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范文第1篇

一、 教學目標:

使學生初步體會乘法的含義;認識乘號,會寫、會讀乘法算式。

二、 教學過程:

(一)、關注真實,感知意義

師:同學們看我們班后面的板報漂亮嗎?

生齊說:漂亮。

師:再看每朵小花上面有5片花瓣,有9朵小花,你能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嗎?

生1:9朵小花一共有幾片花瓣?

師:你會解決這個問題嗎?列出式子。

生2:5+5+5+5+5+5+5+5+5=45(板書)

師:你能根據“每朵小花上有2片葉子。”再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嗎?

生 3:一共有多少片葉子?

生列式:2+2+2+2+2+2+2+2+2=18(板書)

師:我們班一共有5個組,每組10個人,一共有多少人?

聽匯報,板書:10+10+10+10+10=50

師:觀察這三個算式,你發現了什么?

生4;我發現這三個算式都是連加。

生5:我發現這三個算式加數都相同。

(板書:   相同加數   相加)

[反思:課本中游樂場的圖畫雖然美麗無比,但比起真實情景來說,距離又遠了些。建構主義者認為,兒童的實際經歷更有利于形成強烈的體驗。于是,教師努力挖掘兒童現實生活中已有的具體事例,拉近了學習與生活之間的距離,以此來導入新課,顯得更加自然、真實。]

(二)、引導類推,體驗意義

師:像這樣算幾個同數連加,除了用加法外,還可以用另外的方法——乘法(板書:乘法)

師:(指著第一個式子)這個式子表示什么?

生1:9個5連加的和是45。(板書:9  5)

師:求9個5相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計算。

(板書:9×5)

師;“×”叫乘號,先寫“/”,再寫“”。

師:9×5=45讀作“9乘5等于45”。也可以先寫加數5,寫作:5×9=45。這個算式怎樣讀?

生2:5乘9等于45。

師:下面請你嘗試把黑板上的其他加法算式寫成乘法算式。

聽匯報,板書:9×2=18 或2×9=18

10×5=50 或5×10=50

師: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生3:2+2+2+2+2+2+2+2+2=18就是9個2相加的和是18。所以可以寫成9×2=18或2×9=18。

生4:10+10+10+10+10=50就是5個10相加,所以可以寫成5×10=50或10×5=50。

[反思:新課程過于強調自主學習的學習方式,而忽略了接受學習的學習方式。對于一些概念的提出是學生難以獨立完成的,教師有必要進行指出,如上述案例中乘法這一概念的提出,應該直接把答案告訴學生。然后,再采取自主學習的方法,引導學生用類推的方法,試著把其他加法算式改寫為乘法算式。這樣更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

(三)、動手操作,建構意義

師:下面請同學們用小棒擺出幾個形狀相同的圖形。

生動手擺,組內交流擺出的圖形

師:你能根據所擺出的圖形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嗎?

生1:我擺的是小傘,每把小傘用5根小棒,4把小傘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

生獨立解決問題,并匯報:5+5+5+5=20  4×5=20

師:說說這個乘法算式的意義?

生2:4表示4個5,5表示相同加數是5,4×5表示4個5相加的和。

其余算式小組交流。

[反思:在學生初步體驗乘法意義的基礎上,教師讓學生動手擺圖形,學生可以自由、大膽地創想,在這個過程中進一步更深刻地感悟、建構乘法地意義。學生先獨立嘗試、再交流共享,進一步充實了學習材料,豐富了數學知識的現實意義,有效的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四)、激活聯系,應用意義

師:學了知識,肯定有用,想一想,我們學了乘法有什么用?

生1:可以用乘法來代替同數連加的算式。

生2:可以寫起來方便些。

師:下面做一個練習,打開書46頁完成做一做。

生獨立完成,然后匯報交流。

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乘法的初步認識,以后遇到同數連加的算式都可以寫成乘法。

[反思: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不應由教師全盤托出,而應由學生親身體味。于是,教師引導學生聯想知識用途,并讓學生動手做題,親自體驗乘法的意義和用途,培養了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后記反思]

  縱觀課例,固有的課堂模式得到了適度的重構。下面結合本課教學談三點啟示:

