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推進防震減災發展的執行意見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直各委、辦、局:各縣市人民政府。
全面提升防震減災能力,為加快推進防震減災事業發展。根據《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防震減災工作的意見》國發〔2010〕18號)和《省人民政府關于貫徹國務院進一步加強防震減災工作意見的實施意見》政發〔2010〕153號)精神,結合實際,提出如下實施意見,請認真貫徹執行。
一、充分認識加快推進防震減災事業發展的重要意義
活動斷裂眾多,境內地質構造復雜。著名的紅河深大斷裂和小江斷裂在此交匯,建水—石屏—楚雄斷裂、曲江斷裂和彌勒—師宗斷裂等次一級斷裂構造活動強烈,歷史上地震頻度高、強度大、分布廣、震源淺、成災重,省地震多發區之一。有史料記載以來,全共發生7級以上地震2次,6.06.9級地震7次,5.05.9級地震35次,加上周邊破壞性地震的影響,給我人民生命財富和國民經濟造成了較大損失。
經濟社會加速發展,十一五”以來。主要經濟指標高速增長,已建和在建的交通、水利、能源、市政等基礎設施項目和工業項目普及城鄉,隨著鄉村化和工業化進程日益加快,全社會的物質財富快速積累,鄉村居住人口迅速增加,同等破壞力地震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和社會影響跟以前相比將成倍增加,因此,切實加強防震減災工作顯得日益迫切和必要。
防震減災事業有了長足發展。政府統一領導、部門齊抓共管、社會共同參與的防震減災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地震監測預報、地震災害防御、地震緊急救援“三大工作體系”基本建立。但是防震減災工作依然存在地震監測預報基礎單薄、還有南部5縣未建監測臺網、防震減災投入不夠、公眾防震減災意識不強、應急指揮和緊急救援能力偏低、應對破壞性地震的措施和經驗缺乏等困難和問題。全各級各部門的共同努力下。
重要的基礎性、公益性事業,防震減災是公共平安的重要組成局部。關系人民生命財富平安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全各級各部門要從保證科學發展、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富平安、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充分認識加快推進我防震減災事業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思想統一到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強防震減災工作的要求布置上來,進一步加強領導、加大投入、落實責任、細化措施,使全抗震減災能力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確保“十二五”期間有較大提升。
二、加快推進防震減災事業發展的總體要求和工作目標
一)總體要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依照省政府全面加強預防和處置地震災害能力建設10項重大措施的決策和部署要求,工作思路上堅持監測、預防、救援并舉,工作機制上堅持政府、部隊、社會密切協作,工作措施上堅持法律、行政、經濟手段并用,切實保證和加大財政投入,全面推進地震監測預報、地震災害預防、地震緊急救援“三大工作體系”建設,不時增強全社會綜合防震減災能力,堅決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富平安,為加快推進紅河新發展發明更加平安的防震減災環境。
