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記金華的雙龍洞課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學了《記金華雙龍洞》這篇課文以后,我非常想去金華雙龍洞,剛好爸爸、媽媽要去金華的,我便央求他們帶我去。
3月6日,我們冒著雨,開車沿著盤曲而上的公路來到了雙龍洞。我們興沖沖地買了票,來到了雙龍洞口,卻被告知由于雨太大了,洞被水淹了,不能乘著小船入洞。我有點失望,但我們還是走山路去冰壺洞,到半山腰時,下起了傾盆大雨,我們趕緊躲進亭子里。這時我看見樹木好像浸在牛奶里一樣濃濃的白霧里,真是“人在霧中游”。雨稍小了,我們繼續登上山頂,來到了冰壺洞。還沒入洞,我就聽見了“嘩嘩”的流水聲。我迫不及待地跟著導游進入洞內,走了幾步,就看見一條大瀑布從天而降,使我情不自禁地吟起了李白的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詩句。聽導游說,這是她在這上班以來,看見過的最大的瀑布。
出了雙龍洞,我們又來到了桃源洞。桃源洞的景色真美呀,美得令人感到仿佛來到了世外桃源。洞里石鐘乳從洞頂上掛下來,仿佛要掉下來一樣。有些石筍從地上冒出來,形狀千奇百怪,讓人忍不住贊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這次來雙龍洞,雖然沒體驗到乘小船入洞的感受,但我看到了從天而降的瀑布和千奇百怪的石鐘乳和石筍,也算不枉此行,有機會我一定要再來雙龍洞。
蒼南縣第一實驗小學三年級:晨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多媒體課件
一、激活學生學習興趣,變抽象為形象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有些文本對于四年級學生而言顯得有些抽象,尤其是距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的文本,學生理解起來有些困難。遇到這樣的課文,教師采用多媒體課件展現形象生動的音頻、視頻以及畫面,學生在多種感官的刺激中不斷能夠激活學習興趣,而且能夠在耳目一新的課堂氣氛中感受到學習知識原來也可以這么簡單。如,在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桂林山水》的教學中,教師通過多媒體出示桂林山水的圖片,讓對桂林山水了解較少的學生先從感官上認識桂林山水。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多媒體課件出示閱讀提示,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這樣的課堂教學環節不但能夠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夠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文本,讓課文由抽象的文字轉變為形象生動的畫面或者視頻。
二、創設情境,讓學生在美的熏陶中有效把握教學重點、難點
小學語文四年級教師要想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能夠在高效語文課堂上把握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就必須借助多媒體課件的輔助教學。多媒體課件不但能夠改變過去單純憑借教師的口傳身授所帶給學生的枯燥乏味的語文課堂教學,而且能在語文多媒體課件中重點出示教學重點,并通過層層遞進的方式展現教學難點,讓學生能夠更好地進行把握。如,在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記金華的雙龍洞》的教學中,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百度地圖查看金華的雙龍洞的地理位置,讓學生對雙龍洞有個最初的認知。在這個基礎上,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出示教學重點,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的訓練中能夠主動探究、積極思考,有效把握教學重點,然后循序漸進逐步突破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完成對整個文本的認知。
三、拓寬課堂,孕育美感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采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高效掌握了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那么教師就有了更多的時間進行課堂拓展,加強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訓練。多媒體技術是視聽結合、聲像并茂的表現形式,教師在課前準備了相關的課外拓展內容讓學生進行探究、思考,充分延展了原來傳統教學一支粉筆,一張嘴所帶給學生的單調的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9A-
0074-01
預習是學習的起始環節,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教師為學生布置一些預習性的習題,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也鍛煉了他們的學習能力,更重要的是,通過對預習的檢測,教師能夠知道學生已經掌握了哪些知識,還有哪些是他們沒有掌握的。這樣,教師在教學時可以根據學生的預習效果確定教學的起點,讓學生學會自主支配學習時間。
一、目標領航,編好預習提綱
