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騎馬過獨木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剖腹藏珠——要錢不要命
剖腹獻肝膽——死盡忠心
剖開墨魚肚——一付黑心腸
剖魚得珠——喜出望外
菩薩的長蟲——佛口蛇心
菩薩的胡須——人造的
菩薩的胡子——人安的
菩薩的心腸——軟的
菩薩掉大河里——留(流)神
菩薩坐冷廟——孤苦伶仃
葡萄架下乘涼——舒適
葡萄汁充花露水——不是哪塊香料
七八月的南瓜——皮老心不老
七尺漢子六尺門——不得不低頭
七擒孟獲——叫他口服心服
七石缸里撈芝麻——費功夫
七仙女嫁董永——采取主動
齊桓公用董仲——不記前仇
騎老牛追快馬——望塵莫及
騎樓下躲雨——暫避一時
騎驢看唱本——看多少算多少
騎驢拿拐杖——多此一舉
騎驢望著坐轎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騎馬背包袱——全在馬身上
騎馬不帶鞭子——拍馬屁
騎馬過獨木橋——回頭難
騎馬過鬧市——豈有此理
騎馬上獨木橋——回不得頭
騎馬上天山——回頭見高低
騎馬時間少,擦鐙時間多——本末顛倒
騎毛驢不用趕——道熟
騎毛驢有用趕——道兒良好
騎牛找牛——老糊涂
騎牛追馬——望塵莫及
騎著駱駝吃包子——樂顛了餡兒
騎著駱駝趕的雞——不識高低
棋盤里的老將——出不了格
棋盤上的士象——不離將
棋盤中的子兒——捻一下,動一步
旗桿頂上拉胡琴——唱高調兒
旗桿上的燈籠——高明
旗桿上掛地雷——空想(響)
乞丐吃醋——一副窮酸樣
乞丐吃梅子——窮酸
乞丐打鈴——窮得叮當響
乞丐的衣服——破綻多
乞丐過日子——全靠別人施舍
乞丐進發廊——沒人理
乞丐扭秧歌——窮快活
乞丐說相聲——耍貧嘴
2、姊妹找婆家。——各得其所
3、長添燈草滿添油。——早作準備
4、茅覃補柱子。——無濟于事
5、瞎子找對象。——不知丑俊
6、握著蒺藜死不丟。——不怕扎手
7、泥鰍上沙灘。——不怕你滑
8、地府里打官司。——死對頭
9、廁所里放芝麻。——香臭不分
10、地攤上賣書。——沒架子
11、小娃娃拾炮仗。——慌了手腳
12、大白天打更。——亂了時辰
13、閻王爺敲門。——內中有鬼
14、云彩里蓋大廈。——空中樓閣
15、三尺長的鋸子。——又拉又推
16、肥狗咬主人。——忘恩負義
17、大姑娘掌鑰匙。——當家不做主
18、趕車不帶鞭子。——光拍馬屁
19、二百五上天。——癡心妄想;妄想
20、酒盅里拌黃瓜。——施展不開
21、枕著扁擔睡覺。——想得寬
22、天安門前的獅子。——一對兒;明擺著
23、偷南瓜帶摘葫蘆。——兩不耽誤;兩得其便
24、泥鰍跌湯鍋。——看你往哪鉆
25、當家神賣土地。——一貧如洗
26、隔年的饅頭。——早發的
27、豬八戒敗陣。——倒打一耙
28、年三十討口。——丟人現眼
29、大姑娘拜天地。——頭一回;頭一遭
30、屎殼郎坐輪船。——臭名遠揚
31、背靠懸崖。——沒退路了
32、醋壇里釀酒。——壇壇酸
33、瞎子跳加官。——盲目樂觀
34、木腦殼跳舞。——幕后操縱
35、墻頭上種白菜。——難澆
36、老太太吃炒胡豆。——咬牙切齒
37、腳踩牛屎。——一塌糊涂
38、勞動號子。——一呼百應
39、電影里的夫妻。——假的
40、放出去的風箏。——越飛越遠
41、叫花子打狗。——一手功夫;邊打邊走
42、瞎子逛大街。——目中無人
43、泥瓦匠出身。——和稀泥
44、冬天的蟒蛇。——有氣無力
45、走一步思三思。——考慮周到
46、夜行人迷了路。——方向不明
47、石匠會鐵匠。——硬對硬
48、心眼里灌鉛。——不開竅;難開竅
49、篩子裝水。——漏洞百出;漏洞多
50、電視上的畫面。——說變就變
51、絲繩系駱駝。——不牢靠;不可靠
52、打柴人回山莊。——兩頭擔心
53、駱駝吃螞蟻。——小收拾
54、紅樓夢里的賈府。——大有大的難處
55、蘿卜青菜。——各人所愛;各有所愛
56、從墓坑里爬上來。——死里求生
