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殘疾人事業發展十一五計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為進一步改善我市殘疾人狀況,推動殘疾人事業的健康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根據《國務院批轉中國殘疾人事業“十一五”發展綱要的通知》(國發〔2006〕21號)、省政府《印發廣東省殘疾人事業“十一五”發展綱要的通知》(粵府〔2007〕17號)、江門市發改局江門市殘疾人工作委員會《關于印發江門市殘疾人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的通知》(江發改〔2007〕267號)和**市政府《關于印發**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的通知》(臺府〔2007〕42號)的精神,結合我市的實際情況,制定本規劃。
一、我市殘疾人事業“十五”計劃完成情況
“十五”期間,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上級殘聯的指導下,健全“以殘聯為主力,各部門密切配合,社會廣泛參與”的工作機制,認真實施殘疾人事業發展系列工程,全面完成和超額完成各項任務指標。
(一)康復工作扎實有效。
建立了社會化工作體系,落實了康復經費。建立殘疾人康復機構和開辦特殊兒童早期訓練教育班,招收23名0—6歲的特殊兒童分別開辦腦癱、智障兩個早期訓練班,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得到家長認可。康復領域不斷擴大,建立了康復救助制度,從1998年起,在市“光明行動”領導小組的重視下,發動香港社團和熱心家鄉公益事業的慈善家,共捐資460萬元,使2769名白內障患者重見光明。貧困殘疾人康復難問題逐步得到有效解決,使5334名殘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復。
(二)殘疾人就業環境有了較大的改善。
全面推進按比例就業工作,在全省率先實行委托地稅部門征收殘疾人就業保障金,為殘疾人就業工作搭建平臺。全市共建立殘疾人庇護工場3個,盲人按摩企業5家,安排24名盲人就業,其中,市殘聯開辦3個殘疾人庇護工場,為以弱智人士為主的殘疾人提供勞動技能培訓和就業平臺,先后有23名殘疾人參加庇護工場的手工技能訓練和輔助就業,全市培訓城鎮及農村殘疾人共8396人,安排殘疾人就業1628人,其中按比例安排就業857人。
(三)特殊教育體系逐步拓展。
全市建成特殊教育學校1所、特殊兒童早期訓練教育中心1所,招收聾啞學生612人,普通小學隨班就讀殘疾人學生46人。五年來,有8名殘疾學生考入省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培英成人中專等專業學校、江門市遠程教育班,殘疾兒童義務教育入學率達96%。
(四)宣傳文體工作蓬勃發展。
開展了“中國世紀萬里行”、“全國助殘日”等大型助殘活動,營造了尊重、理解、關心、幫助殘疾人的良好社會氛圍。積極宣傳扶殘助殘的先進事跡和殘疾人自強不息、頑強拼搏的典型事例,大大地提高了殘疾人的社會地位,增強了各鎮(街道、農場,下同)、各部門做好助殘工作的自覺性,群眾的助殘意識也大大增強。五年間,全市有1178個單位共16.8萬人次自覺參加了助殘活動,3000多人次開展紅領巾助殘活動,共收到助殘募捐善款1,760,517元。高度重視文體工作,并取得優異成績。文藝方面,2001年參加江門市文藝匯演獲團體二等獎,其中《男兒當自強》獲舞蹈類第二名,《峰回路轉》獲小品類第二名;2005年參加省第六屆殘疾人匯演《漁風》獲三等獎。體育方面,2002年至2005年期間參加全國羽毛球選拔賽,許素梨和汕頭市李實獲肢體女子雙打第一名,馮春榮和東莞市張小紅獲第三名;參加省第四、五屆殘運會獲男子跳遠金牌,聾人女子200米、100米銀牌2枚;聾人男子1500米、100米跑銅牌2枚;肢體女子羽毛球單打銀牌1枚、銅牌1枚;聾人男子單打銀牌1枚,聾人女子乒乓球雙打銀牌1枚;參加省青少年田徑、游泳比賽獲得聾人男子跳遠、三級跳金牌2枚,100米跑金牌1枚,聾人女子跳遠金牌1枚,100米、200米跑銅牌各1枚;聾人男子50米、100米仰泳銅牌各1枚;聾人男子五項全能銅牌1枚。2002年至2005年期間參加江門市第三屆殘運會獲團體總分第一,其中金牌21枚、銀牌10枚、銅牌10枚并獲組織獎;參加江門市殘疾人乒乓球錦標賽獲女子單打金牌1枚、男子單打銅牌1枚、聾人男子籃球賽銅牌1枚。參加江門市殘疾人乒乓球、羽毛球錦標賽獲團體第一名(金牌5.5枚、銀牌2枚、銅牌3枚)和道德風尚獎等優異成績。
