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

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

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范文第1篇

【關鍵詞】小學數學 自主探究

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5A-0074-01

因數倍數”是數論的基本知識,純數字的內容對小學生來說枯燥乏味,這就需要教師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先學后教”的方式,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初步了解新的學習內容,通過合作交流來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并在總結與反思中實現知識的升華。這樣,學生通過自主探究來自由構建知識體系,融合知識的內在聯系,收獲成功的喜悅,提高數學學習的效率。

一、先學后教,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因數和倍數”是在學生已經熟練掌握了整數乘除法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內容。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先學”來了解基本概念,領悟因數與倍數的相互關系,同時,還要對學生的“先學展示”進行科學有效的評價,讓學生體驗“先學”的樂趣,進一步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活動中。“先學”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只是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學生先學的基礎上全面地把握學情,從而保證課堂教學的有的放矢。

課前,教師制作了微課視頻播放給學生觀看,同時要求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展開思考。如將“整數除法的算式”進行分類,學生就能將其分成有余數和沒有余數兩類。學生在整數除法(即商為整數且沒有余數)的基礎上進行因數與倍數概念的研讀,可以輕松地理解因數與倍數的依存關系。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積極探究與思考,將自己發現的問題帶到課堂上,師生一起討論,引發學生的思考,進一步優化先學的效果,從而促進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二、合作交流,提升學生思維能力

課堂上小組合作交流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共同探究與互動中,能夠將淺層的認識向深層的思維轉移,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合作交流還能讓學生更好地把握方法與規律,確保學生在理解知識與掌握技能的基礎上提升能力,為下一步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合作交流變一人之能為眾人之力,既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又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真正實現了課堂教學由教師“教”向學生“學”的轉變。

如在教學“求一個數的因數”時,有的學生在展示結果時大小交替,顯得雜亂無序。在學生介紹方法時,其中有一個學生提出了將一個數寫成兩個數的積,從而一對一對寫出結果。教師先肯定了他的做法,然后提出問題:怎樣寫才能讓因數排列更有序呢?在探究時,教師安排了小組合作交流的環節。學生交流時,有小組提出:可以分兩行寫分解的結果,這樣在列出所有情況后,按順時針轉一圈,就可以把所有的因數按從小到大的順序寫出來。教師表揚了這一小組的探究結果,強調了有序在本單元的重要性,也讓學生從意識上認識到“不漏”是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根本。在接下來探究倍數時,學生就能夠發現一個數的倍數是無限個的,進而引發在集合中表示因數與倍凳筆欠裥杓郵÷院諾奈侍狻Q生小組交流得出結論:一個數的因數最小是1,最大是它本身,而一個數的倍數最小是它本身,沒有最大。這樣開展小組合作探究與交流,加深學生對因數與倍數的理解,讓課堂教學更加有效。

三、總結反思,完善知識內在聯系

總結與反思是對知識的進一步整合與提煉,學生在總結與反思中梳理了知識要點,完善了知識體系,同時又將知識之間的聯系運用于下一步的學習中,真正實現了在自主探究基礎上的能力提升。但教師不能將反思僅僅限定為知識的整理,它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所學知識的基礎上實現由“特殊”到“一般”的飛躍,從而實現“量變”到“質變”的升華。

在反思本節所學內容時,有的學生將概念的文字敘述用字母的形式表示出來,體現了用字母表示數的簡捷與直觀,實現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提升。如當a÷b=c(a、b、c都是正整數),則a是b的倍數,b是a的因數,同時也可以得到a是c的倍數,c是a的因數。也有的學生在反思中提到,概念中的除法算式也可以用乘法算式來表示,如ab=c,則a和b都是c的因數,c就是a和b的倍數。學生通過反思發現了知識的本質,理解和掌握了知識要點,并感悟到其中蘊涵的思想方法,積累了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

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范文第2篇

[關鍵詞]例題教學;知識體系;孤立;整w;因數和倍數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20-0024-01

教師在研讀教材時,通常會先弄清教學內容是什么以及教學的目標、教學的重難點。但是,要切實提高例題教學的效益,僅僅做到認識教學的內容“是什么”還遠遠不夠。教師要認清本課時的例題所涉及的教學內容在本單元以及在整個數學知識體系中的地位與作用,還要弄清本課時的例題之間的關系,找準例題之間知識的連接點和生長點。

下面就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因數和倍數”例1和例2的兩種不同教法,闡述如何處理好例題與例題之間的關系。