57、閻王爺使計謀。——詭計多端
58、窩窩頭上墳。——哄鬼;騙鬼;哄死人
59、吃著肥肉唱歌。——油腔滑調
60、金棒槌敲門。——富啦
61、眼前埋地雷。——一觸即發
62、枯井里打水。——枉費工;徒勞無功;徒勞無益
63、賣油的梆子。——挨敲打的貨
64、強拉秀才成親。——難為圣人
65、煙囪里招手。——往黑處引
66、熱鍋上的蚰蜒。——團團轉
67、二郎神的鋼叉。——兩面三刀
68、吃米不記種田人。——忘本
69、盲人走路。——分不清東南西北
70、猴子吃大蒜。——翻白眼
71、騎馬過獨木橋。——難回頭;回頭難
72、花綢子做尿布。——屈才
73、跳河閉眼睛。——橫了心
74、皮匠不帶錐子。——真好
75、蝦上戴大槍。——沒人怕
76、走路算賬。——財迷轉向
77、三分面粉七分水。——十分糊涂
78、王小二開飯店。——看人下菜
79、老太婆上臺階。——步步高升;步步登高
80、螞蟻講話。——碰頭
81、叫花子看滑稽。——窮開心
82、柴火上澆汽油。——一點就著
83、單人唱戲。——獨角
84、晚點的火車。——趕得上
85、墨斗魚的肚子。——黑心肝;心腸黑
86、娃娃吃面條。——瞎抓
87、瞎子拉胡琴。——練好的本領
88、失火踢倒油罐子。——火上澆油
89、穿著高跟鞋上山。——自己跟自己過不去
90、自水煮豆腐。——淡而無味
91、墻上掛琵琶。——不談了
92、一家十五口。——七嘴八舌
93、泥巴匠砌磚。——后來居上
94、莊稼漢爬梯田。——步步高升;步步登高
95、從石頭里擠水。——辦不到
96、扳不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
97、醬油店里打架。——爭風吃醋
98、惡狼落陷阱。——作惡到頭了
關鍵詞:學習興趣、調動積極性、組織形式、表揚與鼓勵
體育不僅是教育的內容,也是教育的手段。它是以身體練習為主,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它以特有的參與性在增強學生體質,培養學生心理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如何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更好的發揮體育作用呢?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將學生吸引到體育活動中來,興趣的培養是關鍵。
人們的興趣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良好的教學情境對學生學習興趣的產生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體育教學也不例外。良好的教學情境不但能豐富學生感性知識,而且能激發其強烈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保持學習動機的先決條件。在日常教學中,要重視情境的創設,每節課都營造良好的范圍,讓每個學生都能體會上課的樂趣。教師更要將體育教學活動處于創設的最佳教學情境之中,是學生產生貼近生活的感受,這不僅能充分發揮體育教學的社會化功能,而且能使學生的體育學習變得親切、自然和愉悅,從而對體育產生良好的情趣,使體育教學達到預期的效果。
一、 場地、器材的布置要合理、花樣翻新、能吸引學生