(五)組織基礎建設進一步夯實。
市、鎮兩級殘聯均已理順管理關系,已整合的36個社區均已建立社區殘疾人協會并配備專(兼)職委員。基層殘疾人組織逐步完善,殘疾人專門協會活動日趨活躍,建成了處于全省先進行列的殘疾人綜合服務設施,為殘疾人服務的能力進一步加強。認真貫徹《廣東省無障礙設施建設管理規定》,有力促進我市無障礙設施建設全面、系統、規范化發展。
(六)扶貧工作卓有成效。
“扶殘濟困”工程納入市委、市政府“十項民心工程”,制定和落實《**市扶助殘疾人規定》,為殘疾人提供實實在在的優惠與扶助。認真落實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年來,爭取各種款項724.9萬元,幫助全市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和困難殘疾人共9715人次解決生活問題。積極探索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取得明顯成效。建立醫療保險救助制度,全市93名貧困重度殘疾人受惠;將精神病列入市基本醫療保險特定病種門診治療待遇范圍;推進重度殘疾人專項困難補助。積極為殘疾人解決實際問題,及時化解了社會性矛盾。五年來處理來信66件(含政府熱線2件),來訪253人次。
(七)殘疾人工作者隊伍建設不斷加強。
建立起一支政治、業務素質過硬的殘疾人工作者隊伍。十五期間我市殘聯被評為江門市殘疾人工作先進單位;江門市分散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工作先進市;江門市殘疾人康復工作進行單位;江門市和廣東省殘疾人扶貧工作先進單位。2001年11月,殘聯理事長何鏡泉、辦公室主任甄國仕被評為江門市殘疾人工作者標兵。綜合股股長李媚喜《“光明行動”使我市白內障患者受益不淺》榮獲首屆江門市殘疾人好新聞電視類三等獎。廣大殘疾人發揚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的精神,積極參政議政。
五年來,我市殘疾人事業雖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同時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主要是:地區發展不平衡,且差距有擴大的趨勢;康復難現象仍然存在,特別是農村,受各種客觀條件的制約,康復工作難以開展;就業問題較為突出,由于殘疾人的勞動技能未能完全適應用工單位的要求,“招工難”與“就業難”的局面并存;特殊教育發展滯后,資源不足,師資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等。總而言之,加快殘疾人事業發展的任務仍然艱巨。
二、“十一五”期間市殘疾人事業發展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和工作原則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將殘疾人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戰略目標之中,完善有效促進殘疾人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工作機制,加快發展殘疾人事業,進一步縮小殘疾人在基本需求方面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差距,創造殘疾人平等參與教育、工作和生活的條件,使殘疾人“平等、參與、共享”目標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進一步得到體現,為我市社會主義現代建設、構建和諧社會作出積極貢獻。
(二)總體目標。
