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一枝花不伏老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仿關漢卿《一枝花.不伏老》
鴻雁外語六年級 王藝琳
我是個愛耍倔、愛打架、愛臭美、愛學習、響當當一個淘丫頭。恁老師每誰教你聽從我躲不開、包不住、藏不起、打不碎、絮叨叨萬言大道理?我玩的是雙截棍,飲的是葡萄酒,賞的是好服飾,攀的是高墻頭。我也會辯論、會打鳥、會籃球、會吟詩、會歌舞、會書法、會吹彈、會下棋、會寫文。你便是封了我嘴,瞎了我眼,堵了我耳,毀了我容,天賜與我這幾般兒歹癥候,尚兀自不肯休。則除是王母喚我回,玉帝把我困,人間將我貶,神鬼把我殺,天哪,那其間才不向淘氣路兒上走。
有關“茶百戲”的記載有見于五代至北宋人陶谷(903-970)的《清異錄》,在該書的《荈茗錄》中記載:“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湯運匕,別施妙訣,使湯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蟲魚花草之屬,纖巧如畫,但須臾即就散滅。”書中詳實記載了茶百戲是使茶湯“湯紋水脈”形成“禽獸蟲魚花草”等圖案的一門技藝。
有關“分茶”一詞早期有見于唐代,“大歷十才子”之一的韓岸說“晉臣愛客,才有分茶”,在他看來分茶從晉代開始。但有關分茶及茶湯形成景象的描述多見于宋代詩文,如宋代文人楊萬里(1127-1206)在《澹庵坐上觀顯上人分茶》中云:“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紛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萬變。銀瓶首下仍尻高,注湯作字勢姚。”詩中形象地描述了分茶是使茶湯形成文字圖案的神奇藝術。
分茶(茶百戲)是伴隨著點茶法的形成而產生。據目前的史料考證,點茶法在唐代中晚期已形成,而分茶也隨之產生。早期在茶碗的茶湯中形成圖案的描述多見于唐代的詩文。劉禹錫在《西山蘭若試茶歌》描述:“驟雨松聲入鼎來,白云滿碗花徘徊。”詩中生動地描述了茶湯中形成“白云”和“花”等圖案。此外盧仝在《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寫道:“碧云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 皎然在《對陸迅飲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記載:“投鐺涌作沫,著碗聚生花。”這些都是早期在茶碗的茶湯形成圖案的描述,說明分茶在唐代已初步形成。
宋代,茶百戲得到較大發展,主要得益于朝廷以及大批文人、僧人和藝人的推崇。茶百戲已成為當時文人雅士的一種時尚文娛活動,并廣泛運用于各種茶會和斗茶活動中,這在宋代的詩詞和文中有大量描寫。其中,皇帝的推崇對茶百戲的推廣起到很大作用,宋徽宗不僅撰《大觀茶論》論述點茶和分茶,還親自玩分茶(茶百戲)賜宴群臣。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對點茶和分茶有如此論述:“……先須攪動茶膏,漸加擊拂,手輕筅重,指繞腕旋,上下透徹,如酵蘗之起面。疏星皎月,粲然而生,……”許多文人如陸游、李清照、楊萬里、蘇軾、史誥、王之道等都喜愛分茶(茶百戲),留下了許多描述分茶的詩文。陸游在《臨安春雨初霽》中寫道:“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楊萬里在《謝岳大用提舉郎中寄茶果藥物三首日鑄茶》中云:“松梢鼓吹湯翻鼎,甌面云煙乳作花。”史誥《臨江仙》詞中有“春筍慣分茶”之句。女詞人李清照在《滿庭芳》中寫有“生香薰袖,活火分茶”,在《攤破浣溪沙》中還有“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等描述分茶的詩文。王之道有《西江月·和董令升燕宴分茶》等等。有宋一朝,分茶活動非常普及,男女老幼都會分茶,帶來分茶文化的空前鼎盛。
元代后由于點茶和斗茶不再盛行,分茶也開始逐漸衰落,但仍有文人雅士喜愛。關漢卿套曲《一枝花·不伏老》:“花中消遣,酒內忘憂;分茶、竹,打馬藏鬮”。說明當時分茶仍是文人喜歡的娛樂活動。
關鍵詞:折枝花卉;審美特質;以少勝多;簡約;生命之美
中圖分類號:J211.2 文獻標識碼:A
一、折枝花卉發展的一般狀況
1.折枝花卉名稱出現的時間
畫史較早有折枝畫記錄的見于米芾《畫史》載范大收“六朝無名氏畫折枝梨花”,但是以后并無相關記載。“折枝花”這個名詞最早見于唐人朱景玄《唐朝名畫錄》對邊鸞的評價:
邊鸞,京兆人也,少攻丹青,最長于花鳥、折枝草木之妙,未之有也。……近代折枝花居其第一,凡草木、蜂蝶、雀蟬,并居妙品。
《太平廣記》卷二百十三記載:
唐邊鸞,京兆人。攻丹青。最長于花鳥,折枝之妙,古所未有。……近代折枝花,居其首也。折枝花卉、蜂蝶并雀等,妙品上。
這里直接使用了“折枝花卉”的名詞。 《宣和畫譜》卷十五記載:
周混……善畫水石、花竹、禽鳥,頗工其妙。作遠江近渚、竹溪蓼岸、四時風物之變,攬圖便如與水云鷗鷺相追逐。蓋工畫花竹者,往往依帶欄搪,務為華麗之勝,而混獨取水邊沙外,故出于畫史輩一等也。