【教法一】

師(出示例1):你能用12個小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嗎?每排擺幾個,擺了幾排?有幾種拼法?請用乘法算式表示你的拼法。

師:根據 3×4 =12,我們就可以說,3是12的因數,4是12的因數,所以3和4都是12的因數;反過來,12是4的倍數,也是3的倍數。

師:請看另外兩個算式,說一說哪個數是哪個數的因數,哪個數是哪個數的倍數……

師(小結):今天學習的因數和倍數是數與數的一種新的關系。在研究因數和倍數時,所說的數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數。

(學生獨立完成“練一練”第1題)

師:把乘法算式改寫成除法算式后,再說說哪個數是哪個數的因數,哪個數是哪個數的倍數。

師:能單獨說8是因數,72是倍數嗎?(學生回答,略)

師:學習了因數和倍數的含義,下面我們來學習如何找一個數的因數。

師(出示例2):請找出36的所有因數。

師:我們是怎么認識因數的,可以用什么方法找出36的所有因數?

(學生無從下手,不知道怎么找36的因數)

【教法二】

師:我們在以前的學習中遇到過很多數,今天我們繼續研究有關數的內容。

師(出示例1):你有哪些拼法?(學生回答,略)

師:先看4×3=12。根據4×3=12,可以說,4和3都是12的因數;反過來,12是4的倍數,也是3的倍數。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數與數之間一種新的關系――因數和倍數。在研究因數和倍數時,所說的數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數。

師:從同學們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因數和倍數之間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的,也就要說“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

師(出示數字2、3、6、9、18、36,讓學生說“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你為什么認為2和9都是18的因數?

生1:因為2×9=18。

師:因為2×9=18,所以2和9都是18的因數。可以利用這種方法尋找一個數的因數嗎?(在這里滲透尋找因數的方法,為教學例2作一個鋪墊)

師(出示例2):怎樣找出36的所有因數?

生2:運用乘法算式或者除法算式可以找出36的所有因數。

【對比反思】

教法一中,教師在講解完第一個例題后,只用了“學習了因數和倍數的含義,下面我們來學習如何找一個數的因數”這樣一句話,直接過渡到第二個例題。看似很自然,但是從知識之間的聯系來看,學生可能會疑惑:又要學習和前面沒關系的新內容?所以就出現了學生面對例2時不知所措的情況。

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范文第3篇

教學目標:1.使學生操作和運算,初步理解因數和倍數的含義,探索并初步掌握求一個數的因數或倍數的方法,探索并初步掌握一個數的因數或倍數的特點。2.使學生在探索相關知識、方法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增進對自然數的認識,提高數學思考的水平。3.使學生對數學學習提高興趣,激發探究知識的愿望,進一步培養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難點:倍數、因數的含義,求一個數的倍數、因數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初步認識因數

1.課件出示例1:用8個同樣大的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題目下散放8個同樣的正方形)

學生取出練習紙,找到記錄表。教師指導填表方法。

學生獨立操作解決,教師巡視,收集一些學生的記錄表。

2.展示學生的記錄表,請學生說想法。教師用教具貼出各種長方形,明確實質上只有兩種拼法。追問:為什么沒有每行3個的拼法?用8個正方形試拼,使學生看到余2個,并板書:8÷3=2……2.指出:同樣道理,也沒有每行5個、6個、7個的拼法。板書:1×8=8, 2×4=8,8÷1=8,8÷2=4

3.選2×4=8和8÷2=4,師:從算式2×4=8和8÷2=4,可以知道,2個4能組成8,4個2也能組成8,2和4都是8的因數。板書:8的因數,2、4。問:8還有哪些因數?你是怎么知道的?結合學生的回答,教師逐步完成板書:1、2、4、8。講解:8的因數有1、2、4、8,也正說明了8這個數可以由8個1組成,還可以由4個2或2個4、1個8組成。

問:除了這四個,8還有其他的因數嗎?要想成為8的因數必須符合什么條件?