  1、加深體驗,增強數學教學的實效性。

  事實上,教材編排在一定程度上注重了學生的親身體驗,而要想使教學效果落到實處,就必須注意體驗的深度和廣度。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對知識的領悟程度直接取決于外界事物對大腦皮層所產生的刺激強度。因此,教師選擇了以學生的真實背景為教學資源,更緊密地與實際聯系起來,從而加深了體驗。

  2、多維互動,體現數學教學的開放性。

  多維互動是指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對話活動。教師不是使用命令的語言,而是平等地與學生對話,運用引導性、鼓勵性地語言引領學生走進課堂教學中。再加上學生個體之間的交流,可以促進學生思考,營造寬松、愉快、和諧的學習氛圍,共同分享學習的快樂。

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范文第2篇

1.讓學生在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去感悟基本的數學思想

數學教學內容始終圍繞著知識和方法這兩條主線而展開。在知識中蘊涵著方法,方法需要數學知識體系的支撐,兩者緊密聯系,互為依托。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其實就是知識和方法的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例如,對于10以內數的認識,要先要小學生通過具體的物件感受“數字”,并逐步概況出10以內的數字。在此過程中,其實就是演繹再現了遠古時代數字的發生過程,但蘊涵了一種數學思想方法,即歸納和概括。對于初入學的幼兒來說,這種感覺是淺顯的、初級的,還處于數學發展的萌芽狀態,是一種潛意識的對數學概念的建構。新課程標準也倡導讓小學生在自我探究知識形成過程中,獲得對數學思想方法的認識和理解。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表現知識的形成過程,其關鍵是要學生自己去親歷體驗,從中得到數學思想方法的感悟。涉及到具體的教學操作策略,就是對學習的法則、定理、概念、公式等,通過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和欲望,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將日常生活和學生已經習得的數學知識、方法、潛意識的體驗等緊密結合起來,親自去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獲得數學知識的同時,感覺數學思想方法。

例如,在進行小數乘法教學時,可以先創設一個生活問題情境,產生需要計算的一種需求,讓學生根據所創設的問題情境的數量關系列出乘法算式,再結合學生已經習得的小數點移動引起數字大小變化的規律和整數乘法等知識,巧妙地將小數的乘法轉化為學生已掌握的整數的乘法,并最終得到正確的結果,最后,讓學生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自己歸納總結出小數乘法的規律。在此過程中,學生不但掌握了小數乘法的規律,而且也對數理有個感悟,培養和發展了學生的推理能力、概括能力和應用數學知識的意識。同時,在教師的引導和點撥下,學生也對簡單的數學建模、數學化規等思想方法得到了些許的認識和感悟。

2.通過反思使學生感悟的數學思想方法清晰明了

反思是指學生對自己所經歷的探索數學知識、方法、認知策略等多方面進行二次認識及更深層次的理解。反思屬于元認知的范疇,學生通過對自己學習過程的反思,即可強化對知識的理解,也可使自己感悟的模糊的數學方法在大腦中清晰明了,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概括能力。

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識水平進行分析,筆者覺得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反思應注意一下幾點:一是要務實,讓學生明白反思對自己學習的重要作用,從而促使學生從被動引導反思達到主動、積極反思的轉變。還要切忌浮躁,培養學生精心、踏實反思的良好習慣。二是教給學生反思的方法,引導學生回憶和思考學習中的重要步驟、關鍵環節,回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并提煉其中的方法和知識技能,并做進一步的思維“反芻”。三是要反思本身進行同伴間、師生間的交流和反饋總結,互相學習,查缺補漏。

例如,在進行三角形的分類教學時,先讓學生觀察,然后讓學生按照角的大小對不同的三角形進行分類,讓學生初步認識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接下來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剛才的分類過程進行回憶和交流,并說明自己這樣進行分類的原因。通過這一交流反思的環節,讓學生一方面明晰自己在此過程中的分類方法,并感受“同一標準、不重復、不遺漏”等分類原則;另一方面讓學生明白分類對我們認識角的幫助和意義,從而體驗到數學方法對研究數學問題的價值和作用。最后,教師再用集合圖的方法對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三者關系做一表示,在此過程中,也將集合的思想滲透進去,讓學生感悟集合思想的重要意義。