二)工作目標。2015年。基本形成多學科、多手段、覆蓋全的綜合觀測系統,內地縣市能夠監測到本縣市發生的1.5級以上地震,內地縣能夠監測到本縣市發生的2.5級以上地震。基本完成抗震能力缺乏的重要建設工程加固改造,新建和改擴建工程全部達到抗震設防要求,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社會公眾基本掌握防震減災知識和應急避險技能。全建立比較完善的地震應急預案體系和抗震救災隊伍體系,破壞性地震發生后,2小時內救援隊伍能趕赴災區開展救援,24小時內受災群眾基本生活得到安頓。2020年,建成覆蓋全的立體地震監測網絡和較為完善的預警系統,地震監測能力、速報能力、預測預警能力顯著增強,力爭做出有減災實效的短期預報或臨震預報,全城鄉建筑、重大工程和基礎設施能抗御相當于當地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建成較為完備的地震應急救援體系和救援保證體系。
三、加快推進全防震減災事業發展的主要工作任務
三)加強地震監測臺網建設。全現有地震監測臺網基礎上。優化臺站布局,加大臺站密度。力爭3年內解決我內地5縣無監測臺站的問題,逐步實施內地縣市監測臺站儀器更新和觀測環境改造,爭取使數字化地震觀測臺站覆蓋全所有縣市。依法維護地震監測設施和地震觀測環境,防止因城鄉各類工程建設和其它人為因素對地震觀測造成影響。繼續加強地震觀測環境改造和整治工作。加強地震監測儀器的運維管理,不時提高地震觀測質量。
四)提升地震預測研究和震情跟蹤工作水平。縣市地震部門要強化地震預測新思路、新方法、新技術應用。空虛完善滇南破壞性地震預報技術指標體系以指導全地震預測工作。健全完善震情跟蹤工作制度和震情會商機制,扎實做好年度地震重點危險區震情跟蹤、異常落實和分析研判工作,及時提出地震預測意見,為政府決策當好參謀。各有關部門要支持地震預測研究工作,地震部門從事地震預測所需要的氣象、水文、地質等資料,各有關部門要無償提供。
五)加強地震群測群防網絡建設。依照分類指導原則。落實地震群測群防經費,建立群測群防人員工作補助制度和業務培訓制度,充分發揮群測群防在地震短臨預報、災情信息演講和普及地震知識中的重要作用。
六)強化建設工程抗震設防監管。全各級發改、地震、住建等部門要密切配合。工程選址、規劃、設計、施工等環節嚴格把關,確保各類建設工程達到抗震設防要求。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的建設工程,要依照高于當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設防要求進行設計和施工。重大建設工程和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建設工程,必需嚴格依法開展工程場地地震平安性評價工作,并依照評價結果所確定的抗震設防要求進行抗震設防。
七)提升城鄉建筑物、構筑物的抗震能力。全各級、各有關部門要抓緊開展城鄉建設工程。并根據鑒定結果采取撤除、改造和加固措施,使其達到抗震設防要求。繼續抓好農村民居地震平安工程、中小學校舍平安工程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的實施,強化質量監管,確保工程質量。2015年,全要完成12萬戶農村民居的加固改造和撤除重建任務;完成存在重大平安隱患的121.54萬平方米校舍的撤除重建及存在一般隱患的145.47萬平方米校舍的加固改造任務;完成1件中型水庫、11件小(一)型水庫、290件小(二)型水庫的除險加固任務。配合省級有關部門抓好建筑工程減隔震技術推廣工作,2020年底以前,全地震重點危險區和重點監視防御區的人員密集場所,救災物資貯藏庫等重要工程建筑物,黨政機關等重要目標單位,通信、電力和交通樞紐等重點區域全面推廣減隔震技術。
八)提高抗震救災保通能力。全住建、交通運輸等部門要在全面掌握本系統大型機械設備數量和分布情況的基礎上。不時增加保通和特種搶險設備的儲藏,進一步完善運力征集和調用機制,建立健全專業應急保通隊伍,做到人員到位、責任明確、任務落實,確保應急搶險隊伍和救援設備在最短時間到達災區開展搶險救援。電力、通信、無線電管理部門要全面落實保通工作預案,做好電力救援物資的補充和儲備,全面完善衛星電話、移動電話、有線通信、無線電短波相互配合補充的通信保證手段,創新保通技術,確保震后電力和通信暢通。