邊鸞,長安人,以丹青馳譽于時,尤長于花鳥,得動植生意,德宗時有新羅國進孔雀,善舞,召鸞寫之。鸞于賁飾彩翠之外,得婆娑之態度,若應節奏。又作折枝花,亦曲盡其妙。
這說明,在花鳥畫獨立成科的唐代中期,邊鸞已經是折枝花卉身體力行的創作者。
2.折枝花卉與全景花鳥
折枝花卉的概念應該怎樣界定呢?我們所說的折枝花卉是和全景花鳥畫相區別的。從花鳥畫發展的歷史情況來看,從唐末到五代宋初,早期的畫家更注重描繪那種造成某種環境氛圍的花鳥畫,如五代唐希雅《翠竹翎毛圖》,山石上幾桿翠竹,竹下棲著兩只拖著長尾的孔雀,竹枝間多只翠鳥,或飛或停,動靜之間,情節宛然,表現出荒野幽勝的情趣,氣氛自然和諧意境意深;再比如崔白的《雙喜圖》以雙鳥和野兔配以坡岸竹枝、衰草,秋風瑟瑟,造成了秋天郊外的場景;趙昌《寫生蛺蝶圖》以坡地和花木草葉之間,穿花飛舞的蛺蝶昆蟲。與此同時,有些畫家如邊鸞、徐熙、崔子忠都有善畫折枝花卉的記錄。但是,這在當時花鳥畫作品中,并不占主要地位。這從北宋《宣和畫譜》卷十五、十六、十七所錄畫作來看,略可見端倪:
邊鸞:有《花苗鷓鴣圖》、《芭蕉孔雀圖》、《鷺下蓮塘圖》等,也有《寫生折枝花圖》、《折枝李實圖》
刁光:有《桃花戲貓圖》,也有《折枝花圖》
黃居寶:有《竹岸鴛鴦圖》、《筍竹湖石圖》、《牡丹雀貓圖》,也有《折枝芙蓉圖》
黃居u:有《水石鷺鷥圖》、《春景筍竹圖》、《小景竹石水禽圖》、也有《折枝花圖》
徐熙:有《小景野鴨圖》、《雪汀宿禽圖》、《寒蘆雙鴨圖》,也有《折枝花圖》、《折枝梨花圖》、《折枝繁杏圖》、《寫生折枝花圖》、《蟬蝶錦帶折枝圖》等
分析這些畫目,前者有花苗、芭蕉、竹岸、筍、牡丹、寒蘆等植物,也有蓮塘、水石、湖石、雪汀、水岸等景物,又有鷓鴣、孔雀、鷺鷥、貓、野鴨等動物,這些動物植物和配景相配合而組成了一幅如風景畫般的圖畫,形成了某種氛圍,造成了一種意境,且叫它“全景花鳥”畫。在中國畫的幾個門類中,人物畫山水獨立成科較早,花鳥在未獨立成為畫科之前,是作為配景而存在,這和花鳥畫剛剛從山水畫中獨立出來,還脫離不了造景的觀念有關。而后者,《折枝花圖》、《寫生折枝花圖》,著錄者的想法很明顯,他認為折枝與造“景”有別。
我們看著錄者對“全景花鳥”畫的描述:
周混……善畫水石、花竹、禽鳥,頗工其妙。作遠江近渚、竹溪蓼岸、四時風物之變,攬圖便如與水云鷗鷺相追逐。蓋工畫花竹者,往往依帶欄櫥,務為華麗之勝,而混獨取水邊沙外,故出于畫史輩一等也。
崔 字子中,……工畫花鳥推譽于時……凡造景寫物必放手鋪張而為圖未嘗瑣碎。作花竹多在于水邊沙外之趣。至于寫蘆汀葦岸,風鴛雪雁有未起先改之意,殆有得于地偏無人之態也。
他們的作品已不得見,但是這種“遠江近渚”、“竹溪蓼岸”、“與水云鷗鷺相追逐”、“于水邊沙外之趣”的景象,具有“造景寫物”的特征。
而“折枝”,和造景的觀念卻有很大差別。所謂折枝,是花卉畫法的一種,不畫全株,只畫連枝折下來的部分。畫折枝,其形象也不是像早期的花鳥畫中那樣,取整株的花木,而是截取其部分花枝。
“折枝”一詞到北宋中葉以后被普遍采用,郭若虛《圖畫見聞志》、米芾《畫史》中已經多數使用這一詞。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載有大量的畫折枝的記錄。
在創作上,真正引起重視和蔚然成風的,是宋徽宗的大力提倡,導致了宣和畫院創作上達到了一個,出現了大批折枝冊頁和團扇。折枝花卉與全景花鳥并不是互相對立的,只是隨著花鳥畫的日益成熟,折枝作品作為后起漸漸贏得重要地位。而且,這種重折枝的風氣到了文人畫家那里,便被發揚光大了。到了元代,出現了以梅、蘭、竹、菊為主題的折枝花卉作品,這是當時社會審美趣味和藝術家審美追求影響下的結果。明清時期,花鳥畫創作中折枝花卉成為一個重要的門類,更有將畫花卉說成畫折枝,如吳太素《松齋梅譜》:“補之妙精通妙千里,號逃禪居士是也。仁老平生所作,止一千二百余枝流傳于世。臨終寫披風洗露二枝寄山谷,為之絕筆。”甚至有將花卉畫直接說成是“折枝”,比如清代范璣《過云廬畫論.論畫花卉》云:“花卉與山水同論,古人尚全形不能不工坡石。今人但擅折枝竟廢山水。”
明清以來,沈周、陳淳、徐渭、惲壽平、山人、揚州八怪及近代的吳昌碩、齊白石等畫家,更是將折枝花卉的藝術提高到爐火純青的高度,創作出一批批富有魅力的藝術瑰寶,折枝花卉這種富有特點的藝術形式已經貫穿于整個花鳥畫史的發展歷程中,成為一種審美的典范。
二、折枝花卉的藝術特征
1.蘇軾的評價
蘇軾《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兩首》云:
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
賦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
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
邊鸞雀寫生,趙昌花傳神。
何如此兩幅,疏淡含精勻。
誰言一點紅,解寄無邊春。
瘦竹如幽人,幽花如處女。
低昂枝上雀,搖蕩花間雨。
雙翎決將起,眾葉紛自舉。
可憐采花蜂,清蜜寄兩股。
若人富天巧,春色入毫楮。
懸知君能詩,寄聲求妙語。