體育教學的場地便是學生的課堂,要布置的賞心悅目,讓學生每節課都有新鮮感,喜歡上體育課。這就要求教師課前布置周密、器材放置別致、新穎。同時,規整醒目的標志線,美觀的教具都具有藝術性,會給學生帶來新鮮感,一起學生的無意注意。如:上障礙跑時,我們可以把跳箱擺成“高山”、用墊子鋪成“沙灘”、給欄架布置成“山洞”,學生們在攀過“山峰”、滾過“沙灘”、鉆過“山洞”的游戲中增強體質,陶冶身心。我們可以通過器材的一材多用,增加練習的情趣,如:用跳繩做練習時,先把跳繩掖在背后,做抓尾巴得游戲,再把跳繩繞成繩球做擲遠練習,最后把跳繩擺成“獨木橋”、“河溝”、“山峰”作障礙跑,通過一材多用既增加了練習密度,又可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我們還可以把隊伍布置成圓形隊、扇形隊、V形隊、方形隊、三角形隊等等,這些細微的變化,都能引起學生的關注,從而產生躍躍欲試的積極情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 讓音樂、舞蹈進課堂
音樂、舞蹈以其特有的韻律感和美感,美化陶冶學生身心。很好的利用音樂、舞蹈在體育課教學中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如:開始階段播放雄偉激昂的《運動員進行曲》,一下子就可以使學生興奮起來;采用教師邊講解邊示范,邊播放音樂的方式,或在學生練習的過程中配以輕快的兒童樂曲,這些既增加課堂的愉悅氛圍,還能減輕學生的運動疲勞;再放松與恢復階段,舒緩的音樂、優美的無不更是必不可少的。如:低年級的體育課,我們可設置成情景教學的形式,首先學生們隨著音樂,來到“森林”游戲,然后是模仿小動物的爬、跑、跳,再后為小動物搭建房屋,最后和小動物共同聯歡。學生們整堂課始終在和小動物的嬉戲中,在歡快音樂的陪伴下,不知不覺的得到鍛煉。體育過程中的練習,是單調乏味的,教師一定要創設輕松的教學氛圍,調動學生鍛煉的積極性,讓他們以最佳的狀態進行各種活動,是學生在輕松歡快的氛圍里,身心得到鍛煉與陶冶。
三、 合理利用游戲,調動學生積極性
游戲是體育課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感興趣的體育活動之一。它以其豐富的內涵,活潑的組織形式,極強的娛樂功能,為廣大學生所喜歡。教師可以利用兒童好奇、好勝的特性,不斷變換游戲形式,吸引學生的游戲興趣。如:“沙包擲準”可變換為,利用沙包做“炸彈”,教師牽引氣球做“敵機”,讓學生對跑動的目標“奮勇殲敵”;再如:上快速跑一課時,我們可變換成叫號跑、讓距跑、接力跑和下蹲跑、背向跑等不同姿勢的跑,以及“雙人三腿跑”等多種形式,克服反復跑得乏味,激發學生的興趣。這就比單一的游戲形式更能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學生做起游戲來就會興趣盎然,鍛煉效果當然顯著了。
四、 利用形象生動的語言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體育課大部分在戶外進行,組織教學歷來是體育教學的一大難點。小學生缺乏自控能力,集合中常常你推我擠、吵吵嚷嚷,這時教師可打比方,如:做守紀律的雁群,聽指揮的鴨子,按順序走的駝隊,還可學做雄赳赳的,再加以豐富生動的語言、形象逼真的表情,使學生很快進入角色,養成自覺守紀的習慣。學生只有有了興趣,學起來才能津津有味,才能愛學、會學、學會。讓學生模擬表演,是學生樂而愿為的活動,體育教學要投其所好。如:訓練學生用前腳掌著地跑,可根據兒童善于模仿的特點,組織學生模擬南極企鵝走路、模擬草原兒童騎馬……使學生在有趣的表演中掌握要領。
五、 給學生展現自我的空間,利用好表揚與鼓勵
好表現是兒童的天性,體育教材中的基本體操、跑、跳、投、游戲等教學內容,無不起源于生活,因此教師可設計源于生活的活動,如:給自行車打氣,農民揚場、鋤地、搬運石塊的勞動,司機把握方向盤等模仿練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感興趣,運動中始終情緒高漲,他們不但注意動作的節奏,還會很形象的表現自己,希望得到同學和老師的肯定和表揚。體育教學中的耐力鍛煉是單調、枯燥的,學生容易疲勞。創設適合學生的場地,有助于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如:鋪設墊子做“草地”,用橡皮筋做“鋼絲繩”,用實心球做“地雷”,用白灰畫兩條一定距離的橫線做“水溝”或“戰壕”,讓學生在跑的過程中,結合爬、鉆、繞、跨等動作做練習,學生雖然很累,但興趣很濃。