指出:研究因數時,所說的數指不是0的自然數。課件出示:(集合圈表示)自然數:0、1、2、3、4、5、6……不是0的自然數:1、2、3、4、5、6……

[設計意圖]體會因數的含義,重點是體會一個給定的總量可以由哪些單位量組成,學生用正方形拼擺長方形。并用除法算式或乘法算式記錄,獲得了這方面的體會,同時,通過列表,讓學生體驗單位量和單位數是成對出現的。交流中,我特意提醒學生思考“有沒有每行3個拼法”,體會“以3為單位量,不能合成8”,3就不是8的因數,加深了學生對一個數的因數的含義的理解。

4.練習:

(1)課件出示:20的因數有:

獨立完成(在練習紙上寫)。教師巡視。

請學生展示作業,并講解思路。A類,用乘法或除法,有序、完整的寫;B類,完整但無序;C類有遺漏或其他錯誤。結合學生的展示、敘述,教師追問:你最先想到的是幾和幾?接著呢?你怎么知道3不是20的因數?你怎么知道20的因數已經全寫在這兒了?

問:經過剛才的討論,你覺得用什么方法找20的因數比較好?(乘法、除法算式,一對一對地往中間寫。)

[設計意圖]這個活動,學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時間和空間不僅獲得“怎樣的數是20的因數”,而且經歷找20的因數的方法的形成過程,即從隨機列舉到運用乘法或除法算式寫、從無序到有序、從有重復或遺漏到不重復不遺漏的過程。經歷這樣的過程,學生也獲得了數學思想方法的熏陶,積累了數學活動的經驗。

(2)課件出示:9的因數有:_________________

學生獨立練習,交流,追問“9=3×3,9的因數中為什么只寫‘3’?”

二、初步認識倍數

1.例2(圖一個2×4的長方形)。

擺一個長方形用8個小正方形

再問:擺這樣的2個長方形,一共要用多少個小正方形?(16個)你還能填寫下去嗎?

學生在練習紙上填表。教師巡視。

請學生展示填法、說明想法,隨著學生回答,完成表格。問:表中的省略號表示什么?由于擺的長方形可以無限多下去,所以,需要的正方形的個數情況也有無限多種。

教師板書并指出:像這樣的由若干個8組成的數,8、16、24、32、40……都是8的倍數。教師指出,同樣的,研究倍數時,所說的數也指不是0的自然數。

[設計意圖]引入并建立倍數的概念時,仍然讓學生“動手操作”(只是運用直觀形象在頭腦中進行操作),通過用正方形拼擺長方形的問題,探討給定單位量,由這個單位量可以產生哪些正整數。體會“以8為單位量可以組成哪些正整數”的含義,借助形象思考、列表記錄,想到相應的乘法算式,也就對于“怎樣的數是8的倍數”以及“怎樣找8的倍數”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

2.請找出20的倍數、9的倍數。

學生在練習紙上寫。教師巡視。

請學生展示填法、說明想法。突出用乘法找的方法,如果有學生用連加的方法,也加以肯定,但需經討論后指出“一般用乘法求一個數的倍數”。

問:怎樣找一個數的倍數?(用1、2、3、4等連續自然數依次去乘這個數,就可以得到這個數的倍數)

三、進一步認識倍數和因數

1.認識倍數和因數的相互依存性

課件出示算式3×4=12。根據這個算式,你能說出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嗎?

小結:根據一個乘法算式,能用倍數或因數說出4句話。

課件出示:10是30的因數。根據這句話,你能想到30是10的什么數?

小結: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因數,那么另一個數就是這個數的倍數。

課件出示數組:5和10,30和60。下面每組數,你能說出哪個數是哪個數的因數,哪個數是哪個數的倍數嗎?

進一步觀察:10,在10和30中,10是30的因數,在5和10中,10是5的倍數;30,在10和30中,30是10的倍數,在30和60中,30是60的因數。

問:只說“10是因數,30是倍數”這句話對嗎?

小結:倍數和因數是相互依存的,誰也離不開誰。

[設計意圖]倍數和因數的相互依存性應該有兩層含義,一是由“a是b的因數”必有“b是a的倍數”,二是不能僅說“a是因數,b是倍數”。上述每個活動,都先讓學生經歷“解題――交流――反思”的過程,使學生的體會趨于深刻。

2.認識一個數的倍數和一個數的因數的特點

課件出示本課所找的8、20、9的倍數和因數。引導學生觀察這些例子,思考能發現什么。

指名說自己的發現。結合學生的回答,板書一個數的因數倍數的特征。

指出:其實,根據這三個例子,還能發現與倍數、因數相關的其他一些信息,有興趣的,課后可以繼續討論。

[設計意圖]將8、20、9的倍數和因數同時呈現在同一屏幕上,強烈的對比引發了學生的思考。一個數的因數,倍數的特征成為學生自主發現。實際教學中, 學生也能從材料的啟發經思考、交流得出。除了表格中的特征,學生還能發現諸如“一個數的倍數都是它因數的倍數、一個數的因數都是它倍數的因數”等。可以說,這一學習活動是一座“富礦”,是極佳的數學課程資源。經歷這樣的活動過程,學生的思維得以活躍,學習的興趣得到培養,對數學也能形成正確的觀念。

