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加快新農村建設思考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加快新農村建設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加快新農村建設思考

如何加快推進我縣新農村建設,是擺在全縣各級組織和廣大干部面前亟待解決的一項重大課題。結合縣情實際和農民群眾的意愿,經過調研分析,我們提出一些建議,以引起廣大干部群眾在理論上進行深入思考,在實踐上進行積極探索,進一步理清思路,達成共識,凝聚力量,實現安西新農村建設的良好開局。

一、發展現代農業,全力打造支撐新農村建設的優勢產業

新農村建設的根基是經濟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持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發展農業,用現展理念指導農業,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的運行質量和效益。從安西的區位優勢、產業基礎、發展潛力和市場需求分析,當前及“十一五”期間,要圍繞棉花、草畜、特色和風電、旅游、礦產品精深加工六大產業,突出抓好“三個提升”,進一步夯實新農村建設的經濟基礎,力爭到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

由“十五”期末的4449元增加到6000元,年均遞增6%。

1、提升科技化水平。要在科技進步上做文章,在提質增效創品牌上下功夫。一是圍繞棉花、草畜、特色三大農業產業,狠抓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普及推廣。大力推行膜下滴灌、測土配方施肥、立體種植、飼草氨化、草料配方、舍飼精養等先進技術的組裝配套應用,使全縣良種覆蓋率達95%以上,農業新技術普及率達90%以上,機械化綜合作業水平達到90%,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5%以上。全面實施精細化耕作和標準化生產,在“第一車間”實現降低成本產量翻番,在“第二車間”實現轉化增值效益翻番的目標。二是加快農業科技體制創新。大力推行農業新技術推廣責任制、科技特派員制度。加強科技示范工程建設,使瓜州農業科技示范園、鄉鎮農業綜合示范點、科技示范戶成為做給農民看,領著農民干,展示科技新成果,引導農民致富的“領頭雁”。三是積極開展“三品”認證和申報工作。不斷擴大品牌農產品的經營規模,做響做亮“中國蜜瓜之鄉”、“中國鎖陽之鄉”兩大品牌,打響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無公害食品的品牌,冠名、注冊棉花品牌,實行有標生產、品牌銷售,提高市場占有率。四是立足瓜州、柳園兩大工業園區和現有產業優勢,深挖潛力,鼓勵企業加強與科研院所的聯系互動,積極引進先進技術和工藝流程,加大后續和終端產品的開發力度,把“兩園”建成重點項目的“聚居地”、新技術的“孵化器”、統籌城鄉產業發展的主陣地。

2、提升集約化水平。按照“區域布局、優勢開發”的思路,做強主導產業、做大優勢產業、做優特色產業。力爭建成以西湖、瓜州、南岔西片鄉鎮為主的28萬畝優質高效棉花產業基地;以三道溝、布隆吉、鎖陽城等東南片鄉鎮為主的100萬頭只牛羊養殖基地;以西湖、河東、鎖陽城等鄉鎮為主的10萬畝蜜瓜、蔬菜、酒花、藥材等特色農產品種植基地;以北大橋集鎮為龍頭,沿縣境312國道北側為開發帶的風電產業基地;以瓜州、柳園工業園區為主的農副產品和礦產品精深加工貿易基地;以雙石公路為主線,連接橋灣城、雙塔湖、鎖陽城、榆林窟等諸多景點為一體的旅游經濟帶。通過產業調整和集約化發展,把棉花培育成保證農民基本收入的支柱產業,把草畜產業培育成穩定增加農民收入的接續產業,把特色產業培育成顯著增加農民收入的后續產業,把風電、旅游、農副產品和礦產品精深加工培育成轉移農民、富裕農民的新興產業。

3、提升產業化水平。堅持用工業化的理念發展農業,采取一個產品制定一個規劃、確定一批重點生產區域、推廣一套組裝技術、明確一個目標市場、發展一批重量級龍頭企業的策略,大力扶持培育敦煌種業安西棉花公司、銀狐棉業、神州棉紡、禾麟糧油、中匯牛羊肉加工等龍頭企業,提高行業集中度,擴大經營規模,拉長產業鏈條,形成以紡織、棉仁蛋白、棉籽精煉油、牛羊肉加工、毛絨皮革加工、新型飼料、苜蓿葉蛋白、瓜果飲品、中藥材、酒花等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為主的企業集群;立足資源向產業富地流動的大趨勢,以市場為導向,以資金、技術和人才為紐帶,做大金銀鉛鋅、鐵精粉加工、冰銅冶煉、氧化球團燒結、硅錳合金等礦產品開發,形成以花牛山、安北鐵礦、安南礦業、騰飛礦業、鼎新冶煉等礦產品精深加工為主的企業集群;遵循“開發保護并重”的原則,培育壯大旅游業,形成以金鑾旅游開發公司及瓜州賓館、良友賓館等為龍頭的旅游服務企業集群;加大風電等新興產業的開發力度,積極配合國家完成風電重大項目建設,以解決我縣產業化龍頭企業用電緊張的困難。“十一五”期間,全縣建成產值過億元的大型龍頭企業2戶以上,產值過千萬元的龍頭企業20戶以上,產值過百萬元的龍頭企業80戶以上,形成以工業化富裕農民,以產業化提升農業,實現“一個引向、三個帶動”的目標,即:把農村人口引向城鎮,帶動農村生產力水平提高、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帶動農民增收。