3.借助整理知識和復習知識環節,讓學生總結數學思想方法

整理和復習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法,也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發展和提高數學素養的必要手段。在教學中,一是要將知識的形成過程做一回放,在回放過程中再次明確各個知識點,既是整理知識,也是復習知識,同時也將蘊涵在其中的數學思想方法再現了一次。二是要在再現回憶的過程中注重各個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凸顯知識形成過程中的共性,認識到數學思想方法的普遍性、實用性、關鍵性。最終實現對數學思想方法的歸納總結。

4.通過解決數學問題,增強數學思想方法實用性的再識

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范文第3篇

新課程下的“解決問題”融合于“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四大領域的學習中,在教材編排、應用問題的呈現形式等方面都有了較大的變化,如新課程下的數學實驗教材在編寫“數與代數”領域的解決問題的內容時,淡化問題的類型,不以類型為線索,而是將解決實際問題作為數與運算學習的自然組成部分,具體按“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展開,引導學生從問題情境與運算意義出發思考解決問題的策略。這樣的“淡化類型”的教學,能有效防止“機械照搬”、“套用解法”的現象,當學生遇到一個應用問題時,就不會把問題和類型相聯系,而是思考情境中的問題與數學意義的聯系,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獲得解決問題的一般經歷與體驗,積淀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促進學生數學概念的理解和數學思維水平的提升,從而真正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實際的教學中,我們發現,很多教師把握不住新課程中解決問題教學的變化,如解決問題與運算學習結合教學,由于在很多內容中運算學習的目標更顯性(如算法的掌握、算理的理解),有的教師就難以把握解決問題的教學目標,甚至弱化了讀懂問題情境、分析數量關系、檢查與反思等解決問題過程的指導,導致了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難以有效提升。

“解決問題”的教學該如何展開呢?教師又該如何幫助和指導學生增強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呢?我們認為,教師要結合“情境理解,表征問題—分析數量關系,尋求解決方案—確定解決問題的方案并嘗試解決—檢驗、評價與反思”的解決問題的一般過程,關注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思考的過程,變“教解法”為“策略指導”,特別要重視運算意義理解、數量關系分析、解題策略運用的指導,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積淀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發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主要以“數與代數”領域的解決問題教學為主,談發展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幾個著力點。

一、 加強運算意義的教學,溝通數學問題與運算意義的聯系,以運算意義的理解提升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新課程下的解決問題教學,不再分類型教學,學生遇到一個應用問題時,就不再是聯系類型思考問題,而必須思考情境中的問題與運算意義的聯系。這樣,運算意義的理解對能否有效地分析數量關系起著關鍵的作用。因此,加強運算意義的教學,注意多種運算“模型”的滲透,注意溝通數學問題與運算意義的聯系,成為學生能否有效解決問題的關鍵。

首先,要加強運算意義的教學,讓學生充分經歷探索運算意義的過程,理解整數、小數、分數的加減乘除各種運算的意義。例如,整數加法意義的學習,北師大版教材一年級上冊的“一共有多少(認識加法)”一課,教材通過四個問題引導學生經歷加法意義的形成過程,其中問題1“一共有幾支鉛筆”和問題2“一共有幾只熊貓”通過兩組動態的連環畫情境,幫助學生體會“合起來”的過程,抽象出算式,從而初步理解加法意義;問題3“認一認”是在前兩個問題直觀體會加法表示“合起來”的基礎上,體會兩個情境雖然內容不同,但是表示的是同一件事情,都可以用“3+2=5”來表示,從而抽象出加法算式。再通過觀察淘氣寫出的算式,來引導學生認識加號以及算式的讀法和寫法;問題4“擺一擺,算一算”,通過結合圖示情境擺一擺學具,列出相應的加法算式,進一步鞏固加法意義的初步認識。

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范文第4篇

一、什么是同課異構

從字面上理解:異構――一種包含不同成分的特性。通常被用于信息技術和化學科研。與異構相對存在的就是同構,同構――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圖形組合在一起,共同構成一個新的圖形,后者是對前者的一個超越或突變。把“構”放在教學中是指教師不同的教學設計、不同的教學構思、不同的教學方法,等等。“構”的目的是讓不同的教師面對相同的教材,結合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知識背景、情感體驗構建出不同意義的設計,呈現出不同教學風格的課堂,培養出各具個性特色的創造性。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教材中的《表內乘法(二)》為例,教師可以怎樣實施異構呢?