預習題首先要圍繞教學目標來編制。這就要求教師對教材進行深刻解讀,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不同的課時要設計不同的預習作業。如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大多是認識生字和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針對第一課時的教學,預習題的編制通常要從認讀生字和疏通課文入手。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第十一冊課文《記金華的雙龍洞》時,筆者設計了這樣的第一課時預習題:1.學習并掌握六個一類字的音和形,初步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2.查字典,理解“突兀森郁”的意思;弄清多音字“系”在文中的讀音;讀準文中的兒化音。3.熟讀課文,能夠正確了解課文的基本內容。學生在課前弄清生字的含義,理清課文內容,有利于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而在第二課時的預習作業則需要從弄清課文主要內容入手進行編制。如針對《記金華的雙龍洞》第二課時的教學,筆者設計了以下預習題:1.作者在去雙龍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2.作者用了哪些表達方法描寫游覽的各個景點?這兩個預習題緊緊圍繞教學目標,有利于筆者根據學生的預習情況來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只有圍繞教學目標設計預習題,課堂預習才能有效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二、教師引領,教給預習方法
預習要有的放矢,要讓學生通過預習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要注意方法的指導,讓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認讀詞語,在朗讀課文時把握重點,這樣學生才能把預習落到實處。
首先,教師要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在現代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讀課文、理結構、賞好詞好句、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通過閱讀,學生對文本有了初步體悟后,教師接著讓學生理清文章結構。學生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嘗試給文章劃分段落,從而理解文章的結構;最后從作者的思路和文章人物情感兩方面去體驗文章的內涵。如在教學蘇教版第十一冊教材《輪椅上的霍金》一課時,筆者要求學生認真誦讀課文后完成以下預習題:1.霍金是物理天才、“宇宙之王”,他在物理科學方面有哪些杰出成就?面對女記者充滿悲憫的提問,霍金有什么樣的反應?2.體會文中“悲憫、頂禮膜拜、神秘莫測、唐突、景仰”等詞語意思,選其中兩個詞語造句。3.聯系課文內容,說說霍金具有什么樣的精神。這樣的習題能夠引導學生科學地預習課文,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
其次,要教會學生使用工具書。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夠獨立使用工具書,輔助文本閱讀。工具書可以有效解決學生在預習過程中遇到的新字、生詞,最重要的是,一些新字、新詞的注音、寫法、意思如果由教師直接講授給學生,其效果并不佳,相反,學生通過自主查閱字典、詞典后,在一些新字、新詞的注音、寫法上比起教師的直接講授更能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如蘇教版語文第十一冊教材《麋鹿》一課的生字詞比較多,在教學“麋鹿、遁入、雌鹿、跋涉、悄然無聲、撰文、殺戮、公爵、顛沛流離、厄運”等生字詞前,教師要能引導學生自己使用工具書,弄清字詞的含義,這樣有助于課堂順利進入文本教學。
最后,要引導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閱讀程度不夠的原因,閱讀太少是一個,閱讀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預習的過程就是一個思維形成的過程,教師要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教給他們做標記的方法,如圈點、勾畫等。筆者這樣指導學生:生字生詞,加“囗”號并釋義;美詞佳句下加“ ”,在旁邊標上自己的見解;在重要句子下面劃“ ”;疑問處加“?”;大段前標“一、二、三”;自然段前標“1、2、3”;自然段中分層標志用“/”等。對于預習中的疑惑,學生用規范的預習符號標注出來,不僅能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有助于課堂學習效益的提高,還能夠強化獨特的閱讀感受、體驗和理解。
一、鼓勵表達
新課程要求我們要多傾聽學生的發言,多讓學生講,以便更好地了解學生。我們也常常會被學生大膽的想象力、獨到的見解、睿智的語言所折服,并從中領悟到“教學相長”的真諦,使學生越說越會說,越想說,越愛說,越自信,使課堂煥發出無限的活力。
教《三亞落日》時我是這樣做的:師:作者眼里的三亞落日像什么呢?請自學后完成填空。三亞的落日一會像____,一會像____,一會像____。師:請把你最喜歡的一種找出來認真讀一讀,讀后在班上交流。生1:我喜歡像孩童的落日,因為他跟我們現在一樣,快樂、頑皮、可愛、活潑。師:不錯,抓住了像孩童一樣的落日特點!生2:我覺得像鄉下的野孩子,玩了一天,臨下山時,還野勁十足。生3:我覺得像冬天里的小姑娘,有點害羞,漲紅了小臉,正低著頭擺弄自己火紅的蝴蝶結呢!生4:我認為像一位純真稚氣的兒童。在告別白天時還把最美麗的色彩留在人間,裝點五彩繽紛、絢麗多姿的世界。生5:我喜歡像跳水運動員的落日,動作敏捷、姿勢優美。師:能說具體些嗎?生5:“輕快、敏捷的彈跳”,看出他動作的敏捷;“悄然無聲、水波不驚”看出他姿勢優美;“向人們道了‘再見”’,可以看出他的頑皮可愛。生6:從夕陽人海“悄然無聲、水波不驚”,說明他跳水技術高超。師:是啊!他入水時體態輕盈,飄然而下。你能把他高超的技術和輕盈的表現讀出來嗎?(生有感情地讀這句話)聽著學生個性特點鮮明、有豐富想象力的理解和表述,老師感到由衷的欣慰和自豪呢!
