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從溫州工業的發展談工業的起步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闊別十三年之后,重新踏上溫州這片熱土,目睹十三年來的巨變,無不為溫州民營經濟發展速度而贊嘆,無不為溫州人敢為天下先的創業精神而折服。溫州市2004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1402.57億元,工業增加值796.14億元,財政總收入182.43億元,分別是衡陽市的2.6倍、4倍、7倍。單從數據上看溫州的發展與廣東四小龍相比并無過人之處,但是溫州的成就是在“三少一差”(即:國家投資少、外資少、資源少,交通差)的條件下取得的,相比珠三角更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回顧其發展歷程,總結其成功之處,結合我市的情況,給我們提供以下啟示:
一、堅持發展鞏固已有的產業板塊,形成XX工業支柱產業。溫州從發展初期百花齊放的作坊式工業發展成具有區域特色的塊狀經濟,眾多中小企業為降低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而實行社會化分工和專業協作的管理模式,制鞋、服裝、工業電器、打火機、汽摩配件等行業基本上形成了以區域為軸心、以市場為依托、以名牌產品或強勢企業為龍頭的發展格局。我市通過多年的發展,資源利用型產業即煤、電、冶煉,農副產品加工,制鞋等產業已初具雛形。要進一步發展和鞏固現有產業板塊,首先就要做大企業規模。相對集中的生產同類產品企業要形成群體規模,如煤碳要整合資源,形成上規模的大礦;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讓更多的制鞋企業落戶XX;挖掘開發農產品加工業,推動具有XX特色的農副產品深化加工。其次要做強現有板塊中的強勢企業,形成龍頭和品牌效應。制鞋業要在招引大企業下功夫,力促如生產耐克、阿迪達斯、彪馬等高檔鞋類的標志性企業盡快落戶XX;綠海米業要在近期內提高生產規模,提升產品品質,將綠海的品牌推向全國。第三要延伸產業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鏈條。溫州圍繞其支柱產業形成一大批規模較小,分工更細的上、下游企業,這些企業因龍頭企業而生,反過來又促進了支柱產業的壯大和發展,形成大、中、小相互促進、相互補充、內容豐富的產業鏈條。因此,我們不能只被動地引進企業,而應立足于現有支柱企業,引進、發展其相關產業,如立足于煤碳行業,引進、發展采煤機械制造業、煤碳深精加工業;立足于電力行業,引進、發展工業電器、電力電纜生產企業;立足于制鞋行業,帶動包裝、皮革、物流、印刷等相關行業的發展。這不僅為企業找到了市場,減少了成本,更重要的是形成了高水平的產業集群。
二、堅持扶持、培育本土企業,形成以我為主,外來為輔的產業格局。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固然離不開外來資本的注入,但歸根到底還得依靠本土企業和資本。溫州發展初期的本質特征是把發展經濟的主要力量放在千家萬戶:家家戶戶開發產品,家家戶戶開拓市場、家家戶戶經營管理、家家戶戶承擔風險。經過近二十年的風雨歷程淘汰了一批,壯大了一批,完成了家族式生產到現代企業經營模式的轉軌。溫州現共有個體工商戶20多萬戶、民營企業6萬多戶,民營經濟比重占全市經濟的79%,全市經濟成本以民營為主、以本地為主。發展XX經濟需要外資、外商,更需要耒資、老鄉。既要堅持“把外商當老鄉、更要把老鄉當外商”。發展XX工業,第一要“舞起龍頭”,即扶持、壯大現有的一批本地企業。做大、做強如綠海、金利、金悅等企業,以達到示范、帶動的龍頭效應。第二要“挺起龍身”,即引導XX資本進入到工業投資領域。要改變XX人熱衷于辦煤礦、搞房產的投資趨向,就必須為XX資本進入工業領域提供良好的環境和順暢的通道,除享受外資企業的優惠政策外,還要允許干部兼職興辦工業企業;重獎本地納稅先進企業和個人;要為中、小企業的融資提供方便和擔保;要在工業區、開發區設立民營經濟(中、小企業)創業園,為他們提供一個發展平臺。第三要“穩住龍尾”,即要推進外資、外商本土化。力爭人力資源本土化、資本本土化、生活本土化,讓外商在XX扎根成長。
三、堅持發揮園區在工業發展中的平臺作用,形成民營工業的洼地。溫州市目前園區分成三個檔次:國家級園區一個(溫州市經濟開發區),省級開發區兩個(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濱海園區),鄉鎮工業園區291個,形成了“一馬當先、萬馬奔騰”的規模效應。相比之下我們XX乃至湖南開發區(工業園)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不是大了(面積)而是小了。我們的開發區在XX的城市建設、拓城過程是領頭雁,工業區在發展工業、招商引資更是領頭羊,目前已引進入區企業20個,已超過XX近幾年招商引資的總和。所以我們要進一步鞏固和發揮園區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加大投入,做大做強形成規模效應。我們的園區與溫州相比,缺乏特色,所以下一步園區的發展要在“特色”上做文章,利用目前已形成的產業特色雛形,主動招引關聯企業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產業鏈,設立特色產業園區和產業基地。同時,發展園區要進一步優化環境,進一步擴大優惠政策。溫州經濟開發區供地起點價為10萬元,溫州的征地價格在6萬元左右,針對企業規模、產業技術含量還可以再行下浮。所以比較而言,我們的地價并不是很優惠。發展工業園區,要害在優化環境。環境不優,工業難興;優化環境,財源滾滾。要強化環境就是生產力、環境出效益的全新觀念,深入治理經濟發展環境,不斷凈化市場經營秩序,切實把我市建成安居者的樂園、興業者的熱土,把東江工業區建成一塊投資創業的凈土。
學習、借鑒溫州的經驗,不能照搬溫州的一些具體做法。要結合XX的具體情況不斷提高、不斷創新、不斷充實、把溫州經驗融于我們的實踐中去,以達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