王主簿的折枝花卉我們已經不得見了,蘇軾對他的畫評價還是很高的。他在這首詩中提出了自己的創作思想,蘇軾不僅提出了審美意境上的要求,而且提出了具體的形式要求, 不僅要能夠形似,即“寫生”,還要“神似”,這是和其文人畫的創作宗旨相一致的。作畫者之人“富于天巧”,選取了最富于代表性的那一支,使得無限的明媚的春色躍然于方寸的絹幅上,“春色人毫楮”,這截取的折枝,還能夠代表沒有畫上去的部分,引起觀畫者的情緒記憶,使人在獲得審美享受的同時。能夠由這一點聯想到那許多,畫面是有限的,畫境是無限的,畫里畫外,是兩種空間的延續。畫外有畫,畫外有境。
蘇軾“誰言一點紅,解寄無邊春”,寥寥十字,道出了折枝花卉以少勝多,以小見大的藝術特征。
2.歷代題畫詩中的評價
畫家本人或觀畫的人,經常會在畫面的空白處題上詩,其內容有的是對畫中的景物的描述,有的是對畫面的意境的挖掘,有的是作者或觀畫者抒發自己的感情,也有的是表達藝術見地,這種詩就是題畫詩。在歷代題畫詩中,對折枝花卉的一些藝術特征的評價,這里拿出來作一探討。
唐?施肩吾《觀葉生畫花》:
心竅玲瓏貌亦奇,榮枯只在手中移。
今朝故向霜天里,點破繁花四五枝。
這里,“點破繁花四五枝”,說明了畫家的眼光獨到,選取的藝術形象具有代表性。折枝花要達到以少勝多的藝術效果,在藝術形象上是“富天巧”的。在自然中生長的花卉,其鮮妍明媚總是有限制的。而畫上的花卉,卻可以時時供人賞玩。花卉由天地所孕育,集四時風霜之生氣,巧奪自然造化的精神,所以能令人回味無窮。自然界中的花是不會經常存在的,而繪畫卻可以長時間的將這個形象保存下來,山水畫家有“飽游飫看”,宗炳說:“老病將至,名山恐難遍睹,惟當澄懷觀道,臥以游之”。
宋?張拭《題墨梅》云:
眼明三伏見此畫,便覺冰霜抵歲寒。
喚其生香來不斷,故應不做墨花看。
日暮梅斜又一枝,水邊記我獨吟時。
不妨更做江南雨,并寫青青葉下垂。
這幅折枝梅花圖,讓人產生了記憶的聯想:三伏天見此畫,令人頓生冰雪的寒意,以示神妙;觀之許久,又有梅花的清香之襲來,愈覺神妙。一幅梅花,又引出畫外之意,令人聯想起五月間江南的梅雨,末句寫出雨后梅花之重葉垂的情態。一幅梅花圖,留給人想象的空間,在時間上跨越了兩個季節。
清代李方膺《畫梅》云:
寫梅未必合時宜,莫怪花前落墨遲。
觸目橫斜千萬朵,賞心只有兩三枝。
以“兩三枝”,表現千萬朵,這兩三枝,體現了梅花的韻致,生意,才具有表現力。自然之中的梅花,并非處處可以入畫,而是有畫家“富天巧”的獨到的眼光發現,“觸于目而運于心,借筆、借墨、借天時晴和、借地利幽僻,無心揮之而合乎,目之所觸又不失梅之本來面目”。正是有了富于觀察的眼睛,“畫家才能從‘觸目橫斜千萬朵’的自然界的梅花中,攝取最使人賞心悅目的‘兩三枝’畫出比自然中的梅花更富有感染力的梅花形象”。袁枚在《白衣山人畫梅歌贈李晴江》稱贊這種獨特的美為:“春風開一樹,山人畫一枝。春風不如兩手速,萬樹不如一紙奇。風殘花落春已去,山人腕力猶淋漓。”
“富于天巧”,更多的體現在藝術家的觀察力。對于藝術家來說,“行萬里路”固然重要,但是重要的不是走了多少,看了多少,而是是否看得細致、體悟深刻,是否真正有獨到的見識和發現。惟有識見有深度,才能于微塵中見大千,剎那中見永恒,有限中見無限,平凡中見不平凡,“在拈花微笑里領悟色相中微妙至深的禪境”,這才是匠心獨運,慧眼獨具的發現。潘天壽《聽天閣畫談隨筆》說:“‘賞心只有兩三枝’,輒寫兩三枝可也。蓋自然形象,為實有之形象,非畫中之形象,故必須舍其所可舍,取其所可取。《黃賓虹畫語錄》云:‘舍取不由人,舍取可由人,懂得此道理,方可染翰揮毫。是舍取二字之心訣’。‘舍取,必須合于理法,故日:舍取不由人也;舍取必須出于畫人之藝心,故曰;舍取可由人也。懂得此理,然后可以談寫生,談布置。”所以,畫折枝花卉,畫家訓練“富于天巧”的眼光,從自然形象中取舍以少勝多的“奪造化”的凝練的藝術形象尤為重要。
三、折枝花卉對于簡約美的追求
1.什么是簡約所謂“簡”,《辭海》的解釋:
簡,有簡單,簡化的意思。如“簡練”、“簡易”、“簡潔”等,就是這個含義。“簡約”作為一種藝術美,她還有更為豐富的內涵。
《周易?系辭上傳》:“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簡易而天下之理得矣。”《周易》非常推崇“簡”的。從卦象的構成來看,無論是八卦還是六十四卦,都是具有深刻含義的符號,但“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這些簡易的符號能“彌綸天地之道”,將宇宙生命的諸變化囊括在其中。
《老子》二十二章說“曲則全,枉則正;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老子以“少”來寓“簡”,并且以一種樸素的對立統一關系來映襯其涵義,如以低洼求盈滿,以少得求多獲。而“簡”(即少)的對立面,即“多”,因為和事物的主旨相去甚遠,會引起“惑”。至于“簡”到什么程度才能算是有豐富的內涵呢,老子提出了“一”的說法,并將其提升到“為天下式”的高度。
《莊子?人間世》:“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巨”。
《禮記?樂記》說:“大樂必易,大禮必簡”。
西晉文學家陸機《文賦》說:“要辭達而理舉,故無取乎冗長”。這些強調文藝是為了傳達某種“理”,即本質,因而不需要繁冗,盡量以“簡”來表達這個復雜的“理”。
梁劉勰《文心雕龍?比興》說:“稱名也小,取類也大。”“以少總多,情貌無疑”。(《文心雕龍?物色》)“名”、“容”是事物的外在,這是一些表面的具有一定個別意義的事物,但它卻有一定的概括意義。這樣的“容”,是經過了取舍加工,取得了共性的意義,在塑造形象時,使形象中蘊涵了應有的概括意義,達到以形象表達內在本質。