二、引導體驗
世界教科文組織指出,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讓學生多講的教學方式,正是教師“授之以漁”、學生“操練捕魚”的有效途徑。學生直接參與學習,能激發他們對操作活動的興趣,把書本內容生動化,使語文學習更加形象。教學《記金華的雙龍洞》時,我要求學生默讀課文,畫一幅金華雙龍洞的景點圖,介紹印象最深的一個景點。學生先理清游覽順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再動手畫景點游覽圖,然后介紹景點。學生在動手過程中了解了作者構思的嚴謹巧妙,介紹時就語氣自然從容,仿佛流連于金華雙龍洞中。有的學生把課外積累的語句用到了課堂學習中,使學習成了一種充滿情趣的活動課,既增強了記憶,又鞏固了學習效果。
三、媒體輔助
多媒體教學是教學活動中必不可少的輔助工具。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使教學形式和方法變得靈活多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教學《天游峰的掃路人》時,為了讓學生真實地感受天游峰的“高”與“險”,我讓學生尋找天游峰的圖片,配上背景音樂,制作成幻燈片,以突出登天游峰的艱難與辛苦。這樣不僅可以感染學生,而且使課堂教學生動有趣,調動了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情趣。
四、巧設懸念
一、品文析句,學習表達的基本方法
1.品文意,抓關鍵詞語
教師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善于捕捉關鍵詞語在表情達意中的作用,品味作者用詞的精準。比如六年級的《半截蠟燭》一課,其中有一句:“瞧,先生們,這盞燈亮些。”說著,輕輕把蠟燭吹熄,一場危機似乎過去了。“似乎”一詞能不能去掉,為什么?通過探究,讓學生充分感受到這個詞準確地反映了危機的過去只是暫時的,為下文更緊急情況的出現埋下了伏筆。著力欣賞作者遣詞造句的嚴謹,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精準的表達。
2.悟文情,抓表現形式
好文章的作者總是根據內容的需要尋找最恰當的方法力求完美地表達,學界泰斗季羨林老先生的作品《夾竹桃》這方面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毋容置疑,文章是寫夾竹桃的,但第3自然段只字未提夾竹桃,卻足足寫了與之看似毫無關系的另外14種花。為了讓學生感受到季老先生這種襯托對比表現手法的獨特魅力,我在學完描寫夾竹桃的所有段落后,請學生質疑。果然有學生問道:“課文明白著是寫夾竹桃的,作者為什么要花費那么多的筆墨去寫另外的花,增加一個毫無意義的第3自然段呢?”這位學生一提出問題,立即招來了不少的反對意見:“如果沒有第3自然段來寫其他的花,怎么能夠襯托出第4自然段中夾竹桃花期長和韌性可貴呢?”甚至有學生聯系以前學過的課文進行釋疑:“你忘了在《青海高原一株柳》這篇課文中,作者不也花費了很多筆墨寫家鄉灞河邊的柳樹,為的就是襯托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堅強不屈嗎?本文當然也是為了達到這樣的表達效果!”在爭論中,學生進一步領悟了作者在文字中蘊含的情感,以及表達這種情感的適切方式,言語能力的建構在相互爭鳴中得到發展、提升。
3.析文趣,抓篇章結構
作者選用不同特點的句法、段法和篇法都是有講究的。比如三年級的課文《北大荒的秋天》,其中第3自然段總分結構的構段方式是學生學習圍繞中心句寫一段話的關鍵,抓住這一典型的結構對學生進行言語能力訓練,可以有效提升教學的效率。而《花瓣飄香》一課的提示語很有特色,有時在前,有時在中間或者后面,善于捕捉語言文字特點的老師就會充分關注這一方面,進行獨特有效的訓練,并在以后的教學中進行類比,不斷強化,幫助學生真正掌握提示語的用法。在教學中,教師對文章篇章結構的引領,能讓學生循序漸進地感受到剖析語言文字的樂趣,在潛移默化中習得合適的表達之法。
二、扶放結合,嘗試表達的基本形式
任何一種能力的形成,都要經過反復的錘打,言語能力的建構也不例外。成功的讀寫結合,應該是引導學生把文本中學到的言語經驗和語用方法付諸實踐的重要路徑。
1.模仿式表達
學生的表達,往往是從模仿開始的。《木蘭從軍》課后有一道練習:展開想象,說說木蘭是怎樣說服家人的,然后用幾句話寫下來。木蘭說服家人的理由可以學習課文中木蘭“想”的語言:“父親年老多病,難以出征;弟弟又小,還不夠當兵的年齡。”以及“做”的語言:“女扮男裝,替父從軍。”這樣一個讀寫訓練的設計,既抓住了課文的重難點,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化解了學生在語言組織上的難點,又讓學生逐步學會了運用文本語言合理規范地表達自己內心真實感受的方法。
2.遷移式表達
語言表達形式的遷移運用可以幫助學生溫故知新,舉一反三。在《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時,葉圣陶爺爺寫金華雙龍洞的方法是教學的重點之一,教師聯系課文,引導學生進行練筆,寫一寫身邊的特色景點,一方面抓住景點的特點把看到的、聽到的寫下來,另一方面把當時的感受真實地表達出來。學生以后在寫參觀類、游覽類的作文時,自然就會用上見聞加感受的表達形式了。
3.創造式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