3.請學生給本課內容提出課題。板書:因數和倍數。

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范文第4篇

一、教學反思的內容

教學反思的內容涉及面廣,幾乎包括了教育教學工作的方方面面。每一節數學課后,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思考:全體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怎樣?學生的情感意志、知識能力、基本技能等方面是否達到要求?采取了哪些策略去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依據全體學生反饋的信息,反思教學設計是否恰當,哪些方面比較成功?哪些方面有不足?教學過程中自己突然得到了什么靈感?在課堂生成的過程中,學生提出了哪些自己意想不到的問題或好的解題辦法?教學輔助手段運用是否恰當?學生動手操作的效果如何?教案哪里需要改進?采取什么措施來補救教學過程中的疏漏?教學反思可以針對這些問題,有選擇、有重點地記一記。我認為,寫好教學反思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來動筆。

1.總結“精彩之處”

教師認為一節課中最滿意的地方,就是“精彩之處”。如創設有效的數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師有趣的導入;為突破課堂教學重難點采用的創新教法;教學中對沒有預設而課堂生成中突況的處理應變機智;層次分明、條理清楚的板書;某些思想教育滲透的巧妙之舉;預設中沒考慮到而在課堂上卻爆發出的靈感之花,等等。教師在反思時要一一記錄下來,供以后教學時參考使用,還可在此基礎上不斷地改進,日趨完善。如在教學完“分數的意義”時,我記錄下了自己的得意之處:讓學生借助實物(小棒、長方形紙、一米小繩等),動手操作創造多個自己喜歡的不同分數,這是本節課的一大亮點!

2.查找“不足之處”

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即使課前進行了精心的備課,把教材及學情備得再細致,也難免在課堂上出現問題和失誤。若把這些不足或一時不知如何處理的問題、學生難以理解的知識點,及時記錄下來,吸取教訓,尋找改進措施,就會收到“吃一塹,長一智”的效果,教師的教學將日趨成熟和完善。例如,在教學“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時,我按照課本上的例題進行教學,先讓學生把18和30分解質因數,然后告訴學生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必須包含兩個數公有的質因數和各自獨有的質因數,無論教師怎樣講解,學生還是迷惑不解。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下課后我進行了思考,并在教案后面寫道:原來的教學沒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教師只是單向傳授知識,學生沒有參與方法的推導過程,沒有運用遷移規律來完成從舊知到新知的學習。教學過程可改成:從復習18和30的倍數入手,先找出它們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然后把18、30和最小公倍數90分別分解質因數,再讓學生觀察:18=2×3×3,30=2×3×5,90=2×3×3×5。學生對照板書,很快便找出90的質因數中包含18和30公有的質因數2和3,18獨有的質因數3,30獨有的質因數5,最后把兩個短除式合并在一起。這樣,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找到了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的方法。

3.采擷學生“創新的火花”

學習過程是學生一個積極的認知過程。在課堂上,有時學生會給教師意想不到的驚喜,提出有見解的問題或不同的解題思路,迸發出創新的火花,給課堂增添異彩。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是對課堂教學有益的補充和完善,能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因此,我們要及時把它們記下來,作為以后豐富教學的材料養分。例如,找規律填數一題:“2、5、11、23、47、( )、( )。”開始學生所找的規律與往年相同,是“前一個數×2+1=后一個數”。爾后一個平時學習并不出眾的學生所找出的規律令我一驚:后兩個數的差是前兩個數差的2倍。如:11與5的差是6,5與2的差是3,6是3的2倍,23與11的差是12,12正好又是6的2倍。這一新規律是我和往屆學生所沒有想到的,課后我便及時整理在案,以便日后教學所需。

4.捕捉自己“突發的靈感”

靈感稍縱即逝。課堂上隨著教學過程的進行,問題情境的創設,或一些偶發事件的出現,教師可能會突然產生靈感,我們要及時利用教學反思去捕捉并記錄這些偶得。如在“認識角”一課中,學生在指角時總是習慣指在角的頂點處,于是我靈機一動,在黑板上用粉筆點了一個點,問學生:“這是角嗎?”學生均予否定,然后我利用這個點又引出了兩條射線,最后將剛才所畫的角規范地指給學生看,學生一下就銘記在心了。課后我把自己數學課上的這一靈感及時記錄了下來:點非角也!