折枝花卉的尚“簡”,這種簡化原則和以上這些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惲向言說:“畫家以簡潔為上,簡者簡于象而非簡于意。簡之至者褥之至者也”。
從藝術創作角度看,所謂“簡化”,指的是以有限的筆墨、形色、聲音、動作等表達出無限的意蘊,或以最簡潔的形式表達出對象的結構、關系、節奏和生氣。清代范璣《過云廬畫論》說:
“繁簡之道,一在境,一在筆。在境則可多可少。千丘萬壑不厭,一片林石不孤,披卻導款為之也。在筆則宜密宜疏,如射之彀率不變也。學者布景,初苦平淺,既厭重累,由昧奏到,其筆無警策,由失正鵠也耳。”
心理美學家魯道夫?阿恩海姆對藝術中的“簡化”原則進行了論述:
在實際運用中,“簡化”有兩種意思。第一種意思,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簡單”。我們常常說一支民歌比一支交響樂簡單,或是一幅兒童畫比一幅提波羅的畫簡單。這里所說的簡單主要是從量的角度去考慮的,但當某件藝術品被譽為具有簡化性時。人們總是指這件作品把豐富的意義和多樣化的形式組織在一個統一的結構中。在這個結構中,所有細節不僅各得其所,而且各有分工。
在某種絕對的意義上來說,當一個物體只包含少數幾個結構特征時,它便是簡化的;在某種相對意義上來說,如果一個物體用盡可能少的結構特征把復雜的材料組織成有秩序的整體時,我們說這個物體是簡化的。
“簡約”,從來就不是簡單化的意思,“簡”有數量上多寡的含義,而“約”則有質的飛躍的含義。“簡約”必須以能表達出超出形式本身的意蘊、意味為前提。
2.刪繁就簡
“簡”與“繁”是一對相對的概念。鄭板橋自題《墨竹》軸曰:
“始人畫竹,能少而不能多,既而能多矣,又不能少,此層功力,最為難也,近六十外,始知減枝減葉之法。蘇季子日:簡練以為揣摩。文章繪事,豈有二道,此幅得簡字訣”。
鄭板橋強調從紛繁的自然之竹形象中,刪去繁雜,取最簡約的形象表現到畫面上,這樣的形象才更能體現清新、天真自得的藝術意味。他在《行書七言聯》中就曾寫到:“刪繁就簡三秋樹,領導標新二月花。”還說過“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揮寫夜間思。冗繁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表明了藝術家的創作時的心態是為了做“減法”,從自然形象的紛亂理出頭緒,而不是面面俱到。惲壽平《南田畫跋》云:
古人論詩曰:詩T有余地。謂言簡而意無窮。如上官昭容稱沈詩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是也。畫之簡者不獨有其勢而實有其理。
笪重光《畫筌》云:“點分多種,用在合宜:……淡以破濃,聚而隨散。繁簡恰有定形,整亂因乎興會。”這雖然說的是筆墨上的繁與簡的關系,但是畫花卉草木在造型和構圖上的“簡”卻與之相近。刪繁就簡,是指零碎的局部和細節統一到一幅小小的畫面之中,在復雜紛繁的亂中去求得整體的和諧和同一,求得整合。劉世儒《雪湖梅譜》云“寫梅十二要:一墨色精神,二繁而不亂,三簡而意盡,四狂而有理,五遠近分明,六枝分四面,七勢分長短。”
3.形簡意不簡
折枝花卉在造型上以簡約的藝術形象,以不完全求完全。唐代張彥遠說“夫畫物特忌形貌彩章,歷歷具足,甚謹甚細,而外露巧密。所以不患不了,而患于了。既知其了,亦何必了,此非不了也。若不識其了,是真不了也。”這個“了”與“不了”的關系,便是從“不完全”達到“完全”的辨證關系。“不了”即是“簡”,但是因為“不了”的表現方式,為藝術贏得了無限的表現力。中國畫中常有借一芽萌而繪春光無限,畫一葉落而寫秋意如殺。藝術家對自然之花卉寫生,是對簡約性的追求,從而將現實中的形象加以改變、融化,賦予了它以新的結構和秩序――使之獲得了新的意義,成為一個新的形象,所謂“簡”是藝術高度概括、高度錘煉的代詞。折枝花卉從最早的作為一種造型訓練的手段進而發展成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比如花鳥畫中的“四君子”畫,明清兩代出現的大寫意花卉畫,以花卉傳達自己對社會對人生的感受,所以,藝術形象上的簡約并不等同于簡單,它的“簡”與“繁”和“雜”對立。折枝的“這一枝”的“不完全”代表了整枝的全部,因而說它是融合了整枝花卉,繼而延伸到了傳達花卉的神韻、神態、生趣等等,而這一枝花卉必須從形象到氣質都給觀者以這種感受,它蘊涵上是復雜的。
4.折枝花卉與“圖式”
折枝花卉畫發展到了明清以后,出現了專門的“樣式”。比如花卉冊,折枝花卉手卷等形式以及扇面等,形成了特有的藝術圖式。
“圖式”,簡單解釋為圖象和式樣。古代花鳥畫早有“體,和“樣”的稱呼。藝術圖式一般指畫家對自然物所作出的歸納、抽象和表現可視的形式載體。藝術圖式源于客觀生活,它是受自然物象啟迪后的一種創造的視覺圖象,也是歷代圖式的繼承和傳統文化積習的樣式顯現。它不但是作者進行作品創造時的形式框架,而且也為欣賞者提供把握作品內涵和進入審美情結的重要參照。所以,這些花卉冊、手卷也好,扇面也好,大幅折枝的花卉也好,當人們在具體要構思一幅折枝花卉畫的時候,就會在腦海中浮現出一幅相應的、粗略的、符合“花卉畫”的概念要求的圖象來。圖式創造中的題材、技法等,經歷了千年的篩選,淘汰、補充和積淀,早已形成了一套傳統的模式和發展技巧,并明顯地表現出圖式的豐富和結構的穩定。然而圖式愈穩定、成熟,理論要求愈詳備,其創新意識就會愈淡漠,變化的可能性就愈小,這是當代畫家在這方面的創新上的艱難之所在。