這樣,既磨練了意志,又強健了體魄;好勝心強是學生的又一天性,體育教學要充分運用學生不甘落后的心理設計教學。如:“攀爬”教學中的“爬上頂峰”,“跑”教學中的“挑戰、應戰”以及游戲教學中大量采用的對抗比賽等等,這些都能很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在體育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是一個綜合的過程,它需要教師通過精心設計的適合學生活動的情境,合理的課堂調動,新穎活潑的教學方式,生動豐富的語言(包括肢體語言),來調動學生,以達到增強其體質,完善其個性,拓展其能力的目的,使學生在獲得美的熏陶的同時,潛移默化的獲得知識、技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積極向上的健康的心理品質,對學生終身的體育與健康打下堅實的基礎和烙印。也就是說,要想使學生對體育產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喜歡上體育,教師要全身心的投入,通過一系列的課堂活動,利用感觀和直觀刺激將學生吸引到體育活動中來。只要教師肯于鉆研、不斷探索、認真實踐、激情投入,就能夠使學生對體育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李風彩 《教育實踐與研究》 《教育實踐與研究》雜志社
2、《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北京大學出版社
3、《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解讀》湖北教育出版社
頭天晚上,母親在煤油燈下列出一張清單:簸箕、篾墊、漁罾、馬勺、鐮刀、鋤頭……雜七雜八,一大堆。父親說:“你想把整個場都買回來?就這幾個錢。”父親從不趕集,但他卻能決定買什么。母親在心里打了個轉想,哪些家什還能將就著用,哪些非換不可,然后,把還能用的從清單上抹去。我心里想著的卻是糖人、油炸芝麻丸和北方來的猴把戲,明天的場面一定很熱鬧,之前我聽過很多關于集市的描述。
趕集分為兩種,趕三月三和趕社。趕三月三是在鎮里,趕社則在老縣城,都是每年一度。到鎮里去趕三月三要走七里多山路。出了村子,隊伍不斷變粗,沿路很多村子的人慢慢匯集在一起。路邊的農田剛犁過,我雙腳八叉坐在母親的肩膀上,水田里,數不清的青蛙和蛤蟆在喊叫,母親一邊走,一邊叮嚀說,跟緊些,別被拐子拐走了。
鎮里街道兩旁擺滿了攤子,像一條看不到尾巴的長蛇。集市上人潮涌動,鐵器、篾貨、谷種和小菜種子,還有大城市來的新潮衣服、鞋子、玩具槍,最多的是油炸芝麻丸攤子,噴香,脆甜,飽滿誘人,架著大大的油鍋,每隔幾步就一家。買東西的人,被擠得東倒西歪,他們將農具舉過頭頂,在人叢中來回穿梭,這個動作象征了農具和農事在人們心中的崇高地位。
要進集市了,母親把我從肩上放下來,將一只胳膊遞給我說,使勁抓住,知道么!
母親身材矮小,很快淹沒在強大的人流里。我拽著母親的胳膊,像走在一個光線陰暗的山洞中,感覺天旋地轉,抬頭只見無數的胳膊和屁股,我的內心一片兵荒馬亂。我知道一旦松手,再抓住的很可能就是別人的母親。擠到人流松緩的地方,我使勁搖晃母親的胳膊,要吃油炸芝麻丸,要買小嗩吶吹。母親只買了一串芝麻丸,“等把東西買齊了,再耍”,并摸了摸我的腦袋再次強調,“你要死命抓住,聽見沒?”我小心地點點頭。鋤頭、簸箕、棕絲斗笠、鐮刀、谷種、魔芋種,東西快買齊全了,母親的手也就不得空了。我從抓她的胳膊,換成抓她的衣角。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丟的,只是看了一眼猴把戲,回過頭便發現自己抓住的是一個從來沒見過的女人,那個人不是我媽!