教學設計(一)

參考教師用書,把7、8、9的乘法口訣分3個課時分別進行講授。第一課時是教學7的乘法口訣,根據教材中的主題圖和表格,利用七巧板拼成的圖案,讓學生自己將表格里的數據填寫完整,再通過計算乘法算式的積,編制出7的乘法口訣,然后進行記憶和練習。教學8的乘法口訣和9的乘法口訣的設計思路與7的大體相同。

教學設計(二)

在教學7、8、9的乘法口訣之前,學生已經學過了2~6的乘法口訣,并且知道編制的方法。因此,教師把7、8、9的乘法口訣進行有效整合,以一句7的口訣“三七二十一”為突破口,讓學生自己編制7的口訣;完成后,將學生分成兩個競賽組,分別編制8、9的乘法口訣,再進行記憶和練習。

對比以上兩種教學,第二種設計更具開放性和生本特點,值得教師們嘗試。

二、同課異構的特征

同課異構是一種教學型教研。教學型教研一般以課例為載體,圍繞如何上好一節課而展開,研究過程滲透融入教學過程,貫穿備課、設計、上課、評課等教學環節之中,活動方式以同伴成員之間的溝通、交流、討論為主,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現形式是文本教案和案例式課堂教學。因此,這種教研活動在不同學科的不同學段都可以進行。同課異構又可以分成多人同課異構和一人同課異構等形式。在教學研討活動中,最經常用到的是兩人同課異構模式,兩人同課異構又俗稱為“一課兩上”。

以小學數學中高年級各個單元知識后的“整理與復習”內容為例。一種教學設計思路是:根據教材中的練習題安排,逐一對本單元的教學內容進行回憶和概括,然后做練習題加以鞏固提高。另一種教學設計模式是將一節“整理與復習”的課分成三大部分進行。第一部分是知識整理環節,由學生自主回憶起本單元的所有知識點,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有序的整理和板書;第二部分是學生質疑環節,由于學生已經了解本單元的所有內容,那么他們必定有自己的困惑或疑難問題,在課堂上提出,請求他人的幫助;第三部分是針對性練習環節,可以由學生和教師收集一些易錯題或綜合性較強的題目,當堂進行解答。

對比而言,第二種教學思路更好地突出了學生的自主地位,充分將孩子們的思想和問題暴露了出來,而且可以馬上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這樣,整理與復習就能達到既查漏補缺又提升能力的雙重效果。

三、同課異構的用途

同課異構由以教材教法為中心的文本教研轉向以師生共同發展為中心的人本教研,由單一封閉的個人研究模式轉向多維互動的群體研究模式。①針對性強。它是基于幫助教師更好地理解教材、更好地完善教學方式而采取的一種具有實效的教研方式。②適用性強。它適用于各學科、各學段、各教師,它是一個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的認知建構過程。③參與性高。它是集體智慧的展現,資源共享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把握教學目標,加深對課程標準的理解,同伴互助十分重要。④提升力度大。在教師的專業發展中,個人的感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過程。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分數的初步認識》為例,一般在同課異構活動中,教師們采用以下兩種設計。

教學設計(一)

以認識二分之一為起點,讓學生學會讀、寫分數,知道分數各部分名稱,初步感知分數二分之一的含義;以四分之一為操作點,讓學生通過折、畫、比較出不同分數表示的含義和呈現的不同圖案,再通過判斷、選擇等形式的練習,加深理解分數的意義和分母的含義。

教學設計(二)

以認識二分之一為起點,讓學生學會讀、寫分數,知道分數各部分名稱,初步感知分數二分之一的含義;以四分之一為操作點,讓學生通過折、畫、比較出不同的分數表示的含義和呈現的不同圖案;再通過判斷題的練習,在眾多的分數單位中,設計一個幾分之幾的分數,讓學生學習幾分之幾。

當教師通過思考、探究、集體研討之后,又有了第三種教學設計思路。

教學設計(三)

以認識幾分之幾為起點,讓學生學會讀、寫分數,知道分數各部分名稱,初步感知分數的含義;再通過判斷題練習,在眾多的幾分之幾數中,設計一個幾分之一的分數,讓學生學習。

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范文第5篇

[關鍵詞]反思意識;小學數學;解決問題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02-079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引導學生在問題解決中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教師應把握具有反思價值的知識點,促進學生在反思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數學素養。

一、自我審視,在面對錯誤時深入反思

錯誤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如果使用得當,就能讓它成為學生走向成功的基石。

【教學片斷1】題目:一張卡紙長5米,寬1.25米,要用這張卡紙裁剪底和高都是25厘米的直角三角形的彩旗,可以裁出多少面這樣的彩旗?