四、“四時”折枝與生命之美
折枝花卉的創作,從唐代起,就有不少畫家以畫四時折枝著名,《宣和畫譜?花鳥序論》闡述了畫花鳥的目的和意義,說草木“歷律四時,亦記其榮枯語默之候”,因而能夠“奪造化而移精神遐想”,表現花卉草木經歷了春、夏、秋、冬四季變化循環的更替,而且這也是草木從繁榮昌盛到凋零枯萎的過程,周而復始,循環往復。
“四時”首先是個時間的概念,是天文歷法的重要依據。《說文》:“時,四時也”。《玉篇》:“時,春夏秋冬四時也”。春秋時代以后,春夏秋冬四時上升為文化上的重要概念,與宗教、道德、哲學等聯系在一起,《管子?四時》“是故陰陽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時者,天地之大經也。”《周易?系辭下》談到易卦的產生:“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成大業。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這里的“四時”指的是春夏秋冬四季。《周易》所講著重講的變化,離不開宇宙生命運動、變化,自然萬物生命的變化,并且具有連續性,將宇宙自然萬物生命的產生變化和發展的過程的連續性,推為時間上的持續與更替。這種“變化”具有明顯的規律性,表現為連續不斷的進退、開合、往來,已經不是簡單的循環,而是一種不斷的更新和發展,是自然萬物獲得新生的內在契機。
[關鍵詞] 中醫藥;文化;旅游;基地
[中圖分類號] R193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4)02(a)-0125-04
The designment and development on tourism base of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in He′nan
JI Baoyu PEI Lixin CHEN Suiqing DONG Chengming
School of Pharmacy, 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nan Province, Zhengzhou 450046, China
[Abstract] "The tourism base of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is a new type of tourism, which has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tourism, not only embo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ulture, but also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To promote the unique and long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in He′nan, change the resource advantage in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le the tourist brand culture of the central plains is growing, go deep into digging the resource of Chinese medicine in He′nan. Developing actively the tourism product was that the subject of Chinese medicineculture. Chinese medicine ecotourism tourism, Chinese medicine ndustrial tourism,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market tourism,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tourism and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tourism promote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with tourism organic confluence. Let the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tourism industry expanded rapidly for building the central economic zones.