二、堅持分類指導,積極探索新農村建設的發展模式

1、抓龍頭,搞好新農村建設規劃。按照“城鄉一體化”戰略目標,結合小城鎮建設和小康住宅建設,全面啟動新農村建設規劃工程。1-2年內,按照“布局合理、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環境整潔、集鎮秀美”的要求,完成全縣4鎮7鄉集鎮規劃編制;2-3年內,按照“條件好的高起點、高標準規劃建設,條件差的適度超前規劃建設”的原則,完成村級建設規劃。從*6年起,按照“規劃一步到位、建設分步實施”和“一年典型引路,二年逐步推廣,三年全面展開”的思路,力爭2010年,建成全省城市化示范鎮1個,全市康居示范村10個,全縣生態示范村20個,使全縣農民群眾從感性上對新農村建設有新的認識。

2、抓示范,建好城鎮“社區村”。走整合政策資源,整合財力資源,聚力扶持共建,農村向城鎮集中,農民向社區集中的路子。以“一城四鎮”(縣城、三道溝鎮、鎖陽城鎮、南岔鎮、柳園鎮)為中心,選擇農民最積極、干部最主動、條件最成熟的村和百戶農民,拓街道、興市場、抓配套、治環境,建設城鎮“社區示范村”,使之成為功能完善、設施齊全、服務到位、環境優美、生活舒適的城中村,逐步引導農民在城市生活,在農村生產。2010年,縣城和4個建制鎮的城鎮化建設面積擴展到25平方公里,全縣城鎮人口突破6萬,城市化率達到48%。

3、抓促動,建設鄉村“生態村”。走政府引導,政策扶持,農民按規劃自主建設的路子。以“五改四化”(改院、改水、改廁、改灶、改圈;亮化、綠化、美化、凈化)為重點,整治人居環境,加快道路、水利、供電、供水、通訊和文化、體育、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實現電視、電話、公交、信息網絡村村通,從根本上改變我縣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在“十一五”期末,使全縣20個遠郊村成為經濟繁榮、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生態良好、文明進步的鄉村生態村。

4、抓幫扶,改造提升“待哺村”。走投資啟動、扶貧開發、幫扶建設的路子。以腰站子、七墩、雙塔、白旗堡四個移民鄉為重點,首先考慮消滅貧窮、解決溫飽、改善環境、發展文化教育、增加農民收入等最為現實的問題。其次從解決群眾生產生活面臨的行路難、看病難、吃水難等具體問題入手,堅持縣級領導包鄉掛項責任制、縣直部門包村幫扶責任制,明確每年要解決的問題和工作措施,加大投入和幫扶力度,強基固本,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力爭盡快實現小康。

三、緊扣發展目標,統籌應用推進新農村建設的綜合措施

1、以提高農民素質為目標,培育新農民。一是實施農民陽光培訓工程。制定千名科技創業示范帶頭人和萬名致富能手培養計劃,全面開展綠色證書培訓、專業技術證書培訓和鄉土人才開發工作,使全縣初、高中畢業后未能繼續深造的學生培訓率達100%,35歲以下的農民成為具有一定文化素養和較強就業能力的新型農民或產業工人。二是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輸出工程。通過大力度組織、多渠道培訓、全方位服務,到2010年,全縣轉移農村勞動力達3萬人。三是大力實施農村經濟大戶培植工程。通過政策扶持、發展引導、環境保護等多種措施,努力培養一批大棉商、大畜牧商、大菜商、大糧商和大運銷商,全縣自主創業的農民達2萬人以上,投資總額達10億元以上。

2、以推進農業產業化為動力,創建新組織。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圍繞“依托一個產品,建立一個組織,振興一個產業,致富一方百姓”的目標,大力鼓勵和引導農民發展各類合作經濟組織和經紀人隊伍,探索和推廣“支部+合作經濟組織”、“公司+合作經濟組織”等管理模式和運作機制,逐步建立起以黨支部為核心,以村委會、共青團、婦聯為基礎,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和新型社會組織相配套的基層組織體系,提高服務帶動功能和抵御市場風險能力,推動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笆晃濉逼陂g,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到80個以上,其中省級“四有”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到6個以上,市級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到20個以上,輻射帶動80%以上的農戶增收。

