)實的碰撞,青春與成年的對接,愛情與世俗的博弈,本身就是對于有限人生的一次高空俯瞰。這無疑為他們提供了一條極佳的宣泄通道。
其次,趙薇自身的吸引力。仍以80后群體為例,毫不夸張地說,趙薇本身就成為這一群體青春記憶的一部分了。就其早期成績來說,愣頭愣腦的小燕子為觀眾帶來了數不清的歡笑,而命運坎坷的陸依萍則給熒屏留下了一段萬般纏繞、令人揪心的愛恨情仇。80后在趙薇出演的影視劇中歷經了由青年到成年、由校園而社會的人生蛻變,同時也見證了趙薇在影視藝術中一次次的脫胎換骨與華麗變身。我們只需從中挑出幾個名字,便可窺斑知豹——安心(《玉觀音》2003)、姚木蘭(《京華煙云》2005)、佩蓉(《畫皮》2008)、花木蘭(《花木蘭》2009)、田蘇菲(《一個女人的史詩》2009)……由此,趙薇不僅關聯(lián)著80后觀影群體的青春記憶,亦由始至終未曾離開過當下的生活。這樣一系列深入人心的角色不僅見證了她影視生命的步步成長,也為《致青春》這部導演處女作積累了無形而巨大的藝術資本。除此之外,楊瀾、韓紅、王菲等人的友情客串或傾心獻唱在令觀眾眼前一亮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升影片的吸引力和知名度。
影片落幕時,王菲的空靈歌聲將《致青春》由潮落涌向潮漲。“短暫的狂歡/以為一生綿延/漫長的告別/是青春盛宴……貪戀的歲月/被無情償還/驕縱的心性/已煙消云散……良辰美景奈何天/為誰辛苦為誰甜/這年華青澀逝去/明白了時間?!蓖褶D低回的樂調,語淡情深的唱詞,再加上王菲孤傲冷艷的音色,與影片構成互文之勢,在提升影片藝術品位的同時,也大大強化了觀眾們的觀影記憶。盡管《致青春》并非白璧無瑕,無可挑剔,它在極個別地方也確實存在細微的藝術黑點和邏輯漏洞。然而,它以自身的藝術勇氣為沉浮在消費時代的癡男怨女們復原了一個校園之夢。這個夢喚醒了他(她)們沾滿灰塵的青春記憶,也拂去了他(她)們輾轉俗世的靈魂疲憊,僅憑這一點,我想《致青春》足以在收獲觀眾之時實現(xiàn)其價值意義。
注釋:
{1}如首日票房4500萬,超《泰囧》3500萬,刷新2D電影史華語片首日票房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