──殘疾人生活狀況得到大大改善,總體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將貧困殘疾人全部納入社會保障范圍,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貧困殘疾人得到及時扶助。
──通過實施重點工程,全面推進殘疾人“人人享有康復服務”工作,使5000多名殘疾人獲得不同程度的康復服務,建成白內障無障礙市。
──基本普及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大力發展殘疾人兒童幼兒教育以及殘疾人高級中等和職業教育,積極扶持殘疾人接受高等教育,切實保障殘疾人接受教育的權利。
──有勞動能力和就業需求的殘疾人得到職業指導和職業培訓,殘疾人就業層次進一步提高。
──殘疾人文化生活更加豐富,殘疾人群眾體育逐步普及。
──進一步加強殘疾人事業的法制建設,加快無障礙環境建設,殘疾人各項權益得到有效保障,社會環境更加文明進步,扶殘助殘活動更加廣泛深入。
──殘疾人組織體系進一步完善,為殘疾人服務的能力進一步增強。
──殘疾人綜合素質普遍提高,社會參與面進一步擴大。
(三)工作原則。
──按照“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將殘疾人事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統籌規劃,同步實施,兼顧特點,加大投入,加速發展,使殘疾人事業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
──以政府為主導,充分發揮市政府殘疾人工作委員會綜合協調作用;將殘疾人事業發展經費納入預算,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逐步加大投入。
──堅持社會化工作方式,充分開發社會資源,廣泛動員社會力量支持和參與殘疾人事業。
──堅持以人為本,求真務實,切實為殘疾人辦實事。
──積極開展對外交流合作,發展殘疾人事業。
──發揮殘疾人組織和殘疾人的積極作用,努力造就一支“人道、廉潔、服務、奉獻”的工作者隊伍,激勵廣大殘疾人“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的精神。
三、“十一五”期間市殘疾人事業發展的主要任務和工作措施
(一)康復。
1.主要任務。
(1)加快我市殘疾人康復保障體系的建立,從制度上保障殘疾人享有康復權利。
(2)進一步擴大康復服務受益面,到2010年,實現殘疾人“人人享有康復服務”的目標。
(3)不斷加強殘疾人康復事業基礎建設(包括社會化康復服務體系建設和康復人才培養),進一步形成殘疾人康復事業可持續發展的條件與機制。
(4)實施一批重點康復工程,市、鎮兩級政府要把創建白內障無障礙市活動列入殘疾人事業發展規劃綱要。完成白內障復明手術4500—5000例,每年發動海外僑胞捐款,免費為500—600例本市戶籍貧困白內障患者復明手術;每年自費手術者約400例,參加農村合作醫療的白內障手術者,每例補助500元,單位和其他的按規定報銷和自籌解決。為50例低視力者配用助視器,為25名盲人進行定向行走訓練,新收語訓聾兒50名,培養智力殘疾兒童家長60名,完成肢體殘疾兒童矯治手術2名,為80名肢體殘疾人(包括25名肢體殘疾兒童)進行康復訓練,在全市開展精神病治療康復工作,供應殘疾人輔助用具1500件,裝配假肢22例,裝配矯型器8例。
(5)開展殘疾預防,做好衛生規劃和防盲治盲工作規劃,明確目標,制訂措施,保障經費落實,減少殘疾發生。
2.工作措施。
(1)積極推動城鎮殘疾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農村殘疾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使殘疾人與健全人同樣享受社會醫療保障;逐步將部分殘疾病種的家庭病床醫療費用納入社保支付范圍,減輕貧困殘疾人康復醫療費用的負擔;進一步完善殘疾人康復與醫療救助制度,確保符合條件的貧困殘疾人得到救助。
(2)繼續實施視力殘疾康復、肢體殘疾康復、智力殘疾康復、聽力語言殘疾康復、精神殘疾康復、輔助器具服務等重點工程,為有康復需求的殘疾人直接提供康復服務。
(3)加強市、鎮兩級康復中心和其他骨干康復服務機構的建設,擴展社區康復服務網絡,加強康復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組織康復從業人員接受相關專業培訓,參加資格認證,持證上崗。