母親的聲音急促焦躁。“黑子,在哪呢?”我驚恐萬狀,不知聲音從何處傳來。母親找到我時,眼里閃著亮光,噙滿了淚水。
為了找我,她把剛買的四把鐮刀弄丟了。
回家的路上,母親對別人說:“可惜了四把上好的鐮刀,一塊五一把,刀口好得很,我看了好幾個攤位,就數那幾把最好。”說這話的時候,母親正挑著一擔籮筐走在大路上,一頭挑著我,一頭挑著農具。農具沒我重,為保持平衡,母親特意從路邊撿了一塊石頭放進我對面的那只筐里。后來母親跟人提到這事,不停用手拍胸口,“呸咻!呸咻!嚇死我了,差點就把黑子弄丟了!”
那年,我6歲,第一次跟母親去趕集。那時候,母親趕集只買不賣。
十歲之后,母親不再擔心我會被誰拐走。我喜歡集市的熱鬧,喜歡小嗩吶和耍猴把戲,也喜歡從南方舶來的菠蘿、錄音機,還有港臺明星的照片,但我不再喜歡跟母親去趕集。她總是選擇集市即將結束時才去,那時東西都是掃尾貨,便宜很多,即便如此她還要講半天價。每次趕集,母親都要從家里帶東西去賣,賣了東西,才有錢趕集,她說,這叫羊毛出在羊身上。我和哥哥上學要錢,她得想法子湊錢。如果跟母親趕集,就要幫她提這提那,不能和伙伴們一起玩。
有一年社日,母親突然對我說:“明天跟我到縣城趕集”。她說我有了不小的氣力,已經能幫上她的忙。
去的時候坐車,母親說,去年趕集篾墊、籮筐質量差,還貴得要死,所以就沒買,今年將就不下去了,無論如何要買一床,不然搞雙搶沒篾墊曬谷子。她頭天晚上關了兩只烏雞,收拾了五斤百合粉,這是家里最值錢的東西,烏雞三十塊一斤,百合粉五十塊一斤,賣了它們才有錢。
母親還像以前那樣,攤子要看過五家以上,殺價要經過三個回合,如此才肯下手。因為有任務在身,我收起了耍心,耐心在一旁等候。我們家的烏雞和百合粉都是最好的,賣出了好價錢。買定兩擔籮筐和一床篾墊后,我們擠出人群去了車站。司機看了看我們身邊的東西,臉頓時拉了下來,說什么也不讓上,除非給五倍的車費!他說,我們的籮筐和篾墊起碼占了三個人的位子。司機勢利眼,知道這一天有的是人坐車。我們去趕另一部車,那個司機口氣更惡,根本不讓上車。母親說,手上已經沒剩那么多錢。我急了,難道要走路回家?最近的小路都有十五里!我開始罵臟話:“黑心司機,三十下午拿惡鬼。”那司機聽見了,扭頭橫了我一眼:“小東西嘴巴欠抽!”放在平常母親一定會跟司機爭執,可那天,母親表現得格外平靜,“算了,算了,太貴了,劃不來。”我看著母親,意思是想坐車。母親卻說:“時辰還早,我們趁早加戲走,來得及趕到屋。”
那天下午,我們用腳步和肩膀上的重量丈量了從縣城到家里的路。
馬路,大路,田壟,山路,挨個走過去。篾墊卷成長圓筒,兩擔籮筐疊起來掛在前面。母親先是一個人扛,后來讓我一起抬,一前一后。其實我只不過是個陪襯,母親承擔了大部分重量。太陽下,我們的影子拉得老長,我的腳剛好踩著母親的頭上。母親的頭沒有累,我的腳卻先累了。