九)加強救災物資貯藏體系建設。全民政部門要堅持統籌規劃、整合資源的原則。完善救災物資貯藏網絡,并根據救災實際需要,增加救災物資儲藏的種類和數量,2015年,全完成新建5個縣級救災物資貯藏庫,有條件的遙遠鄉鎮和多災鄉鎮建設一批救災物資貯藏點。要健全完善救災物資儲藏、調運聯動機制,確保災害發生后24小時內災民得到妥善安頓。
十)健全完善抗震救災指揮體系。全各縣市、各部門要依照統一指揮、反應迅速、運轉高效、保證有力的要求。提高協同應對地震災害的能力。2012年以前,要全面完成新一輪地震應急預案修訂工作。
十一)推進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全各縣市、鄉鎮、各級住建部門要結合廣場、綠地、公園、學校、體育場館等公共設施建設。增設必需的應急供水、供電、環衛、物資器材貯藏等設施設備,確保應急避難功能的發揮。學校、醫院、影劇院、商場、酒店、體育場館等人員密集場所要設置地震應急疏散通道,配備必要的救生避險設施。
十二)加強地震應急救援力量建設。建立健全以自然災害和事故災難應急救援隊、應急救援隊和縣市應急救援隊為中堅。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縣市志愿者隊伍為補充的地震緊急救援隊伍體系,明確地震應急救援職責,空虛完善地震應急救援裝備,建立地震應急救援協調聯動機制,加強地震應急救援培訓和救援演練,不時提高各應急救援隊伍的地震搶險救援能力。
十三)夯實防震減災社會基礎。全教育部門要把防震減災知識納入國民素質教育體系及中小學公共平安教育綱要。切實提高大中小學生等重點人群的防震減災意識;各級黨校和行政學校要把防震減災知識納入黨政干部培訓教學計劃,切實提高領導干部的應急管理水平。縣市宣傳和地震部門要按照“主動、慎重、科學、有效”原則,充分利用各種宣傳媒體和宣傳手段及國家防災減災日、省防震減災宣傳日等載體,繼續深入耐久地開展宣傳活動。地震局要切實辦好紅河地震網站建設并及時和級各主流媒體進行溝通,進一步擴大宣傳覆蓋面和普及率,協助人民群眾掌握防災避險和自救互救知識和技能。直機關要率先垂范,每年在512前進行至少1次應急演練,學校每學期開學前后要進行1次應急演練。各縣市要定期組織群眾性的防震避震應急演練,地震重點危險區縣市人民政府每年至少組織開展1次應急演練,做到有備無患。
四、加快推進防震減災事業發展的保證措施
十四)加強領導。加強領導,明確目標,分解任務,細化責任,抓好落實。委、政府將繼續把防震減災工作納入對各縣市年度工作考核內容,各縣市也要將防震減災工作納入對鄉鎮年度工作考核內容,做到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要把防震減災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認真分析查找本縣市、本部門防震減災工作中存在單薄環節,逐步解決制約防震減災事業發展的突出問題。
十五)制定規劃。將防震減災規劃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促進防震減災與經濟社會同步規劃、同步發展、同步實施,同步落實,并結合外地經濟社會發展和防震減災工作需要,建立健全當地防震減災政策法規體系。要認真總結近年來防震減災工作的有益經驗,進一步健全完善加強防震減災工作的制度、機制和措施,不時提高本縣市、本部門的防震減災工作效果,提升綜合防震減災能力。
十六)加大投入。積極爭取省政府10項重大措施項目資金對我防震減災事業發展的支持。省政府10項重大措施、防震減災規劃及其它有關防震減災工作在建設的項目,縣市財政要足額落實項目配套資金。為了加強防震減災基礎能力建設,2011年,政府安排地震工作專項經費100萬元,十二五”期間每年安排地震工作專項經費不少于80萬元,列入年度財政預算。各縣市政府也要加大地震工作投入,確保防震減災各項工作順利開展。縣市地震專項工作經費要隨著財政收入的增長而同步增長,為加快推進防震減災事業發展提供資金保證。
十七)強化監督。每年提出對縣市防震減災工作的具體要求,列入政府對縣市政府年度綜合目標考核內容。由地震局會同發改委、民政局、安監局等相關部門每2年對縣市和級相關部門的地震應急工作進行1次檢查,并將檢查情況報人民政府。政府法制辦要將防震減災法律法規執行情況納入年度行政執法檢查計劃。政府督查室要根據省政府要求,將防震減災工作列入年度工作督查內容,對發現的問題,及時督促整改,確保防震減災各項工作措施落到實處。