(4)加強早期干預和早期康復訓練,有效減輕和控制殘疾程度。全市建立殘疾兒童首報登記制度,全面掌握0—14歲的殘疾兒童狀況,為開展殘疾兒童早期干預和早期康復訓練提供科學依據。擴建市特殊兒童早期訓練教育中心,以醫療、康復、教育相結合的科學手段,開展聾兒聽力語言訓練和腦癱兒童、智障兒童、低視力兒童康復訓練,樹立亮點工程。建立市級工傷保險定點醫療康復機構,對因工致傷的職工進行搶救性醫療康復和職業康復,減少殘疾發生。
(5)廣泛開展康復知識宣傳活動,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媒體開展與殘疾人康復工作有關的公益宣傳服務,普及康復知識,提高全社會的殘疾預防意識和殘疾人及其親屬的自我康復意識;有效減輕和控制殘疾程度。
(6)加強聾兒康復機構規范化建設;設立家長培訓班;指導社區、家庭開展康復訓練,普及康復知識和預防知識;推廣人工耳蝸植入技術;拓寬聽力語言康復服務范圍。
(7)積極籌集資金,開展精防工作。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的多渠道、多方位、多層次的籌資模式,爭取市政府把精神病康復經費列入財政預算,每年按全市人口平均0.5元標準進行籌集,發動社會善長仁翁捐款、有關部門支持一點、動員患者家屬出一點,籌集資金用于精神病康復救助。在全市全面推行精神醫療機構與社區一體化的工作模式,開展“社會化、綜合性、開放式”的精神病防治康復工作;推動精神病康復托養機構建設;創辦精神病防治康復工(農)療站。
(二)教育。
1.主要任務。
(1)基本普及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使接受普通教育的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入學率基本達到健全兒童少年同等水平,接受特殊教育的視力、聽力語言和智力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入學率達97%以上。
(2)拓展殘疾兒童學前教育、高中階段以上特殊教育,形成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階段教育、高等教育相鏈接的殘疾人特殊教育體系。
(3)有就業能力和就業愿望的殘疾人普遍得到職業教育或培訓。
(4)保障符合國家錄取標準的殘疾考生接受高級中等以上教育。
2.工作措施。
(1)市、鎮兩級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要切實將殘疾兒童少年教育納入當地義務教育體系,統一規劃,統籌安排,同步實施;堅持“特教特辦”原則,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要建立特殊教育的督導檢查制度,切實將殘疾兒童少年入學指標列入義務教育評估驗收指標體系。
(2)全面推行隨班就讀制度。現有特殊教育學校要逐步增設高中班以及職業技能培訓班。
(3)將殘疾人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建立健全助學金制度,將殘疾兒童接受義務教育列入政府優惠政策范圍,對接受高中階段以上教育的貧困殘疾學生,優先提供助學金和教育貸款。
(4)以社會普通職業教育機構為主,充分發揮殘疾人職業教育機構的作用,普遍開展適應勞動力市場需求的殘疾人職業教育與培訓;堅持城鎮與就業相結合,農村與生產和扶貧相結合,開展多層次的職業技能教育和中短期實用技術培訓。
(5)繼續依托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殘疾人教育學院江門教學點發展殘疾人遠程教育事業,提高殘疾人參與社會的競爭能力。
(6)加強特殊教育師資人才隊伍建設,參加繼續教育,提高特殊教育師資人才隊伍的質量和數量。推廣盲文、手語,為盲人、聾人接受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創造條件,提高特殊教育水平;建立健全特殊教育師資資格評定制度,落實特殊教育教師特教津貼。
(7)建立特殊教育投入的保障機制,將每年特殊教育發展經費列入市財政預算,確保“三個增長“,不斷改善辦學條件,提高辦學水平,促進特殊教育事業的發展。
(三)就業與社會保障。
1.主要任務。