[Key words] The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Tourism; Base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和全人類醫藥保健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1]。中醫藥學以其獨特的理論和現實的療效生存發展至今,且保持了強大的生命力,其中有著深刻的內涵。中原河南是中華民族和中醫藥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歷代名醫輩出,中原文化浸潤滋養了博大精深的中醫藥文化。因河南地處中原,南北氣候地理分界線從偏南部穿過,亞熱帶、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季風氣候為眾多中藥材生長提供了適宜的自然地理環境,使得東西南北藥用植物均能在這里生長和種植,使河南成為中藥資源大省。
同時河南也擁有豐厚的旅游資源:2011年,全省旅游系統圍繞中原經濟區建設大局,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大力推進旅游項目建設、旅游市場開發和旅游服務質量提升等重點工作,旅游業發展繼續保持好的趨勢、好的態勢和好的氣勢。截至2011年底,全省共接待海內外游客3.07億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2802.06億元;全省共有A級旅游景區253家,其中5A級10家、4A級74家、3A級113家、2A級56家;星級飯店共有503家,其中五星級11家,四星級76家,三星級263家,二星級149家,一星級4家;旅行社共有1101家,總資產7.72億元,直接從業人員10430人,營業收入23.15億元。
由此可見,河南的中醫藥文化與旅游市場的結合前景廣闊。河南的中醫藥和旅游產業的潛力業非常巨大。應該大力挖掘潛力、激發潛能,通過整合優化、借鑒先進的經驗,讓中醫藥和旅游產業迅速崛起、助力中原經濟區建設。本研究能夠給廣大行內決策者、管理者、執行者、從業者等一些有益的啟示和幫助。
1 研究思路
從中原經濟區建設的高度,從全面貫徹落實省委九次黨代會精神的層面,全景式調研河南省中醫藥產業的發展現狀[2],在認真調研的基礎上,通過全面分析,系統診斷,把河南中醫藥和旅游產業這個兩個主題有機結合起來,提出一整套解決方案和發展建議,梳理形成解決和加速中醫藥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辦法和途徑,希望它能夠成為河南省中醫藥產業發展的助推器和催化劑信息,弘揚中醫藥文化,推動中醫藥科學發展。相信在中原經濟區建設全面起航的歷史大背景下,使河南省能夠早日躋身中醫藥文化旅游強省行列,為中醫藥文化旅游事業的發展發揮更大的效能。
2 研究內容
為弘揚河南厚重的中醫藥文化,變資源優勢為經濟發展優勢,依托于文化旅游資源的基礎,大力開發以中醫藥資源為主題的旅游產品,積極推動中醫藥與旅游的深度融合,為中原經濟區建設增添一抹亮色,助力實現中原夢。結合河南省中醫藥文化養生資源,可提供游覽、度假、休憩、療養、科考、科普、文化娛樂等多層面的服務項目示范基地主要分為:中醫藥生態旅游基地、中醫藥工業旅游基地、中藥材市場旅游基地、中醫藥養生旅游基地、中醫藥文化旅游基地等五大類。
2.1 中醫藥生態旅游
在河南中醫學院的兩個野外教學、科研實習基地(伏牛山龍峪灣森林公園、老界嶺自然保護區和太行山萬仙山旅游風景區)建立幾條可感受登山旅游、采擷百草樂趣的專線,沿途對常見、常用、道地的中藥掛牌,詳細介紹其植物名、科屬、中藥名、入藥部位、地理分布、功效、臨床應用等,以達到全民科普的目的。之所以選擇這樣的地方,主要因為此處中藥物種豐富、蘊藏量大、人為干擾小、生態環境多樣性、交通便利、食宿經濟、安全有保障[3]。如西峽縣老界嶺自然保護區位于縣境北部,伏牛山南坡上部地段,以老界嶺為界與洛陽市欒川縣、嵩縣相鄰,東與內鄉寶天曼自然保護區接連。保護區建于1982年,是南陽市面積最大的省級自然保護區,1998年又劃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東西長 23公里,南北寬16.7公里,總面積23萬畝。保護區內動植物資源豐富。保護區森林面積為20.31萬畝,森林覆蓋率為83.3%。在有林地中,天然林面積占92.9%。總計植物約2200種,其中維管束植物1600種以上,隸屬125科516屬,占河南省植物種類的一半以上。列為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有連香樹、香果樹、杜仲、銀杏、胡桃、水青樹、黃連、金錢槭、領春木、水曲柳、天麻、野大豆、青檀、華榛、秦嶺冷杉、紫莖、天竺桂、紅椿、猬實等20種;省級保護對象有紅豆杉、辛夷、河南毛葡萄、棱欏樹、大葉三七、金釵、七葉一枝花、貝母、河南海棠等。區內分布的中藥材種類幾乎涵蓋了植物志中涉及到的科屬,盛產黃芩、黃精、連翹、茯苓、辛夷、山楂、山茱萸、杜仲、丹參、黨參、柴胡、梔子、銀杏、天麻、瓜蔞等大宗中藥材[4]。
根據規劃,可在伏牛山和太行山旅游精品線路中,嵌入中醫藥文化旅游養生產品,規劃建設一個高標準的中醫藥文化養生中心,打造兩條中醫藥文化旅游示范線路,開創集文化體驗、養生體驗與休閑度假于一體的中醫藥養生文化旅游新模式[5],并逐漸向周邊輻射。使之成為全國乃至全世界中醫藥文化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