二、教學反思的形式

教學反思的形式,從寫作形式上分大致有以下幾種:

1.教學札記

教學札記,就是教師上完一節課之后,及時分析總結這一課的成功與失敗之處,并簡要地寫在教案的后面,作為教師上完一課之后的回顧和思考。教學札記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之一,也是教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每天記錄,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一定要真實地記錄自己課堂教學的得與失。

2.教學案例

通俗地講,教學案例就是一個具體教學情景故事與適當點評的有機結合體。教師在敘述這個故事的同時,常常發表一些自己的觀點及看法,也就是做適當的點評。因此,簡單地說,一個好的教學案例,就是一個真實生動的故事加上精彩的點評。現在,許多教師也參與了教學案例的撰寫與研究工作, 它已成為教師自我成長道路上的真實記錄。如在教學“三角形的認識”這一課時,我讓學生們聯系實際,說出生活中三角形的物體,學生們紛紛列舉了紅領巾、房梁、自行車三角架等顯而易見的三角形物體。我正要總結時,班上一個男生高高地舉起一張長方形的紙片說:“這一張紙……”我一看,心想:“這明明是一張長方形紙,怎能和三角形掛上邊?”我正要加以糾正,可話到嘴邊卻又止住了,我要看看他到底是怎么想的。于是,我用期待的目光看著他,示意他接著說下去,他認真地說:“大家看,我用剪刀剪下這張紙的一角,這張小片片就是個三角形。”多么有創意的想法啊!我不由得眼前一亮。學生們也高興地為他鼓掌祝賀。此時,我也在心里為自己鼓掌、喝彩,正由于我的耐心傾聽,才沒有挫傷這個學生的自尊心,沒有打斷他的獨特思維,沒有將這精彩的一幕扼殺……課后我有感而發,撰寫了教學案例――《要善待學生的發言》。

3.教育故事

教育故事即教育敘事研究。教師通過寫自己的教育故事來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 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水平。如果我們把一些教學中生成的片斷、故事寫下來,形成一些反思性的文字,日積月累,堅持一段時間后,我們就會發現自己的研究能力有了提高。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說:“中小學教師搞教育科研,就是應該從記錄教育現象、記錄自己的感受、記錄自己的思考開始。把這一串串的珍珠串起來,那就是一條美麗的項鏈。”

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范文第5篇

關鍵詞:數學活動經驗;提升;遷移;倍數;因數;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5

目前隨著社會的發展教學方式的不斷推進和深入,在義務數學教育過程中教師掌握數學教學技能和基本知識等方面很重要,這也是數學課程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在當前教學環境下,教師幫助學生不斷的積累經驗和學習方式已經在數學課堂上重要的教學內容。首先教師要有一定的責任心,并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的研究和創新新的數學教學方式,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新的學習方式,逐步增強這種教學意識。本文主要探討的是數學活動經驗的提升和遷移,研究的主要內容以《倍數和因數》為例進一步講解如何幫助學生提升數學教學活動經驗和遷移。

1、將數學活動經驗深化為數學思想

首先是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先對倍數和因數的基本概念做以詳細的了解和深入的理解,學生對這些基本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之后讓學生自己說出一組數據,并說明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也或是教師先給學生講概念部分給予大體的講解,然后再舉例說明,這樣學生在自己舉例說明的過程中會更加的明確如何分辨因數和倍數。如3是12的因數,12是4的倍數,同時也可以用公式進行表達如,9x2=1818÷3=618÷9=2等等,可以看出18的因數有9,2,3,6。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幫助學生先進行提問,然后讓學生自己根據自己背的乘法口訣作出正確的判斷,找出相關數的倍數和因數。教學過程中教師以引導的方式讓學生隨之說出其他的相關因數或是倍數,這樣可以讓學生自己在思考過程中發現數學學習的樂趣,在引導過程中讓學生對學習的方法以及基本的概念做以回顧和探索,學生在回顧過程中進一步的發現學習倍數和因數新的方法,對提高雪生自主創新學習的能力有很大的幫助和提高。在教師引導下的學習是一種將活動經驗逐漸轉變為有序的思考,形成一種數學學習的基本教學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關于數學學習方式的經驗的積累需要在做題過程中不斷的思考和觀察,并對教師布置的作業認真的操作,并對作出的題進一步的驗證等,將數學教學果凍真正的聯系到一起。數學教學活動經驗具有一定的聯系性,而且最主要的是實踐性比較強。因此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為每一節課設計一個良好的教學活動,并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確保每位學生都參與其中,并設置每一位學生都有能力作答的問題,這樣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對將繼續努力學生數學課程有了興趣和耐心。所以教師的正確引導和合理的教學設計方案對提高學生學習教學的積極性和自信心有很重要的促進作用,同時教師也在活動過程中與學生之間形成良好的交流,并觀察學生作答問題時出現的問題及時給與糾正,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真正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從中獲取一些學習方式,并進一步提升教學活動經驗。