(1)穩定、拓寬殘疾人就業渠道,促進殘疾人就業率穩步提高。
(2)加強全市殘疾人就業服務機構規范建設,完善殘疾人就業服務體系,進一步提高殘疾人就業的服務質量。登記失業、求職的殘疾人普遍得到職業指導和職業培訓。
(3)加強盲人按摩人員培訓,提高技術素質,規范盲人按摩行業管理,促進該行業健康發展。培養、培訓盲人按摩人員25名,其中醫療按摩人員5名,保健按摩人員20名,開展盲人計算機操作技能培訓,培訓人員15名。
(4)依法將殘疾職工納入社會保障體系,全市在崗殘疾職工納入社會保險率達100%,擴大自謀職業殘疾人社會保險覆蓋面,進一步完善殘疾人社會保障措施,逐步提高符合條件殘疾人的社會保障水平。
2.工作措施。
(1)繼續推進殘疾人按比例就業,加大殘疾人按比例就業的行政執法力度。進一步規范殘疾人就業保障金的征收,嚴格管理,確保專款專用。
(2)鼓勵社會依法興辦福利企業,集中安排殘疾人就業;完善優惠政策和措施,扶持福利企業穩定、健康發展;在有條件的地方開辦福利性工療機構、庇護性工場,為精神病康復者、智殘疾人實現就業創造條件;制定和完善優惠政策,鼓勵、扶持殘疾人自謀職業、自主創業和自愿組織起來就業。
(3)加強各級殘疾人就業服務機構建設,綜合管理本地區殘疾人勞動就業服務工作,在勞動保障部門的指導下,拓展服務項目,完善服務功能,強化服務手段,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根據勞動力市場需求,為殘疾人就業提供全方位服務;依托勞動市場信息網絡,搭建殘疾人就業信息網,拓寬殘疾人就業信息渠道,促進殘疾人就業。
(4)建立殘疾人職業培訓機構,以勞動力市場需求為導向,大力開展殘疾人職業技能培訓和農村殘疾人實用技術培訓,不斷提高殘疾人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對在各類培訓機構中接受職業培訓的貧困殘疾人給予培訓生活補貼。建立健全殘疾人職業技能優秀人才獎勵機制,積極參加江門市第二屆殘疾人職業技能競賽,為廣東省第四屆殘疾人職業技能競賽選擇人才。
(5)充分發揮殘疾人職業培訓機構作用,大力培訓盲人保健按摩師,加強對在職盲人按摩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和職業技能教育,提高盲人按摩人員的綜合素質和競爭力;加強對盲人按摩行業管理,規范盲人按摩市場,促進盲人按摩行業健康發展。積極開展盲人計算機職業技能培訓,全方位為盲人創造從業機會。對盲人個體開業給予政策扶持。
(6)依法維護殘疾人的社會保障權益,完善對殘疾人就業權益的監督和檢查機制,確保殘疾職工依法參加各項社會保險;鼓勵并組織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的殘疾人參加社會保險;對無勞動能力的城鎮貧困重度殘疾人參加社會保險給予扶持;幫助農村貧困殘疾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并按規定給予醫療救助。
(7)認真執行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及時向符合條件的殘疾人家庭提供最低生活保障;落實貧困重度殘疾人的專項補助,保證其基本生活需求;適當提高重度殘疾、一戶多殘等貧困殘疾人家庭的生活保障水平。
(8)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重度殘疾人托管(托養)機構,市、鎮兩級政府通過定額補貼等方式,資助貧困家庭的重度殘疾人托管(托養)機構。
(四)扶貧。
1.主要任務。
(1)重點解決低收入者及其家庭的貧困問題,穩定、提高經濟收入。
(2)扶持農村貧困殘疾人危房改造。
2.工作措施。
(1)市、鎮兩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切實將全市扶助貧困殘疾人工作納入扶貧開發計劃之中,統籌安排,同步實施,針對殘疾人特點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2)結合實際,針對殘疾人扶貧需要,制定和完善扶貧貸款政策,對適合殘疾人脫貧的項目給予信貸支持。
(3)興辦殘疾人農村種養培訓基地,組織農村殘疾人進行實用技術培訓,掌握脫貧致富的一技之長。
(4)將殘疾人危房改造工作納入全市農村安居工程計劃。安排資金幫助貧困殘疾人改善住房條件,努力為貧困殘疾人解決住房困難問題。