同時,抓住中藥材種植這一傳統強項產業,以藥材基地為依托,大力發展藥材基地旅游模式。如河南省的焦作市政府近些年不斷加大對四大懷藥的文化宣傳和品牌打造力度,廣泛利用網絡、影視傳媒、新聞媒體等多種渠道,開辟專欄,多管齊下,大力宣傳。成功運行焦作中藥網,全面介紹焦作懷藥產業化工作,強力宣傳懷藥品牌,面向國際市場,逐步將“焦作中藥網”建成四大懷藥產業的大型網絡平臺;先后六次邀請中央電視臺《發現之旅》、《鄉村大世界》、《走遍中國》、《健康之路》等欄目拍攝并播出四大懷藥電視節目,在《河南日報·中藥材版》開辟專欄介紹“四大懷藥”,在《農民日報》、《中國財經報》、《大公報》、《健康時報》、《北京晚報》、《鄭州晚報》、《焦作日報》等報刊上發表的大塊通訊報道40余篇,利用報紙大力宣傳四大懷藥[6]。使懷藥產業獲得快速發展,懷藥也走上了百姓餐桌,被公眾所熟知。基于此,可以組織游客到藥材的種植基地參觀,讓游客在體驗到“進山探寶”的樂趣的同時還可以“入園探寶”,切實體會什么是“四大懷藥”。其他諸如西峽縣的山茱萸規范化種植基地、封丘的金銀花規范化種植基地、南召的辛夷種植基地、濟源的冬凌草規范化種植基地等都可以體驗藥農采摘藥材的樂趣,還能領悟“藥材好,藥才好”的深刻內涵。
2.2 中醫藥工業旅游
首先,可以建設一座以發展歷史、藥材標本、診療器具、中醫古籍、名醫名方介紹為主要內容,集休閑、觀賞、科普于一體的中醫藥展覽館[7],以展示河南省博大的中醫藥文化[8]。將知識性、趣味性、觀賞性完美結合,使游客在參觀、觀賞、休閑之中認識、了解當地中醫藥傳統文化的精髓及發展歷程。
其次,與中醫院、知名中藥制藥企業合作,引進先進理念,建一座展示當地中草藥的中藥房,同時應用傳統方法現場制作精優小包裝的中藥飲片,游客不僅能直視傳統老藥公的制藥工藝,還可作為旅游紀念品銷售。宛西制藥南陽總部的張仲景大藥房展示店就是非常成功的例子。
再次,可在中醫藥工業企業、藥市或商業場所等參觀中藥飲片、中藥湯劑、中成藥、中藥膏方等的傳統和現代制作過程。如在宛西制藥的西峽生產車間,筆者親眼看到了仲景牌六味地黃丸的生產加工流程:在國內最先進的中藥制劑生產線上,從原料攪拌到丸粒成型,從精準檢測到灌瓶包裝,一切都是那么的規范嚴謹。消費者感嘆:這樣的六味地黃丸看著放心,吃著安心。再如禹州的中藥材加工、炮制始于明代,薈萃了歷代技藝,因藥制宜,技藝獨特,制作精細,注重藥效,在“浸、泡、鍛、煨、炒、炙、蒸、煮等方面,形成了獨特的地方特色。加工炮制的“云片鹿茸”“百刀檳榔”“制蔞仁霜”等百余種中藥炮制精品馳名中外,在1911年的“萬國醫藥博覽會”上禹州的“九蒸熟地”引起轟動。許多加工炮制技藝被載入經典。除每年的藥交會外,游客也可以到開放性的飲片加工企業參觀。
2.3 中藥材市場旅游
河南是中藥材重要集散地之一。歷史上有禹州、百泉兩大全國性中藥材交易會,河南依托良好的地理和歷史優勢可以開發藥材市場作為旅游的新型基地。
禹州是我國中醫藥文化發祥地之一,中藥材種植、采集和加工歷史悠久,中醫藥文化源遠流長。從上古時代,軒轅黃帝、雷公隱居具茨山嘗草尋藥、教民治病;唐朝時,一代藥王孫思邈長年在此采藥行醫、懸壺濟世、著書立說,去世后又葬在禹州,留下了“醫不見藥王不妙,藥不經禹州不香”之說。禹州藥市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延續200余年,在清乾隆年間達到鼎盛,形成春、秋、冬三季定期藥材交易會,吸引了全國以及西洋、南洋等地客商云集禹州,各地藥商多在此建立藥行、驛棧,自然形成了中藥材、飲片、丸散、山貨四大市場,藥幫組織還建立了商務活動的諸多會館,如名氣較大的有山西會館、懷幫會館、江西會館、十三幫會館等,呈現出“無街不藥行,處處聞藥香”的繁榮景象。
2002年,禹州市恢復舉辦禹州藥交會,至今已成功舉辦了8屆,中醫藥交易額從最初的6億多元增長到20多億元,吸引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藥商及醫藥界同行參展參會并進行學術交流。禹州市還與韓國山清郡結為友好城市,為禹州藥業走向世界、擴大國際間的交往合作搭建了友誼的橋梁。2007年,“禹州藥會”、“禹州中藥加工炮制技藝”被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禹州藥會”還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禹州市被農業部批準為全國唯一的中藥材加工示范基地。
百泉藥會起源于隋大業四年衛源廟的河神祭祀活動,因太行山區盛產藥材,藥材交易漸成廟會上的一項重要內容。明洪武八年(1375年),藥材交易日漸成為廟會之主,廟會也正式演變成藥會。藥會的鼎盛時期,會期長達一月有余,每日上會者多達上萬人。素有“春暖花開到百泉,不到百泉藥不全”之美譽。
2.4 中醫藥養生旅游
以中醫保健養生為支撐,大力打造養生保健服務區。充分發揮溫泉、水庫等自然資源,開發藥浴、沙療、泥浴、中藥浴、名花湯、鹽浴、名酒湯、名木湯、奶浴、石板浴、天體浴等特色系列項目。如河南省盧氏縣的湯河溫泉,俗稱“湯池”。湯河溫泉綠山碧水,俊峰峭立,環境青幽,溫泉天然溢出,水溫達49℃,日出水量240立方米,水中富含硫 、氟、鈣、鐵等多種元素,可治療常見的一般性皮勝病。長期洗浴對慢性胃炎、腸道炎及失眠等癥有輔助療效。當地村民有露天裸浴的風俗,逢陰歷單日為男性,逢雙日為女性,毫不避人,足可見泉水之優、民風之淳樸。現已建成露天浴池、溫泉療養院、人工湖等設施,還組建了具備中藥熱敷、中藥熏蒸、穴位貼敷、冬病夏治、三伏貼、三九貼、推拿按摩等中醫特色服務的國醫館。游客在登山勞累之余來此愜意小憩,身心怡爽,不勝美哉,確是澡身沐德、強身健體的新休閑生活方式的選擇。