2、將教學活動經驗逐步升級為學習方法

一般教學活動中隱含的知識或是學習方法等都需要學生親自參與到活動中去才能深切感受到,因此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學會引導學生對活動進行評價,并根據自身參與其中作出反思。在教學活動經驗中不斷的提煉或是創新新的學習方法,將教學活動經驗逐步升級為學習方法。如在教學過程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2和3的倍數,并在自己知道的數中找出最小的數和最大數,但是一個數的倍有無數個,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一個數的倍數特點作出總結。讓學生參與倍數具體的寫倍數的活動中,并組織學生對這一組倍數進行觀察,并研究倍數的特點,讓學生更加清楚的對倍數作出認識和學習。這樣學生在回顧過程中能對這一節內容的學習方式有了新的探索或是研究,也對學生自主學習有了更大的幫助和提高。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只是一味的單調的傳授概念,進入答題,做題等學習中,往往會讓學習產生反感或是不愿意學習的心態,并且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也沒有明顯的效果,因此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學對教學課程的設計以及合理安排很重要。

3、在遷移數學活動中探究新的知識,主動反思學些過程積累學習經驗

在數學活動過程中,教師在幫助學生積累經驗的同時,還應該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創新新的教學活動,給學生創造機會,投入到是實踐學習中去。教師在引導學生發現倍數特點時也要相應的對因數的特點作出探討,形成一種有序的思考,將數學活動經驗轉變為數學思想,并在新的知識探索過程形成一種有效的遷移。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對于數學學習經驗的獲取其實是一個循環的過程,同時也是遷移的提升,加強遷移應用的一個過程,因此在數學活動中學習經驗的獲取很重要。雖然學生在活動中已經獲取了不少的經驗,但是往往屬于模糊的狀態,所以需要教師正確的引導,將模糊的經驗逐漸清晰化,有調理化,從而讓學生更好的將學習經驗固化在腦中。數學教學活動中每一節內容都是相互聯系的,因此教師在設計新的課程活動時,要注意對上一節內容的回顧,逐漸引出新的內容。這種的教學方式是在遷移的過程中逐漸的積累經驗,掌握數學技能和數學思想,讓學生形成主動表達的學習,從而提高數學學習能力。

4、結束語

數學活動經驗教學主要是為了幫助學生不斷的學習積累經驗,也是提升和遷移的一個過程,所以教師對教學內容的設計很重要,也很關鍵。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案才能讓學生在活動中不斷創新學習方法,積累學習經驗,達到提高自身數學學習的素養。

參考文獻

[1]宋煜陽.過程性:數學活動經驗積累的應然之道――由等積變形問題引發的思考[J].教學與管理.2012(12)

[2]江.經歷?內化?遷移――數學活動經驗積淀的過程與策略[J].教學月刊:小學版.2012(6)

[3]蔣萍.巧借陶泥,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圓柱與圓錐”單元教學一得[J].教學月刊:小學版.2012(9)

相關期刊更多

電力電子技術

統計源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西安電力電子技術研究所

電源技術應用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國電源學會;陜西省電源學會;西安市電源學會

通信電源技術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國普天信息產業股份有限公司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城县| 中方县| 斗六市| 广州市| 高陵县| 柯坪县| 寿光市| 平谷区| 南华县| 康保县| 瓮安县| 紫云| 宁德市| 申扎县| 江津市| 大安市| 寿宁县| 吉安县| 泌阳县| 施甸县| 新乐市| 常熟市| 都昌县| 晋江市| 开封市| 保靖县| 肥东县| 容城县| 黔东| 天水市| 镇宁| 塘沽区| 台中市| 教育| 阳原县| 康马县| 曲松县| 元阳县| 罗甸县| 肥东县| 香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