(五)文化教育。
1.主要任務。
(1)倡導、動員社會公共文化機構為殘疾人提供服務,普遍、深入開展群眾文化活動。
(2)發展殘疾人特殊藝術,培養優秀藝術人才。
(3)落實國家《全民健身計劃》,組織殘疾人廣泛開展體育健身活動,增強殘疾人體質。
(4)舉辦殘疾人體育賽事,貫徹《奧運爭光計劃》,提高殘疾人競技運動水平,為上級輸送體育人才。
2.工作措施。
(1)市、鎮兩級政府和市文化、體育部門,要采取措施,鼓勵、支持公共文化、體育設施管理機構建設,普遍對殘疾人開放并提供便利服務,為殘疾人參加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創造條件。公共圖書館要為殘疾人提供圖書借閱服務,逐步開辟盲文及盲人有聲讀物場所。
(2)城市社區、農村鄉鎮的殘疾人組織和特殊教育學校、福利企業事業單位要根據各類殘疾人的特點,開展殘健融洽、形式多樣、有益身心健康的文化、藝術、健身、娛樂活動。
(3)發展殘疾人特殊藝術。組建殘疾人業余藝術團(隊),培養特殊藝術人才;定期組織全市殘疾人藝術匯演和特教學校學生藝術匯演,提高殘疾人藝術水平,展示殘疾人特殊藝術才華。
(4)提高殘疾人競技體育水平。市體育主管部門要加強對殘疾人體育的指導和扶持,加強市殘疾人體育培訓基地建設,大力選拔、培養殘疾人優秀體育人才。
(5)積極參加江門市第四屆及第五屆殘疾人運動會,選拔、培養優秀殘疾人運動員參加省第五屆和第六屆殘疾人運動會。
(六)社會環境。
1.主要任務。
(1)弘揚人道主義思想,倡導理解、尊重、關心、幫助殘疾人的社會風尚,加大發展殘疾人事業的宣傳力度。
(2)推動物質環境和信息、交流無障礙建設,在公眾傳播媒介中積極推進“字幕工程”,辦好殘疾人專題節目。
(3)宣傳優秀殘疾人、先進殘疾人工作者和扶殘助殘先進典型,激勵殘疾人自強和殘疾人工作者的敬業精神,培育社會助殘意識。
2.工作措施。
(1)宣傳、新聞、出版和教育行政部門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勵和支持新聞媒體采用不同形式,報道反映殘疾人生活,宣傳殘疾人事業,宣傳現代文明社會的殘疾人觀;把開展扶殘助殘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范疇;創建“文明城市”、“文明社區”“文明村鎮”要有扶殘助殘的具體要求;在中、小學思想道德教育課程中,增加人道主義、自強與助殘等內容,培育愛心,營造關愛他人、扶助弱者的良好輿論環境。
(2)完善市殘疾人事業公眾信息網,宣傳殘疾人事業,為殘疾人提供服務;市電視臺要積極推進新聞節目加配字幕,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開辦手語節目;市廣播電臺要開設殘疾人專題節目。
(3)加強市殘疾人事業新聞宣傳促進會建設,廣泛動員公共媒體宣傳殘疾人事業的成就和優秀殘疾人、殘疾人工作者的先進事跡,宣傳社會各界扶殘助殘取得的成效,鼓勵更多的單位和個人支持殘疾人事業,關心、幫助殘疾人。
(4)繼續組織好“全國助殘日”、“國際殘疾人日”、“愛眼日”“愛耳日”、“精神衛生日”“防治碘缺乏日”、“防治麻風病日”等活動,廣泛開展“志愿者助殘”、“紅領巾助殘”和“文化助殘”、“科技助殘”、“法律助殘”等多種形式的扶殘助殘活動。
(5)認真貫徹《廣東省無障礙設施管理規定》,推動城市道路和建筑物無障礙,凡新建和改建的道路交通、建筑物應實行無障礙設施建設,各主要交通路口裝置盲人音響導向。
(七)社區工作。
1.主要任務。
(1)建立健全規范化社區殘疾人工作網絡。
(2)全面開展社區殘疾人工作各項業務。
2.工作措施。
(1)市、鎮兩級政府要將殘疾人工作列入社區建設總體規劃,同步實施,并納入社區達標檢查內容。
(2)全面建立社區殘疾人協會,配備社區殘疾人協會專職委員,落實殘協專職委員編制和經費,專職委員逐漸向由殘疾人或直系親屬擔任過渡。
(3)堅持資源共享原則,整合社會資源,設立殘疾人活動場所,配置適宜殘疾人使用的設備、器具。
(4)社區殘疾人協會在社區居委會指導下,開展社區殘疾人狀況調查,根據殘疾人的需求,切實做好各項服務工作:落實最低生活保障,保障殘疾人基本生活;開展以家庭康復訓練為依托的社區康復;在社區服務網點為殘疾人就業提供機會;組織志愿者為殘疾人提供生活、就醫、家政、子女教育等幫扶服務,幫助解決實際困難;鼓勵、組織殘疾人參加社區群眾文體活動,以及開展自我教育。
(八)法律維權。
1.主要任務。