3、以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為載體,樹立新風尚。以提高廣大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目標,將科普教育、道德建設、文明風尚、遵紀守法、勤勞致富等納入“十星級文明戶”創評內容,大力培育勤勞、守紀、文明、厚道的鄉風民風。組織開展“美好家園靠共建,人人有責比貢獻”、“講精神文明、比科技致富、創文明村鎮”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倡導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廣泛開展科技、文化、衛生、法律、政策“五下鄉”活動,滿足群眾多層次、全方位的精神文化需求。力爭5年內100%的鄉鎮達到市級文明鄉鎮,40%的村達到市級文明村。

4、以民主政治建設為目標,完善新制度。以黨員先進性教育為契機,著力構建“黨員經常受教育、群眾長期得實惠”的長效機制,努力建設高素質的農村基層黨員干部隊伍。切實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制度建設,全面推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堅持村民代表大會制度,暢通村民參政議政的渠道。完善農村“一事一議”和村務、財務、黨務公開等制度,在農村土地劃撥、宅基地異地置換、土地占補平衡等方面探索推行民主決策方式,真正還權于民。積極推進鄉鎮民主改革,逐步將直接選舉從村級推進到鄉鎮一級,加快農村民主化進程。加強農村法制建設,深入開展普法教育,進一步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措施,妥善排查調處各種矛盾糾紛,提高農民的法制素質,營造農民安居樂業的良好社會環境。

四、改革創新,持續增強新農村建設的動力和活力

1、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以建立精干高效的農村基層行政管理體制為重點,著力推進鄉鎮機構改革,核心是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營造發展環境和為群眾提供政策、信息、技術等服務上來,建立法治型和服務型政府。加強鄉村財務監管,探索推行“村財鄉管”和“鄉財縣管”制度,將陳欠債務化解納入領導班子考核體系,杜絕鄉村發生新的不良債務;全面推進鄉鎮事業單位改革,建立鄉村綜合服務中心,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改革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健全經費保障機制,落實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整合農村教育資源,做好“一鄉一?!奔乃拗圃圏c工作,逐步實現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推進農村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建立配套的大病保險救助制度,力爭2010年,全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100%;建立農民養老保險、失地農民保障、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貧困人口救助和“五保戶”供養制度,逐步建立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障體系。

2、完善覆蓋農村的公共財政體制,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政府新增財力重點向“三農”傾斜,切實增加縣級財政支農資金投入量,積極探索政府投入、市場運作、農民參與相結合的多元化新農村建設投入機制,保證支農資金的穩定增長;加大對農村交通、電力、通訊、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的投入力度,切實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大對農村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的投入力度,推動社會公共資源向農村傾斜、公共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文明向農村輻射,彌合公共事業方面的城鄉差距。

3、創新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積極發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穩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積極探索建立農村土地使用權市場化流轉機制,推行土地承包權貨幣化,逐步從根本上消除束縛農村生產力發展的體制障礙,土地合理有序流轉,發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引導農村人口轉向非農產業,切實提高農村資源和收益人均占有量。

五、強化責任,加強新農村建設的組織領導

1、加強領導,聚合力量。切實加強全縣各級組織對新農村建設的有效領導,把新農村建設納入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盡快制定實施意見,編制建設規劃,確定指導思想、目標任務、模式標準、方法步驟,完善配套扶持政策。建立強有力的工作推動與落實機制,切實把領導力量、干部力量、工作時間全部向新農村建設的重點工作集中,營造全社會參與新農村建設的濃厚氛圍。

2、夯實基礎,建強堡壘。著力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配好班子,建強隊伍,創優機制,深入開展“三級聯創”、“雙培雙帶”等黨性實踐活動,扶持和培養一批帶領農民群眾增收致富的引路人,引導廣大黨員在新農村的前沿陣地先干起來,先富起來,使基層黨組織成為引領人民群眾增收致富的旗幟。

3、引導農民,激活主體。堅持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地位,通過走出去開闊視野,開放中轉變觀念等多種途徑,首先從思想上解決好“要不要建設,怎樣建設”的問題。在工作實踐中,充分尊重群眾意愿、尊重客觀實際,建立農民與政府良性互動的關系,在必要的行政推動基礎上,著重激發廣大農民群眾改變自身落后面貌的積極性,把政府的投入和農民的投工投勞結合起來,把農民自主建設、自主管理新農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引導好、保護好,共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印江| 时尚| 沙河市| 岱山县| 安溪县| 新干县| 盐山县| 丹棱县| 永修县| 大关县| 洮南市| 开平市| 漳平市| 毕节市| 洪雅县| 施甸县| 临西县| 仙居县| 宁化县| 炎陵县| 汉阴县| 枣强县| 凤阳县| 济源市| 安宁市| 阿图什市| 台州市| 泰来县| 宁德市| 奉贤区| 宁津县| 张家界市| 陇南市| 五家渠市| 新绛县| 连云港市| 东阿县| 淄博市| 利津县| 金山区| 武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