2.5 中醫藥文化旅游
通過建造一定規模或獨特的中醫藥人文與自然景觀,適宜開展中醫藥文化旅游活動,能充分體現出傳統中醫藥厚重的文化內涵。
如伏牛山的中藥文化旅游近兩年熱度持續增高,除了天然藥庫的自身吸引之外,醫圣張仲景自然成為其至關重要的文化元素名片。張仲景東漢南陽人,被后人尊稱為醫圣,其所著《傷寒雜病論》更是被稱為“眾方之祖”,宛西制藥的拳頭產品仲景牌六味地黃丸,正是源于此書演化而來。進入南陽,才真正感受到醫圣文化的濃厚氛圍:南陽市內的醫圣祠[9],西峽伏牛山上高達16 m的醫圣像,宛西制藥南陽總部的仲景之光紫銅文化浮雕強,都深刻記錄了這位前世高人的風采。中醫藥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10],曾經為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貢獻。眾多的消費者在醫圣像前合影留念,在醫圣祠前的羊頭旁流連忘返。
再如,洛陽龍門石窟的藥方洞,始建于北魏,唐代建成,歷時200余年,洞內刻有100多個藥方,涉及動物、植物、礦物等120多種藥材,可治療內、外、婦、兒、五官科多種疾病。這些藥方為中國現存最早的石刻藥方。洛陽藥方洞見證了中原醫學文化的源遠流長與博大精深。
通過建立旅游通道,成立專門組織,培訓導游解說人員,把中醫藥歷史文化名人、傳說故事、現代制藥工藝工序、綠色環保藥品來源等有機結合起來,使觀者感受中醫藥文化的恒久魅力。
3 創新性和應用價值
3.1 創新性
目前關于河南省中醫藥產業的發展還沒有此類研究,特別是把中醫、中藥和旅游的綜合研究更是空白。這也成為中醫藥事業、中醫藥文化產業發展滯后、不均衡的因素之一,當然也是本文需要提出并希望解決的眾多問題之一。
3.2 應用價值
3.2.1 中醫藥文化是我國寶貴的旅游資源 河南旅游與中醫藥文化的結合是資源共享的強強聯合,是旅游市場的需求,是中醫藥產業發展的需要,符合產業融合發展的方向,也將有助于弘揚我國優秀的中醫藥文化[11],特別是在中醫藥科普方面所創造的社會效益是十分巨大的。
3.2.2 中醫藥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建設前景廣闊 “中醫藥文化旅游基地”是旅游多元化發展形勢下產生的一種新型旅游業態,既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特色,又具有旅游的特征。從國內發展看,中醫藥文化與旅游結合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和現實需求。從國際市場看,到中國旅游,體驗“望聞問切”,必將為越來越多國外游客的最佳選擇。
4 小結
通過筆者全面、多視角、回顧和前瞻兼具的系統研究,能摸清制約和影響發展的癥結所在,辨證施治,提出解決問題的治療方案。加強河南中醫藥旅游的研究與開發,既具有很好的學術價值,也具有良好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12]。總之,本研究可作為有關部門的決策參考,也將成為產業發展的有力借鑒,從而促進中醫藥文化產業的全面協調快速地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肖燕,寧澤璞.略論中醫藥文化產業化[J].世界中醫藥,2011,5(6):372.
[2] 許東升,尹麗,張順超,等.河南省中醫藥產業發展戰略研究報告[J].中醫學報,2012,(7):18.
[3] 紀寶玉,陳隨清,裴莉昕,等.中藥學專業藥用植物學野外實習研究與實踐[J].中國醫藥導報,2012,2(9):140.
[4] 楊春澍.藥用植物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450.
[5] 李秀明,姚崢嶸,張洪雷.中醫藥文化傳播之于國家軟實力建設的思考[J].醫學與社會,2011,10(24):15.
[6] 張曉州,白永平.焦作四大懷藥區域比較優勢及空間分布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1,6(30):140.
[7] 江海燕,李培春,寧小清,等.加強展館內涵建設、積極開展中醫藥文化及科普知識的推廣[J].中外婦兒健康,2011, 19(6):503.
[8] 高婷婷.廣東省中醫藥文化旅游的開發與發展對策[J].中國醫學創新,2012,17(9):134.
[9] 葉立軍.公益性與產業化有機結合的典范—評十大中醫藥文化基地[J].中醫藥導報,2012,2(18):5.
[10] 宋欣陽,王群.挖掘中醫藥文化教育資源,服務醫學人文精神教育[J]. 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4(26):101.
[11] 高彥彬,趙慧玲.加強中醫藥文化研究,提高中醫藥文化軟實力[J].世界中醫藥,2011,6(6):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