師:做錯的同學請說說自己錯在哪里。面對錯誤,你有什么收獲?

生1:我沒有注意到題目中的單位是不同的,以后要認真讀題目。

生2:我直接用底乘以高,忘記除以2了,公式運用得不熟練。

生3:我是在計算過程中出了錯,要加強計算訓練。

師:聽了這些同學的反思,你們有什么感受?

生4:閱讀題目不能放過任何細微的地方。

生5:三角形與梯形面積的計算很特殊,一定要記得除以2。

生6:計算是一項重要的數學能力,要細心再細心。

教師選擇這一道較為典型的題目引領學生進行自主反思,主要設置了三個問題:說說自己錯在哪里;面對錯誤,你有什么收獲;聽了這些同學的反思,你們有什么感受。通過回答這三個問題,學生對自己的錯誤就能有深入的認知。

二、新舊聯系,在提煉思想時深入反思

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促進學生數學思想的形成。教師必須認識到,只有在思維不斷深入與探究之后進行及時性的反思,才能真正促進學生數學思想的形成。

【教學片斷2】師:我們可以利用已經學習過的知識來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嗎?

生1: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應該有關聯,可以從長方形的面積入手。

師:為什么要這樣做?這樣做有什么好處?

生2:依靠長方形的相關知識可以得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師:你們有什么新的啟發嗎?

生3:如果覺得問題無從下手,可以從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出發,通過舊知識來學習新知識。

教師在學生捉襟見肘之際,并沒有直接告知解決問題的策略,而是引領學生將學習的內容與經驗聯系起來,促進學生反思意識的形成。

三、依托例題,在體驗價值時深入反思

【教學片斷3】師:今天我們學習了一一列舉的策略。誰來總結,這一策略有什么特點?

師:請用書本上的例題來談談自己的收獲。

師:運用這種方法時還需要注意什么?

教師著重引導學生關注策略的價值,引領學生結合具體的事例進行反思,通過深入、理性的反思有效凸顯教學的目的。

四、整合梳理,在總結方法時深入反思

對于方法的獲取絕不是簡單的告知,而是引領學生在自主探究中自主構建,促進學生反思意識的形成。

【教學片斷4】師:現在回憶一下,我們是如何學習乘法分配率的?

生1:是睦題(3+8)×12=3×12+8×12開始的。

生2:然后我們按照這樣方法寫了一個算式,發現都是相等的。

師:由此,你們做了哪些設想?

生3:是不是所有類似這樣的算式都是相等的呢?我們列舉了大量的算式,居然都是相等的。

生4:我們發現了11個12等于3個12與8個12的和,實際上將原本綜合在一起的數字分兩次相乘,再進行相加,結果是相等的。

師:是啊!我們發現了現象,進行了猜想,又進行了論證,最終發現了乘法分配律的規律。這其實就是一種學習方法――猜想驗證!

教師引領學生對乘法分配律的得出過程進行了分解,從而將運用的“猜想――驗證”這一方法進行了論述。這樣的反思就能讓學生明確每一步的教學目標,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形成。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平县| 丁青县| 新丰县| 沿河| 清丰县| 马尔康县| 淳化县| 九龙县| 拉孜县| 油尖旺区| 牡丹江市| 南乐县| 濉溪县| 大庆市| 抚远县| 凉城县| 乌审旗| 维西| 科尔| 华池县| 库车县| 环江| 耿马| 临夏市| 益阳市| 濉溪县| 乌恰县| 洪湖市| 龙海市| 长治市| 湟中县| 永康市| 巴里| 白山市| 佛学| 南丹县| 界首市| 阿勒泰市| 合川市| 长葛市| 杂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