母親說,嫩鴨子光曉得喊累,我像你這么大已經幫家里砍柴賣了。她告訴我說,小時候為供舅舅讀書,學習成績班里排一二名的她主動放棄學業,跟村里的大人到寶慶(我們隔壁縣)去砍柴賣。那年她剛滿十三歲,每天要過八道河,過兩次獨木橋,這才換來舅舅洗掉泥腿,吃上國家糧。母親說,人生下來就是不平等的,有人騎馬,有人坐轎,有人只能做牛做馬,我們窮人的孩子,想要有出息,就得比別人吃更多的苦,付出比別人辛苦一萬倍的努力。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吃夠了苦,你才會攢勁讀書!”這句話,我至今記得一字不漏。
回到家,天已經黑盡。我的腳底板磨出了好幾個水泡,但我忘了痛,記住的是母親的那些話。那年,我13歲,剛上初中。不知母親是真沒錢坐車,還是有意磨練我,這么多年我一直沒問她。
上初中后,跟母親趕集的日子少了。那時候,她已經成為集市長得主戶,她要為我和哥哥的學費攢錢,積少成多,集腋成裘,不會放棄任何出賣農產品的好機會。
離開老家前,最后一次跟母親趕集是高二那年。
那時我在縣一中讀書,為準備高考,學校要求周末補課。趕社的日子也正是在周末,我知道母親肯定會挑玉米到集市上去賣,便專門請假回去幫她。縣城收玉米的地方,是幾個固定的點,不用講價,挑去過一下稱就了事。平時一向很順利,可那天,我們換了幾個收購點,老板都不肯收,便宜幾塊錢都不要。他們說,我家的玉米沒曬干,水汽太重,要是倒進倉庫,整個倉庫的玉米都會跟著受潮發霉。母親急了,眼神慌亂,嘴巴細細碎碎地聽不清在說什么。我心里明白,母親大概少曬了一個太陽,因為多曬一個太陽,一百斤玉米就要輕掉六、七斤。她只是想多賣幾塊錢,沒料到會弄成這樣,平時從沒出過這種問題。不賣掉玉米,就沒有錢買東西。“你真是個掃把星,好心幫倒忙,平時我自己挑來二話都不說……”母親是真急壞了。我說:“媽,你別急,在這兒等著,我有辦法。”
我在學校有幾個關系要好的同學,他們家境不錯,正在學校補課。我跟兩個同學每人借了一百五十,這錢夠我媽應付一下了。回來時,見母親一個人站在原地,人群中的她矮小而落寞,兩擔玉米不見了。
“媽,玉米呢?”
“在那兒呢”,她指著不遠處的地方,我看見馬路邊曬了一片金黃的玉米,“一位好心的老板收了,便宜幾塊錢,我幫他倒在馬路上曬一曬。”
母親見我手里捏著三百塊錢,急忙問:“錢哪來的?你干啥去了?”她還以為我是從哪兒搶來或者偷來的。
“你放心,這是我跟同學借的。”
她伸過手,在我頭上撫摸了一下,爆滿裂縫的手掌從耳畔擦過,那么粗糙,又那么柔軟。“我兒子知道心疼媽了。”說完,她轉過頭去,舉起另一只手擋住雙眼。此時,我的眼睛也早已注滿淚水。
那年,我17歲。
母親慌張的眼神和轉過頭去的樣子,從當年一直晃到今天,讓我終生難忘。
多年來,母親養成了一種習慣,就算平時不趕集,每次上街去都要帶點小菜去賣,不是為了賺錢,她說,墊個路費,不能撂著一雙空手去。
現在,每逢集市母親照例要去看看。她年紀大了,身體日漸單薄,需要我在前面為她擠出一條路。她依然喜歡在農具攤子前徘徊,如果看見哪一件篾貨紋理細密,做工精美,會停留很久。她的目光像一雙手,落在農具上,撫摸它們,就像撫摸過去的生活。母親不再需要農具,擁有它們支配權的父親已經不在,母親自己也滿頭白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