(1)建立殘疾人維權工作機制,采取有力措施,使殘疾人權益保障狀況進一步得到提高。
(2)加強殘疾人事業法制建設,加大執法和法制宣傳力度,建立殘疾人法律援助機制。
2.工作措施。
(1)市、鎮兩級政府有關部門要切實履行職責,采取有效措施,解決殘疾人面臨的突出困難與問題,維護和保障殘疾人康復、教育、就業、社會保障及參與社會生活的各項合法權益;加大對重大、典型侵害殘疾人合法權益案件的查處力度。
(2)積極制定和適時修訂殘疾人優惠政策及扶助規定。
(3)繼續將《殘疾人保障法》納入普法規劃,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增強殘疾人的法律觀念,提高全社會依法維護殘疾人權益的意識,增強殘疾人的法律工作者的維權能力。
(4)加強《殘疾人保障法》執法力度,各有關部門積極配合市人大、政協開展《殘疾人保障法》及相關法規執行情況的檢查、視察、依法維護殘疾人權益。
(5)市司法部門要推進完善殘疾人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為殘疾人提供優質、優先、優惠的法律服務,解決殘疾人的實際困難,維護殘疾人的合法權益。
(6)認真貫徹國務院頒布的《信訪條例》,加強殘疾人信訪工作,聽取殘疾人意見,了解殘疾人需求,解決殘疾人問題,為維護殘疾人權益和社會穩定大局服務。
(九)信息化建設。
1.主要任務。
建立健全殘疾人事業信息化工作管理體系,利用信息化推進殘疾人事業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重點在于加強信息化網絡和殘疾人工作基礎信息數據庫建設。
2.工作措施。
(1)加強殘聯機關辦公自動化建設,構建覆蓋全市殘聯系統的電子政務網絡平臺,實現業務數據、政務信息的網上傳輸。同時,建立與政府及橫向業務部門之間的網絡聯系。
(2)加強信息隊伍建設,開展多層次技術培訓,提高殘聯系統運用現代化辦公手段的整體水平;根據信息工作的需要,針對管理人員的特點,開展多層次的計算機知識普及教育和培訓工作;將熟練掌握計算機操作作為對市、鎮兩級殘聯干部培訓的內容之一。
(3)根據殘疾人事業的發展需要,建立和完善全市殘聯綜合業務數據和信息管理系統,加強基層統計管理,提高統計數據的科學性和準確性。
(4)利用殘聯系統內部信息資源,建立全市殘聯內部綜合信息管理系統,實現殘疾人事業信息資源共享,為領導決策和開展業務工作提供服務。
(5)進一步推動殘聯系統公眾信息網建設,制定建設指標和目錄,促進政務公開,豐富信息內容,加大宣傳力度,努力為殘疾人提供方便快捷的網上服務。
(十)組織建設。
1.主要任務。
(1)完善組織機構,全面履行職能。
(2)提高干部隊伍素質,增強服務能力。
(3)加強市、鎮兩級殘聯領導班子建設,培養、選拔優秀殘疾人干部。
(4)健全、完善殘疾人各專門協會組織,密切聯系殘疾人。
(5)動員社會力量支持殘疾人工作,組織志愿者助殘。
(6)加強綜合服務設施建設,創造為殘疾人服務的條件。
2.工作措施。
(1)進一步加強基層殘疾人組織建設,完善機構,健全機制,加強力量,提高效能。建立健全社區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和企事業單位的殘疾人組織,形成完整的殘疾人工作組織體系。
(2)采取多種形式培養、培訓殘疾人工作者,認真貫徹落實《全國殘疾人工作者職業道德規范(試行)》和“十一五”全國殘聯系統干部教育培訓規劃,提高殘疾人工作者職業道德水準和綜合服務能力,加大市殘聯殘疾人干部配備工作力度,力爭市殘聯配備有殘疾人干部,增強殘聯的代表性;建立殘疾人干部教育培訓長效機制,造就思想好、作風硬、能力強、素質高,恪守“人道·廉潔·服務·奉獻”職業道德的殘疾人工作者隊伍。
(3)建立健全各級、各類殘疾人專門協會組織,確保協會經費、場地、人員的落實,發揮“代表、服務、維權”作用,密切聯系廣大殘疾人,活躍基層殘疾人生活。
(4)會同有關部門按社區人口的8%組建志愿者隊伍,指導志愿者協會開展扶殘助殘活動;指導社區各居民協會、社團開展對口幫扶殘疾人組織活動。
(5)加強殘疾人綜合服務設施建設,提高服務能力。已建成投入使用的殘疾人綜合服務設施,要進一步完善功能,充分發揮作用,為殘疾人康復訓練、職業培訓、就業指導和開展文化、體育活動提供服務。
(6)加強殘疾人事業理論研究。加強殘疾人事業對外交流與合作,加大對外宣傳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